创新作业设计满足个体需求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xmyuan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有效的作业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改革挑战机械、枯燥、重复的作业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有助于体验完成作业的乐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拓展学习空间和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了更全面了解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方面的认识、做法及需求,笔者于2014年3月深入到县域部分学校,对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了为期两周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一是教师作业设计随意性强,重复性抄写的内容多,趣味性、操作性、实践性等类型作业少;二是作业形式单调枯燥、方式简单机械,缺乏趣味;三是作业评价的主体和形式也较为单一,时效性不强;四是家长认为作业是一种负担,占用了孩子玩耍和看课外书的时间,孩子完成语文作业时比较被动,时长达1-2小时。由此看出,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大胆改革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让师生主动参与到作业设计中去,设计出趣味性,实践性,层次性、多样性的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对作业产生一种亲近感,增强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育改革时代的强音和迫在眉睫的问题。对此,结合调研信息,结合本人在学校听课和教研情况,对作业设计策略谈谈几点看法。
  一、创新作业设计形式,激发作业兴趣
  传统作业设计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总是抄写生字,听写生字,抄写词语,听写词语,抄写近义词、反义词,摘抄句子,做教辅资料等,练来练去,没什么变化,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毫无积极性可言。久而久之,学生就渐渐失去了学语文的兴趣。作业设计应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创新。一是操作型作业。操作型作业能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在学科整合中发挥特长。如让学生动手操作,配插图,做小实验,玩中学,学中玩,让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二是想象型作业。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用足用好课文资源,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想象的训练,可以具体落实到说和写的练习上。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把作者没有写出的内容写出来。这样的小练笔,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理解文章蕴含的延伸资源,还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诱发学生的语文创造潜能。三是阅读型作业。可以通过课前预习性课外阅读,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探究性的阅读,提供背景知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可以通过课后的课外阅读,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参与语言实践;可以通过自由阅读,以任务驱使为动力,让学生记一个对联,读一个成语,看一条新闻,向同学讲述一个感人的故事等等。
  二、创新设计弹性作业,满足个体需求
  学生是有差异的。为落实好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班级学生中基础不同的现象,课堂练习时教师应考虑各层次学生的需要,安排一些弹性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或兴趣爱好自己挑选,更好地激发“自主”的兴趣。 一是设计好必做题。传统作业形式之所以留传至今,也不能说是一无是处,定有其合理性。例如,一些基础知识题就可用一些传统作业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做。二是设计好自选题。为学生提供作业的选择权,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做的或多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或少做,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三是设计好自设题。让学生根据教材和自己的知识水平,体验自己设计作业的成就感,以促进个体学习目标达成。这种学生自己设计的作业,他们完成的主动性极高,且体现了“个性”,发展了“个性”,更有利于优生追求较高的学习目标。
  三、创新内容过程评价,彰显个性需求
  一是内容创新。个性化作业重视课内知识巩固和拓展。教师应以教材内容为“火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努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巧妙地利用作业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实践、研究,让学生在广阔自由的空间里拥抱知识,展露才华,获得成功,体味快乐。
  二是过程创新。个性化作业承认个体差异,把差异作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来开发,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施因材施教策略,有利于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是评价创新。针对不同类型的作业,如训练型、开放型、探究型等,实现多元、多向的评价形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设计是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它的优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拓展减负空间、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利用个性化作业设计来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有效地提高语文作业的质量。通过富有个性化的作业,真正发挥课堂学习的辅助作用,从而高效率的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作者单位:遵义县教育局 贵州】
其他文献
大岗山水电站右岸边坡发育多条卸荷裂隙及断层,主要可归纳概化为XL316—1和XL09—15两条中等倾角卸荷裂隙密集带及f231、f208等断层。为了保证边坡稳定与安全,采取了抗剪洞、锚
二十多年来,行走在习作教学的田园上,有未雨绸缪的困扰,有蹒跚躬行的沮丧,有云开雾散的喜悦,也有雨过天晴的绚丽和阳光灿烂的期许。在习作教学这一亩三分地上,我耕耘着,快乐着,收获着,幸福着。  一、走进生活,即兴捕捉,让孩子们“有话可说”  走进生活,即兴捕捉,让孩子们“有话可说”,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皆作文。写作离开了生活,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与孩子们一起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这组教材
语文学习常有一个现象:学生读了和老师教了的效果差别不大。那么,老师教的意义在哪里呢?真的每一篇课文都可以用一个模式去教?每篇课文的收获仅仅是认识了生字、积累了词语?  笔者以自己在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实践挖掘了一部分教学价值,以供抛砖引玉。  一、教结构  写景的文章开头可以写什么?《黄山奇松》“被誉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
《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然而,我们经常奉行一种简单化的教育方式——告诉,忽视幼儿在科学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探究。所以,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要变“告诉”为“探究”,逐步建立探究性的学习模式。  一、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初步掌握探究技能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幼
<正>科学区活动作为一种特有的活动模式,能够充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索、操作,能够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兴趣。在大班设立科学区,本身就是为了让这种轻松愉悦的活
一、案例描述、分析  下面是我们班的自然角观察记录,听孩子的对话片段,分享孩子们的喜悦心情。  片段一:蚂蚁趣事  自从班级里来了小客人——蚂蚁家族,小朋友每天都会争先恐后地去看一看。蚂蚁深深地吸引了孩子的眼球,成为孩子们每天必谈的话题。  自主游戏时间,许多小朋友都跑到科学区观察蚂蚁。“蚂蚁好大呀,比我在大树底下看到的大好几倍呢。”程程说道。“是呀,这么大的蚂蚁会不会咬人呢?”胆小的涵一旁说道。
软式垒球运动项目具有有趣、安全、规则简单等特点,在小学校园体育阳光活动中加入软式垒球这一运动项目不仅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还可促进小学体育阳光活动的顺利开
情境教学集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乐趣,发挥创造能力,增强审美情趣,对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化教育进程的不断推进,贯彻与落实“以学定教”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已逐渐推广。小学语文教学更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互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语文素养的情境教学应运而生。  一、情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