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inhard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可以分为言传与身教。身教主要是教师以自身高尚的品德和个人的魅力来影响学生。与之相比,言传则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尤其是在课堂上,教师一方面利用恰当的教学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另一方面也通过语言显示出一个教师的文学或者职业内涵,进而影响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
  曾经看过一篇有关闻一多先生讲课的文章,说的是留着长髯、穿着灰色大褂的闻一多先生给学生讲屈原的《九歌》的情形,偌大的教室里只能听见闻一多先生讲课的声音:
  傍晚的时候,咚咚咚的鼓声从四方响起,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璀璨的光芒映亮了整片天空,祭祀神坛上香火绵延不绝。
  男男女女的巫师,驱赶着各类鸟兽虫鱼,站在两侧。
  佩戴着玉环和玉剑的楚王,以及紧随其后的官员们,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列队而出,站于祭坛下方。
  右上角,屈原大夫率众唱响了庄严的祭歌。
  ……
  教室里弥漫着祭歌一样的声音,仿若是屈原大夫率众在歌唱,又好像是闻一多先生在低吟。此时,听众与讲演者的心神完全交融,进入了两千多年前屈原大夫吟诵《九歌》的境界。闻一多先生的声音高低起伏,或低诵或长吟,如音乐一般,教室内的众人完全被吸引,沉浸在眼前的幻境之中。如此令人神往的教学,可能就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吧。而带领大家感受如此美妙的教学情境的,正是闻一多先生精彩的课堂教学语言。通过娴熟的教学语言,先生的感悟、修养和知识都直接传递给了学生,激发了学生莫大的学习兴趣。
  好的教学语言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极大的活跃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和投入度。教师要通过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帮助他们开发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教材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文字,学生如果不善于开发自己的联想、想象能力,并在头脑中生动地再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那么学习语文将是非常乏味的。而教师生动的语言表达,则有利于帮助学生再造文本中的意境。下面,我们通过一则教学案例来体会。
  [教师和学生们一起背诵杜甫的《春望》]
  师 我们应该从何处开始学习这首千古名诗?
  生1 应该从写得最好的一句开始。
  师 你觉得那句写得最传神呢?
  生1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 原因呢?
  生1 在这首诗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自己的个人感情融入其中,显示了非同一般的艺术造诣。
  师 你的感悟很好,只是想要熟练运用这种写作手法,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与练习。
  生2 我的看法不同。我觉得最好的一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诗的巧妙之处是,在表面直白的描述中,其实暗嵌着作者汹涌的思乡之情。后半句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在战争年代一封家书的重要性,是诗人将本来无形的感情利用有形的关联性事物进行了表达。
  生3 在我看来,“烽火连三月”是这首诗歌里具有承上启下和点睛作用的一句。细想一下,正是因为这样动乱而连续的客观环境,才会导致家书的珍贵,也才会引发诗人落泪与惊心之感。
  生2 按照古人的表达习惯,在这里“三”并不是说恰好时间就过了3个月,我想诗人想要说明的是,战乱已经持续了好多个月,很长时间了。
  师 大家说得不错!由刚才的发言可以看出,同学们开始用学到的新思维来体会在小学时曾经学过的诗歌。有别的同学想要表达一下对这首诗的感悟吗?
  生4 我觉得该诗的诗眼是“连”和“抵”。前者体现了当时战乱连绵的情景,暗示了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后者体现了由于战乱导致亲人之间不能互通消息给作者带来的忧伤和思家之情。
  生5 我非常认同这位同学的看法。而且,“烽火连三月”也正是导致首句“国破山河在”的原因。诗人由果到因,先运用白描手法写出了本来繁华的都市如今却一片衰败的景象,荒无人烟,以致草深林茂。如此地物是人非,怎能不令人伤感?以至于诗人不禁泪流不止,却移情于花草之上,不直接写自己落泪,而由本来没有感情的鸟兽都因此伤心落泪来折射现实的不堪,衬托作者自己的伤感之情。
  师 大家知道“溅”的原意以及在这里表达的意思吗?
  生6 遭受外力冲击的液体向四处喷射。
  师 可是为什么诗人要写花溅泪呢?
  生7 诗人在此处用的是夸张手法和拟人手法。
  师 不错。不过此处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即花儿哭泣的泪珠是连绵不绝的,又大又多。此处是杜甫练字和语言功力的生动体现。有谁能说一下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
  生8 最后两句与前面两句是因果关系。因为战火连续不断,诗人与亲人之间家书传递困难,所以诗人久久得不到家人的消息,内心充满了忧思,为此充满煎熬,时时搔头,以致白发更多,且更加稀疏,最后连簪子都簪不住了。诗人在这里运用简练的文字语言体现出内心的忧愁和思念之情。
  师 评析得好!最后请大家从整体上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生9 诗人以景写情,望景生情,借景抒发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国家人民深重苦难的同情。
  师 大家对诗歌的整体把握越来越好了。老师希望同学们一方面学习诗人的爱国情怀,另一方面感受诗人对语言的娴熟运用,体会他通过语言向我们传递的跨越千年而不磨灭的深刻情怀。
  生众 明白。
  师 解读诗词,不但要从诗词本身的语言文字入手,还应该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写这首诗的目的和想法,这样我们在阅读时就可以带着作者的思路去欣赏,不要想当然地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更不能把有深意的诗词字面化。夸大或缩小诗词原本的意境都是不对的,我们在读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解读的准确性和严谨性,这样的解读才是有意义的。
  课堂教学就是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获得自己看书无法得到的更加清晰的美感和遐想。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力,不但要生动形象、幽默简洁,而且还要配合相应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
  谢冕曾经说过,欣赏一个诗人的诗词,不能仅仅局限在它的文字和表面含义上,而要善于挖掘寻找诗人的内心活动,诗人写诗的动机不光是描写当时的景色,很多时候是在抒发内心的感受,甚至是压抑的情绪,有时更是一种反抗,这就需要读者细细挖掘和品味。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表面上看写的是深秋夜晚的江边景色,但如果只把它当作一首写景的诗,那么将大大降低它的艺术性。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感受其中浓浓的思念之情,有的学生说是思念亲人,有的说是忆友人,还有的说是诗人自身郁郁不得志的感慨……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个人能力和素养的体现。教师应运用语言的艺术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越学越爱学,越学越好。
  (责任编辑:方龙云)
其他文献
摘 要:依照传统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教学设计模式,教师往往过于注重“教什么”和“怎样教”,而经常忽略“为什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基于评价先导的语文教学设计,不仅有利于整合目标、评价、教学活动于一体,解决教学无序的状态,而且有利于通过实时的评价来动态观照目标指向与教学现实之间的落差,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来抹平两者之间的落差,更好地实现与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学设计;评价先导;学习目标
期刊
摘 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的命制须突出语文性,贴近学生生活。从2015年的试题中,我们可以窥见2016年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的一些特点:积累与实践并重;思维与表达并重;传承与创新并重;理解与审美并重。  关键词:中考试题;综合性学习;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中考的重要考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
期刊
摘 要:微课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微视频为主要学习载体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其精髓是强调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微课程教学法有助于解决对话教学的简单化、浅表化等问题。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方法;阅读教学  在当今信息时代,微课程教学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提供了学生有选择地学习的权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养成终身
期刊
摘 要:一节好课的标准不是恒定的,但最起码能助益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一节教学公开课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引发我们对新诗教学内容相关问题的思考,如新诗到底如何解读,新诗的朗读技巧如何在课堂上呈现,新诗教学应注意哪些关键性的教学细节。  关键词:新诗教学;教学内容;朗读处理;教学细节  最近慕名去听一位学科带头人的课,讲授的是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名家教名篇,自然是我等学艺的良机。于是静心屏气,聆听整
期刊
编者按:近年来,教学内容的确定这一话题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在我刊编辑部近期收到的来稿中,探讨相关问题的论文较多,内容不仅涉及语文教材中所占篇幅较多的小说、诗歌等,而且涉及教材选文较少的报告文学、戏剧等。本期,我们选择其中的一些刊发,以飨读者。  摘 要:语文教学要有基本适当的文本体式意识,不仅要“明体”,更要“辨体”。报告文学是以“文学”的手段进行“报告”。读写报告文学,我们要看其“写实”“非虚
期刊
摘 要:“初中文言常用词语探微·字里乾坤”微课程是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中的知识拓展类课程。这一课程所选文言词语为整个初中学段常见的文言实词,适合七年级至九年级的学生使用,每课内容相对独立完整,既可分开单独使用,也可进行系统学习。  关键词:初中语文;知识拓展类微课程;文言教学  一、“字里乾坤”微课程开发的背景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有这样一句话:“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
期刊
摘 要:阅读取向大致分为两类:一是“鉴赏者”取向,一是“解读者”取向。从编者、作者、作品、预读者四个角度出发,小说《一滴眼泪换一点水》的阅读取向应该是“解读者”取向。“解读者”阅读取向的小说,可以“研读主题”“探究技法”“品析语言”为主体教学内容。  关键词:小说教学;教学内容;阅读取向  不同文体的阅读取向自然是不同的,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是不同的。  一、小说的阅读取向  (一)阅读取向的类
期刊
刘亮程先生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放在教材“乡关何处”这一板块,指向性显而易见。文章最后一段是: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对此,“教参”解释为:  当烙上一个人生命印记的故乡不复存在时,人就像失去了根的浮萍,这就意味着它失去了精神寄托和归宿之地,没有通向未来的方向。这句话体现了一种精神流浪。  刘亮程被誉为“乡村哲学家”,他把文字指向乡村,给予了乡村更多的关
期刊
读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大有益处,即使不同意书中一些观点,但至少这些观点可以触发我们去思考更多的东西。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里,更多的是关注“教什么”“怎么教”“怎样相处”等问题,是从知识层面和人际关系层面给教师提建议,是基于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所得。而郑杰此书,更多地是关注“人”,关注“生命的质量”,关注教育的“服务性”,既有对现实教育的批判,又有对教育的憧憬,更多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跨媒介学习与交流”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对跨媒介的语言文字现象、特点、规律进行梳理、探究与评价,提高理解、辨析、批判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和利用跨媒介进行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根据这样的理念,笔者进行了借用电影镜头语言开展特色写作教学的尝试。  电影镜头语言,是一种独特的视像语言,它的呈现方式与文本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