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困惑:书法与物象

来源 :中国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lytl1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物象喻书法常祖述造字时的取诸万物,后辄以天地万物喻书法.此说在汉唐之际显得『比况奇巧』难以捉摸.后世出现将物象具体化的杂体书,以弥补书法中不见物象的缺陷和矛盾.书法理论在汲汲于文字来源、文字美感神秘化的叙述背后,存在着对书法的文化内涵、书法与中国哲学的关系的焦虑,有着如何论述书法美的困惑.
其他文献
首都博物馆藏有两册南宋拓《醴泉铭》,从其题跋可见自清末至民国时期对《醴泉铭》拓本鉴赏评判标准的变化历程.笔者结合明代以来,文献所载《醴泉铭》收藏者及书家的相关评论与作品,试图厘清自明代至民国鉴藏观演变的内在理路.
大家好!我叫王文麗,是王冬龄老师的孙女,今天很高兴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这次盛会,并共同见证我爷爷书法艺术六十年.rn从小到大,爷爷的每场开幕式都有我的身影.幼时的我,喜欢为爷爷端墨,或是抱着话筒为现场的大家高歌一曲.许多年一晃而过,我在不断成长,可我感觉我的爷爷从未老去,在我见证的十六年中,他是那么新潮,那么纯粹,那么温文儒雅,那么满腔热血!
期刊
伊秉绶以『廉吏善政』著称,同时因书法与诗文名世.汪志伊被誉为士林典范,其子汪正鋆、汪正荣以诗文闻名.伊秉绶与汪志伊共事多年,又与汪家两兄弟为忘年之交,且有吴贤湘为共同好友,因此能以理学、诗文、书画为中介与他们保持交往,这段关系亦反过来影响了伊秉绶的仕途与艺术.
在河南书坛,赵振乾是出道甚早并在帖学方面得风气之先的人物.颇能说明这一点的是,在书坛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九八一年全国首届大学生书法竞赛中,他在名家如林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荣获三等奖,如今已是赫然名家的王冬龄、陈振濂、曹宝麟、华人德等当时都参与了此次竞赛,这也很能说明这次展览的高规格.之后,赵振乾又连续膺获『一九八六年河南省行草书展』二等奖;一九八八年『河南省第二届中原书法大赛』一等奖,直至一九八九荣获『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览』二等奖,一举奠定了他在当代书坛的地位.
期刊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原文本有九字被后世文献窜改.本文即从传世碑帖的原文与近现代流行的文本视角出发,通过异文辨析,说明这些字不仅没错,甚至更符合古代汉语规范.
古人云:『书,心画也.』书法是书者的精神风貌和品位的外在映示.书法的审美趣味是指人们在品赏书法作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是人的内在心理生活与书作之间交互感知的结果.笔者通过多年的创作感知,在书法创作中,线条的空间艺术要靠创作者的形象思维去把握、协调,但最难的并不是如何用线条去经营空间,而在于线条本身.书法创作就是创作者心随笔动,笔随意走,运用线条的美感、趣味去营造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期刊
新见王时敏早年信札三通,分别致陈继儒、吴廷、董祖和,所及为母营葬求文记事、归还颜真卿《祭侄文稿》、慰问董其昌病故之事,再现王氏若干生活细节,堪称王氏行迹的重要材料.
在中国近代艺术史上,海派书法的崛起和发展具有的勃发的审美创造力和强大的艺术包容性,表现了一种开放的美学意识和先进的创作理念.唯其如此,海派书法是古代书法的终结,近代书法的开端,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谱系意义及艺术更新的开拓作用.
本文围绕包世臣『中实』概念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包世臣对于『中实论』的自我评价确有『大言』之嫌,但他以篆籀之『药用』解书法之弊的初衷并无问题.不过,尽管他试图在碑拓的意度和迁想中构建具有『中实』品质的笔墨语言,但其书作中频现的萎靡之气,又注定使他的言行饱受争议.
本文从马一浮和王国维等两幅四则《商三句兵》拓本题跋入手,探求事件始末,阐明马氏题跋与『鬻书约』相乖之处,进而揭橥近代士人鬻书规约及其意涵,以期为马一浮行迹研究提供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