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记: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原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此诗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这正如教学改革的步伐,虽有些步履艰难,但前途一片光明————写在教学改革的路上。
回首走过的教学路程,可谓收获了很多,也留下了不少的遗憾。在课堂上辛勤“唠叨”了十几年,一批批的学生也走出校门走向了社会,但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教学的工作还在继续,教育改革赋予了更新、更重的责任。
一路“讲”下来,也在不停的审视着自己的课堂,却始终发觉自己需要改进的东西很多,是一名老教师,却更是一名亟须追赶时代步伐的“新”教师。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从注重分数到更注重能力,教育理念在变、教学方式在变、但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会变,我们应培养的是社会、国家的精英于栋梁,而不是高分低能。反思课堂,经常有些疑问: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了吗?学生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如何呢?课堂的高效性做到了吗?课堂算得上和谐吗?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好了吗?想了很多,也有更多的未知数。纵观我们学校教育一百多年的历史,也形成一套传统模式,教育改革也是在对传统教育的反思过程当中提出来的,在传承优秀传统的同时,改革是必须面对的、是大势所趋。面对今天的课堂,感到不少的困惑,也思考了很多,更应当为改革做些什么。
一、“破旧立新”从传统走向改革:
传统的事物并不能一概否定,“拿来主义”不失为对待传统事物的态度。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积累了大量教学经验,有效地指导和传承教学。但是,固守传统、因循守旧,将无益于改革的脚步。我们应当敢于打破传统,破旧立新。
1.打破固定班级授课方式、双向选择:
在传统固定的班级授课模式下,固定的老师、固定的学生,面孔单一、风格单一,老师学生没有选择的自主权,为什么不打破这种方式?让老师和学生流动起来,也就是老师选择学生,学生选择老师,实现老师学生的双向选择。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可以这样说,有些学生的某一门学科学得不好、没有兴趣,是因为他不喜欢教这一学科的老师,不喜欢的原因也许有很多,性格、面相、男女、授课能力,等等有不少因素。总之他不喜欢听这老师的的课,久而久之成绩提不上来,甚至恶性循环,影响了整个学业。学生与老师流动起来未尝不是一种好的方式。学生到自己喜欢、佩服的老师的班级听课;老师也对学生做出选择,因材施教。双向选择,积极性将会更高,责任心更重。
2.打破固定的上课方式、老师走进学生、学生走近老师:
多年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固定的上课方式。老师在讲台上站,学生坐在座位上听。老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叫起某个学生回答问题,偶尔“互动”一 下,一节课基本上如此。老师的任务是讲完课,学生的任务是听完讲,难道这种方式不需要改变吗?教育家孔子在授课的过程中,老师与弟子围坐在一起,相互间讨论、谈心、交流。时而老师侃侃而谈,时而学生眉头紧锁,或打断老师的讲解,提出自己的想法。或站或坐、自由随性、促膝交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学相长。沐浴大自然的微风,感受天地的精华,传道、授业、解惑,在“和谐”中明确了“仁”和“礼”。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无需照抄照搬,但传统的方式应当说过于死板。其实,打破学生固定的前后排座次,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老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群体,去讨论、去探究 ,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未尝不可尝试。让课堂“自由”一些、轻松一些,或许课堂将更和谐、高效。
3.打破通班式教学、实施分层次教学:
应当说学生的接受知识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就像运动员一样,有的善于短跑有的善于长跑,把他们放在一起训练是不利于运动员发展的。所以,针对不同层次上的学生就应当实行不同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这也是因材施教的需要。
二、老师与学生角色定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水平,应以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水平来呈现和评价。教师的善教应该体现在学生的乐学、善学上。培养有创造精神的学生,必须有富于创造精神的教师。一名掌控课堂的老师不应当是一名演员而应当是一名导演,时时指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与思考,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思想动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起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让学生思考的,尽量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自主完成的,尽量让学生完成;能让学生得结论的,尽量让学生得结论。课堂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教材上的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作用不单是讲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思维,教会学生如何去创造思维、创新。有了创造思维的能力,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教师讲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思维实践中学到教师没有讲授的知识,甚至创造新知识。实事求是的讲,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把学生一生所需要的知识都教给学生,知识是需要自己不断积累的,教授知识总是有限,学会思维才是根本。教师应当是培养创造思维学生的领路人,培养创造性人才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创造思维的培养才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方向。
三、实现老师、学生、家长的真正沟通交流
今天是一个充满个性的时代,现在的学生可以说是“个性”张扬的学生,我们用老眼光、传统的思想来审视他们,我们已经“落伍了”。他们接触的东西,心底的思考,我们有时真的无法琢磨,甚至不能理解,但这毕竟是现实。或许在老师与学生的身上真的代沟挺深。用我们的思维方式来要求他们,有时结果就是对立。我们需要学习,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吃着窝头的长大的童年与喝着牛奶长大的童年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是不一样的。当然,我们并不是纵容学生的不良个性,我们更需要丰富自己,因为时代赋予了我们更大的责任去引导他们,教育他们。在实际家庭中,可以说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很少,甚至無话可说,这也是被许多家长和学生所证实的。当“问题孩子”出现时,家长毫无办法,可是家长是否想到,孩子的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为了孩子健康发展,老师与家长应尽量多的沟通交流,尽最大可能地实现学生在家与在校的全面了解。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不失为好的方式。
教育改革任重道远,打破一些传统的方式,建立一种新的模式,这需要全面的考虑,更不是一朝之功。在软件与硬件的建设上,还需要做很多很多。任何一种改革,都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让我们在反思中进步,在改革创新中成长。
(作者单位:1甘肃省古浪县第六中学 733100 2甘肃省古浪县土门镇初级中学 733102)
回首走过的教学路程,可谓收获了很多,也留下了不少的遗憾。在课堂上辛勤“唠叨”了十几年,一批批的学生也走出校门走向了社会,但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教学的工作还在继续,教育改革赋予了更新、更重的责任。
一路“讲”下来,也在不停的审视着自己的课堂,却始终发觉自己需要改进的东西很多,是一名老教师,却更是一名亟须追赶时代步伐的“新”教师。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从注重分数到更注重能力,教育理念在变、教学方式在变、但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会变,我们应培养的是社会、国家的精英于栋梁,而不是高分低能。反思课堂,经常有些疑问: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了吗?学生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如何呢?课堂的高效性做到了吗?课堂算得上和谐吗?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好了吗?想了很多,也有更多的未知数。纵观我们学校教育一百多年的历史,也形成一套传统模式,教育改革也是在对传统教育的反思过程当中提出来的,在传承优秀传统的同时,改革是必须面对的、是大势所趋。面对今天的课堂,感到不少的困惑,也思考了很多,更应当为改革做些什么。
一、“破旧立新”从传统走向改革:
传统的事物并不能一概否定,“拿来主义”不失为对待传统事物的态度。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积累了大量教学经验,有效地指导和传承教学。但是,固守传统、因循守旧,将无益于改革的脚步。我们应当敢于打破传统,破旧立新。
1.打破固定班级授课方式、双向选择:
在传统固定的班级授课模式下,固定的老师、固定的学生,面孔单一、风格单一,老师学生没有选择的自主权,为什么不打破这种方式?让老师和学生流动起来,也就是老师选择学生,学生选择老师,实现老师学生的双向选择。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可以这样说,有些学生的某一门学科学得不好、没有兴趣,是因为他不喜欢教这一学科的老师,不喜欢的原因也许有很多,性格、面相、男女、授课能力,等等有不少因素。总之他不喜欢听这老师的的课,久而久之成绩提不上来,甚至恶性循环,影响了整个学业。学生与老师流动起来未尝不是一种好的方式。学生到自己喜欢、佩服的老师的班级听课;老师也对学生做出选择,因材施教。双向选择,积极性将会更高,责任心更重。
2.打破固定的上课方式、老师走进学生、学生走近老师:
多年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固定的上课方式。老师在讲台上站,学生坐在座位上听。老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叫起某个学生回答问题,偶尔“互动”一 下,一节课基本上如此。老师的任务是讲完课,学生的任务是听完讲,难道这种方式不需要改变吗?教育家孔子在授课的过程中,老师与弟子围坐在一起,相互间讨论、谈心、交流。时而老师侃侃而谈,时而学生眉头紧锁,或打断老师的讲解,提出自己的想法。或站或坐、自由随性、促膝交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学相长。沐浴大自然的微风,感受天地的精华,传道、授业、解惑,在“和谐”中明确了“仁”和“礼”。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无需照抄照搬,但传统的方式应当说过于死板。其实,打破学生固定的前后排座次,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老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群体,去讨论、去探究 ,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未尝不可尝试。让课堂“自由”一些、轻松一些,或许课堂将更和谐、高效。
3.打破通班式教学、实施分层次教学:
应当说学生的接受知识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就像运动员一样,有的善于短跑有的善于长跑,把他们放在一起训练是不利于运动员发展的。所以,针对不同层次上的学生就应当实行不同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这也是因材施教的需要。
二、老师与学生角色定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水平,应以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水平来呈现和评价。教师的善教应该体现在学生的乐学、善学上。培养有创造精神的学生,必须有富于创造精神的教师。一名掌控课堂的老师不应当是一名演员而应当是一名导演,时时指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与思考,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思想动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起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让学生思考的,尽量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自主完成的,尽量让学生完成;能让学生得结论的,尽量让学生得结论。课堂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教材上的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作用不单是讲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思维,教会学生如何去创造思维、创新。有了创造思维的能力,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教师讲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思维实践中学到教师没有讲授的知识,甚至创造新知识。实事求是的讲,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把学生一生所需要的知识都教给学生,知识是需要自己不断积累的,教授知识总是有限,学会思维才是根本。教师应当是培养创造思维学生的领路人,培养创造性人才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创造思维的培养才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方向。
三、实现老师、学生、家长的真正沟通交流
今天是一个充满个性的时代,现在的学生可以说是“个性”张扬的学生,我们用老眼光、传统的思想来审视他们,我们已经“落伍了”。他们接触的东西,心底的思考,我们有时真的无法琢磨,甚至不能理解,但这毕竟是现实。或许在老师与学生的身上真的代沟挺深。用我们的思维方式来要求他们,有时结果就是对立。我们需要学习,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吃着窝头的长大的童年与喝着牛奶长大的童年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是不一样的。当然,我们并不是纵容学生的不良个性,我们更需要丰富自己,因为时代赋予了我们更大的责任去引导他们,教育他们。在实际家庭中,可以说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很少,甚至無话可说,这也是被许多家长和学生所证实的。当“问题孩子”出现时,家长毫无办法,可是家长是否想到,孩子的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为了孩子健康发展,老师与家长应尽量多的沟通交流,尽最大可能地实现学生在家与在校的全面了解。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不失为好的方式。
教育改革任重道远,打破一些传统的方式,建立一种新的模式,这需要全面的考虑,更不是一朝之功。在软件与硬件的建设上,还需要做很多很多。任何一种改革,都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让我们在反思中进步,在改革创新中成长。
(作者单位:1甘肃省古浪县第六中学 733100 2甘肃省古浪县土门镇初级中学 73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