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的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应试教育,过度地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致使出现了高分低能的局面。学生从小被灌输了卷纸上没有成绩,考不上学,就没有前途的思想,这样拿高分成了唯一的目标。.然而在这样的模式下,学校围着各级考试转,分数成了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在这样的环境下,最能引导学生思想的语文教育尤其失败,有些学生卷面上是高分,在下面却说不出几句完整的话,由而造成了学生只会死读书,忽视了真正高素质的人才的培养.
语文教育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以后走向社会能提笔成文,说话顺理成章。现在呢我们的学生怕写作,甚至到了大学都没有一篇文章文从字顺。如此结果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却不是教育模式推卸责任的借口。应付考试每天的课程排的满满的就是要掌握一些死知识。没有了课外生活,真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哪里还有写作的灵感,哪里还有写作的素材。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逻辑思维能力弱,对课文学习、能力训练、课外活动比较容易接受,甚至还感兴趣,要是不能将学生的内在的求知欲望激发出来。就会对语文知识不大喜欢,反而造成学生的厌烦,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现在语文教学模式提倡的是标准答案,学生们自己没有了思考的空间。就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不会得到赞扬和评分。这样往往只会打击学生开发大脑的兴趣,死知识反而成了真理。素质教育喊了多少年,反而是一年不如一年,为什么为了空虚荣誉,为了顺应潮流,为了一时的报酬,造成了不良的不成文的规矩。
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有些教师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有些学生也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学了,针对这些困惑,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要学习和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很难想像,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语文新课程教好。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其次,要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的学习制订的。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的语文学习,得学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
其三要转变观念,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时,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我不贊同这种看法。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也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后不用抓基本的教学常规了,我认为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新课改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常规,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组织教学。因此,我的体会是对传统的教育必须是扬弃,而不是抛弃。既不能全部继承,只改课程不改观念;也不能全盘否定,样样翻新。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去掉,对教师教学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样不能去掉。
其四要转变角色。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这样,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往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而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根本无从谈起。转变角色,实际就是要教师营造民主的教育环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探究、发展的伙伴。
第五,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上新教改课程时,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应试教育的做法是不符合课改精神的,也是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我们应大力提倡启发式的教学。中国古代的大圣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也有力地说明启发式的教育很重要。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不能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脱节。要与学生的学法挂钩,与学习内容挂钩,与学习效果挂钩。“方法”、“手段”和“技术”的运用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课改就是用多媒体上课,语文课就是让学生按课文内容来表演,演课本剧、演小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能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用好黑板和粉笔也是很不错的。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教法和教具的选用基于以下几点来考虑:看看能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完善的教学设计只不过是理论上的导向,他的真正价值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体现出来。
新课程标指引下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是主演,而是主导者,上课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了,更重要的是能与培养能力相协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有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质疑、尝试、探究、体验等过程在实践中轻松地学习知识。
语文教育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以后走向社会能提笔成文,说话顺理成章。现在呢我们的学生怕写作,甚至到了大学都没有一篇文章文从字顺。如此结果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却不是教育模式推卸责任的借口。应付考试每天的课程排的满满的就是要掌握一些死知识。没有了课外生活,真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哪里还有写作的灵感,哪里还有写作的素材。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逻辑思维能力弱,对课文学习、能力训练、课外活动比较容易接受,甚至还感兴趣,要是不能将学生的内在的求知欲望激发出来。就会对语文知识不大喜欢,反而造成学生的厌烦,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现在语文教学模式提倡的是标准答案,学生们自己没有了思考的空间。就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不会得到赞扬和评分。这样往往只会打击学生开发大脑的兴趣,死知识反而成了真理。素质教育喊了多少年,反而是一年不如一年,为什么为了空虚荣誉,为了顺应潮流,为了一时的报酬,造成了不良的不成文的规矩。
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有些教师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有些学生也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学了,针对这些困惑,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要学习和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很难想像,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语文新课程教好。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其次,要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的学习制订的。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的语文学习,得学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
其三要转变观念,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时,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我不贊同这种看法。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也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后不用抓基本的教学常规了,我认为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新课改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常规,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组织教学。因此,我的体会是对传统的教育必须是扬弃,而不是抛弃。既不能全部继承,只改课程不改观念;也不能全盘否定,样样翻新。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去掉,对教师教学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样不能去掉。
其四要转变角色。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这样,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往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而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根本无从谈起。转变角色,实际就是要教师营造民主的教育环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探究、发展的伙伴。
第五,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上新教改课程时,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应试教育的做法是不符合课改精神的,也是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我们应大力提倡启发式的教学。中国古代的大圣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也有力地说明启发式的教育很重要。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不能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脱节。要与学生的学法挂钩,与学习内容挂钩,与学习效果挂钩。“方法”、“手段”和“技术”的运用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课改就是用多媒体上课,语文课就是让学生按课文内容来表演,演课本剧、演小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能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用好黑板和粉笔也是很不错的。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教法和教具的选用基于以下几点来考虑:看看能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完善的教学设计只不过是理论上的导向,他的真正价值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体现出来。
新课程标指引下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是主演,而是主导者,上课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了,更重要的是能与培养能力相协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有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质疑、尝试、探究、体验等过程在实践中轻松地学习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