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应该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基于此,语文课程的课堂教学、课后练习、阶段考察等,都应该致力于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紧抓课内外阅读,注重书写和表述能力的培养,加强作文训练等方面的工作。其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教学工作中的难题之一,其难主要表现为:耗时长,效益低。教师投入大量精力讲解阅读,但成效不大;学生花费大量功夫练习阅读,但分数不高。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成为教师急待解决的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综合阅读能力培养的相关要求。根据教材的学习目标和考试命题,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主要体现为:
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3.理解某些段落的内容与作用;
4.理解与归纳文章的主旨。
据此,教师须围绕以上四个方面,在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总结经验,归纳解读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此同时,笔者认为教师要以课内文章为基础,因为教材作为知识资源具有非同一般的丰富性和典范性,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决不能好高骛远脱离课本,教师应该借助课内各类文章的解读来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进而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课文《土地的誓言》为例,分析重要词语“泛滥”和“埋葬”时,教师应先从两者的原意入手,然后结合作者当时的心境及情感进行理解,这样就不难得出,这两个词语几近完美的把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敌人的憎恨表达得淋漓尽致。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一句,“似乎”、“确凿”两词应该分开来理解:“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是和“荒园”的命名相对应的;“似乎只有一些野草”表明,在“我”的观察与感觉中,不仅仅只有野草,还有其他的生命。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外,还要及时对重要词语的解读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解答类型题的思维方法。
对于《风筝》最后一句“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的理解,要抓住句子所描写的环境特点:寒;还要把它与作者的经历和心情结合起来加以理解,最后我们可以得出:因为精神被虐杀者的麻木不仁影响,使得鲁迅先生的心境如寒冬般悲凉。此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对于重要句子的把握,可以把所写的事、物的特点作为切入口展开分析。有时候,在一篇文章或者某段文字中,会围绕着一句话来展开描写,这样的话往往能起到统领全篇(全段)的作用,比如学生在学了《济南的冬天》后就会形成这样的意识,反之教师的阅读教学也做到了由单纯的课内文本分析到传授阅读方法的提升这一点。
在《最后一课》中,第一自然段是“我”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其作用是刻画了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形象,并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好了铺垫。对于这样的段落,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总结思路:着眼于全文,结合上下文明确它的作用。再如,朱自清的《春》最后三段文字耐人寻味,类似这样的比喻,其分析思路可以是:把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寻找二者的相似点,并得出作者所要突出的本体的特征,进而明确句子所要表达的含义。
理解归纳文章主旨是全面把握课文的体现。所以,掌握文章主旨的理解归纳方法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重中之重。在学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蝉》、《贝壳》、《紫藤萝瀑布》、《第一次真好》之后,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抓住文章的主旨句是理解文章主旨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此外,对于一些重点塑造人物形象的文章,归纳主旨时应该扣紧人物形象。比如《木兰诗》、《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等等。
另外,由于现阶段学生学习依赖性强,缺乏自主学习意识,掌握学习方法意識淡薄。他们不爱思考,更不愿质疑,仅仅满足于教师所给定的答案,对于教师课堂上的解读思路漠不关心,甚至感到厌烦,并没有认识到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比获得正确答案更重要。所以,教师在以课内文章的解读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同时,也要时刻锻炼学生的独立性,帮助学生养成善于总结阅读方法和培养问题意识的习惯,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公。
有学者说:“语文从根本上说,并不是一门知识课、真理课,而是经验课、摹习课。”这意味着语文教师应该在具体的文本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经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学生要在课内阅读体验中积极总结经验和练就解决问题的多向性思维能力,这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真正的主旨和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2]钱理群.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229.
[3]陈日亮.《拿来主义》应该“拿”什么来教[A].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2.
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综合阅读能力培养的相关要求。根据教材的学习目标和考试命题,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主要体现为:
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3.理解某些段落的内容与作用;
4.理解与归纳文章的主旨。
据此,教师须围绕以上四个方面,在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总结经验,归纳解读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此同时,笔者认为教师要以课内文章为基础,因为教材作为知识资源具有非同一般的丰富性和典范性,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决不能好高骛远脱离课本,教师应该借助课内各类文章的解读来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进而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课文《土地的誓言》为例,分析重要词语“泛滥”和“埋葬”时,教师应先从两者的原意入手,然后结合作者当时的心境及情感进行理解,这样就不难得出,这两个词语几近完美的把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敌人的憎恨表达得淋漓尽致。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一句,“似乎”、“确凿”两词应该分开来理解:“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是和“荒园”的命名相对应的;“似乎只有一些野草”表明,在“我”的观察与感觉中,不仅仅只有野草,还有其他的生命。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外,还要及时对重要词语的解读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解答类型题的思维方法。
对于《风筝》最后一句“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的理解,要抓住句子所描写的环境特点:寒;还要把它与作者的经历和心情结合起来加以理解,最后我们可以得出:因为精神被虐杀者的麻木不仁影响,使得鲁迅先生的心境如寒冬般悲凉。此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对于重要句子的把握,可以把所写的事、物的特点作为切入口展开分析。有时候,在一篇文章或者某段文字中,会围绕着一句话来展开描写,这样的话往往能起到统领全篇(全段)的作用,比如学生在学了《济南的冬天》后就会形成这样的意识,反之教师的阅读教学也做到了由单纯的课内文本分析到传授阅读方法的提升这一点。
在《最后一课》中,第一自然段是“我”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其作用是刻画了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形象,并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好了铺垫。对于这样的段落,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总结思路:着眼于全文,结合上下文明确它的作用。再如,朱自清的《春》最后三段文字耐人寻味,类似这样的比喻,其分析思路可以是:把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寻找二者的相似点,并得出作者所要突出的本体的特征,进而明确句子所要表达的含义。
理解归纳文章主旨是全面把握课文的体现。所以,掌握文章主旨的理解归纳方法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重中之重。在学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蝉》、《贝壳》、《紫藤萝瀑布》、《第一次真好》之后,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抓住文章的主旨句是理解文章主旨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此外,对于一些重点塑造人物形象的文章,归纳主旨时应该扣紧人物形象。比如《木兰诗》、《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等等。
另外,由于现阶段学生学习依赖性强,缺乏自主学习意识,掌握学习方法意識淡薄。他们不爱思考,更不愿质疑,仅仅满足于教师所给定的答案,对于教师课堂上的解读思路漠不关心,甚至感到厌烦,并没有认识到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比获得正确答案更重要。所以,教师在以课内文章的解读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同时,也要时刻锻炼学生的独立性,帮助学生养成善于总结阅读方法和培养问题意识的习惯,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公。
有学者说:“语文从根本上说,并不是一门知识课、真理课,而是经验课、摹习课。”这意味着语文教师应该在具体的文本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经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学生要在课内阅读体验中积极总结经验和练就解决问题的多向性思维能力,这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真正的主旨和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2]钱理群.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229.
[3]陈日亮.《拿来主义》应该“拿”什么来教[A].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