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暗的火光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u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我开始写东西的时候,期望值很低。在这个国家里,选择当一个短篇小说家或一个诗人,基本就等于让自己生活在阴影里,不会有人注意。”
  
  1983年对于美国作家卡佛而言,无疑是幸运的一年,这年春天,他获得美国文学艺术院颁发的“施特劳斯津贴”,凭此他辞掉了大学教职,成为职业作家,第一次不为生计发愁。同年秋,他的小说集《大教堂》出版,旋即被提名普利策奖。5年后,他因癌症逝世,终年五十岁。也许是他的笔耕不辍感动了上帝,让他的生命中有了最后十分之一的安稳。
  卡佛19岁时就和自己16岁的女友结婚,20岁已经成为一个四口之家的男主人。生活的压力随后便像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影子紧紧追在他身后。而这之前他的生活也乏善可陈:父亲是锯木工兼酒鬼;母亲在饭馆里做招待员兼零售推销员;他18岁高中毕业即进入锯木工厂与重病的父亲一起工作。卡佛曾说:“亨利·米勒40岁写《北回归线》的时候曾谈到,他要在一间租来的房间写作,随时都可能不得不停下手中的笔,因为他坐着的椅子也许会被人拿走。直到最近为止,这一直是我生活的常态。从我有记忆开始,从我还是个十几岁的小孩开始,我就无时无刻不担心自己身下的椅子随时会被人移走。一年又一年。我爱人和我整日奔波,努力保住自己头上的屋顶。我们曾有过梦想。我们以为我们可以弯下脖子,尽力工作,做我们想做的事。但我们想错了。”诚如此言,处于一种“一直担心自己身下的椅子会被抽走”的状态,卡佛从事的工作都是为了“努力保住自己头上的屋顶”,即为生存而辛勤努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卡佛的创作均为短篇小说和诗歌也便不足为奇:他需要一种能坐下来一次写完的东西。他曾在酒精中沉溺了13年,酗酒毁了他的家庭,他回忆说:“显然,我酗酒的经历对于我写那些关于酗酒的小说起到了帮助,可是,我经历了那段日子,然后写出了那些小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不,我不觉得酗酒这段经历有什么意义,它只造成了浪费,带来了痛苦。”因而他笔下大量的酒鬼人物的出现便不难理解。他曾两次破产,为了生活他做过各种工作:看门人,清洁工,加油站工人,为别人摘郁金香……所以他笔下的生活也都是一幅幅底层生活的画面。他笔下的人物,也同样面对着和他一样的生活的紧逼,并被生活打得遍体鳞伤。“用普通但准确的语言写普通事物,并赋予它们广阔而惊人的力量,这是可以做到的。写一句表面看起来无伤大雅的寒暄,并随之传递给读者冷彻骨髓的含义,这是可以做到的。”
  
  二
  
  “在任何情况下,我都无法设想自己以一种嘲讽贬低的姿态对待普通日常生活的题材,或所谓的‘俗事儿’。我认为在我们过的生活和我们写的生活之间,不应有任何栅栏。对于那些不好意思写剃头、拖鞋、烟灰缸、玉米粥这类事物的人,我替他们感到羞耻。”
  《大教堂》是卡佛的成熟之作。他自己对这部短篇小说集的评语是:“慷慨”。生活压力的减轻令他有些许喘息的机会。但这部作品依旧是“卡佛式”的作品,甚至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初读小说给人一种平淡、刻板的感觉。作家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描述,让人体味不出文字背后的起伏。然而继续读下去,会越发感觉到前文中他所说的“冷彻骨髓的寒意”。我想也许真正让人感到战栗的是生活的真实,生活的苦难。如果说小说仅仅是一种模仿与表达,那么震慑我们的便是其所传达的一切:我们因苦难而流泪,因伤痛而悲哀,因无茫的生活而迷惑。卡佛用他极简的语言所传递的,正是这样一种力量。
  作为“极简主义”的代表作家,卡佛的文字显得朴实,朴实得瘦削。他的小说全部用平淡的语言展开,平淡的开头,不见异彩的结尾。这对于习惯了经典小说形式的读者来说,开始很难适应。尤其他小说的结尾,似乎是作家的写作忽然被打断,便就此搁笔。如果读者要追问后来发生了什么,我想这个问题作家自己也无法给出。卡佛所写是生活的片段,生活不断继续下去,直到生命河流的尽头。他所给我们展现的只是他所截取的一个部分,如果将这一部分置于生活当中,我想结尾依旧是随着时光之流向前淌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如此的结尾也不难理解。比如《大教堂》中经常被人讨论的经典《好事一小件》。结尾处失去儿子的夫妇与和他们发生误会的面包师开始交谈。他们会说些什么,面包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会用什么样的话语来安慰这一对可怜的夫妇呢?作家没有交代。我们知道的只是一个延续下去的行为:交谈。我们可以给这交谈填充自己想要的内容。也许正是惜墨如金的作家想要的效果——用空白说话,让读者“说话”。
  卡佛生前很讨厌批评家给他贴的“极简主义”的标签。所谓“极简主义”是从海明威的文学风格发展而来的,即写作时遵从“减法法则”:删除多余的描写,尽量少用形容词,尽量以最少的词把要写的事交代清楚。尽管卡佛不喜欢这一标签,但他依旧是“极简主义大师”。从他小说中简单直线的情节,描述环境精确简短的语言,人物之间的对话以及大量空白对时间的推动,都可以感到一种“极简”的味道迎面而来。卡佛曾在谈到写作时说,他毫不吝惜对文字的删减,他的手稿经删减后往往剩下一半甚至四分之三。这样的小说给人一种破碎感,不同片段的粘合感。而小说中空白的运用又让这种破碎的感觉更加明显。反观我们的生活,其实也是诸如此类的片段连结而成:家,学校,单位,朋友,亲戚……所有片段的存在是将人割裂为一个个角色,而越趋现代化的社会生活则将这些片段越加细化,越紧密地填塞给了人。
  卡佛笔下的人物是生活中的失败者,他们从事最底层的工作,有种种恶习,其中最致命的是酗酒。这群人作为最广大的社会底层,支撑着社会的中层,上层的繁华和光辉。他们所关心的不是国会,不是民主党和共和党之争,不是中东问题,他们所关心的是薪水、工作、食品价格等等这些眼前的、时时威胁着他们的东西。他们被生存的问题所烦恼,似乎在泥淖中做着迫不得已的挣扎。这只是挣扎,无谓反抗。卡佛笔下的人物之间似乎永远充斥着无尽的冷漠,朋友间的冷漠,亲人间的冷漠,夫妻间的冷漠,人对自己的冷漠。这些冷漠往往同时出现,而其中夫妻间的冷漠是作家着墨最多的。这似乎也来自作家的经历。卡佛曾说过,他笔下的人物是对自己的描摹。如何体味这种冷漠背后的冰冷?我认为这应该是一种对生活的麻木,一种深层的疲惫。他们已经为生存耗尽了力气。这是一种生活真相的冰冷。当然,评论家认为,在《大教堂》这部小说中,这样的情况已经有所改变。从《好事一小件》和《大教堂》这两篇小说中人们嗅到一种不同以往的温暖。这也许正是前文所提到的“慷慨”。
  
  三
  
  “是什么创造出一篇小说中的张力?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具体的语句连接在一起的方式,这组成了小说里的可见部分。但同样重要的是那些被省略的部分,那些被暗示的部分,那些食物平静光滑的表面下的风景。我把不必要的运动剔除出去,我希望写那种‘能见度’低的小说。”
  《大教堂》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我”妻子的一位盲人朋友要来“我”家拜访,“我”对此心存抵牾,但也无奈地接受了。盲人来后“我”对此始终不适,觉得好奇而又无奈。在酒足饭饱后“我们”三人交谈,看电视,后来妻子睡着了。盲人让“我”为他描述电视里出现的大教堂,当“我”觉得无法描述的时候,他提议“我们”一起画大教堂:我用笔画,他用手握着我的手,感觉教堂的形象。小说的结尾写道:“我的眼睛还闭着。我坐在我自己的房子里。我知道这个。但我觉得无拘无束,什么东西也裹不住我了。我说:‘真是不错。’”
  可以看到,在这篇小说中,“我”逐渐改变了“我”的冷漠,“我”逐渐放下了对这位盲人的偏见,开始同他交流,并且感到“这真不错”。我们可以将“我”的手带着盲人的手画教堂这一行为看做是“我”对自我藩篱的突破。“我”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将“我”的世界传递到盲人的世界中。并且我也闭上了眼睛,感觉用盲人的角度来体验、感觉这个世界。这样的方式消融了冷漠的坚冰。这与之前卡佛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是不同的。比如在《羽毛》中:“我”和妻子去朋友家吃饭,尽管“我们”坐在一起交谈,但我们的语言充斥着无聊,交谈的表面下是无法交流的真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尽力找话头,但话一说出口又觉得这句话似乎有无皆可。而且从那次聚会之后,“我”与妻子之间的交谈越来越少,“我”与朋友的关系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我想这种改变的出现是因为“我们”意识到了“我们”之间存在的冷漠,然而又只能装作视而不见的样子。比较可见《大教堂》这个短篇中卡佛在创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上的变化。
  《大教堂》中另一个重要的人物:“我”妻子的盲人朋友,也是一位很有意思的角色。小说中,“我”对盲人的一贯印象也代表了大多数人对盲人的印象:“我对失明的印象都来自于电影。在那些电影里,瞎子们行动缓慢,永远板着脸。有时还得靠导盲犬引路。”但这位盲人朋友却颠覆了这样的印象(或者说偏见)。他声音洪亮,穿着利落,没有拄拐,也不戴墨镜。“我”印象中盲人不抽烟,因为他们看不到自己突出的烟,但他却非常能抽。他食量惊人,刀叉使用得非常利索。他甚至可以“听”出电视是彩色还是黑白的。而且他在同“我”妻子的交谈时怕“我”无聊,不时转过脸来对“我”问一些问题。最后则要求“我”为他画教堂,“我们”一起体验教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位盲人的生活态度:一种积极向上,一种努力经营。具有这样的生活态度的人物在卡佛之前的小说中几乎是没有的。虽然他是个盲人,但他用心去体验一切,用自己可以利用的感觉来丰富自己的世界。内心的五彩斑斓远远胜过了眼前的黑暗。从他身上可以发现,强大的内心是生活最大的动力,也是最好的向导。所以当“我”用手引着他的手一起画教堂时,“我”所感触到的,不仅仅是前文所说的一种消除了冷漠的温暖,还有“我”从盲人那里感到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让我振奋,让我欣喜。“我”从一个“不同世界”的人身上体验到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孜孜以求。这种力量像是一束微暗的火光,让我温暖。
  虽然卡佛没有在最后喊出一句“热爱生活”这样的口号,但我想每个读者在读完小说后都会明白他的用意。这的确和卡佛之前的作品大大不同。他之前的作品像是一张满是残羹冷汁的餐桌,而这次,他给我们一张不错的菜单,还为桌子配上了蜡烛。也许这样理解卡佛的这篇小说显得过于积极,也许。但是我坚信,文学更大的意义在于给人以美、爱、善、温暖和自由。■
其他文献
金丝猴群体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社会关系呢?这一直是专家们很关心也很想揭开的谜。从2005年开始,北京林业大学和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开始对一群川金丝猴进行跟踪研究。他们通过近距离观察,了解到川金丝猴群体关系中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1 复杂的社会关系  蔚培龙    2007年7月,北京林业大学的鲍伟东副教授带领当时正在攻读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业硕士学位的我和袁梨,带上摄像机、照
提到慕尼黑,人们会想到什么?德国第三大城市,拜仁慕尼黑足球队,BMW宝马汽车,美貌的茜茜公主……似乎有无数的光环笼罩在这个城市的上空,然而最使其久负盛名的还是那著名的“啤酒之都” 形象以及每年举办的十月啤酒节。这不仅仅是德国人的盛会,也是世界各国游客感受德国啤酒魅力及文化风情的大盛会。  谈到啤酒,不妨先简要了解一下啤酒的历史和饮用价值以及德国啤酒的特色。啤酒在人类文化产生伊始就出现了,耶拿大学考
韩国CJ CGV公司(韩国一家主流多厅影院运营公司)近日公布的2007年电影产业决算资料显示,去年,韩国的电影观众总计为1亿5752万412人,比2006年的1亿6674万3766人减少了5.5%,这是自1996年以来韩国的电影观众首次出现减少。首尔的电影观众为4880万2659人,比上年减少了4.2%。   韩国电影占电影市场的份额也出现大幅度下降,去年为50.8%,大大低于2006年64.7%
一    “我成为今天的我,是在1975年某个阴云密布的寒冷冬日,那年我12岁。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趴在一堵坍塌的泥墙后面,窥视着那条小巷,旁边是结冰的小溪。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26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读完旅美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我沉浸在莫名的忧伤之中,那条“
心情沮丧的肯尼斯·鲍尔德温从旧金山市的金门大桥上一跃而下。他在那一瞬间首先想到了什么?以下是记者的采访和当事人的回忆。  世界上最美丽的悬索桥之一,美国旧金山的金门大桥还以另一件事闻名于世:自杀。在过去的68年之中,约有1300人从249英尺高的桥面一跃而下,其中只有26人生还,肯尼斯·鲍尔德温就是其中之一。1985年8月21日上午,这名时年28岁,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特拉西的计算机绘图员告诉妻子埃
要说英国天气的最大特点,谁也不会否认,那就是——多雨。这个被茫茫大海环抱的大不列颠,一年四季,凄风苦雨的日子太多太多,碧空丽日的时光太少太少。即使不下雨,也往往是满天阴霾,一副愁眉不展郁郁寡欢的让人敬而远之的模样。而且是说下就下,谁也说不准,让你时时刻刻都不可大意,心理上要准备它忽然莫名其妙地洒落起凉飕飕的雨点来。如果不这样,倒是很奇怪的事情。  所以,英国人相互见面,首先把眼前的天气阴晴作为话题
美国国家和社区服务社团(CNCS)近日公布了《美国志愿者活动》调查报告。该项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的成人志愿者参与率仅为14.5%,在美国50个大城市中排名最低,同时低于2006年志愿者参与率排名垫底的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在全美也是最低的比率。  美国全国的成人志愿者参与率平均为26.2%,已连续2年出现下滑。志愿者参与率最高的是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双城地区,达39.9%。
“荒野化”(也被称为“重野化”)是一个保护大自然的新的理念和措施,这个措施从本质上讲是让人类向后退一步,恢复地球的生态平衡。“荒野化”会让大量曾经远离自然的物种重新回归野外,但这一步骤是由人类主动推动的,而不是指仅仅依靠一场森林大火或是洪水过后引发的自然重生。  “欧洲荒野计划”组织的负责人解释道:当我们向后退,成为大自然的观察者而不是主宰者时,你会发现一切都变得不同起来,这一过程是那样地让人兴奋
How you came to know all that you are sure of  how you discovered the darkness of green  uncurling into the daylight out of  its origins unsounded as your own  how you learned to fashion shapes of wat
科幻片是好莱坞的重要电影类型之一,它一般通过阴森可怖或匪夷所思的残酷景象给观众以强烈的刺激,给人一种无与伦比的心理和情感体验,所以它在美国长期拥有大量的观众,成为好莱坞最卖座的片种之一。事实上,在数量浩繁的科幻片中还可以按照内容、风格细分出许多种不同的类型,例如《星球大战》展现的是“对地球以外的力量的恐惧”,而《弗兰肯斯坦》展现的则是“对现代科学的恐惧”。本文着力探讨的是《闪电奇迹》、《剪刀手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