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小时候读小说的启蒙书是《足本全图金玉缘》,第一印象是这一大家子人老在吃饭。我小时候读历史的启蒙书是蔡东藩从先秦到民国的《历代史通俗演义》,第一印象是各朝皇帝,老的小的,都不断地跟女人厮混:一会儿“云雨”,一会儿“鱼水”,床第之事,触目皆是;蔡老先生对哪个皇帝评价好,就赞为风流韵事,评价不好,就贬为好色善淫。 后来长大些,听师长说,野史无征,不足凭信。又后来听人讲,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以帝王世系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小时候读小说的启蒙书是《足本全图金玉缘》,第一印象是这一大家子人老在吃饭。我小时候读历史的启蒙书是蔡东藩从先秦到民国的《历代史通俗演义》,第一印象是各朝皇帝,老的小的,都不断地跟女人厮混:一会儿“云雨”,一会儿“鱼水”,床第之事,触目皆是;蔡老先生对哪个皇帝评价好,就赞为风流韵事,评价不好,就贬为好色善淫。
后来长大些,听师长说,野史无征,不足凭信。又后来听人讲,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以帝王世系作骨干,已经大有悖于历史唯物主义,更穿插以宫闱秘事,不过是野史稗官的生意眼,等而下之了。
然而在读了一些只看见归根结蒂是经济活动决定一切,却看不到活生生的人物活动的历史著述,或者虽有人物活动,却只见其政治活动而不见其他的历史著述以后,我又想起了蔡东藩的演义来。
我以为蔡东藩尽管有他很大的局限,却有一个好处,就是他笔下的帝王将相,哪怕是圣君贤相,也都是人,而不是神,饮食男女,种种人欲,比起草芥小民,只有过之而无不及。至少在童年的我看来,觉得其中有些人,即使权倾天下,而精神面貌甚至低于市井无赖,只是高级西门庆,丝毫值不得敬畏,这也许就是作者不但让我作政治舞台的看客,而且引我步入后官的缘故。正是在这一点上,与历史唯物主义不相干的原代史通俗演义作者,却给我打下一点后来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
我当然不是要求写作历史教材的人,不加选择地罗列历史人物的轶事丑闻,那是罗列不完的;但我认为也不必回避足以反映历史人物精神面貌的,特别是同他的行藏出处、功业或劣迹有关联的私人生活上的事件以至细节,自然要经过考证,而不是道听途说。
其他文献
《马氏文通》与中国现代语言学之文化心态 我国传统的语文研究注重汉语人文价值的阐释与开发。它那以实用和体验为两翼的研究范式,一方面使小学成为经学附庸而无法达到“为语言而研究语言”的近代科学目标,一方面却使传统的汉语研究同中国文化的研究血肉交融在一起,成为数千年学术史中的一门显学。传统语文研究以人的感受去拥抱汉语的精神,运用辩证的两端来具象化,用简单的比喻来表述自己的语感和体验,从内容与形式的有
莫应丰的长篇新作《桃源梦》叙述了一个人性嬗变的故事。它的悲剧性结局从一个十分直接的角度证明了这样一种看法:“当‘文明的’道德占压倒性优势的时候,个人生活的健康与活力可能受损,而这种牺牲个人、伤害个人以激进文明的制度,如果升达某一个高度,无疑将反转过来,有害于原来的目的。”(弗洛依德《爱情心理学》) 这部小说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紧张、忐忑不安和带有恐惧感的阅读效果,这一效果所带来的明确结
岁月不居,重庆朝天门码头下长江嘉陵江汇合处,四十多年来浩浩荡荡地流逝了多少水!对于当年教育和引导我们年轻人的《新华日报》的记忆,依然很鲜明地萦绕在心头。 一九四一年一月皖南事变后,覆盖在重庆上空的白色惨雾更浓重了。我那时曾在一篇短文里这样写道:“浓雾充塞了山国,锁着江流,压着山峦,塞着人们的嘴,好象连呼吸也感到不自由。”这是一个沉闷和压抑的低潮时期,也是一个寻觅和追求的理智时期。当时重庆有九家大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晋灵公设计准备除掉赵盾。在危急中,亏了灵公一位名叫灵辄的甲士突然倒戈,赵盾才得以幸免于难。对此,《左传》中有如下文字;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引自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这里交待了赵盾当年救活灵辄的一个片断。在这段话中,“存”字作什么讲
梁启超用来衡量历史上经济思想的一个标准,是从亚当·斯密开始的、系统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在梁启超看来,从亚当·斯密开始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是真正的科学,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伟大力量。他由衷地赞叹说:“吾著生计学史至斯密时代,使吾生一种异感。吾乃始惊学问左右世界之力如此宏大,吾乃始惊二百年来欧美各国以富力霸天下,举环球九万里为白种人一大玛杰。而推其波助其澜者,乃在一眇眇之学士”(见《分类饮冰室文集全编》
五四前后的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但人们却时常可以见到一位着长衫马褂的老先生,脑后拖着一条长辫,在校园内昂然前行,这便是辜鸿铭。辜氏在当时的学术文化界有如一只怪鸟。他在课堂上高谈孔孟之道,以清王朝的遗老自居,却又是个精研西文的语言天才(他精通英、德、法、希腊、拉丁等九种语言),讲起外语来如珠走玉盘。连以英文见长的林语堂,在谈及辜氏时亦不能不承认:“无论才思及英文文字的风格,至今无出其右者。”
读康德《导论》有感 如果把哲学史上的浩瀚的著作比作一个群星起落的苍穹,那么康德的《导论》就是其中一颗长久引人注目的星星。《导论》虽为阐释《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观点而作,但其意义却远不止此。在《导论》中,作者不仅出色地批判和总结了前人的思想成果,而且也扼要地阐述并发挥了自己的哲学见解,正如作者本人所宣称的,《导论》是哲学革命的“纲要”。 康德的著作和思想素以艰深晦涩著称,但读者一旦掌握了《导
中国现代文学成为历史已经有近四十年了,而王观泉所著《“天火”在中国燃烧》还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现代传播的经验教训的第一本著作。这也许是因为很久以来,我们经常只是从政治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强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意义和作用,所以,尽管也有些现代文学史零星地回顾和记载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情况,但这些记述还远未深入到理论分析的程度,还很少从文学过程本身着眼分析马克思主义文艺在各个时期和具体领
谷林同志在《迟来的新书》(载《读书》今年第九期)中提到,不清楚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雅舍忆旧》中《忆老舍》、《忆冰心》、《忆沈从文》三文的出处。此三文都作于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最初都曾在台湾报刊上发表,如《忆冰心》就刊于《传记文学》第十三卷第六期。后来均收入梁实秋先生的回忆文集《看云集》,此书一九七四年四月由台北志文出版社初版,同年七月香港文艺书屋出版了港一版。书中共收回忆周作人、胡适、冰心、老舍
《历代诗歌选》(北京师范学院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初入淮河四绝句》诗有注云:“刘岳张韩:指刘光世、岳飞、张浚、韩世忠。四人都是南宋早期抗金将领,唯张浚后来阿附秦检陷害岳飞,晚节不终。”这里的“张浚”实是“张俊”之误。张俊是个利禄熏心之徒,“附桧主和,谋杀岳飞,保全富贵,取媚人主”。而张浚却是南宋最坚决的抗金将领兼著名丞相。因此,被主和派奸臣秦桧诬陷而罢相遭贬。所以,此诗中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