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与理性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z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租房,是个极易卷入情绪的话题。
  几乎每一个生活在大都市的年轻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曲折烦琐的租房故事。不同于故乡的家,出租屋像一个百味杂陈的储物罐,记录着成年后独自闯荡的意气风发与落魄坎坷;又像是一条狭长的时间通道,伴你完成对新的城市、周遭、人生际遇的认知迭进。它代表着不确定性,却又给予你无可取代的安稳与踏实。
  在习惯了房价高企的当下,对于很多人,租房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直到这份安稳被骤然打破,人们发现当不起房奴的自己甚至租不起房子,心态便会失衡。
  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你愿意相对理性地去理解这个过程,你的经济状况决定你可选的居住环境,那么你必须服从客观规律。换言之,租不起就搬,哪怕越搬越远,只要你决心继续留在这个城市。这似乎是你必须付出的代价,如果你不愿意承受,也可以选择离开。
  但为什么这次大家的心态不一样了?更多还是因为在舆论看来,这轮租金涨幅骤升背后,有一个明确的标靶——部分长租公寓运营商,他们为了争夺市场份额,采取“抬价抢房”的策略;为了提高扩张速度,大幅缩短房屋装修的空置期;为了更低成本地获取资本,引导租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订租房贷……
  于是,这轮由房租上涨引发的舆论声浪开始有了不同的情绪层次。
  最表层的是“逃离北上广”的老话题,也是许多(自)媒体文章最初的抒发点。无论再怎么包裹消费降级、阶层下沉的外壳,内核依旧是有关生活选择的潮水重来。不同的是,这次,企业、资本、金融等成为新的情绪闸口。人们担心资本成为帮凶,市场份额之争引发的价格战会让年轻的租房客成为牺牲品;人們愤怒于企业的贪婪与无底线,会为了自身的扩张而无视用户的健康;人们抨击所谓的金融创新,只是将租户无情卷入金融风险之中。
  随着媒体的跟进,长租公寓运营商们在狂飙突进过程中遗留的问题开始加速暴露,一时间,这个风口上的行业成为众矢之的。
  如果你愿意从商业的角度去理解,这一切似乎都在意料之中。
  一个长久处于政策不明朗状态下的市场,突然获得政策的鼓励,在万亿市场前景的驱使下,群雄逐鹿。玩家越多,竞争越激烈,留给你的时间越少。所有人都不愿错过这个时间窗口,唯有野蛮生长、拼命抢夺。
  而当你子弹富足,开始朝着愿景靠近时,速度往往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当你跑得足够快,你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是可以被遮蔽的,而当你的速度降下来,问题就会层出不穷。虽然这听起来像是一个颇不靠谱的观点,却被很多商业实践所验证。
  很大程度上,如今长租公寓所遭遇的就是快速膨胀阶段可以预见的问题,而在当下,这一问题包裹着更复杂的经济背景,比如经济下行的趋势,以及部分行业的频频暴雷,等等。以此为契机,如若能形成鞭策,为企业的发展创新方式,甚至是为鼓励与监管政策的出台与落实等敲响警钟,对于长租公寓行业的长足发展是很有利的,也可能真正推动多方受益局面的出现。
  只是,人们的担忧在于,热点一刻不停地更迭,行业是否真的被戳痛了,一时的危机公关弥补不了现实中在理念和模式上出现的问题,如果解决不了,热点轮流转,怎知道哪日不会再度反扑。好的商业模式最终应该是符合人性的多方共赢,“野蛮生长”的背后如果真的“野蛮”了,终究不是一条健康的发展路径。
  商业选题经常会遇到理性与情绪的碰撞,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往往是,情绪性的文章调动舆论关注,但情绪并不全然有益于事件的推进,要理解事件本身需要理性的回归,理性的进驻是不希望情绪毫无边界地泛滥成灾。
  世界复杂,希望带来更多的角度,情绪性的切入往往充满局限,即便记者也是租客,但是不应被租客的身份限制住,你需要站在更多的视角去理解多方的欲与求,去尽可能地还原问题的本质,而不是被情绪驾驭后,又一次随波逐流。
其他文献
1  有些人,在横店镇的白天是不可见的。熬完大夜下戏的摄影师,在房里闷头大睡;底楼长廊尽头的一间办公室,清晨开工的化妆师三三两两待命;一张写有剧组名的A4纸贴于房门上,不是选角导演住处,就是工作人员领盒饭之地。  像这样的剧组指定宾馆,在横店影视城旗下有26家,单价从120元到500元不等。一位年轻女演员的自曝,让人们认识了其中一家四星酒店。为照顾在此拍戏的已婚一线男星,她自称一年都没有走出酒店门
图/Momo吃米线  国庆后从北京拍完戏回昆明的第二天中午,王砚辉决定去吃一家生意红火的过桥米线。他穿过排队的人群挤到店门口,抱着双臂专心往里望,前面的两位女士回了两次头看他,窃窃私语猜这人是不是王砚辉,他好像也没注意到。挨了几分钟,他大步跨了进去找老板,老板是他的老朋友。  “现在北京的一些导演来跟我谈剧本,我都说,来这吃米线吧。”我们已在大厅的一张小桌旁坐下,汤头浓稠,颜色淡黄,很好。打扮得像
落日球场,少年汗滚烫  我坦白,我是去年6月叛变的。  出发旅游前,我是一个老老实实的詹姆斯球迷。尽管起因不纯,是因为当时喜欢的男生。少女心扑腾中,我认真写了几页詹老师的人物笔记,背熟,每天期待聊天时能云淡云轻丢一句,“对,前年3月14日那场他第三节抢断很厉害。”  6月的季后赛总决赛,是NBA球迷一年的高光时刻。总冠军、MVP,该了断了。决赛把朋友圈劈出了楚河汉界,一方是勒布朗·詹姆斯所在的克利
马思纯和欧豪  八月秋凉,比较适合分手。一来省去了即将到来的七夕要送对方什么礼物的愁苦,二来随着渐渐入秋,人也会越来越冷静,不会后悔做了这个决定。两周之内,娱乐圈两对年轻情侣和平分手,马思纯告别了“七月”和欧豪,挺般配的古装小情侣杨紫和秦俊杰也发了声明,四份声明看上去跟流水线产出差不了多少。  可这就是年轻一代的明星情侣呀。在一起就认爱,分手也认栽,清清爽爽就像这夏末秋初的风。少年心就该有少年的样
自从有了机器的概念,机器人就被视为一种被人类制造、期望控制、却最终脱缰的强大力量的象征,像一块镜面,照见人类的欲望与脆弱。它是科幻小说、影视创作中一个无法被取代的母题,将人类心中对真实与虚幻、自由与生存意义等的思考置于强光之下,一次次经受着赤裸而残酷的拷问。  作为机器人诞生与崛起的亲历者与见证者,或许剥离科幻的魅影,我们应该了解真实的机器黎明在发生着些什么。一个公认的现状是,在人力成本高涨的背景
突然想起了他。也许是加入了曾就职那所学校的微信群的缘故。离开那所学校已经12年了。刚工作那会,陈奕迅的《十年》正流行,那时候以为漫长得不可想象的十年,瞬间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那是我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学校地处县郊,置身大片广阔的农田中央,初春时节。学校好像静静行驶在绿色麦浪中的一艘船。油菜花开放时,窗外是金色的花海,把头伸出窗外,能嗅到风里带着的甜香。  我被分到初中部。同一届毕业的他被分到高
王学博导演的电影《清水里的刀子》,从2016年10月在釜山电影节露面至今,获奖无数,我曾无数次从别人嘴里听到这部片子:导演处女作,釜山电影节“新浪潮獎”获奖作品,获得了电影大师贝拉·塔尔的喜欢,西海固故事。    《清水里的刀子》改编自宁夏作家石舒清的同名小说。小说不长,只6000字,情节简单,讲父子俩和一头牛的故事。马子善老人的妻子去世了,被埋进了坟院里,儿子耶尔古拜打算宰杀家里惟一的一头牛,给
他在心里怒吼“我要这天再不遮住我眼”,  却还是乖乖取经走西天  编辑 周建平 rwzkjpz@163.com  十来年前,关于今何在,圈里有个段子:“你见过今何在吗,长得可清秀了,才18岁。”  这句话是2005年说的。披着“今何在”ID的曾雨实际年龄28岁,但长了一张少年的脸,足以骗过所有人。彼时,距离他因处女作《悟空传》一战成名已过去四年,距离他与说这句话的人网上公开决裂也还有四年。从世俗意
编辑 翁倩 rwzkhouchuang@126.com  除夕是在芹芹的二哥家里过的,芹在汉的兄弟姐妹都到齐,大小两桌,热闹无比。大年初一想到患重症住院的同学王君,可能寂寞,决定去看他。去前曾有过一丝犹豫——他会不会不在医院?家人会将他接回家吗?一番考虑后,挑选了几样适合王君吃的东西,用袋装好,还是骑上自行车,奔市中医院。  12天前戴立章告知王君得病住院的消息后,曾与四同学一起去看过他一次。高中
从丹东看对岸朝鲜新义州 图/鸭绿江美术馆提供Tips:  每年8月底9月初是丹东桃子的成熟收获期,初秋时前往可品尝到当地汁嫩鲜美的桃子。  每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会有大量候鸟飞抵东港的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充食物,涨潮时欣赏鸟浪最佳。有意观鸟者可关注丹东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丹东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丹东市摄影家协会每年发布的最佳观鸟时间。  丹东是个奇怪的城市。在这里,本地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