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的文学风景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c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了一辈子为人做嫁衣的编辑,天天徜徉于文字海洋,与各路文界好汉和侠女成了朋友,便有了与作家、作品相知对晤的日日夜夜。高山仰止,鉴德知来,终身受益。退休之前,除了写发稿笺,月明星稀之时,偶尔也随手写些同作品及友人问答交谈的文字,聊以自悦,也愿悦人。
  英国史学家爱·霍·卡尔说:“历史是历史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套用他的话,我经历的文学之路,是我与作家、作品连续不断地问答交谈的过程。
  岁月之旅,消磨而且沉积,一切都变得淡然,唯与文学的对语或可长久地继续下去。因为此生即已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虽“一事无成人渐老”,但内心里燃烧的那簇文学之火,却依然灼灼如炬。
  “白发书生寂寞心”,为对文学的那份坚守,为一个有良知者痴痴的精神守望。文坛的朋友说,你与那么多作家打了一辈子交道,熟悉其作品,又熟稔其人,何不如实道来,弄成一本书,让我们与那些值得结识而并不相识的作家,变为有一面之识,你功莫大焉。况且,你的私人话语,或可为文学史提供一份证词。受到鼓励,我就真的弄成这本小书。但它带有那段历史时期的话语痕迹,或让年轻读者感到陌生。
汪兆骞

  我有幸亲历并参与了新时期改革开放语境下的文学变迁。我就职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杂志,为我提供了一个可以眺望文坛和参与新时期文学建设的平台。
  我把新时期文学视为中国文学长河中,最为汹涌澎湃的流段。有人也称之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域名。新时期文学并不是一个快乐的乐章,一开始它就呈现了悲壮苍凉的情怀,而拉开的却是辉煌的序幕。接下来,便是一出出好戏粉墨登场,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
  所谓伤痕文学是“诉说历史伤痛”,写的是阶级斗争给民族和国家心灵深处留下的巨大伤痛。作为一个永恒的文学母题,苦难叙事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它总是指向过去,又总是试图通过讲述来让人们铭记苦难,甚至避免苦难再次发生。苦难叙事也并不只是历史发生后的文字记载,它还是一种文学“追忆”。文学叙事超越于历史记录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仅可以以丰富的方式解释历史,还可使不同的人参与到对苦难的集体性体验之中。
  卢新华的《伤痕》写“文化大革命”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刘心武的《班主任》突破政治禁区,写文化专制主义对青少年的残害。这些作品是对“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大讨论的直接呼应。《当代》发表并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的《芙蓉镇》《将军吟》及王蒙的《恋爱的季节》《失恋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等长篇小说,应该说是这类文学的代表作。这类作品呈现个体和家庭悲剧,知识分子苦难史,老干部在苦难中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忠诚等,但多因着眼政治层面,议论多、批判多,故事简单,缺少丰盈的文学血肉,读者并不满足。
  所谓反思文学,是利用文学作品,对中国社会进行形象回顾和总结。一个长期沉浸并咀嚼苦难的民族,是没希望的。中国作家从来不缺少思考,在他们有了话语权的时候,他们就不失时机地对中国社会进行反思。举国的作家都用文学进行反思,这是历史的独特风景,是本该成为代表民族精神和灵魂的作家的觉醒,是作家的责任和担当。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等,是反思文学的收获。1981年在《当代》发表并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的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以及在1986年第五期《当代》上发表的张炜的《古船》,更是被视为新时期文学重要成果。
  经历了回眸民族的伤痛,又经历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一部分敏感的作家把目光投向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大变革,于是催生了“改革文学”。改革文学的浩然正气,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种宏大气象。首开风气之先者,是天津工人作家蒋子龙,他的《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一系列工业题材小说,揭示了改革大潮下都市工业群落中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微妙的关系和他们的生存状态及生存景观,并较深刻地反映了工业建设中的种种矛盾。这些作品还塑造了一群有高度历史责任感、锐意进取的改革者形象,拉开了改革文学的大幕。蒋子龙的《锅碗瓢盆交响曲》、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苏叔阳的《故土》、张锲的《改革者》及柯云路的《三千万》《新星》《京都纪事》等小说,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但我们重新审视这些所谓的“改革文学”时,会发现有些以改革示人的作品多抓住生活的表象,来充当生活的本来面貌,以暗度陈仓,故不久,“改革文学”风光不再。
  有意思的是,“改革文学”与“伤痕文学”都产生过极大的社会性轰动效应。但轰动是因读者关注社会变革而不是文学本身。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批作家不约而同地开始关注文化的寻根问题,如韩少功写《文学的根》,郑万隆写《我的根》,阿城作《文化制约人类》,郑义作《跨越文化断裂带》,李杭育写《理一理我们的根》。他们与不少作家、批评家关于文学寻根的论述,掀起一股文化寻根的浪潮,尽管文化“寻根”没有宣言,但提出文学继承并重建民族传统文化的倡议,却得到作家们的广泛支持。
  陈忠实创作了《白鹿原》,为传统文化的失守,唱了一曲挽歌,以毁灭的方式,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文学想要发展,必须接上传统的文化源流,并将文学之根深深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
  除陈忠实外,在文学的文化寻根潮流中,还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家和作品,像王安忆的《小鲍庄》、冯骥才的《三寸金莲》、莫言的《红高粱》系列、陆天明的《泥日》等。他们的作品,突破了文学作品只局限于“社会”意义的话语,使文化语境走进文学更广阔的天空。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到西方留学的诗人作家,徐志摩、李金发、戴望舒、施蛰存等,借鉴西方文学的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创作了不少与中国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诗和小说,人们称这类舶来作品为现代派或先锋派。其实,这种判断是不准确的。20世纪初出现的西方现代派的艺术精神,如意象、象征、反讽、意识流动、黑色幽默等,其真正的源头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文学。当然,新时期文学之王蒙的《蝴蝶》、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等小说,所具有的现代主义写作形态及所表现的浓重现代性,是与当代世界文学接轨的。
  就小说而言,又可分为新写实、新乡土、新现实主义,它们曾依次亮相。从历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特别是第十届获奖的作品看,现实主义获得了全面的胜利。
  随着中国社会变化,中国社会和人的思想意识发生变化,文学也发生了嬗变。这种变化动摇了文学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于是文学加快了“主流文学”“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的分流,逐步形成雅俗共享文坛的多元化、多样化的局面。主流文学话语权受到挑战,精英文学表现出文学的生命力,大众文学满足文学的消費性。人道主义的悲悯,人性精神的张扬,书写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已是中国文学不可逆转的潮流。我的这种表述是否科学,待考,但大体脉络,自以为是清楚的,自知水平有限,做不到“世事洞明”,却有“亲临现场”的真实经历和切身体验。我的只言片语、鸡零狗碎,或可给“新时期文学”留下一种可资参考的证词。毕竟,多人阐述的历史,才有可能最接近历史的真相。
  这本小书,力求呈现我熟稔的作家朋友给中国文学奉献厚重文学画卷其间创作悲欢的点点滴滴,及他们在透视世道人心,探索人的灵魂时所表现的文心和人格。他们的作品折射复兴中的古老民族及其灵魂在新旧嬗替的大变动中的种种面容,构成了一部宏大的叙事。我的这些朋友都是“高居塔顶”,风吹草动就叮当有响(张中行语)的人物。这本小书如能使读者与这些值得结识而并不相识的人变为有一面之识,就让我有大喜过望的成就感,而欢呼雀跃了,然而或因我的水平有限,达不到这一目的,只好说声惭愧,抱歉了。
  (作者系著名作家、编辑家。)
其他文献
王达津先生家世及生平  王达津先生(1916—1997),笔名梁彦,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史论家,尤精于古典文论与唐诗研究,工诗,善属文;南开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奠基人、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达津先生生长于局势动荡之秋、国难当头之世。1916年元旦,袁世凯复辟帝制,王芝祥宅第遭焚,举家避难于天津。是年6月,先生诞生于天津,故名达津。父辈丰富之藏书,恰成博览图籍之奥府。年在童少,已读毕数十箱家藏
人但知,杜甫与李白关系非常好,郭沫若说他们是“像兄弟一样的好朋友”。杜甫写了十几首诗赞美李白,敬佩之至。殊不知,杜甫对王维,则可用得上“崇拜”。王维陷贼归来,老杜献诗给他,称他为“庾信”;王维离世后多年,老杜还怀念他,称他为“高人”;王维不在场的活动,老杜也自然想到他,对其隐居地也充满了爱慕之情。  杜甫生于712年,比王维约小11岁,二人之间没有什么交往,至少是没有史料记载他们有什么来往。杜甫有
数学是通过逻辑分析、建模、抽象化、最优化、理想化、形式化建构思考的工具,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使得数学学习的过程研究变得十分重要。虽然数学的表达方式常常是形式化的,但作为学科的数学应该更加丰富一些。我们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作为“教育形态”的数学而不是“学术形态”的数学,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把“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思考”。在探寻小学数学充满智慧的课堂之中,信息技术在一些核心环节发挥了
一、教学目标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起点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5 My pet中的第二课时,新词汇有catch a mouse、wag its tail、talk。主要句型是:What can your pet do? It can… 本课主要从情境和兴趣出发,联系学生所学的身体、颜色、动作等单词,通过Free Talk、Dialogues、 Readings、Listen
翻看2018年国外各大畅销书榜单,一本名为《我的求学之路》(Educated)的书一经出版就连续数周蝉联《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也是亚马逊年度最佳读本,并且被包括《纽约时报》《经济学人》《卫报》等各大媒体评选为年度最佳读本之一。这是该书作者塔拉·韦斯托弗(Tara Westover)的一部自传性作品,也是作者的处女作。  这不禁让我对该书的作者产生了无限的好奇——首部自传作品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为
哲学家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以时代思潮为纲,对中国哲学史作出原创性研究。《新编》共七册,人民出版社于1998年将前六册纳入《哲学史家文库》分上、中、下三卷出版。  东汉末年,中国社会出现了门阀士族。这是一个新兴贵族集团,以魏晋为盛,至隋唐逐渐衰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各国贵族统统夷为平民,只有皇位可继承,贵族基本消失。中国社会何以重新出现贵族,又在几百年后衰亡呢?在讲玄学时,冯友兰以门阀士族为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科学教育,将其与母语以及数学并列(而国内的科学教育一直是“副科”待遇,即使像高中的物理、化学等学科,也是比数学、语文、英语低一等的),并且有比较成功的经验,“做中学”被认为是最佳的教学方法。对于国内很多教师来讲,每每听到“做中学”一词往往很自然地将其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的“实验教学”联系起来,至于信息技术在科学教育中如何应用,比较普遍的情形就是让学习者在网上搜索某个问题的答案
1.把更名保存Word文档的“宏”用于对应按钮事件的程序中。  在编制VBA程序时,如果其中的某个操作可通过菜单命令实现,我们就可以把操作录制成相应的“宏”,再将“宏”的代码置于VBA程序代码中。笔者在编制本期主文章的“以年月、班名和学号保存本文档”按钮事件代码时,就录制了下列操作对应的Macro1宏:执行“文件/另存为”命令,在弹出的“另存为”对话框的“文件名”文本框中输入文件名“自查问卷”,单
古代社会,瘟疫频仍。热病、时疫、疟疾等疫病,不时夺走人们的性命,改写历史的进程。即使是在远离瘟疫的时候,民众心理上的那份恐惧记忆依然挥之不去。这些记忆像文化基因一般很自然地进入了古代通俗小说,尤其是《水浒传》这样的名著里。在水浒故事世代累积的过程中,诸多关于瘟疫的知识、思想与信仰成为了小说文本的构成要素。有的涉及小说的整体结构,例如第一回的“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也有的在情节里被捎带脚
笔尖朝下,关注底层,不忘初心  关注底层,书写底层,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其中,《风》是《诗经》的精华部分,反映的都是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  2017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百年纪念。1917年肇始的现代文学,绝大多数流传至今的名篇巨作,都是笔尖朝下,关注底层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