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阅读能力是指中学生通过阅读生物学资料,获取生物学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生物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生物学阅读能力的要求和以前相比越来越高。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阅读能力呢?笔者结合多年高中生物教学谈谈自己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阅读能力方面的点滴尝试。
一、加强课内阅读指导
1. 做好预习,激发阅读
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表明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是与生俱来,无法抗拒的。因此,在每堂新授课之前,我都会围绕教学内容,列举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课前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做好阅读所得知识的总结。有时还将整堂课的关键点编写成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以此启动学生思维,实现传统的“知识灌输”型向“自主建构”型的转变。例如,在学习“细胞中的无机物”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来源于同一受精卵的心肌细胞和红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下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异?请列举出你熟知的无机盐的作用。”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时,心神专注,就会既动眼又动脑,能有效地提高阅读和学习能力。
2. 利用插图,对应阅读
生物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插图和图解,按内容分,大致可分为模式图、坐标图、示意图、真实图、图解等五种。在生物课本中,模式图和示意图是最多的,形象化的模式图、示意图简单明了,读后我们非常容易记住它所表达的含义。例如,细胞结构示意图、细胞膜模式图等。图解是对某些生理过程的演示,它把烦琐叙述的生理过程简明、清晰地表达了出来,如光合作用、有氧呼吸过程图解等。应该说,插图和图解在生物阅读中是非常重要的,但学生对如此重要的资源常常忽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参照插图、图解,与教材文字内容对应阅读。例如,对有氧呼吸过程发生变化的三个阶段的理解,如果学生结合图示阅读,能快速明确地掌握各个阶段的反应物质、反应场所和反应条件。又如DNA的化学结构、空间结构插图与正文内容对应阅读,由结构特点谈DNA的多样性、稳定性、特异性,学生也易理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插图与文字内容对应阅读,有助于辨认分裂期各个时期的变化特征。通过对应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内容,加深记忆。
3. 内容相关,对比阅读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有许多相关或相近的内容,学生在理解这些内容时容易混淆。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容易混淆的概念时,要运用对比法加以区分,找出异同点,从而掌握概念的实质。如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DNA和RNA,无子西瓜和无子番茄等。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更进一步掌握相关的内容。复习这些易混淆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将内容进行对比阅读,然后归纳成表格,进行比较,从而加强复习效果。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辨析异同,既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又有助于学生的全面识记,提高学习效率。
4. 加强检查,养成习惯
在生物阅读中,为了使学生能认真阅读并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严格检查是十分必要的。一开始,教师必须要亲自检查,既要严格又要耐心指导,不让任何一个学困生因没有认真阅读而掉链子。过了一段时间后,学生的阅读习惯已初步养成了,教师可以通过同学间相互检查、教师抽查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等学生养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后,教师可采用学生自我检查、教师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课本及阅读笔记,也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查是为了不查,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要求,学生的阅读习惯就会逐渐形成。
二、注重课外阅读延伸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有效延伸,也是课内活动的补充与发展。生物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扩大知识面,拓展生物视野,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熟悉和理解,把经过阅读理解,评价而贮存起来的知识,根据需要灵活提取使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这时,就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注重收集资料并提出问题,向学生推荐阅读的资料、书籍、报刊及生物学习网站,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在课堂中进行交流、探讨。在生物课外阅读过程中,我们首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开展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当做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其次,对学生的生物课外阅读我们应积极引导,可定期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避免学生想阅读却不知从何读起;最后,教师还应指导学生经常撰写读后感,并将所读知识灵活应用于课内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阅读能力是生物教学中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不懈,常检查,常反思,不断改进方法,切实加强教师的示范、启发和指导,让学生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逐步使学生的生物阅读能力得到提高,成为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高阅读能力的学习者。
(南通市通州区三余中学)
一、加强课内阅读指导
1. 做好预习,激发阅读
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表明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是与生俱来,无法抗拒的。因此,在每堂新授课之前,我都会围绕教学内容,列举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课前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做好阅读所得知识的总结。有时还将整堂课的关键点编写成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以此启动学生思维,实现传统的“知识灌输”型向“自主建构”型的转变。例如,在学习“细胞中的无机物”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来源于同一受精卵的心肌细胞和红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下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异?请列举出你熟知的无机盐的作用。”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时,心神专注,就会既动眼又动脑,能有效地提高阅读和学习能力。
2. 利用插图,对应阅读
生物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插图和图解,按内容分,大致可分为模式图、坐标图、示意图、真实图、图解等五种。在生物课本中,模式图和示意图是最多的,形象化的模式图、示意图简单明了,读后我们非常容易记住它所表达的含义。例如,细胞结构示意图、细胞膜模式图等。图解是对某些生理过程的演示,它把烦琐叙述的生理过程简明、清晰地表达了出来,如光合作用、有氧呼吸过程图解等。应该说,插图和图解在生物阅读中是非常重要的,但学生对如此重要的资源常常忽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参照插图、图解,与教材文字内容对应阅读。例如,对有氧呼吸过程发生变化的三个阶段的理解,如果学生结合图示阅读,能快速明确地掌握各个阶段的反应物质、反应场所和反应条件。又如DNA的化学结构、空间结构插图与正文内容对应阅读,由结构特点谈DNA的多样性、稳定性、特异性,学生也易理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插图与文字内容对应阅读,有助于辨认分裂期各个时期的变化特征。通过对应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内容,加深记忆。
3. 内容相关,对比阅读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有许多相关或相近的内容,学生在理解这些内容时容易混淆。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容易混淆的概念时,要运用对比法加以区分,找出异同点,从而掌握概念的实质。如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DNA和RNA,无子西瓜和无子番茄等。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更进一步掌握相关的内容。复习这些易混淆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将内容进行对比阅读,然后归纳成表格,进行比较,从而加强复习效果。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辨析异同,既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又有助于学生的全面识记,提高学习效率。
4. 加强检查,养成习惯
在生物阅读中,为了使学生能认真阅读并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严格检查是十分必要的。一开始,教师必须要亲自检查,既要严格又要耐心指导,不让任何一个学困生因没有认真阅读而掉链子。过了一段时间后,学生的阅读习惯已初步养成了,教师可以通过同学间相互检查、教师抽查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等学生养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后,教师可采用学生自我检查、教师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课本及阅读笔记,也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查是为了不查,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要求,学生的阅读习惯就会逐渐形成。
二、注重课外阅读延伸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有效延伸,也是课内活动的补充与发展。生物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扩大知识面,拓展生物视野,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熟悉和理解,把经过阅读理解,评价而贮存起来的知识,根据需要灵活提取使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这时,就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注重收集资料并提出问题,向学生推荐阅读的资料、书籍、报刊及生物学习网站,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在课堂中进行交流、探讨。在生物课外阅读过程中,我们首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开展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当做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其次,对学生的生物课外阅读我们应积极引导,可定期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避免学生想阅读却不知从何读起;最后,教师还应指导学生经常撰写读后感,并将所读知识灵活应用于课内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阅读能力是生物教学中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不懈,常检查,常反思,不断改进方法,切实加强教师的示范、启发和指导,让学生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逐步使学生的生物阅读能力得到提高,成为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高阅读能力的学习者。
(南通市通州区三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