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媒介技术环境发生的巨大变革,给高校新闻采访写作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模拟媒体融入新闻采访写作课堂,是符合当今媒介融合这样一个大环境之下所进行的尝试。
关键词:模拟媒体;采访写作课堂;可行性
一、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现状
近年,隨着媒介技术本身的发展,高校新闻教育事业也在悄然之中发生着变化。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也不例外,在不同高校进行着各种改革尝试。
以往的教学,将采访与写作互相割裂,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计划修订后,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已经将新闻采访课程与新闻写作课程合并为一门课即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但是,即使合并为一门课程,教材中所设置的课程内容,依然是互相割裂的。比如,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教材(欧阳霞、张晨编著),第一部分是概论部分,第二部分是新闻采访部分,第三部分是新闻写作部分。这三部分基本是相互独立,并没有多大的内在互融性。在新闻实践当中,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新闻写作紧紧“跟随”采访。笔者认为,学习一种新闻采访方式或技巧之后,立刻去实践,然后写作成稿,发布新闻。而不是教材中所设置的将所有采访内容学习完成,再来学习写作部分。若按照这样的程序,采访回来不写稿,便不知道这次采访是否成功;若写稿,可是新闻写作部分还没有学习,不会写稿。反过来说,待到新闻写作部分全部学完,学生的新闻稿还能获得所谓的第一手资料么?
除此以外,教材当中的案例,缺乏前沿性内容,大部分案例来源于平面媒体,对于当下新媒体案例如微博、微信平台、网络视频等,没有过多的关注,因此,这种传统的教学实践模式,学生缺乏对于媒体整个运营过程的参与,学生和老师互动不足,导致学生在专业热情、参与积极性上,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在完成采访写作实践的时候,显得被动。
二、改革措施:模拟媒体融入新闻采写课程
据资料显示,目前,国内部分高校也在尝试将模拟媒体融入到新闻采写课程的教学当中。北京外国语大学在这方面则走在了其他高校的前列。正如谢庆立教授所写到的模拟融合媒体一样,模拟媒体是仿照真正的媒体组织内部结构,分为编辑部、采访部等小组模式,按照媒体组织的工作模式,依托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新媒体技术,利用微信平台,网络视频等传播平台或渠道,定期展播学生自行策划、采编的新闻实践作品。以此来模拟真正的新闻媒体内部的运营过程。
笔者在新闻采访写作课堂中,将30名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成员分工不同,分别担任采访、摄像、摄影、编辑、版式编排等角色,共同完成每一期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的运作,任课教师最后审核所有环节内容,如有问题当面与该组成员沟通交流,解决问题后再及时发布新闻。
三、改革效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由于笔者所在的院校,地处边疆地区,外部环境相对落后,媒体自身的发展相对于内地而言,有一定的差距。可以说,模拟媒体在课堂上的运用实践,或多或少可以改变这一外部环境带来的局限性,缩小彼此之间的差距。尤其微信平台的引入,也为新闻采访课程注入了新鲜的元素,而微信平台发布新闻必须借助于网络排版、编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当下媒体发展的最前沿情况,通过自己动手,达到“丰衣足食”的目的。
从教的层面来看,笔者作为任课教师,一方面着手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内容改革。新闻采访写作课堂融入模拟媒体,可以改变采访与写作部分互相割裂的状态,通过新闻实践达到学有所用的效果,也弥补了教材使用的滞后性。从教材内容上来说,一是突出媒体前沿性的一些理论研究与实践技能的介绍,来适应不同新闻媒体的发展特点。二是打破现有的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教学内容相互分割的状况,将采访与写作在内容上互相交融,体现整体性。同时提炼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知识点,探索其中的规律,精讲多练,通过课堂上模拟新闻媒体的实践,使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理论,为实践服务。
从教学实践环节上来说,建设新闻采访写作实践案例库。针对学生在模拟媒体环境中生产的新闻作品进行专业点评,选出优秀作品向社会媒体投稿,并将优秀作品纳入新闻采访写作实践案例库中,并进行规范的系统包装,以供日后学生借鉴学习。
另外,从学的层面来看,通过实践证明,模拟媒体融入采写课程,有益于学生对本专业的深层次了解,采写编播过程均由学生全程参与,在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嘴能力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外出采访的积极性。以记者的身份外出进行的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本专业的一种自我认同。在学习中也有一定的良好效果,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专业视野与之前相比开阔了很多。据统计,全班同学在一学期后,在校内公开发表新闻作品十九篇,其中,在学校官网上发表新闻作品三篇。同时,围绕新闻采访写作课程,一半以上的同学能够主动去阅读相关采访图书资料,主动参阅报刊以及传播学、新闻编辑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书籍,撰写采访提纲,为自己的采访做足准备工作。
学生在采访后记中,纷纷表示,采访写作课让我真正的体会了一把当记者的自豪……,并表示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能够胜任此份工作……可以说,通过模拟媒体融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当中,能够带动学生的专业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将新闻实践与理论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教学内容上,做到形式多样,运用最新媒体案例辅助教学,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谢庆立.把“模拟融合媒体”引入课堂——以北外新闻采写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新闻战线,2016,(09):105-108.
[2]莫俊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与创新——基于协同论视域[J].北京教育(德育),2016,(12):49-51.
[3]刘智民,伍晓阳.公安院校警察与媒体课程实践性教学探讨[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5):52-54.
[4]屠凤娥.新闻采访写作教学方法探索[J].新闻知识,2012,(10):76-77,102.
[5]郑保卫.新闻教学与学术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4:278-283.
作者简介:
丁伟(1983—),女,汉族,新疆昌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新闻教育与新闻理论。
邱平(1976—),女,汉族,新疆阿拉尔市人,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新媒体技术与传播。
关键词:模拟媒体;采访写作课堂;可行性
一、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现状
近年,隨着媒介技术本身的发展,高校新闻教育事业也在悄然之中发生着变化。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也不例外,在不同高校进行着各种改革尝试。
以往的教学,将采访与写作互相割裂,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计划修订后,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已经将新闻采访课程与新闻写作课程合并为一门课即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但是,即使合并为一门课程,教材中所设置的课程内容,依然是互相割裂的。比如,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教材(欧阳霞、张晨编著),第一部分是概论部分,第二部分是新闻采访部分,第三部分是新闻写作部分。这三部分基本是相互独立,并没有多大的内在互融性。在新闻实践当中,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新闻写作紧紧“跟随”采访。笔者认为,学习一种新闻采访方式或技巧之后,立刻去实践,然后写作成稿,发布新闻。而不是教材中所设置的将所有采访内容学习完成,再来学习写作部分。若按照这样的程序,采访回来不写稿,便不知道这次采访是否成功;若写稿,可是新闻写作部分还没有学习,不会写稿。反过来说,待到新闻写作部分全部学完,学生的新闻稿还能获得所谓的第一手资料么?
除此以外,教材当中的案例,缺乏前沿性内容,大部分案例来源于平面媒体,对于当下新媒体案例如微博、微信平台、网络视频等,没有过多的关注,因此,这种传统的教学实践模式,学生缺乏对于媒体整个运营过程的参与,学生和老师互动不足,导致学生在专业热情、参与积极性上,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在完成采访写作实践的时候,显得被动。
二、改革措施:模拟媒体融入新闻采写课程
据资料显示,目前,国内部分高校也在尝试将模拟媒体融入到新闻采写课程的教学当中。北京外国语大学在这方面则走在了其他高校的前列。正如谢庆立教授所写到的模拟融合媒体一样,模拟媒体是仿照真正的媒体组织内部结构,分为编辑部、采访部等小组模式,按照媒体组织的工作模式,依托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新媒体技术,利用微信平台,网络视频等传播平台或渠道,定期展播学生自行策划、采编的新闻实践作品。以此来模拟真正的新闻媒体内部的运营过程。
笔者在新闻采访写作课堂中,将30名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成员分工不同,分别担任采访、摄像、摄影、编辑、版式编排等角色,共同完成每一期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的运作,任课教师最后审核所有环节内容,如有问题当面与该组成员沟通交流,解决问题后再及时发布新闻。
三、改革效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由于笔者所在的院校,地处边疆地区,外部环境相对落后,媒体自身的发展相对于内地而言,有一定的差距。可以说,模拟媒体在课堂上的运用实践,或多或少可以改变这一外部环境带来的局限性,缩小彼此之间的差距。尤其微信平台的引入,也为新闻采访课程注入了新鲜的元素,而微信平台发布新闻必须借助于网络排版、编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当下媒体发展的最前沿情况,通过自己动手,达到“丰衣足食”的目的。
从教的层面来看,笔者作为任课教师,一方面着手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内容改革。新闻采访写作课堂融入模拟媒体,可以改变采访与写作部分互相割裂的状态,通过新闻实践达到学有所用的效果,也弥补了教材使用的滞后性。从教材内容上来说,一是突出媒体前沿性的一些理论研究与实践技能的介绍,来适应不同新闻媒体的发展特点。二是打破现有的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教学内容相互分割的状况,将采访与写作在内容上互相交融,体现整体性。同时提炼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知识点,探索其中的规律,精讲多练,通过课堂上模拟新闻媒体的实践,使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理论,为实践服务。
从教学实践环节上来说,建设新闻采访写作实践案例库。针对学生在模拟媒体环境中生产的新闻作品进行专业点评,选出优秀作品向社会媒体投稿,并将优秀作品纳入新闻采访写作实践案例库中,并进行规范的系统包装,以供日后学生借鉴学习。
另外,从学的层面来看,通过实践证明,模拟媒体融入采写课程,有益于学生对本专业的深层次了解,采写编播过程均由学生全程参与,在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嘴能力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外出采访的积极性。以记者的身份外出进行的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本专业的一种自我认同。在学习中也有一定的良好效果,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专业视野与之前相比开阔了很多。据统计,全班同学在一学期后,在校内公开发表新闻作品十九篇,其中,在学校官网上发表新闻作品三篇。同时,围绕新闻采访写作课程,一半以上的同学能够主动去阅读相关采访图书资料,主动参阅报刊以及传播学、新闻编辑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书籍,撰写采访提纲,为自己的采访做足准备工作。
学生在采访后记中,纷纷表示,采访写作课让我真正的体会了一把当记者的自豪……,并表示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能够胜任此份工作……可以说,通过模拟媒体融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当中,能够带动学生的专业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将新闻实践与理论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教学内容上,做到形式多样,运用最新媒体案例辅助教学,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谢庆立.把“模拟融合媒体”引入课堂——以北外新闻采写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新闻战线,2016,(09):105-108.
[2]莫俊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与创新——基于协同论视域[J].北京教育(德育),2016,(12):49-51.
[3]刘智民,伍晓阳.公安院校警察与媒体课程实践性教学探讨[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5):52-54.
[4]屠凤娥.新闻采访写作教学方法探索[J].新闻知识,2012,(10):76-77,102.
[5]郑保卫.新闻教学与学术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4:278-283.
作者简介:
丁伟(1983—),女,汉族,新疆昌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新闻教育与新闻理论。
邱平(1976—),女,汉族,新疆阿拉尔市人,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新媒体技术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