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ian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交流提高的场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家长、教师、学生共同的期待。作为教师有义务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杜绝教学中的无效行为,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汲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能力,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与激情,使学生得到有效发展。数学课堂是传播数学知识,发展学生数学素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阵地。教师要认真对待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得到发展,实现有效教学。
  一、有效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数学内容理论性较强,相对枯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课堂导入是很重要的。教师通过设置有效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学习并掌握理论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有效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特征,设置导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故事导入、生活导入,甚至可以是诗歌导入等,只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好地联系教学实际都可以称之为有效的课堂导入。其中生活导入是数学导入的重要形式,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根据生活体验学习有关数学知识,获得有效发展。例如,在教学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导入教学,比如,商品打折、银行利率、环保等内容都可以设计为应用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认识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学习的动力。
  二、改革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有关数学的概念、例题,学生配合教师听讲、练习。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观参与欲望不强,学生认为教学主要是教师的事情,自己是“被逼迫着”跟着教师学习的,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强,这样,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好。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积极转变这种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学习效果的提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一种意识,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要努力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才能够实现有效教学。
  比如,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时,教师就可以把学习的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学了解相关内容。比如,任何一个三角形都存在六个元素:三条边,三个角。如果利用题目告诉的已知元素来求未知元素,这样的过程叫解直角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出来。这对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是一种锻炼,许多学生很难用一句话概括,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归纳出: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未知元素的过程叫解直角三角形。这个过程虽然有教师参与,但基本上都是通过学生努力完成的,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他们对解直角三角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效果显著。
  三、巧妙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数学学习离不开问题,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对学生学习数学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问题,促进学生不断学习数学,获得有效发展。在设置问题时,教师要注意问题设置的探究价值,问题设置要与所教内容相关联,并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比如,在教学“过三点作圆”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巧妙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教师可以先画出一个圆,然后提问:如果我们的一面圆镜不小心被打碎了,现在,想重新制作一个同样大小的镜子,需不需要把所用的碎片粘在一起做成模型?这样,通过设置问题,学生会积极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不断动手实践,探索做圆镜的方式,最终在探究中他们借助三角形,通过作三角形三边的中垂线得到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这个问题情境中得到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显著。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通过努力探究有效教学行为,通过有效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通过改革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自觉自愿的状态下学习,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通过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探究中有效认识数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不断发展。实现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每位教师应当积极努力,实现有效教学。
其他文献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也在发生着本质上的改变。现代教育理论要求教师真正发现学生的存在价值,激发学生的潜力。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只是对学生进行硬性灌输,忽视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这与现代教育理论相悖,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理念。所以,为了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应对初中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的思考,充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创新精神
针对初中作文教学难的状况,广大语文教师应当以创新的理念去突破,对各种不利因素逐一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并运用于教学实践。笔者多年来一直坚持为学生的写作营造积极的氛围,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去感悟生活、搜集素材,做到“放得彻底”,同时紧抓作前指导对学生进行直观形象的引导,做到“收得有度”。这种收放自如的作文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将作简要论述。  一、引导学生放眼观察生活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数学课堂教学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之前的刻板教学变成了自由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个性张扬的多样教学模式,教学有效性得到提高。  教学有效性,顾名思义,是指教师遵循客观的教学活动规律,利用尽量少的时间和精力使得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形成对事物认知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就需要抓住机会,在这段时间内,向学生传达信息,使教学互动,快速地获得相应的成果。那么,教师如
期刊
在苏大攻读教育硕士期间,笔者接触到弗兰登塔尔的“有指导的再创造”理论。弗兰登塔尔认为,如果给予一定的指导,每个普通的孩子也许都有能力创造出他在将来的生活中所需要的数学。有指导的再创造意味着在创造的自由性和指导的约束性之间,以及在学生获得自己的乐趣和满足教师的要求之间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学生可以创造一些对他来说是新的,而对指导者却是熟知的东西。教学中我将“再创造”思想渗透在教学中,下面介绍我在《§5
一、重视和加强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我国历史悠久,从古至今涌现出很多杰出的诗人和词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重视和加强古诗词教学,尤其是重视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  首先,能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对教学目标有了新的认识,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使学生能够从语文学习中获得美的享受。引导学生强化对古诗词的鉴赏不仅是对文化的尊敬,更是一种审美体验。  其次,促
初中数学的教学,根本性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确保学生可以做到一题多变、灵活运用解题技巧和方式,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全面、扎实地掌握课程所学知识。  一、 通过一题多变使得学生明确数学知识内在联系  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之中,通过一题多变,可以使得学生更进一步明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夯实课堂学习基础,提升解题的能力、促进解题技巧的提升。部分数学题型看似不同,但是其解题的方式、解题的基本思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