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诺贝尔》一课,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人代表作。文章选取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典型事例,描绘了他坎坷的发明人生,凸显他为人类奉献一生的崇高精神。文章写法独到,详略得当,引人入胜,富有特色。
一、精选一生时间点
诺贝尔一生波澜壮阔,要叙写的事情许许多多,作者精心选取了诺贝尔在发明炸药方面的几个重要时间点展开描写,凸显诺贝尔的人物形象和卓越贡献。
(1)1833年10月21日,诺贝尔就诞生在瑞典王国首都斯德哥尔摩。一个平常的日子,诞生了一位不平常的人物——诺贝尔。
(2)“1864年9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1864年9月3日,这是一个对于诺贝尔一生来说悲痛而又难忘的日子。他的亲人为了发明能安全运输的炸药,付出了鲜血和生命。若是换作他人,发明就此终结,但是诺贝尔毫不气馁,怀着发明炸药的执著之’心,怀着科学研究的虔诚之心,依然坚守在发明炸药的危险征途上。
(3)“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诺贝尔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才换来1867年秋天黄色炸药的诞生,发明之路充满艰辛,诺贝尔的执著、坚韧,让人叹为观止。
(4)“临终时,他立下遗嘱,把他100多种发明的奖金和专利费共200万英镑,全部存入银行,用每年的利息作为奖金,分别奖给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临终时,诺贝尔依然把名利置之度外,奖励杰出人才,为人类过上幸福的生活奉献不止。
(5)1896年12月10日下午4点半,这是诺贝尔逝世的时间。一个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人物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但是他的精神光照千秋,让人敬仰无比。
(6)“每年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在瑞典王国首都斯德哥尔摩,都要举行一次世界性的盛会——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人们每每忆起诺贝尔,每次参加诺贝尔奖授奖盛会,依然那样庄严,那样神圣。诺贝尔热爱科学、为人类奉献一生的精神薪火代代相传。
二、把握详略结合点
诺贝尔一生有355种发明,文章仅抓住他发明炸药的典型事例展开具体描写。作者怎样写他发明炸药的呢?作者精心选择两次实验室的爆炸,进行了一详一略的描写,但都反映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舍生忘死,执著追求理想,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奋斗的业绩。
作者略写了1864年9月3日诺贝尔一次失败的实验:“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作者描写简略,多一字显得语言啰嗦,少一字表达不清,如此概括描写,相当经典!
作者详写了诺贝尔一次研究爆炸力更大的炸药的险象环生的成功实验。如何让学生品味蕴含其中的精巧构思?我们可以抓住一个词语“亲自”、四次重复语,进一步品析诺贝尔鲜明的人物形象。
(1)诺贝尔为什么要“亲自”点燃,让别人代替不行吗?从中读出了一个认真执著、不畏危险、热爱科学的诺贝尔形象。
(2)为什么写两次“近了”、两次双眼“盯着”、两次“惊呼”诺贝尔完了、两次呼喊“成功了”呢?
“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从中读出危险接近诺贝尔了!成功也将接近诺贝尔了!这是炸药的一次实验,也是诺贝尔生死的一次考验。
“诺贝尔双眼紧盯着……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两次写双眼“盯着”是表明诺贝尔为了获取爆炸现场的精确资料,心中只有炸药,“盯”字让我们看到诺贝尔发明炸药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地。透过两个“盯”字,领悟到诺贝尔求真的科学态度、忘我的精神境界。
为什么写人们两次惊呼“诺贝尔完了”?这里有人们对诺贝尔担忧、急切、痛惜的心情,侧面写出了诺贝尔与炸药相伴,险象环生,曲折坎坷的一生之路。
诺贝尔为什么两次呼喊“成功了”?闻其言,知其心。这次实验成功的背后凝聚着诺贝尔多次失败的心血,“成功了!成功了!”映射出诺贝尔成功发明炸药后的狂喜和痴迷。
(3)第1自然段的倒叙和第2自然段的设问构成了文章的悬念,引人入胜,激起强烈的阅读期待。两个设问句分别强调了诺贝尔的诞生地点与逝世时间,又对第1自然段倒叙中交代的时间与地点做了极好的补充说明。
三、发挥长句闪亮点
这篇文章的作者尤其擅长使用长句子,长句的写法很有特色,深见功夫,成为闪亮点,值得细细品味、用心琢磨。
文章以“每年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在瑞典王国首都斯德哥尔摩,都要举行一次世界性的盛会——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这句长句开头,一句话将时间、地点、事件交代得清清楚楚,诺贝尔奖隆重的授奖仪式突出无疑。
文章以“临终时,他立下遗嘱,把他100多种发明的奖金和专利费共200万英镑,全部存入银行,用每年的利息作为奖金,分别奖给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这句长句收尾,也同样是一句话将诺贝尔奖的奖金来由、数量、领域、用处表述得明明白白,与文章开头遥相呼应,充分显示了作者谋篇布局写作的真功夫。
四、构筑遥相呼应点
前后呼应是这篇文章的又一写作特色。文章构筑了三处遥相呼应点,瞻前顾后,前勾后连,配合得那样和谐,呈现浑然一体之妙。
1.第一次呼应。第3自然段:“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与第10自然段:“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发明炸药,投入一生,一唱一和,前后呼应,凸显回环之美。
2.第二次呼应。第4自然段:“小时候,诺贝尔看到工人们在荒山野岭用铁锤砸石头,他想,为了开通一条铁路或公路,要付出多么艰苦的劳动啊!要是能够发明一种东西,一下子就把大山劈开,该有多好!”第7自然段:“从此,劈山筑路,打通隧道,开凿矿井,再也不要用人力去一锤一锤地砸了。”诺贝尔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前因后果,遥相呼应,体现回环之美。
3.第三次呼应。第1自然段:“每年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在瑞典王国首都斯德哥尔摩,都要举行一次世界性的盛会——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第10自然段:“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临终时,他立下遗嘱,把他100多种发明的奖金和专利费共200万英镑,全部存入银行,用每年的利息作为奖金,分别奖给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拉开序曲,诺贝尔奖的遗嘱颁布落下帷幕,一头一尾呼应,犹如一首完整的乐曲,一唱三叹,形成完美的整体。
五、独运小小两标点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标一点总关情。本文有两个标点符号特别引入关注,一个是逗号,一个是破折号。
1.逗号显不同。“他,就是诺贝尔。”“他”后面的标点符号逗号,故意停顿,表示强调,诺贝尔这一高大人物形象进一步凸显出来。
2.破折号有特色。“每年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在瑞典王国首都斯德哥尔摩,都要举行一次世界性的盛会——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为此,诺贝尔又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引爆装置——雷管”,这三处都运用了同一标点符号——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让人目光聚焦破折号之后的诺贝尔奖授奖仪式、黄色炸药、雷管,心中产生厚重的回响。
(作者单位:太仓市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
一、精选一生时间点
诺贝尔一生波澜壮阔,要叙写的事情许许多多,作者精心选取了诺贝尔在发明炸药方面的几个重要时间点展开描写,凸显诺贝尔的人物形象和卓越贡献。
(1)1833年10月21日,诺贝尔就诞生在瑞典王国首都斯德哥尔摩。一个平常的日子,诞生了一位不平常的人物——诺贝尔。
(2)“1864年9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1864年9月3日,这是一个对于诺贝尔一生来说悲痛而又难忘的日子。他的亲人为了发明能安全运输的炸药,付出了鲜血和生命。若是换作他人,发明就此终结,但是诺贝尔毫不气馁,怀着发明炸药的执著之’心,怀着科学研究的虔诚之心,依然坚守在发明炸药的危险征途上。
(3)“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诺贝尔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才换来1867年秋天黄色炸药的诞生,发明之路充满艰辛,诺贝尔的执著、坚韧,让人叹为观止。
(4)“临终时,他立下遗嘱,把他100多种发明的奖金和专利费共200万英镑,全部存入银行,用每年的利息作为奖金,分别奖给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临终时,诺贝尔依然把名利置之度外,奖励杰出人才,为人类过上幸福的生活奉献不止。
(5)1896年12月10日下午4点半,这是诺贝尔逝世的时间。一个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人物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但是他的精神光照千秋,让人敬仰无比。
(6)“每年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在瑞典王国首都斯德哥尔摩,都要举行一次世界性的盛会——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人们每每忆起诺贝尔,每次参加诺贝尔奖授奖盛会,依然那样庄严,那样神圣。诺贝尔热爱科学、为人类奉献一生的精神薪火代代相传。
二、把握详略结合点
诺贝尔一生有355种发明,文章仅抓住他发明炸药的典型事例展开具体描写。作者怎样写他发明炸药的呢?作者精心选择两次实验室的爆炸,进行了一详一略的描写,但都反映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舍生忘死,执著追求理想,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奋斗的业绩。
作者略写了1864年9月3日诺贝尔一次失败的实验:“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作者描写简略,多一字显得语言啰嗦,少一字表达不清,如此概括描写,相当经典!
作者详写了诺贝尔一次研究爆炸力更大的炸药的险象环生的成功实验。如何让学生品味蕴含其中的精巧构思?我们可以抓住一个词语“亲自”、四次重复语,进一步品析诺贝尔鲜明的人物形象。
(1)诺贝尔为什么要“亲自”点燃,让别人代替不行吗?从中读出了一个认真执著、不畏危险、热爱科学的诺贝尔形象。
(2)为什么写两次“近了”、两次双眼“盯着”、两次“惊呼”诺贝尔完了、两次呼喊“成功了”呢?
“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从中读出危险接近诺贝尔了!成功也将接近诺贝尔了!这是炸药的一次实验,也是诺贝尔生死的一次考验。
“诺贝尔双眼紧盯着……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两次写双眼“盯着”是表明诺贝尔为了获取爆炸现场的精确资料,心中只有炸药,“盯”字让我们看到诺贝尔发明炸药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地。透过两个“盯”字,领悟到诺贝尔求真的科学态度、忘我的精神境界。
为什么写人们两次惊呼“诺贝尔完了”?这里有人们对诺贝尔担忧、急切、痛惜的心情,侧面写出了诺贝尔与炸药相伴,险象环生,曲折坎坷的一生之路。
诺贝尔为什么两次呼喊“成功了”?闻其言,知其心。这次实验成功的背后凝聚着诺贝尔多次失败的心血,“成功了!成功了!”映射出诺贝尔成功发明炸药后的狂喜和痴迷。
(3)第1自然段的倒叙和第2自然段的设问构成了文章的悬念,引人入胜,激起强烈的阅读期待。两个设问句分别强调了诺贝尔的诞生地点与逝世时间,又对第1自然段倒叙中交代的时间与地点做了极好的补充说明。
三、发挥长句闪亮点
这篇文章的作者尤其擅长使用长句子,长句的写法很有特色,深见功夫,成为闪亮点,值得细细品味、用心琢磨。
文章以“每年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在瑞典王国首都斯德哥尔摩,都要举行一次世界性的盛会——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这句长句开头,一句话将时间、地点、事件交代得清清楚楚,诺贝尔奖隆重的授奖仪式突出无疑。
文章以“临终时,他立下遗嘱,把他100多种发明的奖金和专利费共200万英镑,全部存入银行,用每年的利息作为奖金,分别奖给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这句长句收尾,也同样是一句话将诺贝尔奖的奖金来由、数量、领域、用处表述得明明白白,与文章开头遥相呼应,充分显示了作者谋篇布局写作的真功夫。
四、构筑遥相呼应点
前后呼应是这篇文章的又一写作特色。文章构筑了三处遥相呼应点,瞻前顾后,前勾后连,配合得那样和谐,呈现浑然一体之妙。
1.第一次呼应。第3自然段:“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与第10自然段:“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发明炸药,投入一生,一唱一和,前后呼应,凸显回环之美。
2.第二次呼应。第4自然段:“小时候,诺贝尔看到工人们在荒山野岭用铁锤砸石头,他想,为了开通一条铁路或公路,要付出多么艰苦的劳动啊!要是能够发明一种东西,一下子就把大山劈开,该有多好!”第7自然段:“从此,劈山筑路,打通隧道,开凿矿井,再也不要用人力去一锤一锤地砸了。”诺贝尔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前因后果,遥相呼应,体现回环之美。
3.第三次呼应。第1自然段:“每年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在瑞典王国首都斯德哥尔摩,都要举行一次世界性的盛会——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第10自然段:“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临终时,他立下遗嘱,把他100多种发明的奖金和专利费共200万英镑,全部存入银行,用每年的利息作为奖金,分别奖给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拉开序曲,诺贝尔奖的遗嘱颁布落下帷幕,一头一尾呼应,犹如一首完整的乐曲,一唱三叹,形成完美的整体。
五、独运小小两标点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标一点总关情。本文有两个标点符号特别引入关注,一个是逗号,一个是破折号。
1.逗号显不同。“他,就是诺贝尔。”“他”后面的标点符号逗号,故意停顿,表示强调,诺贝尔这一高大人物形象进一步凸显出来。
2.破折号有特色。“每年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在瑞典王国首都斯德哥尔摩,都要举行一次世界性的盛会——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为此,诺贝尔又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引爆装置——雷管”,这三处都运用了同一标点符号——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让人目光聚焦破折号之后的诺贝尔奖授奖仪式、黄色炸药、雷管,心中产生厚重的回响。
(作者单位:太仓市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