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一课简析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1980_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诺贝尔》一课,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人代表作。文章选取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典型事例,描绘了他坎坷的发明人生,凸显他为人类奉献一生的崇高精神。文章写法独到,详略得当,引人入胜,富有特色。
  一、精选一生时间点
  诺贝尔一生波澜壮阔,要叙写的事情许许多多,作者精心选取了诺贝尔在发明炸药方面的几个重要时间点展开描写,凸显诺贝尔的人物形象和卓越贡献。
  (1)1833年10月21日,诺贝尔就诞生在瑞典王国首都斯德哥尔摩。一个平常的日子,诞生了一位不平常的人物——诺贝尔。
  (2)“1864年9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1864年9月3日,这是一个对于诺贝尔一生来说悲痛而又难忘的日子。他的亲人为了发明能安全运输的炸药,付出了鲜血和生命。若是换作他人,发明就此终结,但是诺贝尔毫不气馁,怀着发明炸药的执著之’心,怀着科学研究的虔诚之心,依然坚守在发明炸药的危险征途上。
  (3)“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诺贝尔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才换来1867年秋天黄色炸药的诞生,发明之路充满艰辛,诺贝尔的执著、坚韧,让人叹为观止。
  (4)“临终时,他立下遗嘱,把他100多种发明的奖金和专利费共200万英镑,全部存入银行,用每年的利息作为奖金,分别奖给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临终时,诺贝尔依然把名利置之度外,奖励杰出人才,为人类过上幸福的生活奉献不止。
  (5)1896年12月10日下午4点半,这是诺贝尔逝世的时间。一个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人物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但是他的精神光照千秋,让人敬仰无比。
  (6)“每年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在瑞典王国首都斯德哥尔摩,都要举行一次世界性的盛会——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人们每每忆起诺贝尔,每次参加诺贝尔奖授奖盛会,依然那样庄严,那样神圣。诺贝尔热爱科学、为人类奉献一生的精神薪火代代相传。
  二、把握详略结合点
  诺贝尔一生有355种发明,文章仅抓住他发明炸药的典型事例展开具体描写。作者怎样写他发明炸药的呢?作者精心选择两次实验室的爆炸,进行了一详一略的描写,但都反映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舍生忘死,执著追求理想,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奋斗的业绩。
  作者略写了1864年9月3日诺贝尔一次失败的实验:“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作者描写简略,多一字显得语言啰嗦,少一字表达不清,如此概括描写,相当经典!
  作者详写了诺贝尔一次研究爆炸力更大的炸药的险象环生的成功实验。如何让学生品味蕴含其中的精巧构思?我们可以抓住一个词语“亲自”、四次重复语,进一步品析诺贝尔鲜明的人物形象。
  (1)诺贝尔为什么要“亲自”点燃,让别人代替不行吗?从中读出了一个认真执著、不畏危险、热爱科学的诺贝尔形象。
  (2)为什么写两次“近了”、两次双眼“盯着”、两次“惊呼”诺贝尔完了、两次呼喊“成功了”呢?
  “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从中读出危险接近诺贝尔了!成功也将接近诺贝尔了!这是炸药的一次实验,也是诺贝尔生死的一次考验。
  “诺贝尔双眼紧盯着……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两次写双眼“盯着”是表明诺贝尔为了获取爆炸现场的精确资料,心中只有炸药,“盯”字让我们看到诺贝尔发明炸药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地。透过两个“盯”字,领悟到诺贝尔求真的科学态度、忘我的精神境界。
  为什么写人们两次惊呼“诺贝尔完了”?这里有人们对诺贝尔担忧、急切、痛惜的心情,侧面写出了诺贝尔与炸药相伴,险象环生,曲折坎坷的一生之路。
  诺贝尔为什么两次呼喊“成功了”?闻其言,知其心。这次实验成功的背后凝聚着诺贝尔多次失败的心血,“成功了!成功了!”映射出诺贝尔成功发明炸药后的狂喜和痴迷。
  (3)第1自然段的倒叙和第2自然段的设问构成了文章的悬念,引人入胜,激起强烈的阅读期待。两个设问句分别强调了诺贝尔的诞生地点与逝世时间,又对第1自然段倒叙中交代的时间与地点做了极好的补充说明。
  三、发挥长句闪亮点
  这篇文章的作者尤其擅长使用长句子,长句的写法很有特色,深见功夫,成为闪亮点,值得细细品味、用心琢磨。
  文章以“每年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在瑞典王国首都斯德哥尔摩,都要举行一次世界性的盛会——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这句长句开头,一句话将时间、地点、事件交代得清清楚楚,诺贝尔奖隆重的授奖仪式突出无疑。
  文章以“临终时,他立下遗嘱,把他100多种发明的奖金和专利费共200万英镑,全部存入银行,用每年的利息作为奖金,分别奖给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这句长句收尾,也同样是一句话将诺贝尔奖的奖金来由、数量、领域、用处表述得明明白白,与文章开头遥相呼应,充分显示了作者谋篇布局写作的真功夫。
  四、构筑遥相呼应点
  前后呼应是这篇文章的又一写作特色。文章构筑了三处遥相呼应点,瞻前顾后,前勾后连,配合得那样和谐,呈现浑然一体之妙。
  1.第一次呼应。第3自然段:“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与第10自然段:“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发明炸药,投入一生,一唱一和,前后呼应,凸显回环之美。
  2.第二次呼应。第4自然段:“小时候,诺贝尔看到工人们在荒山野岭用铁锤砸石头,他想,为了开通一条铁路或公路,要付出多么艰苦的劳动啊!要是能够发明一种东西,一下子就把大山劈开,该有多好!”第7自然段:“从此,劈山筑路,打通隧道,开凿矿井,再也不要用人力去一锤一锤地砸了。”诺贝尔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前因后果,遥相呼应,体现回环之美。
  3.第三次呼应。第1自然段:“每年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在瑞典王国首都斯德哥尔摩,都要举行一次世界性的盛会——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第10自然段:“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临终时,他立下遗嘱,把他100多种发明的奖金和专利费共200万英镑,全部存入银行,用每年的利息作为奖金,分别奖给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拉开序曲,诺贝尔奖的遗嘱颁布落下帷幕,一头一尾呼应,犹如一首完整的乐曲,一唱三叹,形成完美的整体。
  五、独运小小两标点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标一点总关情。本文有两个标点符号特别引入关注,一个是逗号,一个是破折号。
  1.逗号显不同。“他,就是诺贝尔。”“他”后面的标点符号逗号,故意停顿,表示强调,诺贝尔这一高大人物形象进一步凸显出来。
  2.破折号有特色。“每年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在瑞典王国首都斯德哥尔摩,都要举行一次世界性的盛会——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为此,诺贝尔又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引爆装置——雷管”,这三处都运用了同一标点符号——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让人目光聚焦破折号之后的诺贝尔奖授奖仪式、黄色炸药、雷管,心中产生厚重的回响。
  (作者单位:太仓市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
其他文献
“提高课堂效率”是语文有效教学的核心所在。而有效的语文课堂需要我们用智慧和情感来建构。如何通过教师的智慧引领,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呢?笔者就此淡点看法。  一、了解学生的需要,构建乐学的课堂  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并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构建乐学的课堂。  在教学《掌声》一课时,为帮助学生体会掌声的深刻含义,在读完小英的变化后,我饱含深情地说:“多么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创设和运用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因此,创设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一、创设多种情境对话形式,架起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桥梁  阅读情境教学是指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图片非常感兴趣。  1.运用精彩图片——设
[题记]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先哲苏格拉底轻轻一问,成了人类共同的寻根情结。当这遥远的叩问再次从心底拨响,此时,让我们试着回答:我们是苏派教学中的水滴,从历史的学派文化渊源中走来,向儿童生命成长的大海奔去。一路上,我们还将吸纳时代的风霜雨雪,我们还将汇聚他流的玉露琼浆,一路奔流一路充实丰赡,一路奔流一路成长繁茂……  从教十多年来,有循着先辈经验理解追随的经历,也
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  一、读书促感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它追求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忻法。学生只有学会读书,才能加深对文木的理解。  1 在轻读想象中了解课文内容、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最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恰当、合理的比较,透视语言现象,发现语言规律,从而领略言语表达之秘妙。  一、抓关键词语。移花接木。体会“一字千金”  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替换字词、调换语序、删减字词等方法进行比较,在新语言环境的反衬下,能清晰地展示原词的作用和含义,使学生体会词语的精准与巧妙。比如《天游峰的扫路人》
语文姓“语”,这本是理所应当的认识,教师应以课文为例子,关注构成语文最本质的元素,引导学生在语文大观园中体悟语言秘妙、习得言语智慧。但在实际操作中,缤纷的语文园地却让我们不知舍取,原本简单的事变得纷繁、复杂。  课堂扫描  【案例1】一位教师教学《识字2》:学生先自学生字,再在小组内相互说说漓江景物的名称、形状;其间,教师还用多媒体展示“桂林山水好风光”,播放少数民族的对歌,引导学生开展口语交际的
摘要:众所周知,影响冬小麦产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温度、土壤湿度、光照、气候等。在冬小麦种植过程中,只有充分考虑其影响因素,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应变栽培技术,才能充分发挥和利用当地的各项资源优势,使冬小麦达到稳产、高产的生产目的,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冬小麦;播种期;基本苗;施肥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123-1  
习作是人的情感、思想乃至精神、风范的一种表达,是最具人文性的学习内容之一。但现实生活中,习作教学却成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一、习作教学的现实困境  1.修剪过度,缺乏生命个性。在儿童学习写作的道路上,少不了老师和家长的陪伴。如何定位这两个“陪跑者”角色?对儿童习作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小学生习作篇幅很长,其中不乏成人的语言与思想,处处呈现大人按照自己意愿、审美标准
怎样让低年级学生都爱上写话呢?去年,学校要求每个班都建立网页,我才接触并开始了博客生涯。在博客中我找到了一些灵感,运用到写话教学中,效果非常好,不仅让同学们喜欢写话,乐于写话,也让我颇有成就感。  一、没有“门槛”——让人人都来写  在我所喜欢的网站中,注册的博友很多,不管你是谁,只要你想写日志都可以注册,长篇大论的、小诗式的、或是寥寥数语的,没有人嘲笑,有的只是真诚。渐渐地,在所有人的鼓励中,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