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p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以“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国际交流”为宗旨的中华文化促进会和以“拉近全球华人距离、向世界发出华人声音”为办台宗旨的凤凰卫视在2009年首度联合举办 “中华文化人物颁奖典礼”。截至今年该活动共举办四期,颁布奖项44个,获奖人数45人。四年来该活动坚持以荣耀的方式表达对华人文化翘楚的关注与敬意,正如王纪言先生所说,“做‘中华文化人物’,向华人界的文化精英致敬”。“在境内和境外都有一些人,对中华文化有一种情怀,为文化事业不遗余力。他们出自于个人对于文化的热忱和不遗余力的追寻,坚守着自己的信仰。”(笔者采访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王石资料整理)对这些人的关注和表彰,对于形成积极的社会舆论,激活民族文化记忆具有重要作用。
  全球化时代用消灭时间差距的手段把世界压缩成没有地方性的平面,由于传播权利分配的不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时间成为传播过程中的世界时间。当全世界都遵循着同一的时间和逻辑,挤压其它文化的生存空间,则使文化多样性岌岌可危。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作为一个民族凝固和流动的双向文化,文化遗产不单是奇珍异宝,还包含沾溉惠泽的思想精华。它是维系民族血脉的元素,反过来也塑造着血脉相承的民族性格,形成特有的文化传承。
  当下文化保护和创新迫在眉睫,然而在大众文化冲击下,文化变成一种图利的手段,失去了应该有的品质和底线。文物鉴赏、追逐流失的文物成了媒体合谋的追逐利益的手段,修复文物也成了造假的手段。在这场财富的争夺中,媒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媒体在政治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下“精神分裂”,成了完成政治任务之后,不顾一切的追求利益的工具,难以看出一个完整的理念,或者基本的品质坚持。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是否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弊病——过度政治化和过度商业化。(笔者采访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王石资料整理)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民族之魂,文以铸之。”以文化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增强民族的聚合力,开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之路,是媒体义不容辞的文化责任。重视文化遗产不是复古倒退,也不是抱残守缺,而是要推陈出新。因此,文化保护的另一面就是文化创新,用新鲜的思维赋予文化以鲜活的生命力,用广博的胸襟和视角赋予我们的文化以无限的张力。“中华文化人物”评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它媒体起到了表率的作用,对中华文化的保护与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中华文化人物”颁奖分析
  “中华文化人物”旨在表彰对弘扬中华文化和推动世界文化进步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与影响的优秀人物。“中华文化人物”提出的“向华人界的文化精英致敬”,就是表彰的这些文化自觉者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使各民族文化的活态部分,在社会生活中代代相传的文化耕耘者。该活动评选范围包括:社会科学各门类的研究、文化艺术创作与评论,传统新兴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不同民族、地区、海内外和国内外文化交流等四大领域。采用《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人文”理念,以篆书“文”字为造型元素,如行走的人,顶天立地,长袖善舞。暗合“中华文化人物”评颁活动的“倡发人文精神为己任”的理念。(凤凰网中华文化人物,http://phtv.ifeng.com/activity/special/2012zhwhrw/)
  民族文化既有人类的共性,同时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它对于维护民族生存、发展起到重要的信念作用和精神支撑。作为文明的文化从早期人类学那里借来了高雅和低俗之分,从而使得某种文化似乎优越于另一种文化。事实上单单作为一种文化,它的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我们不能将一种文化凌驾于另一种文化之上。但现实社会简单的功利主义的目的往往使我们会用机械的思维去判断,从而在不自觉中摒弃了自己的文化传统,甚至将自己的文化传统定义为陈旧的、过时的文化,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中华文化人物”通过对这些文化自觉者和耕耘者的表彰,发扬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以抵制现代社会中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侵蚀。
  三、何谓中华文化
  冯秀珍在《中国传统文化纲要》一书中对“中华”给出了定义。“中”意谓居四方之中,“华”本意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含文化发达之意。元人王元亮在《唐律疏议释文》中指出“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成身礼仪,故谓之中华。”当原始的华夏民族进入奴隶时期的时候,中华成了中国,那个时候人类从部落走向了国家。也就是说,中华是部落的概念,中国是国家的概念。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王石在接受笔者的采访时说:“炎黄文化,太汉族化了,华夏文化也有同样的问题,中华文化就变成了一个民族大家庭的概念。五十年代在台湾就有这样的称谓,改革开放以后,这个词汇从商界从海外民间慢慢热起来,到十七大‘弘扬中华文化’成为胡锦涛报告中的词汇,逐渐得到认同。”
  国学大师钱穆,早年对文化的解读为,“文化就是如何做人,如何生活”。荣格也提出“文化最终沉淀为人格”的观点。我国学者梁漱溟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的各种方面。总括起来为三个方面,1.精神生活。包括宗教、哲学、艺术;2.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组织、伦理习惯、政治制度、经济关系;3.物质生活。包括饮食起居、种种享用、人类对自然界求生的各种手段。”尽管对于文化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是毋庸置疑,文化是一种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起作用的普遍主体性。通过文化的力量,可以使人成为更加自由全面的人,增强民族凝聚力,保留社会的丰富资源。
  因此使用“中华文化”而非“中国文化”的概念,就更为贴切的可以包含所有国籍、流淌着中华民族血液的子孙。中华文化包含了传统的文化遗产、文化精髓,也包含着现代社会中西文化的融合中,我们创造和更新的中华文化。文化是一种创造力,可以改变生活的底色和面貌,从而形成创作者所构想的中华文化的未来,即华人日趋完善的人格。正如王石先生所说,“在未来的世界上,华人是什么样的人,那就是未来的中华文化,也许不是那么小心眼、有自尊,但是不封闭自我、唯我独尊,虚怀若谷”。   四、议题分析
  根据Van Dijk等学者的观点,所有的文本结构,均有主题形式。它们是由一个个相对完整的次级议题组成,这些次级议题构成了高层次的命题。通过分析这些次级议题,可以对媒介的语意框架有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本文对2009年到2012年的四届年度文化人物的颁奖议题进行简单归纳,从而了解“中华文化人物”所涉及的议题内容及其比重。四年来,该评奖共颁布44个奖项,获奖人数45人,议题分布如下表:
  分类中包含了艺术领域中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绘画、建筑、电影、电视等八个方面。同时还囊括了文化产业管理、学术研究、遗迹保护、民间收藏、摄影、宗教交流等。从总体上看各个议题的分布相对均衡,艺术领域的议题在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共占有49.9%的份额,艺术领域的议题较之遗迹保护、文物收藏、摄影等,创造性的继承中华文化的特征更明显。我们不难总结出“中华文化人物”开放的文化心态,它对于文化人物的表彰不是简单的建立在“守”和“存”的基础上的,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和发扬文化精髓。
  但是,这些议题存在着一定的扎堆现象,例如2010年音乐舞蹈的议题达到4个,2012年单戏剧导演和遗迹保护两个议题就占据了7个名额。这种扎堆现象就体现出议题选送所存在的弊端。或是由于候选者入选途径的单一,或是由于候选者的数量不多筛选程度较低,而导致此现象。该评选的提名者获取的信息源,具有提名权和最终决定权的评委的公开程度不够,让评选的广博度、可信度打了折扣。如果在这方面加大力度,一方面对参与者的广度、精彩度会有提升,另一方面,强势的前期评选活动可以提升颁奖盛典的关注度,达到双赢的效果。
  五、人物身份归属
  接下来本文对获奖者的身份归属进行归纳,通过获奖者的身份差别,分析该颁奖的主流人群。人物身份分为政府官员、商业人士、学者、艺术家、宗教领袖和普通大众,它们的比重分布见下表。
  从图表中我们发现,该评选将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到精英群体的身上。四年间,年度人物榜上,艺术家、学者占有最大的比例共达到了733%,而普通大众在其中仅占有6.7%的份额。一方面,它符合《中华文化人物》的定位,用精英和榜样的力量来感召人,从而达到表彰和致敬的目的。另一方面,一定数量的普通大众的参与,不至于让文化促进显得过于高高在上,让人望而却步。大众的亲切感和直接参与的诉求,可以成为文化促进的强大动力,这些平民身上所散发的精神之光更是可以细无声的润泽大众的心灵。普通大众案例共有3例。民族文化的守护者普布曲桑,一个编制外的临时工,用生命中最宝贵的19年看守荒凉的古格遗址。热合曼·阿木提,一个伊斯兰教徒十六年如一日在极其恶劣的情况下,用生命捍卫、守护着佛教的文化遗址:克孜尔尕哈石窟和烽燧。这种超越宗教的对待文明的态度,让人们生动的体会了一种职责和坚守。农民收藏家何晓道,从摆地摊到成为民间收藏大家,凭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历史文化的刻苦研究,将个人收藏、民俗研究与文化传承、遗产保护融为一体,建立博物馆,著书立说,可谓大众文化自觉的典范。总体上民众的分布比较均衡,但是2010年出现了空档,从6.7%的份额来看普通大众的参与度还有很大提高的空间。
  六、颁奖词分析
  文章将候选人提名理由和颁奖词使用的词语与其表达进行总结,进而分析媒介的态度和倾向。在这些语篇中将单纯介绍事迹或者事件的定为描述性的,如果除了事迹还明显的表达了褒贬倾向,则归为评价性的。评价性中包含事迹和成就的评价,也包含着人物自身所蕴含的精神的评价,将人物品格光彩评价单独列出,具体数据分布见下表。
  传播者对于获奖者,大多采取了赞颂和肯定的态度,而且对于人物品格的挖掘占有非常大的比例,这和文化促进和传承的终极目标是紧紧相连的。弘扬民族文化重要的是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蕴含在中华民族中这强烈的自强不息和生生不息的意识。文化最终积淀为人的人格,所以光辉的人格魅力是文化传承的终极目标,这也是普通大众最容易吸收和借鉴的地方。单纯的从文化成就的角度来介绍这些获奖人物,对于普通观众来说难免遥不可及,这种传播也有可能面临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但是人物性格歌颂,成功的缓和了这一矛盾,让这文化之声“曲高而不和寡”。
  从关键词提炼中,我们看到了传播者对于文华多样性的保护的意识,开放的文化心态。在获奖关键词中“文化反思”、“继承创新”、“文化传承”、“文化发展”的字眼反复被提及。他们鼓励的是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大胆的创新精神,而不是简单的以往历史经验成就的总结。
  七、人物地域归属分析
  中华文化是一个共同存在,也是散居华人的精神文化家园,他是炎黄子孙共同享有的。加拿大卡嘉莉大学梁丽芳提出,“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妨容许和利用混淆性,来重新绘制海外华人文学的图像,把华人文学的版图扩大,归入文化中国的一部分,扩大华文文学到华人文学,是从其中华文化根的共同文学性质来考虑的。”借用她的这种思维我们可以将中华文化的概念也泛化开来,对于中华文化的促进不一定是在本土完成,不一定使用汉字,只要它里面流淌着华人的血液和精神,则一定呈现这中华的思想和精神。下表中,对获奖者的籍贯和获奖时所工作的地点对获奖者进行统计如下。
  以获奖时的工作地为参考,获奖者的外籍华人仅有1人(日本),台湾4人,香港2人,合计占有总数的15.5%。北京在其中占有非常大的份额,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英才汇聚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中国内陆84.5%的份额,还是略显偏重了。从这一点来看,“中华文化人物”的评选在视域上,难免有失衡,对于海外华人的采集明显不足。借助凤凰卫视的媒体平台的开放性特点,如何将文化的文化搜寻的圈子放大,让更多的华人文化“精英”进入人们的视野亟待解决。如果中华文化人物,可以变成一个全部华人的盛会,它有能力成为海内外华人共同的精神皈依。
  结语
  王石先生说:“这件事情做十年,这些人会变成几十个,一百个,我们回过头会看到这个行列,看到这个行列的每个人,看到这行列和自己的工作有关我会很自豪。”我想这是“中华文化人物”每一个创作者的心态。该活动的创作者对于文化的态度,不是“用我的文化抵抗你的文化,用我的价值观战胜你的价值观”的冷战思维。他们所推崇的中华文化不是过于强调文化独特性、差异性、自己民族优越性的文化。他们的文化理念在于,尊重自己的出处和传统,但同时遵循人类的共同价值。我们不因为是中华文化就和别人不一样,我们呈现出民族的多样性,平等交往互相尊重。“中华文化人物”秉持的是开放的文化心态,坚持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的理念,从而保证了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但是,该活动的人物的搜寻范围还有待扩大。应该更多的联络一些境内外的相关单位团体,作为媒体的协作,进行更宽的人物的搜索,让更多、更广泛、更具代表性的文化人物进入我们的视野。扩大地域范围,增大在华人领域的影响力,囊括更多的领域,避免评选中扎堆现象,让更多行业和领域的佼佼者得到赞颂。其次,从典礼本身来说,尽管已经尽量使用有知名度的人作为讲述者讲述获奖者的事迹,但是个别讲述还是存在不够生动,无法立体展现人物光辉的问题。可以采用更加生动的人物事迹叙事(注重挖掘人物的独特性和故事性),配合视频短片从而更加立体丰富的呈现人物。再次,人物评选未能做成一条完成的链条,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前期的评选活动的曝光度、热议度不够,授予荣誉称号之后,后期的配套立体传播不足,使活动的影响力只体现在颁奖的这个层面。观众对于人物的了解,也仅凭借颁奖词汇的讲述,难免扁平而不够生动,从而弱化了这些人物的感召力。
  当下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和商业文化在社会中占有主要地位,但我们常说的这种文化只有很少人在做,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这些精英坚持自己的文化理想,这种坚守难能可贵。“中华文化人物”评选活动,让人们看见还有这样的人,还有这样的坚守,这是一种正面的价值。王蒙曾经说过他不赞成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文化应该是一种品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华人的光彩,激励我们应该这样做人,这些比人物创造的成就更有意义。希望在“中华文化人物”的颁奖典礼上,有更多的文化耕耘者受到表彰,让他们的光彩照亮前行的华人,成为海内外华人共同的精神皈依。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2010年广受观众好评的动画电影之一,《卑鄙的我》以少有的反面人物作为主角,讲述了主角格鲁精心策划了一出完美的偷月计划,在计划进行中与三位自己领养的小女孩之间发生的事情。影片通过诙谐幽默的情节讲述了一个感人的亲情故事。它没有深刻的人生哲理,没有超逼真的场景设计,没有强大的公司背景,它的成功应当归功于影片精细的故事情节、巧妙的角色安排和刻画以及轻松中引人深思的情感和意义。  [关键词]《
1996年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爱情电影《英国病人》一举夺下9项奥斯卡奖,影片用四条叙事线索巧妙地将战争、爱情、背叛等主题涵盖其中,勾勒了一段爱情与战争、回忆与现实的历史画卷,既气势磅礴又细腻动人。与这部电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2006年的国产电影《云水谣》,影片以宏大叙事的笔法,讲述了一段大时代动荡背景下历经60年,跨越海峡、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这两部电影的共通之处在于:故事发生在激烈而残酷的战争中
【作者简介】路越,男,山东泰安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符号学、广告学、影视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海报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人气甚高的电影改编自加拿大著名作家杨·马克尔撰写的同名小说。一直以来,这部小说被公认为“拍不成电影的小说”,而李安四年磨一剑,凭借这看似老气的题材,一举斩获奥斯卡四项大奖。李安的成功在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于他对原著的精
【作者简介】  电影《杀生》海报 “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实”,在看似荒诞、离奇、黑色幽默式的情节设置与叙事方式中,《杀生》以杀与被杀、爱与被爱、欺骗与被欺骗等二元对立的思维视角横空出世,它的多元素杂糅所造成的部分观众的难以理解与接受是不可避免的,但其极具隐喻特性的艺术张力却值得我们深思。电影《杀生》是一场“有意味”的死亡游戏,其艺术意味就在于通过特定空间里的特定人物将后现代生活中的浮躁、焦虑、异己感
[摘要]作为西方电视理论的奠基者之一,雷蒙·威廉斯从科技与文化的视角出发,阐释了电视作为一种技术的发展历史,通过对拉斯韦尔传播模式的分析再现了电视的意识形态特性。威廉斯的电视理论从多个角度显示了其丰富的文化渊源。  [关键词]电视理论 文化 意识形态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雷蒙·威廉斯一直活跃在文化研究领域,并成为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他的研究领域极其宽泛,涉及文学批评、文化理论、传播理论、
青春总会逝去,回忆却是永恒。走过年少的人对于“青春”的感情往往暧昧而复杂,即使它曾经承载辉煌、充斥梦想,却与现在的自己早已不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讲述的是几个人的故事,却很轻易的让观影人看到昔日的自己、往日的青春。  一、 视觉构成——怀旧而明亮  影片前半段刻画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活,画面和色调都刻意营造怀旧的氛围,但毕竟是讲述的是与青春有关的故事,所以在怀旧中穿插着些许明亮。光影的
王帅,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生  【作者简介】  电影《马戏学校》海报 在2007年6月的上海国际电视节上,一部由郭静和柯丁丁执导的纪录片《马戏学校》获得了最重要的奖项——“纪录片评委会奖”。这部纪录片冷静呈现了位于上海的一所马戏学校里学生残酷的训练过程。在全片时长将近93分钟里,没有对家长、老师和学生的采访,没有画外音的解说,制作上没有电脑特技,甚至连字幕也很少见。而就是这样一部简单直接真实朴
在21世纪的今天,姜文挑战性地用黑白胶片来呈现一个黑白故事,在许多人看来是一个十分冒险的行为。就技术层面来讲,胶片的感光迟钝,因此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去专注于灯光的使用——如何满足胶片的感光度,如何运用光影叙事抒情,如何利用明暗形成视觉刺激和心理反应……这些都是《鬼子来了》的创作者所面临的难题。  那么,在《鬼子来了》中,灯光是如何成功地“帮助”演员表演、传递场景氛围并感染观众的呢?通过该片中的主角
[摘要]《精锐部队》以多重视点的叙事、节奏强劲的音乐和急促晃动的摄影,来揭示深刻主题凸显复杂人性。它看似展现和歌颂暴力,其实意不在宣扬法西斯主义,而是坚定而迷人地再现了贫民窟里面残酷的现实。它既暴露警察的暴力、警局的腐败和毒贩的残忍,又深刻地揭露了巴西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问题。  [关键词]多重视点 残酷现实 法西斯主义 人性    2008年,获得5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影片《精锐部队》(Elite
[摘要] 影片《天赐》以拟人化手法讲述了一只黑尾鸥艰辛的成长故事,作为原生态鸟类故事片,《天赐》对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成长的艰辛与快乐进行了深度关照,堪称一部优秀的故事化纪录片。  [关键词] 《天赐》生命 成长关照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4.020    定位为“中国首部原生态鸟类故事片”的《天赐》在众多贺岁片摆出饕餮盛宴时,悄悄捧上了一壶温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