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密码全攻略

来源 :奇闻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pok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行者传奇的结局”终于来了。从1977年的《星球大战》开始,这个系列已经延续了四十多年。备受期待的最终章作品《星球大战:天行者崛起》已于12月20日全球上映。这是一部包裹在动作戏外壳之下的冒险片,片中讲述的星球大战故事既给最新的三部曲画上了圆满句号,又给了整个星战系列一个圆满的结局。
  更重要的是,这部后传三部曲的最后一章,天行者家族的传奇即将在后传完结篇《天行者崛起》中彻底画上句号。这意味着绵延了三代人的银河史诗即将终结,天行者家族将和帝国与共和国的纷争一起飘散至宇宙深处,从我们的世界消失不见。
  《星球大战》里的世界
  著名的“星战”系列电影给观众带来了一个极具想象力的世界:在那遥远的星系里,有着怪异的外星人、巨大的宇宙飞船、人造天体“死星”……这里还有各式各样的可居住的星球,不过这些星球都有着一个极为特别的地方:每一个星球都具有单一的自然环境,有的是漫漫沙漠,有的是冰天雪地,有的沼泽遍地。相反,我們的地球具有各式各样的地貌和气候。
  不过那些具有单一的自然环境的星球给了我们一些疑问:在现实当中,具有单一自然环境的星球是普遍存在还是特例?以科学的眼光来看,这些人类设计的星球,是否合理呢?
  其实科学家们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巨大的天文望远镜虽然已经为我们找到了超过1800个地外行星,但是我们对这些行星的具体情况知之甚少。所以,科学家们所能做的就是基于当前我们对太阳系的理解,以及一些合理的假设,来试着回答这些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造访一些《星球大战》里的星球。
  塔图因
  地貌:沙漠
  气候:炎热、干旱
  首先,我们造访的是塔图因。它是一个完全由沙漠所覆盖的行星,其表面还被两颗恒星同时照耀着。在电影《星球大战:原力觉醒》里,也有一个类似的沙漠世界。导演艾布拉姆斯表示那个星球不是塔图因,而是一个叫做贾库的星球。
  如果贾库和塔图因真的都是沙漠星球的话,那么它们也并不孤单。大多数天文学家认为,宇宙中应该有很多沙漠星球。在我们的太阳系里就有着一个类似的例子,尽管它比塔图因更冷一些——这个星球就是火星。可以说,塔图因是“星战”系列里最贴近现实的星球。
  一个既没有湖泊、也没有绿洲的星球,如何种植庄稼,养活星球上的生物呢?科学家们说,可以采用空气聚水技术,直接从空气中获取水分。影片中塔图因的确有这样的技术,而在现实中,类似的技术也已在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中得到了应用。不过如果要想养活爪哇族、塔斯肯袭击者等外星生命以及人类的话,这个星球仍然需要大量的液态水。当然,如果可以从其他星球运来水的话,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生命不仅能存活下来,而且还能在此兴盛起来。
  我们再来谈谈塔图因最特别的地方:它围绕着一对双星的质心旋转。现实中,这是完全可行的。影片中,这对双星之间的距离比较近,而塔图因离双星比较远。对于塔图因上的居民来说,多一颗恒星其实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只不过在白天时光影略复杂一些。另外,塔图因的中午,被定义为一天中两颗恒星在天空中的平均高度达到最高的时刻。在影片里,这种中午叫做“双重中午”。
  合理吗?合理。
  霍斯
  地貌:冰雪
  气候:寒冷
  在《星球大战5:帝国反击战》的开始,影片就把观众带到了行星霍斯。它是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一颗离母恒星遥远的行星。反叛军选择了在这里藏身,因为他们认为这里可以躲避银河帝国的追捕。
  但你可能想不到的是,冰天雪地的霍斯其实更像地球。我们知道地球经历过几次“雪球地球”时期,这些时期的地球就如同霍斯一样,整个都被冻起来了。但这个时期过后,地球大气里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使得冰雪开始融化,其气温急剧地上升。
  现在,我们的太阳系里也有着类似的冰雪世界,而且它们那里可能适合生命生存。它们就是木卫二和土卫二。由于冰盖上的环境过于恶劣,如果那里有生命的话,生命也不会像霍斯星球上的生物那样生活在冰盖以上,而是生活在冰盖以下,在海底热泉附近,以及一些温度适宜的海域。另外因缺乏液态水,冰盖上基本不长植物。没有植物,也就没有食草动物了,当然也更不可能有食肉动物了。
  这意味着,始终是冰雪世界的霍斯,其陆地上也不会有什么大型动物。相反,那里最多可能有一些原始的虫子、水母和海绵,以及一些微生物之类的生物。至于雪地蜥蜴汤汤以及雪地怪兽丸帕等大型动物应该不能在霍斯的冰盖上咆哮。
  合理吗?合理,但可能没有丸帕之类的动物。
  阿诺特小行星带
  地貌:小行星
  气候:真空
  在《星球大战5:帝国反击战》里,反叛军逃离霍斯后,千年隼号宇宙飞船为了躲避追捕驶进了阿诺特小行星带。当然,在这里航行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因为这些大大小小的岩石块之间的平均距离只有几十米。而太阳系的小行星带,其小行星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100万千米。
  千年隼号降落到一颗小行星的洞穴中,船长汉·索罗和其他人发现这里是一个潮湿的环境,不过之后他们才明白,他们正处在一只巨大的太空鼻涕虫的肚子里,千年隼号在千钧一发之际逃了出去。这段情节十分引人入胜,不过以科学的眼光来看,这一切完全不靠谱。影片中小行星的引力不够强,不足以形成任何形式的大气。没有大气来提供氧气,诸如能吞掉一艘宇宙飞船的太空鼻涕虫是不可能存在的。
  不过,小行星上却可能存在一些微生物。例如,从一个有生命的星球上分离出的一个小行星,细菌可以在上面生存很长的时间。但是肯定不会有太空鼻涕虫之类的生命。
  合理吗?不合理,而且肯定没有太空鼻涕虫。
  贝斯坪
  地貌:气态巨行星
  气候:寒冷
  之后,千年隼号去造访了云城,一个漂浮在气态巨行星贝斯坪云层中的城市,同时这个城市还是一个采矿的基地。   当汉·索罗等人抵达云城时,那里的行政长官蓝多·卡瑞辛跑到室外的停机坪去迎接了他们。之后,卢克·天行者与黑武士达斯·维达在云城里进行打斗时,卢克也跌落到户外。这说明贝斯坪的这层大气是可以直接呼吸的,但现实中这完全是不可能的。
  我们知道像木星等气态巨行星主要是由氢和氦构成,它们也是宇宙中最为基本的化学元素。例如,木星的大气中氢气占了约90%(原子数百分比),剩下的10%几乎都是氦气,其他的微量气体主要是甲烷,大约占了0.3%,其余的微量气体每一种所占的比例还不到0.01%。所以说,气态巨行星缺乏其他更重的化学元素,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值得采集的矿物,而且肯定没有可供呼吸的氧气,不仅如此,那里的大气对于人类来说还是致命的。
  另外,即使不考虑呼吸问题,云城所处的位置也是一个问题。影片暗示云城应该位于外层大气中,按理说那里的气压应该很低的,而且其气温也是非常低的。
  合理吗?不合理。
  恩多
  地貌:森林
  气候:温和
  在《星球大战6:武士复仇》里,反叛军与银河帝国的最后决战,就发生在一颗围绕着气态巨行星的森林卫星恩多上。
  恩多在理论上可以存在,只要气态巨行星处在其恒星的宜居带中,其卫星上生长着树木是合理的。不过整个星球都覆盖着同一种植被似乎是不可能的一件事。只要不像金星那样处在极端的温室效应之下,一般星球的两极都比其他的地方要冷,而且星球也会有气候的变化。例如,太阳系中的天王星虽然躺着自转,但是其气候在几十年内也会有很大的变化。所以,一般来说,一个星球上不可能每个地方的气候条件都是相同的,这样星球就不可能都被森林所覆盖。
  另外,在《星球大战4:新希望》中反叛军早期的藏身地点也是一颗森林卫星,叫做亚汶4号。同样,亚汶4号也不可能都覆盖着森林。
  合理吗?不合理。
  其他的星球
  在“星战”系列中,也提到了其他的星球。例如,尤达大师所隐居的星球叫做达戈巴,被认为是一个沼泽的世界。但沼泽星球应该是很难存在的,因为它并不符合我们所知道的沼泽形成的原理。沼泽通常存在于“低地”,但是达戈巴似乎完全被淹没在一片沼泽之中,这意味着达戈巴的地表必须十分均匀,这样才能被同一种类型的植被所覆盖,否则就会出现山峦和海洋或湖泊。但是这么完美的星球存在的概率太小了。
  “星战”系列中还提到了另一个具有单一地貌的星球,它是生产克隆人的地方,叫做卡米诺。卡米诺是一个完全由海洋覆盖的水世界,这样的星球是可以存在的。事实上,如果想把地球变成卡米诺那样的水世界的话,只需要再加一个大洋那么多的水。这样,地球上最高的山脉将是地球唯一的陆地,并且它们只是略高于海平面,而其他的大陆都将被淹没。
  另外,“星战”系列里似乎所有的星球都有着相同的重力,这是一件极不可能的事情。而且,这些星球的大气似乎都是可呼吸的,影片中唯一需要带氧气罩的地方就是小行星带,这也太不现实了。
  当然,“星战”系列电影的核心其实并不是科学,而是其视觉效果、人物以及引人入胜的情节。虽然这里的世界有许多地方都不太现实,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在地球的电影院里好好欣赏发生在那遥远星系的冒险故事。
  《星球大战》里的科学与现实
  不少人都说《星球大战》不能算科幻片,应该是广义的奇幻片。可是里面又是飞船又是克隆人的,颇能迷惑观众,让我们以为未来的星际世界就该是这个样。哪里知道真空中根本看不见激光束的轨迹,也听不到嗖嗖声;没出过远门的主人公在风景迥异的殖民星球到处乱窜也不戴个氧气面罩;根本不需考虑空气阻力的太空战舰却全都模仿水面舰艇的梭形外观——科技硬伤多得可以写一本书。虽然评论界就《星球大战》应该归属于科幻、奇幻还是神话喋喋不休地争论了许多年,但这个系列电影毕竟包含了宇宙飞船、外星人、奇特的星球和高科技武器等科幻的典型元素。这些“科学”元素让电影中的幻想看起来更逼真靠谱。然而这个“遥远的银河系”里发生的事情究竟有多大可能性是真实存在的呢?
  在1977年《星球大战》第一部推出的时候,答案是“完全不可能”。随着续集和前传的上映,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科学开始追赶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创造者)的想象。现在,物理学家从理论上找出了进行星际旅行的方法。最新的数据显示系外行星和外星生命比我们之前所认为的更加普遍。人工智能学家开始认为,情感可能是制造智能机器人的关键要素。至于原力,一些科学家已经有了实现原力功能的理论学说。
  行星环境:文明摇篮
  《星球大战》中出现了形态各异的星球。有天行者的家园——沙漠星球塔图因;有全由海洋构成的行星;还有类似地球的行星。这些星球上常有文明种族的存在,有的智慧生物是原住民,有的则是外来户。那么,具备什么特征的恒星系统才能拥有适宜生命生长的行星或卫星呢?
  宇宙这么大,什么样的地方才有可能产生类似地球物种的生命呢?科学家提出了“生命宜居带”的概念。生命宜居带是指在恒星周围可以产生生命,并且能够维持生命长期存在的环形区域。
  在这个区域内的行星或卫星,一定要有长时期稳定存在的液态水。以地球为例,行星表面的水存在了数十亿年以上,才能保证生命诞生并演变为高等生命。在一个恒星周围的可居住区有内边界和外边界之分。如果超越内边界,行星过于接近恒星,表面温度太高,水都蒸发了,不利于生命发展。如果超过外边界,离恒星太远的话,温度太低,水处于冰冻的状态,生命也无法存在和演化。
  具体说来,对于冷的矮星(表面温度3000摄氏度),要求行星至恒星的距离约为0.1个天文单位(天文单位是地球到太阳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对于热的巨星(表面温度6000摄氏度,近似于太阳)大约为2个天文单位。其他温度范围的恒星演化太快,是不可能存在有利于生命存在的稳定的温度条件的。
  另外,如果行星距其太阳恰好是1个天文单位,则要求行星质量相当于0.5~10个地球质量。质量太小,行星引力不足以保持维系生命存在的大氣,也就没有了抵御致命宇宙辐射的保护层;质量太大,又容易过度吸引氢、氦等气体元素而形成木星那样的气态行星,使常规生命无法生存。   生命宜居带还涉及恒星在星系中的位置。比如这颗恒星不能靠近一些太大的恒星,因为大质量恒星演化到最后阶段会发生猛烈的爆炸,产生大量的辐射冲击行星,可瞬间毁灭生命。因此恒星在银河系中的位置也要恰到好处。
  天文学家根据观测结果推测,银河系几乎每颗恒星都有一颗行星环绕,所以整个银河系约有1000亿颗行星。这其中大约有17%——即多达170亿颗——是大小与地球类似的行星。那么,这些行星中位于生命宜居带的又有多少呢?答案是约10亿颗。所以像《星球大战》里呈现的千姿百态的宜居星球是非常合理的。
  外星人:千差万别
  《星球大战》中一个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奇形怪状的外星生命频繁出现。“遥远的银河系”中几乎任何地方都有外星生命。你要么降落在它们中间,要么走在它们上面,要么被它们吃掉。天行者卢克第一次走进那家小酒馆的时候,我们对外星人的认识以及科幻小说中描述它们的方式彻底改变了。我们不再会沉迷于单一的外星人形象。史蒂芬博士是爱达荷州立大学胚胎学教授,他对外星生命的存在满怀希望:“一些生物学家认为我们是一系列意外的产物,我认为这个想法是十分荒唐的,它误导我们相信宇宙除了我们这一丁点渺小的角落就是一片贫瘠全无生命,我们不过是恰好碰上了好运。我认为完全不是这样。”认为宇宙充满生命的观点似乎完美地反映在《星球大战》的宇宙中,这里每个可供利用的地方都存在着生命。根据最近的发现,许多科学家越来越相信外星生命可能和地球生命不太一样,也许超过了我们之前的设想,能够生存在更宽泛的条件之下。
  《哈姆雷特》中说:“天地之间有许多事情,是你的睿智所无法想象的”。这话用在外星生命上同样成立。在地球上,数量最多的生命形态是微生物和昆虫。外星生命也一样,它们主要以微生物或初级生物的形式存在。具体到外星“人”,作为智慧生命,一定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它们可能生活在陆地上,有着轴对称的躯体,但不限于四肢,可能像蜘蛛或章鱼,有许多“手”,用来操纵工具。生活在水中的外星人因为要不断游泳,恐怕不容易进化出四肢,它们也许拥有智慧乃至复杂的社会关系,但很难发明各种工具,就像海豚那样。
  无论哪种形态的外星人,它们都会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感官会因环境而异。习惯暗环境的外星人能像蛇一样感知红外线,或像蝙蝠一样听到超声波。感觉器官的不同,会导致容貌的千差万别。要想在外星人身上发现符合人类审美习惯的“美”的元素,恐怕比较困难。
  上面设想的都是类地行星上的碳基生命形态,可以从地球生命外推。其实在环境千差万别的星球上,完全可以进化出千差万别的生命。比如硅基生命,它们也许移动速度缓慢,但思维速度大大超越人类,更趋近于电子计算机。还有人设想在木星那样的气态行星大气层中,会存在水母一样的气球状生命,靠氨气为食,以闪光为交流手段。总之,生命就是能够繁衍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有机组合,并没有条条框框限制它的模样。
  机器人:奴仆或朋友
  除了绝地武士,《星球大战》中另一类主要角色是机器人,无论是饶舌的C-3PO还是呆萌的R2-D2,都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如果你是义军中的一员,想要一个机器人执行秘密任务,哪一种机器人最有用呢?反重力机器人或仿昆虫机器人似乎是最实用的方案。但是你可以想象C-3PO的脑袋安装在陆行艇上,或者R2长六条蟑螂腿吗?
  从根源上说,把机器人(其实叫“智能机器”更贴切,英文“robot”一词中并没有“人”的意思)想象成人类的样子是人类中心主义在作怪。各国神话中的神明也往往有人的样子,即使有变化,也不过是人面蛇身(女娲),或是兽首人身(埃及神),脱不开“头、躯干、四肢”的窠臼。人总是格外钟情于与自己相似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星球大战:原力觉醒》中出现的可爱机器人BB-8是个突破。它不再拟人,而是两个球体叠加的结果。近四十年前,圆筒状的R2-D2还有类似腿和手的存在,到了BB-8这里,一概取消了。这也反映了这些年间机器人技术的进步。
  机器人确实没有必要长成和人一样——只要能有效完成任务,何必非是人形。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说,相对于双足直立行走而言,四足乃至六足、八足行走更为稳定有效。如此看来,《星球大战前传》中出现的多足战斗机器人采取了类似蜘蛛爬行的姿态行动,降低重心提高稳定性,机动性也很好,可谓符合科学原理之作。
  也许有一天人工智能可以具备与人差不多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届时机器人从身体到智慧就会全面适应太空生活,远远凌驾于人类之上。但这也带来问题:这样具有复杂思维乃至情感的机器人还能被简单地看作“机器”吗?派“它们”去冒险是否不那么道德?也许只有科技发展到《星球大战》那个地步,这些问题才能有答案。
  飞船与光剑:骑士的装备
  飞船
  在电影《星球大战》中,以亚光速飞行的宇宙飞船可以在小行星带中快速、灵敏地穿梭。人类目前还无法实现这一技术,但如果降低飞船的飞行速度,我们还是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其中的关键是用离子推进技术替代化学燃料火箭。电影中的宇宙飞船能够探测到前方的移动物体,并迅速做出反应,利用强大的离子推进器远离危险之处。在小行星重定向任务中,NASA使用了四台离子引擎,能够实现“低速推进”,让宇宙飞船在小行星带之间穿梭。而要想更进一步,我们需要更加强大和先进的动力系统,比如核聚变反应堆甚至反物质发动机。
  从时间尺度上说,相对论的时间膨胀效应会让卢克和义军推翻帝国的计划难以实现。汉将死星的设计图从塔图因星送到雅文卫星用了大概一天时间,但对于未进行高速飞行的人来说可能已经过了好几年。在这段时间里,帝国完全有时间研发一种新武器,没准帝国皇帝在这几年中老死了也说不定 ……
  “千年隼号”进行“超空间跃迁”所用的技术,也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涉及的最奇特的旅行方式。就是在空間的两个点之间开辟一条捷径。这个隧道般的捷径——即“虫洞”——可以轻易抹去全部中间距离,让你从起点直接跳到终点。   光剑
  如果光剑的光刃也是用激光产生,会面临着发热的问题,剑柄绝对会热得拿不住。绝地武士的这种标志性武器更可能是用等离子体制成,而不是用激光束。等离子体是物质的第四种状态。固体加热后会变成液体,液体再加热转变成气体,而气体再升温就能转化为等离子体。如果持续加热气体,气体原子获得的能量足够多,一些电子就会脱离原子,形成一种离子云——等离子体。因为离子是带电的,因此等离子体可以用电磁力进行控制。为了让等离子体不会发散,需要有一个束缚电磁场,还需要在剑柄中安装能量源、冷却系统和稳定的等离子体源。但以目前的人类技术水平,要造出拥有绝地光剑功能的等离子体武器,上述设备非得塞满一座大楼不可。
  如果这些问题都能解决,等离子体柱就足以成就一把合格的光剑。这种锐不可当的等离子体温度大概是93万摄氏度,密度是我们目前能创造的等离子体的1000万倍。不幸的是,剑体还会向周边辐射热量,足以烤焦周围的物体。在这种情况下,卢克可能更倾向于将光剑邮寄给达斯-维达,然后通过远程遥控激活,烧他个措手不及。
  原力:人体科学
  要说《星球大战》里最神秘莫测的事物,一定是非“原力”莫属。原力的拥有者具备生理机能强化、意念移物、控制他人意念、释放原力闪电、防御外来攻击、预知未来等诸多能力。在《星球大战:新希望》中,卢克的启蒙老师欧比旺·克诺比这样解释原力:“它是所有生物创造的一个能量场,包围并渗透着我们。有着凝聚整个星系的能量。”
  乍看起来,原力好像是一种与武侠小说中的“气”相仿的东西,是修炼者自身产生的。修炼不好,还会走火入魔,坠入原力的“黑暗面”。但原力没有这么简单,它是一个随着卢卡斯的想法不断变化的概念。
  “原力”是《星球大战》的核心概念,是指一种银河系中自然存在的能量。这种能量在所有生命体中流动,并且拥有双面性:好的光明面和坏的黑暗面。
  如何用科学解释神秘莫测的原力呢?它可能与万物之间最基本的作用力有关。欧比旺说原力“有着凝聚整个星系的能量”,能把所有天体凝聚起来的就是万有引力。尤达大师曾提到“我们的身体”也是依靠原力凝聚的,这种分子间作用力就是电磁力,把更小的原子核凝聚在一起的是强相互作用力。很可能,原力修炼者们已经统一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达成了爱因斯坦终其一生未能完成的物理学伟业——大统一理论。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发现绝地武士的多数技能都可以得到科学的解释:
  “生理机能强化”和“防御外来攻击”:通过提高分子间的电磁作用力,破坏身体结构所需要的能量就会更高。
  “读心术”:探测和解读他人的脑电波。
  “控制他人意念”:用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影响神经传输的电信号。
  “意念移物”:电磁力和引力都可以做到移动物体。
  但这还无法解释所有的原力现象,比如“预知未来”。这相当于来自未来的信息“穿越”回现在,被绝地武士感知到,是信息层面的时间旅行。许多科学家认为时间旅行的想法是有可能实现的。在量子层面上,测不准原理使我们无法同时准确测量出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因此粒子可以在短时间内超越光速,甚至我们都意识不到。而且,从广义相对论推导出的虫洞假说也可以联系过去和未来。
  虽然目前地球上还没有原力存在的证据,但我们可以检测原力与当前科学认知相违背的现象。真相可能是在量子层面上的——虽然我们可以描述发生了什么,却不清楚它为什么会发生,以及怎样发生。到上述谜团解开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发现宇宙令人着迷而又匪夷所思的真相,同时还会发现更多谜团。这就是科学激动人心且充满挑战之处。
  《星球大战》里的经典武器
  武士象征——光剑
  光剑是《星球大战》中最吸引人的标志性武器之一,影片中出现了多场光剑对决的精彩画面。
  对于每一個绝地武士而言,打造一把自己的光剑可以算是一种仪式,同时这也是绝地训练的一部分。在旧共和国时期,艾朗行星的冰穴经常作为绝地学徒首次制作光剑的场所,艾朗行星所处的阿德加太阳系还被用来命名绝地最常用的光剑水晶“阿德加”;类似的行星还有丹图因,在丹图因的山洞里,可以找到制造光剑所需要的品质相当高的水晶,水晶是绝地的原力在光剑中流动的载体。按照传统程序,制造一把光剑通常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这包括将各个配件组装到一起,确认彼此连接完美,然后通过冥想将自己的原力注入水晶。
  光剑由剑柄、高能电池、光剑水晶、透镜组等部件组成。其实,光剑的剑刃并不是高能激光束,而是一团特殊的等离子体。光剑中的高能电池的强大能量,通过剑柄中的能量传输环路输送到水晶里并激发出高能等离子体,等离子束在强磁场的约束下形成明亮的剑刃,光剑在开启、关闭或挥舞时,会因为磁场而发出“嗡嗡”的声音。光剑剑刃的颜色由所使用的水晶决定。光剑的剑柄一般长20厘米~30厘米,样式可以根据使用者的要求定制。有剑就有剑招,在《星球大战》中,一共有7种光剑招式,各种招式应对不同的情况。光剑第七式“瓦帕德”对于绝地武士来说,很像一种禁招,若控制不当非常容易坠入黑暗,不过一旦控制得当,将为使用者带来无穷的力量。
  行星毁灭者——“死星”
  体积庞大如月球的“死星”与小巧的光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全称为“DS-1轨道战斗空间站”的“死星”,是《星球大战》中另一种标志性的武器。“死星”是银河帝国建造的非常强大的超级武器的代号。“死星”的直径达120千米,其内部空间大部分被用于布置超级涡轮激光阵列及为其供能的能源系统。“死星”中心是一个超大型超物质反应室,用于为整个“死星”供能。由123个超空间驱动场发生器连接成单一的导航矩阵,令“死星”不仅机动性出众,而且能以超光速穿梭于银河。“死星”的两个对称的半球分为24个区域,其中包括普通、指挥、军事、安全、服务和技术等分区。“死星”拥有极其强大的武装系统,其表面散布着数千个武装炮台:由1000门涡轮激光炮构成的超级激光炮阵列、2500门激光炮、2500门离子炮和468个牵引波束发射器。“死星”上有数十万名工作人员和数十万名战斗人员,还搭载着7200艘星际战斗机、4艘防卫巡洋舰、3600艘攻击穿梭机、1400辆AT-AT战斗机甲、1400辆AT-ST战斗机甲、1860艘投送舰,等等。   在最高星区总督塔金的计划中,“死星”的建造是个秘密。但反抗军同盟的间谍从戒备森严的帝国保险库中偷取了机密的蓝图,并将这些宝贵的数据传送给了义军领袖莱娅·奥加纳公主。在亲眼看见“死星”摧毁和平星球“奥德兰”之后,莱娅公主和其他反抗军英雄一起,经过努力最终找出了“死星”的一个致命弱点——一个直通核心反应堆的微小排氣口。最终反抗军通过周密的战略部署,用质子鱼雷命中了这个微小的目标,并摧毁了“死星”。
  银河帝国铁骑——AT-AT/ST步行机
  AT-AT步行机,即“全地形装甲运输步行者”,是《星球大战》中银河帝国的地面主要运输工具,每辆AT-AT步行机能够搭载36名风暴步兵,并且装有能够反射能量武器的装甲,还装备有两门重型激光炮和两门高能粒子炮。在帕尔帕廷皇帝统治时期,这些高达22.5米的巨大“步行机”主宰了地面战,它们被称为“帝国步行机”。在银河内战的战场上,AT-AT步行机是帝国践踏反抗者的先锋铁骑。
  “全地形侦察步行机”,也被称为“AT-ST”,虽然不如AT-AT步行机那么威风、霸气,但在银河内战的战场上,它是帝国军队重要的补充力量。这种双人交通工具配备轻型火力,头部下方装有激光炮,两侧装有武器舱。这种两足交通工具被许多人称为“探察步行机”,是一种侦察和巡逻工具,经常在侧翼保护前进的AT-AT,清剿躲过大型步行机的步兵。银河帝国在霍斯战役和恩多战役中都曾经使用过AT-ST。
  银河霸业——歼星舰
  “歼星舰”一词源自《星球大战》中“star destroyer”这种星舰的翻译,虽然它最初只是像驱逐舰一样的中等规格的战舰,但它逐渐发展成了体型巨大且拥有毁灭星球功能的超级战舰,其发展过程贯穿于整个星球大战时期的发展历程。基于此,各种歼星舰也成为除光剑与“死星”之外“星战迷”们的最爱。
  “欢呼者”级强袭登陆舰是各种歼星舰的始祖,在克隆人战争最为激烈的时期,每艘此类型歼星舰搭载1.6万名旧共和国克隆人战士。“欢呼者”级强袭登陆舰上的武器包括12门4联强力激光炮塔,24门激光副炮和4个多用途发射器。“欢呼者”级强袭登陆舰的设计是如此成功,让众多造船寡头羡慕不已,开展了造船竞赛。若干年后,“胜利”级歼星舰、“狩猎者”级歼星舰以及帝国舰队的象征——“帝王”级歼星舰相继问世。“帝王”级歼星舰无疑是帝国舰队最有力、最显著的象征,也是舰只工程科技的奇迹。“帝王”级歼星舰纵横银河数十年,象征着皇帝的力量,在星球攻击、星球防御、反舰作战等方面都表现出绝佳的性能。
  《星球大战》中的科学错误
  星战系列电影影响巨大,以至于人们都以为那里面的科学幻想都符合科学理论,并会在未来成为现实。但事实上,里面的许多科幻成分貌似很符合科学原理,但实则违背了科学原理。
  超空间旅行看不到炫酷的光束
  我们的宇宙广阔无垠,人类所能造的最快的火箭飞到离我们最近的恒星,也要数千年的时间;即使光也需要超过4年的时间才能抵达那里。很显然,我们需要一些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星球大战》里的千年隼号飞船要花费1万年才能从塔图因星球飞到奥德兰星球,那么将是多么无趣的事情。
  于是,《星球大战》使用了“超空间”。在普通空间里速度的上限是光速,而在超空间里就没有这种限制了,飞船可以使用“超引擎”进入超空间,并超越光速。
  这样的超空间在理论上也许有可能存在,不过这里还是有个问题。不管是《星球大战》,还是其他的科幻电影中,飞船在超空间旅行时,周围总是有无数光束闪过,十分炫酷。但是,如果一艘飞船真的可以超空间旅行的话,你并不会看到这样的画面。由于多普勒效应,外面星光的频率都会大幅度增加,最后会跑出可见光的范围,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则会变为可见光。此时飞船上的你所能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个出现在前方的明亮光团。
  太空如此静寂,我们听不到飞船的轰鸣
  太空中差不多是真空的,没有介质就没有声音。所以在太空中,我们应该听不到飞船“嗖”地飞过去的声音,也听不到武器开火时的声音以及爆炸声。有人认为,这些声音是飞船的电脑程序创建出来的,为了给宇航员一些听觉线索,以便宇航员迅速掌握周围的情况。这个想法似乎很合理,但是也没有必要老让我们的听众听到这些。
  太空飞船爆炸,只有短暂闪光
  在《星球大战》里,一艘飞船如果被击中,爆炸后会产生极为明亮的火球,并能持续好几秒钟。但是,那些飞船里应该充满了氧气,而且飞船的引擎也会含有氧化剂,因此,飞船被击中后,会迅速将氧气燃烧完,火球将很快熄灭。所以,飞船在爆炸后只会产生一个短暂的闪光,之后剩下的则是向四面八方扩散的飞船碎片。另外,爆炸后的飞船碎片总体动量仍会保持不变,这些碎片还会按照原来飞船的速度一起继续向前运动,而不是像影片中的那样停下来。
  真正的激光武器是无声无息的
  《星球大战》中的飞船上大都有激光大炮,许多人还携带着激光手枪。但是与其他的科幻电影一样,这里存在许多的科学错误,最大的问题是,通常情况下你是看不见激光的。
  激光在真空中是无形的,因为没有粒子散射激光来使得它可见。在空气中,它通常也是无形的,除非空气中有烟、雾或尘埃散射激光。一般情况下,唯一能看见激光的人,应该是眼睛被激光打到的人,当然他不可能持续看很久。
  在太空中看见激光就是一个很大的错误,还能看见激光在太空中穿行的过程,那就错上加错了。光速快得要命,如果两艘飞船相隔有1.5千米的话,那么一束激光从一艘射到另一艘大约只需0.000005秒,这样的速度我们如何还能看到它在太空中穿行?
  《星球大战》里激光武器发出的“啾、啾、啾”的声音,是影片中最为出名的声效之一。但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真空中没有介质,我们是听不到任何声音的。而且即使有介质传递声波,激光穿行时,是不会伴随任何声音的。因此,真正的太空大战是无声无息的,不可能像地球上的战争那样火光冲天,枪炮声震耳欲聋。   真实的星球大战是什么样的?
  假设在遥远的未来,火星上的人类殖民者发生了叛变并与地球人为敌,或者我们在银河系殖民过程中遇到了有敌意的外星人,于是我们成立了地球联合太空部队,准备与敌方来一场星球大战。那时你会发现,真实的星球大战与《星球大战》、《星际迷航》等许多科幻作品中所描述的有着很大的不同。
  太空中的飞行
  未来的太空作战飞船应该与现在的航天器一样,大多数情况下都依靠惯性向前飞行,在加速和改变方向时才会开启推进器。这就是说,在太空中作战不像在地球的天空中作战,飞船在大部分时间里不需要飞行员操纵。
  另外,在深空中作战与在行星附近作战将极为不同。在深空中,周围没有其他天体,飞船关闭了推进器,它可以继续保持原来的速度直线前行。而在行星附近作战,一场太空战的战术安排将主要是如何运用轨道动力学:飞船是放在低轨道(速度更快)还是高轨道(速度更慢),飞船是采用圆形轨道还是椭圆轨道等等。另外,行星之间还会存在一些极具战略优势的轨道(这就像陆地作战有战略要冲一样),所以应该把太空堡垒等大型空间站放在这样的轨道上。
  那么,作战飞船使用的推进器是什么类型?离子推进器或太阳帆听起来很先进,但是它们产生一个较大推力得需要很长时间。而化学推进器、核推进器或反物质推进器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很强的推力,這些应该是作战飞船的首选推进器。
  作战飞船需要及时调整飞行姿态(指的是改变飞船的角速度),来把武器指向敌机,或者调整主推进器的方向。不过,在太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办法很少,最有效的办法是使用推进器或倾斜控制力矩陀螺来改变姿态。
  控制力矩陀螺是一种固定在飞船框架上的仪器,它有一个大飞轮,会以固定的转速旋转,改变飞轮转动方向就会改变飞船的飞行姿态。如果一艘作战飞船装载了大型控制力矩陀螺,它翻个跟头只需几秒钟而已,因此这将是未来作战飞船的重要配置。不过,为了减少飞行姿态的调整,机身上应该多安装一些向着各个方向的武器和推进器。
  不管是我们还是其他外星文明,要想高效地对作战飞船进行大规模生产,必须减少过多精密零件的使用,所以说作战飞船更有可能只拥有一个主推进器。
  太空中的动能撞击器
  那么,使用什么样的太空武器才好呢?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有效地破坏飞船。
  太空中的爆炸基本上是一种浪费。地球上的爆炸之所以威力巨大,主要是因为会产生强大的冲击波。但真空中,爆炸只会制造一些微弱的向四周扩散的气体。所以炸弹在太空中并不是一种很好的武器,除非你能准确地让炸弹在对方船体上产生巨大的爆炸。
  在太空中,最佳的武器应是动能撞击器和辐射。动能撞击器是能快速击中目标的投射物,换句话说,它就像是钻入人体的子弹。太空中的动能撞击器可以做到撕裂船体;用振动破坏飞船系统,致使控制力矩陀螺偏离位置来使得敌机原地乱转;刺穿燃料箱;或者直接杀死敌方船员等等。
  在太空中发射动能撞击器最简单的办法,当然就是使用机枪或大炮这样的东西,但是太空太大了,准确击中敌机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如果动能撞击器太大的话,那么敌机就可以很容易地发射一些防御性的动能撞击器来撞走它。因此,在太空中使用的动能撞击器要么类似高射炮炮弹,要么类似导弹。高射炮炮弹可破裂为一堆碎片,损坏周围的飞船,所以即使没有直接瞄准目标也可造成伤害。而导弹却与在地球上所使用的不太一样,地球上所使用的导弹需要不断地产生推力来维持飞行,而在太空中这样的导弹会迅速燃尽燃料并失去追踪目标的能力。因此太空导弹需要断断续续地使用推进器。
  然而,使用动能撞击器会带来一个明显的问题,它们会改变作战飞船的动量和质量属性。这样,如果发射势大力沉的炮弹或导弹,会直接让飞船摇晃不定。
  激光武器
  在太空中,最好的武器是高能辐射武器,而激光武器是最为典型的代表。激光在太空中基本不会分散,而且是以光速抵达目标的。有一个强大的激光武器,就可以轻易地切割一大片敌机。所以,许多科幻作品说的没错,激光武器的确很适合太空战斗。
  激光武器根据能量的大小,可大致分为三种:小型激光武器不是为了进行摧毁,而是使敌机的传感器失灵;中型激光武器只是在关键时使用,毁掉敌机最重要的设备,例如天线、推进器等等;大型激光武器的能量来源可能是来自大型电容器或类似电能存储设备,它可以直接切开敌机的船体。
  那么,作为防御,战机机身是否有可能装备某种防护装置呢?目前来说,科幻作品中常常提到的能量护盾还很难实现。但不管是否有能量护盾,作战飞船仍需要一定的装甲来抵御攻击。如果作战飞船需要在行星表面上起飞,那么就得减少装甲以减轻发射重量;如果作战飞船是在太空中建造和发射的,装甲就可以更厚一些。
  飞船的厚装甲有其优势,可以阻挡小型动能撞击器或激光的穿透,并降低大型武器的破坏程度。但是,更厚的装甲会使得作战飞船更重,那么就需要更大的推进器,拐个弯都需要更大的能量(许多太空电脑游戏都犯了一个错误,事实上,飞船质量大并不意味着它飞得慢,而是改变速度更费力而已)。
  作战飞船长什么样?
  作战飞船肯定是有大有小,大有大的好处,小有小的好处。大型作战飞船可以有更厚的装甲,可以装载更多的燃料和电力,可以减少发射炮弹时产生的反冲;而一个更小的作战飞船则更不易被雷达发现,更容易操作,相同的推力下可产生更大的加速度。因此,作战飞船应该有很多种,可应对不同作战的需要。
  敌方可能会从飞船的任何方向发动攻击,这是太空作战与地球上作战最大的不同之处。这意味着你需要在任何方向上做出反应,你的飞船上要么四周都是武器,要么作战飞船可以迅速指向任意方向,要么把武器放在可以指向任意方向的平衡环架上,但是,建在飞船外壳上的平衡环架,很容易遭到破坏。
  合理的推测是,大型作战飞船有很多指向各个方向的武器,主推进器向着后方,而前方和侧方也有用来调整飞行姿态的小型推进器。更大的太空战舰,应该有很多对接口,这样对接在太空战舰上的小型作战飞船可不需要携带更多的消耗品。   而小型作战飞船可以快速调整飞机姿态,武器可以少一些,也许主武器系统只有一个。小型作战飞船应该是近球形的多面体,以减少雷达反射截面,控制力矩陀螺和燃料箱应该位于飞船的中心。基本上,小型作战飞船应该像更大一些的安装了武器的阿波罗登月舱。
  与许多科幻作品里所描述的不同,作战飞船的驾驶舱不会宽敞明亮,甚至,驾驶舱有窗户都不是一个好主意,不仅是因为它会成为飞船脆弱部位,而且飞船在调整姿态时,窗外景色将给船员们强烈的迷失感,或者因外部光线剧烈的变化使得船員们的视力无法及时调整。真正合理的驾驶舱应是:作战飞船的船员们应该绑在一个舒适的沙发上,并且他们应该集中于飞船最为安全的部位里,相机捕捉到的飞船外的画面和战术图形应该直接投射到头盔上。他们也应该穿着全压航天服,控制舱内最好抽为真空,以防止火灾或任何有危险性可燃气体冲进里面。
  向敌方行星进攻
  现在,假设地球联合太空部队打败了太空中的火星叛军或外星部队,那么我们用什么武器攻击敌方行星上的军事目标?
  很简单,还是动能撞击器。把动能撞击器以正确的路径投向目标,不要让它在大气层中烧毁,然后看着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最终在目标那里出现一个新的“陨石坑”。不过,我们还有可能需要占领敌方行星上现有的基础设施。那么这时就需要太空陆战队员了。
  从太空里登陆行星表面,相对而言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你只需落下去即可。地球联合太空部队需要使用小型登陆舱多次把太空陆战队员运输到敌方行星上。之所以使用小型登陆舱而不是大型登陆舰,是因为小型登陆舱在大气中制动更有效,而且如果把太空陆战队员都装在一起,那么一次意外事件就会灭掉整个太空陆战队了。
  而一些地球联合太空部队仍需继续停留在太空轨道上,来对行星表面进行轰炸,并协助太空陆战队员——这就有点像空军掩护海军陆战队抢滩登陆一样了。但是,太空陆战队员抵达行星之后,大部分时候都得依靠自己了。而相对登陆行星表面来说,从行星表面回到太空中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个问题也困扰着美国宇航局的登陆火星计划,因为从火星表面上升空要比从月球上升空难多了)。
  即使是在太阳系甚至整个银河系中,许多资源仍是稀缺的,所以在未来,星球大战是有可能发生的。但我们衷心希望人类或其他智慧生命有能力去殖民其他星球时,都早已变得足够远见,而不会轻易陷入无意义的星际争霸战之中。
其他文献
圣奥古斯丁平原的秘密  众所周知,1947年7月,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索科罗附近发生回收坠机UFO和机组乘员遗体事件,根据近期的罗斯威尔研究结果显示,坠机现场其实有两处。  其中一处,是作为事件发生地而被世人所熟知的福斯特牧场——牧场主马克·布雷泽尔发现的“散落残片的现场”碎石地;另外一处,则是真正发现了坠机机体和乘员遗体且被军方回收了的地方——索科罗附近的圣奥古斯丁平原。  由于圣奥古斯丁平原位于德
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纸币叫做交子,发行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在当时,确实出现过大量假币。面对制造假币带来的暴利诱惑,尽管交子上印有“伪造者处死”的警告字样,却仍有不法之徒铤而走险,这也导致朝廷每年都会损失无数白银。   其实这也情有可原,毕竟在防伪技术手段如此完善的今天,伪造货币的现象也无法杜绝,更何况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但为何后来店小二们就如此“心大”了呢?   原来,为了震慑那帮掉脑袋都不怕的
内容摘要:福建牙雕和木雕一样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以莆田牙雕为代表的福建牙雕风格独特,为全国四大流派(京、穗、沪、闽)之一。莆田牙雕艺术有三大特色:一是人物精细牙雕工艺。二是人、物巧构,情景交融的组雕工艺。三是精微砚照雕艺。我的牙雕创作注重传承莆田传统工艺,又注意借鉴京、穗、沪风格,还注心研究日本牙雕。同时在本人创办的“湄艺实业”成功再现了原莆田工艺一厂“集师广绎”的协作创新精神。  关键词:莆田牙
中国古代曾经产生过很多预言,其中有名的预言有《易经》《推背图》《河图洛书》等曾预言了一系列未来事件并得到了证实。中国古预言在这世界上不是属于独立存在的奇迹,通过深究中国古预言的秘密,能够证实和揭示这世界一系列的真相。 单向性被证明现象   什么是单向性被证明现象?假设在纸上随机地写一组二十位的数字,不让其他任何人看到,让别人按顺序把前十五位猜出来,这是不可能猜对的事情。但如果那个人真的全部说对
一个与我们的宇宙一模一样的宇宙可能就在我们身边。  乍一看,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熟悉。墙上的钟在嘀嗒响着;窗外,汽车轰隆驶过;你手里拿的《奇闻怪事》杂志,封面也同样吸引人。但似乎有什么东西不对劲:时钟是倒着走的;汽车在靠左行驶;你正在读的文字也是左右颠倒的。哈哈!原来你是在看镜中的像。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镜中的世界是“假的”——虽然有一本书叫《爱丽丝镜中游记》,讲述了种种镜中的冒险趣事,但那毕竟是
翻译:冯向红    [见图1,马西纳素描画像,由马瑞尼画]  F·马西纳1900年出生于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他的家庭很快就搬迁到了意大利西北部的热那亚城[Genoa]。  F·马西纳在20岁时就已经在意大利和欧洲国家举办展览了。  20多岁时,他结识了一位叫Bianca的女子,她成了他创作的灵感和终身的生活伴侣。F·马西纳一生中为她雕塑了许多肖像。  [见图2:着色的陶质肖像和图3:着色的铜质肖像]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1700多年前诸葛亮曾经发明一种步行机器人——木牛流马。它外形如牛,步态如马,能载运粮草。有些学者认为那是小说作者为了突出诸葛亮智能过人而杜撰出这么一段故事情节,但大多数学者都深信诸葛亮确实发明过木牛流马,只是后来失传了。  诸葛亮到底有没有发明过木牛流马?要知道机器人的历史并不很长。还不到百年的时间,三国时代的诸葛亮能发明机器人吗?   1986年,当三匹木牛流马突
“在印度,加入顶级俱乐部是跨入名流阶层的象征,也是印度的一种社交文化现象,”印度专栏作家乔蒂说,“早在殖民时代,英国人就将这种文化根植在了印度。”乔蒂是我来印度后认识的第一个朋友,我们第一次见面就在印度的一家会员制俱乐部。   对于多数印度人来说,终其一生可能只是在俱乐部门外看风景的人,因为“入会”门檻实在太高。就拿印度人居中心的俱乐部来说吧,本地人的“入门费”是15万卢比(1卢比约合0.1元人
  
《2007泛雕塑艺术展》暨“第13届中国雕塑论坛”,于今年10月10日~14日在上海世贸商城如期举行。本次活动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分别对“泛雕塑”作出了梳理与探究。  揟he 13th China Sculpture Forum and 2007 Pan-sculpture Art Exhibition had been held on schedule in Shanghai WTO Mall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