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的最西端,与河北省交界处,有座名山,这就是素有古都第一高峰美称的灵山。它西南部与河北省涿鹿县接壤,北部与怀来县相连。灵山有几大之最:一之最,北京地区海拔最高的山峰,主峰海拔2303米。二之最,北京地区规模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高山草甸。三之最,主峰上有目前海拔最高的寺庙遗址,即化凌寺遗址。登上灵山之巅,可观云海仙境,赏林海美景,山上分布着规模较大的高山草甸,以及大片的桦木林,还能看到珍贵树种——云杉树。
调查文物遗存
2011年5月5日,为配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开展明前长城遗址调查工作,我们对灵山主峰上的寺庙遗址及长城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了大量文物遗存,并做了数据测量。
该处遗址疑似长城遗址和寺庙遗址叠加在一起。位于灵山主峰山顶。北纬40°01′51.3″,东经115°27′14.3″,海拔2303米。山上立有一块标志碑,坐北朝南,碑阳竖行阳刻“灵山主峰”四个大字,中间涂红。右下角竖刻“海拔2303米”小字,左上角刻“京西第一峰”5个小字。碑阴竖行阳刻“灵山主峰”,右下角刻“海拔2303米”小字。该寺庙遗址坐北朝南,偏东23°,分布有大片的碎石,建筑基址已无法辨认。遗址上裸露有大量建筑遗存物,遭人为破坏较严重。如不及时清理,很快会被毁坏殆尽。
现存残存有两级石台阶,即化凌寺山门台阶。北面残存两断墙址,长9.4米,东面残存两断墙址,较长一段长7.8米,较短一段长3.6米。经过调查,在遗址上发现青方砖数块,筒瓦瓦当残片,青瓷瓷片以及其他寺庙建筑遗存,其中东面有一石冢,是用块石堆起的小山包,为现代物,遗址南北总长23.7米,主峰标志碑与石冢之间长 14.8米,青石台阶到东部较长一段残墙之间距离为11.5米。青石台阶到北面第一段残墙长9.7米。关于该寺庙遗址创建年代尚待考证。
遗址上植被较少,碎石较多。站在顶峰环顾四周,群山环绕,巍峨壮观。从遗存的残墙来看,有可能是明前长城经过之地,并非寺庙残墙。但因遭到人为破坏严重,其长城的具体走向不明。灵山植被与平原地带明显不同,具有山区植被特点,因该地处于原始次生林带,山上分布着大片的高山草甸,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榛灌类植物分布较广,山的阴坡分布有松树和白桦树林。因为山顶常年北风吹,山上树木长势奇特,呈现出向东倾斜的特点。
相关文献资料记载
《门头沟村落文化志》记载为化凌寺。书中是这样说的:“化凌寺,这曾是北京地理位置最高的寺庙。化凌寺为佛教石窟寺,位于灵山北麓佛坑。佛坑内埋葬石灰岩佛像4尊,佛像高1.8米,属唐代遗存。相传化凌寺名称取意‘化灵山终年不化之冰凌为灵气,吸取灵气修炼成佛。’院内有一口井,约3尺深,井旁有一石碑,上刻‘山头有水,人头有血,水泽青山不老,血润人身不寒’。现在佛家碑刻均已被文物部门收藏,原址只有残存的砖瓦石片了。”我们在考察中,在遗址东侧,发现了古井,惜已干涸,井底已被填平,周围被碎石垒砌。
查1958年文物普查档案,有关于石佛的登记,当时发现了五尊石佛,地点在江水河西北约十五里的灵山东坡上,即今灵山主峰之颠化凌寺遗址上。五尊石佛已残毁,其中一个较为残破,无法辨认出外形,另外四尊头已无存,仅存下半部分。档案中记载其形制为:“石佛五尊均面东背西。其中二个为青石雕制,座相,头戴冠,袒胸披衣,现高0.55米,观其形似三世佛中的二个。余三个为汉白玉石雕制,内有一个已被打碎,不能观其形。另两个秃头,值于座之前,分前后站立(好像有人移动过)全高1米。江水河村群众称此地为佛坑并据说该处在早有很多石佛,现只留残碎5个了。”如今石佛早已无存,有关记载该寺的碑刻我们在遗址上也未能找到。在一九五八年档案中也没有关于化凌寺遗址的登记,这为考证该寺的建寺历史增加了难度。文革十年动乱从1966年开始至1976年结束。其间,大量文物古迹遭到灭顶之灾,而1958年文物普查,正好在文革之前,该寺已废毁不存,因而未做登记。从遗址上残存的大量清代建筑构件来看,该寺在清代仍存,由此笔者推断寺废毁时间有可能在清末民初。
在下山的途中,我们发现了灵山古长城遗址,遗址距灵山主峰(化凌寺遗址)244米,呈南北走向,遗迹为碎石垄状,新修的石路将位于鞍部的一段长城拦腰截断,我们在一处较明显的遗迹上进行测量。石垄近似东西向,南北宽12.2米,南向高度为0.6米,北向高度为1米,延山脊上石垄向东行进,到达一小山头,山头上有一座较大的方形碎石堆,呈坑状,大部已坍塌,直径17米,该段长城遗址为碎石和土筑成。这处长城遗址和灵山主峰上的残墙遗址较为相近,然而仔细搜寻,我们并未在灵山主峰到这处长城遗址之间发现任何长城遗迹,那么,这段长城是否与主峰长城相连呢?而建在长城上的化凌寺是否是与长城在同一个时期建造呢?关于该寺的更多历史信息有待今后的考古发掘,为我们解开历史谜团。
化凌寺,这座傲立于灵山之巅的古寺,曾经是多么的雄奇壮观。如今却成为了一片废墟遗址,不禁使人感叹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时空变换,曾经的繁华盛衰,山河兴废,尽在其中。 作者单位:门头沟区文物事业管理所
调查文物遗存
2011年5月5日,为配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开展明前长城遗址调查工作,我们对灵山主峰上的寺庙遗址及长城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了大量文物遗存,并做了数据测量。
该处遗址疑似长城遗址和寺庙遗址叠加在一起。位于灵山主峰山顶。北纬40°01′51.3″,东经115°27′14.3″,海拔2303米。山上立有一块标志碑,坐北朝南,碑阳竖行阳刻“灵山主峰”四个大字,中间涂红。右下角竖刻“海拔2303米”小字,左上角刻“京西第一峰”5个小字。碑阴竖行阳刻“灵山主峰”,右下角刻“海拔2303米”小字。该寺庙遗址坐北朝南,偏东23°,分布有大片的碎石,建筑基址已无法辨认。遗址上裸露有大量建筑遗存物,遭人为破坏较严重。如不及时清理,很快会被毁坏殆尽。
现存残存有两级石台阶,即化凌寺山门台阶。北面残存两断墙址,长9.4米,东面残存两断墙址,较长一段长7.8米,较短一段长3.6米。经过调查,在遗址上发现青方砖数块,筒瓦瓦当残片,青瓷瓷片以及其他寺庙建筑遗存,其中东面有一石冢,是用块石堆起的小山包,为现代物,遗址南北总长23.7米,主峰标志碑与石冢之间长 14.8米,青石台阶到东部较长一段残墙之间距离为11.5米。青石台阶到北面第一段残墙长9.7米。关于该寺庙遗址创建年代尚待考证。
遗址上植被较少,碎石较多。站在顶峰环顾四周,群山环绕,巍峨壮观。从遗存的残墙来看,有可能是明前长城经过之地,并非寺庙残墙。但因遭到人为破坏严重,其长城的具体走向不明。灵山植被与平原地带明显不同,具有山区植被特点,因该地处于原始次生林带,山上分布着大片的高山草甸,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榛灌类植物分布较广,山的阴坡分布有松树和白桦树林。因为山顶常年北风吹,山上树木长势奇特,呈现出向东倾斜的特点。
相关文献资料记载
《门头沟村落文化志》记载为化凌寺。书中是这样说的:“化凌寺,这曾是北京地理位置最高的寺庙。化凌寺为佛教石窟寺,位于灵山北麓佛坑。佛坑内埋葬石灰岩佛像4尊,佛像高1.8米,属唐代遗存。相传化凌寺名称取意‘化灵山终年不化之冰凌为灵气,吸取灵气修炼成佛。’院内有一口井,约3尺深,井旁有一石碑,上刻‘山头有水,人头有血,水泽青山不老,血润人身不寒’。现在佛家碑刻均已被文物部门收藏,原址只有残存的砖瓦石片了。”我们在考察中,在遗址东侧,发现了古井,惜已干涸,井底已被填平,周围被碎石垒砌。
查1958年文物普查档案,有关于石佛的登记,当时发现了五尊石佛,地点在江水河西北约十五里的灵山东坡上,即今灵山主峰之颠化凌寺遗址上。五尊石佛已残毁,其中一个较为残破,无法辨认出外形,另外四尊头已无存,仅存下半部分。档案中记载其形制为:“石佛五尊均面东背西。其中二个为青石雕制,座相,头戴冠,袒胸披衣,现高0.55米,观其形似三世佛中的二个。余三个为汉白玉石雕制,内有一个已被打碎,不能观其形。另两个秃头,值于座之前,分前后站立(好像有人移动过)全高1米。江水河村群众称此地为佛坑并据说该处在早有很多石佛,现只留残碎5个了。”如今石佛早已无存,有关记载该寺的碑刻我们在遗址上也未能找到。在一九五八年档案中也没有关于化凌寺遗址的登记,这为考证该寺的建寺历史增加了难度。文革十年动乱从1966年开始至1976年结束。其间,大量文物古迹遭到灭顶之灾,而1958年文物普查,正好在文革之前,该寺已废毁不存,因而未做登记。从遗址上残存的大量清代建筑构件来看,该寺在清代仍存,由此笔者推断寺废毁时间有可能在清末民初。
在下山的途中,我们发现了灵山古长城遗址,遗址距灵山主峰(化凌寺遗址)244米,呈南北走向,遗迹为碎石垄状,新修的石路将位于鞍部的一段长城拦腰截断,我们在一处较明显的遗迹上进行测量。石垄近似东西向,南北宽12.2米,南向高度为0.6米,北向高度为1米,延山脊上石垄向东行进,到达一小山头,山头上有一座较大的方形碎石堆,呈坑状,大部已坍塌,直径17米,该段长城遗址为碎石和土筑成。这处长城遗址和灵山主峰上的残墙遗址较为相近,然而仔细搜寻,我们并未在灵山主峰到这处长城遗址之间发现任何长城遗迹,那么,这段长城是否与主峰长城相连呢?而建在长城上的化凌寺是否是与长城在同一个时期建造呢?关于该寺的更多历史信息有待今后的考古发掘,为我们解开历史谜团。
化凌寺,这座傲立于灵山之巅的古寺,曾经是多么的雄奇壮观。如今却成为了一片废墟遗址,不禁使人感叹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时空变换,曾经的繁华盛衰,山河兴废,尽在其中。 作者单位:门头沟区文物事业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