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名片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名片中的姓名、称谓、单位和地址等四个方面的英译技巧进行了探讨,以期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中文名片 英译 技巧
一、引言
名片不大,作用不小,在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名片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简便工具,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交际功能的不同,名片可分为business card,calling card,name card,或用card简而言之,是现代社会交际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既可作为自我介绍的敲门砖,又可保存以备日后之需。
随着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文名片的使用率和重要性也不断提高,用词得体、语法规范、表意准确的英文名片在跨文化交际中举足轻重。因工作原因,笔者经常会收到一些名片,为数不少的中文名片都用上了英文翻译,形成了中英对照式名片,让人一目了然,赏心悦目。毋容置疑,这有助于加强涉外交流。但是,也有为数不少的名片却让人忍俊不禁,乃至哭笑不得。这类中英对照式名片的英文翻译极不规范,存在诸如姓名翻译不规范,地址表达不明确,单位名称翻译混乱,称谓表意模糊等问题,违背了语言信息功能和交际功能的原则,给对外交际反而造成不应有的沟通障碍。本文主要从姓名、称谓、单位、地址等方面探讨中文名片的英译技巧。
二、中文名片的英译技巧
1.姓名。中国人名由姓和名组成,姓在前,名在后,与英文姓名的名在前、姓在后刚好相反。用汉语拼音拼写时,一般在姓和名之间空格,姓和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例如:姚明,写作Yao Ming。如是复姓,则拼写在一起,中间也不用连字符,例如:司马相如,写作Sima Xiangru。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看似简单的拼音组合却在名片翻译的过程中,错漏百出,贻笑大方,例如,有人把“郑洪海”译成“Zheng Hong Hai”,把“刘振华”译成“Zhen Hua Liu”,把“刘伟”译成“Liuwei”等等。
人名的翻译一般都是采用“名从主人”的原则,即根据名字主人的叫法来翻译。所以,中文人名的英译通常采用音译法。例如:习近平,译作Xi Jinping;李克强,译作Li Keqiang;诸葛亮,译作Zhuge Liang。当然,也有人为了突出自己的姓氏,将姓氏的字母全部大写,此种译法亦无不可,例如:陈梅艳,译作CHEN Meiyan.
采用英译法时要注意,当a,e,o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之后时,切记要用隔音符号加以隔开,以免产生误读。例如,彭齐安,应译作Peng Qi’an,否则就可能被误读为Peng Qian(彭谦)。当然,如果该人本身就有英文名,那么,直接采用他的英文名就可以了,无需再用音译法,否则就变成画蛇添足乃至不伦不类了。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明星成龙,译作Jackie Chan;李小龙,译作Bruce Lee。
2.称谓。我国称谓五花八门,由于中英文化差异,有些职称、职务的名称及等级划分不尽相同,即使名称相同,但内涵也可能不一样,因此翻译时务必仔细推敲,力求规范准确。
在我国,许多职业称号和行政职务在英语里都有国际通用的功能等值词。因此,在翻译职称、职务时,我们可参照英语国家现有的既定名称,寻找功能等值词,对号入座,直接借用。例如,总理(premier),教授(professor),秘书长(secretary-general),部长(minister),等等。说到“部长”一职,在此稍作简单说明。纵观我国,形形色色“部”(例如:开发部、服务部、咨询部、公关部、礼仪部等)为数不少,这些“部”可能是省属、市属的,也可能是某单位、某公司的,甚至还有可能是某公司下属某部门的某个部,如果把其部长也译成minister,变成与国务院下属部委的部长毫无二致,那就贻笑大方了。碰到这种情况,译者首先要查证该部门的级别,再选择合适的词汇予以翻译,建议将省、市、厅、局一类的“部长”译为director of …,如果是某部门下属某部部长则译为head of …,从而避免影响到持名片人的信誉或单位的声誉。又如,“办公室主任”一职,英美国家没有对应的职务,有点类似于英语中的secretary,但又不尽相同,建议采用功能等值翻译原则,把它翻译为office manager。
说到职称的翻译,我国现有的专业技术职称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主要由初、中、高三个级别组成。有些系列在高级中又分为正高、副高两个层次,初级中也区分为二至三个不同等级。而且,有些带“高”字的可能为副高,如高级工程师(译为senior engineer或associate professor of engineering)等;而有些不带“高”字的却可能是正高,如研究员(译为professor,后可加学科名称)等。因此,在把这些职称译为英语时,既要照顾到汉语的习惯用法,又不能拘泥于字面意义,须译出具体的级别内涵。如在中职教师系列中,高级讲师(副高)译为senior lecturer;讲师(中)译为lecturer;助理讲师(初)译为assistant lecturer;教员(初)译为teacher。
总而言之,在翻译职称、职务时,不能仅仅按照汉语字面意思盲目借用英语名称,而应在深刻理解、仔细考证的基础上译出这些名称的内涵。
三、单位
单位名称的翻译也是名片翻译中常见的棘手问题。对于单位名称的翻译,首先要查找有关资料,明确是否已有现成的译名,特别是正式对外使用的译名,如是,则直接采用。如对“部”的翻译,中共中央所属各部一般译为 “department”。例如,中宣部,译为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the CPC;而国务院各部则译为“ministry”。例如,外交部,译为Foreign Ministry。又如,关于“公司”的英译,常见的是company和corporation,但也可以是line,airline,firm,agency,service,enterprise等。因此,不能一见到“公司”一词便盲目译成company或corporation,而要根据公司具体业务性质确定一个恰当的英语名称。再如“学校”一词,可以是school,college,institute,university等,各有不同的内涵和使用场合。有人提出以junior college来译我国的专科学校,以示与college和institute等本科院校的区别;最近,各高校编制章程,就要求各类职业学院统一译为polytechnic,也不无道理。总之,在翻译单位名称时,选词既要尽量符合英美国家的习惯,又要译出其汉语内涵,以免造成误解。 四、地址
说到地址的翻译,笔者习惯留意广州街头的地址翻译,经常会发现错译、误译的情况,作为国际化大城市尚且如此,何况小小一张名片?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名片中地址的翻译错误也是为数不少,需引起译者的重视并予以妥善解决。
中文地址的排列顺序是由大到小:×国×省×市×区×路×号,而英文地址则刚好相反,需符合英语地址“from specific to general”,即由小到大的表达习惯:×号×路(Road),×区(District),×市(City),×省(Province),×国,各地址单元间要加逗号隔开。例如,中国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道西55号华南师范大学行政大楼六楼国际交流合作处(邮编510631),可译为Office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6th floor,Administration Building,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55 Zhongshan Avenue West,Guangzhou,Guangdong,510631,China。
普通路名,由拼音加上road/avenue/lane等即可,例如达道路,Dadao Road;特殊路名,借用景点名称作为路名的,例如烈士陵园站,建议译成Martyrs Park Station。如果纯粹为了追求保持翻译的一致性,翻译成Lieshiliyuan Station,虽然有了“指导读音”的作用,却欠缺其他实际意义,无助英美人士的理解。
对于为数不少既有中国特色又约定俗成的中文词组,鉴于他们在英文里没有对应的名称,建议根据英语地址“一个地名拼写在一起”的表达习惯,直接用拼音来表达,例如,公园前译作Gongyuanqian,东山口译作Dongshankou。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名和其他被人广为接受的地名遵照原译即可,如呼和浩特为Huhehot,乌鲁木齐为Urumqi等。
又如,东风东路、东风西路、东风中路,建议翻译成Dongfeng East Road,Dongfeng West Road,Dongfeng Centual Road。中文博大精深,还有一种路名的写法,比如黄埔大道西,可以翻译成Huangpu Avenue West,同理还有Huangpu Avenue East。还有一种中文路名的写法,例如:西黄埔大道,可以译为West Huangpu Avenue。虽然不能完全吻合英美文化的表达习惯,但起码不至于引起混乱,且能进行必要的区分。
五、结束语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名片不大,却内涵丰富。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名片承担的功能不言自明。如何把中文名片特有的文化内涵恰如其分地翻译出来,实在考究译者的水平,也有赖名片翻译的标准化。本文就名片中的姓名、称谓、单位和地址等四个方面的英译技巧进行了粗浅的探讨,期冀对中文名片英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有所帮助,以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方凡泉.好易学英汉笔译[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
[2]项红梅,何小群.浅议名片翻译的原则及方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
[3]郝俊杰.名片翻译的策略和技巧[J].南昌高专学报,2011.
[4]王芳娣.浅谈名片翻译中的中文姓名翻译[J].科教文汇,2007.
[5]英国培生教育出版有限.朗文当代英语词典(第四版)[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关键词】中文名片 英译 技巧
一、引言
名片不大,作用不小,在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名片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简便工具,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交际功能的不同,名片可分为business card,calling card,name card,或用card简而言之,是现代社会交际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既可作为自我介绍的敲门砖,又可保存以备日后之需。
随着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文名片的使用率和重要性也不断提高,用词得体、语法规范、表意准确的英文名片在跨文化交际中举足轻重。因工作原因,笔者经常会收到一些名片,为数不少的中文名片都用上了英文翻译,形成了中英对照式名片,让人一目了然,赏心悦目。毋容置疑,这有助于加强涉外交流。但是,也有为数不少的名片却让人忍俊不禁,乃至哭笑不得。这类中英对照式名片的英文翻译极不规范,存在诸如姓名翻译不规范,地址表达不明确,单位名称翻译混乱,称谓表意模糊等问题,违背了语言信息功能和交际功能的原则,给对外交际反而造成不应有的沟通障碍。本文主要从姓名、称谓、单位、地址等方面探讨中文名片的英译技巧。
二、中文名片的英译技巧
1.姓名。中国人名由姓和名组成,姓在前,名在后,与英文姓名的名在前、姓在后刚好相反。用汉语拼音拼写时,一般在姓和名之间空格,姓和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例如:姚明,写作Yao Ming。如是复姓,则拼写在一起,中间也不用连字符,例如:司马相如,写作Sima Xiangru。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看似简单的拼音组合却在名片翻译的过程中,错漏百出,贻笑大方,例如,有人把“郑洪海”译成“Zheng Hong Hai”,把“刘振华”译成“Zhen Hua Liu”,把“刘伟”译成“Liuwei”等等。
人名的翻译一般都是采用“名从主人”的原则,即根据名字主人的叫法来翻译。所以,中文人名的英译通常采用音译法。例如:习近平,译作Xi Jinping;李克强,译作Li Keqiang;诸葛亮,译作Zhuge Liang。当然,也有人为了突出自己的姓氏,将姓氏的字母全部大写,此种译法亦无不可,例如:陈梅艳,译作CHEN Meiyan.
采用英译法时要注意,当a,e,o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之后时,切记要用隔音符号加以隔开,以免产生误读。例如,彭齐安,应译作Peng Qi’an,否则就可能被误读为Peng Qian(彭谦)。当然,如果该人本身就有英文名,那么,直接采用他的英文名就可以了,无需再用音译法,否则就变成画蛇添足乃至不伦不类了。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明星成龙,译作Jackie Chan;李小龙,译作Bruce Lee。
2.称谓。我国称谓五花八门,由于中英文化差异,有些职称、职务的名称及等级划分不尽相同,即使名称相同,但内涵也可能不一样,因此翻译时务必仔细推敲,力求规范准确。
在我国,许多职业称号和行政职务在英语里都有国际通用的功能等值词。因此,在翻译职称、职务时,我们可参照英语国家现有的既定名称,寻找功能等值词,对号入座,直接借用。例如,总理(premier),教授(professor),秘书长(secretary-general),部长(minister),等等。说到“部长”一职,在此稍作简单说明。纵观我国,形形色色“部”(例如:开发部、服务部、咨询部、公关部、礼仪部等)为数不少,这些“部”可能是省属、市属的,也可能是某单位、某公司的,甚至还有可能是某公司下属某部门的某个部,如果把其部长也译成minister,变成与国务院下属部委的部长毫无二致,那就贻笑大方了。碰到这种情况,译者首先要查证该部门的级别,再选择合适的词汇予以翻译,建议将省、市、厅、局一类的“部长”译为director of …,如果是某部门下属某部部长则译为head of …,从而避免影响到持名片人的信誉或单位的声誉。又如,“办公室主任”一职,英美国家没有对应的职务,有点类似于英语中的secretary,但又不尽相同,建议采用功能等值翻译原则,把它翻译为office manager。
说到职称的翻译,我国现有的专业技术职称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主要由初、中、高三个级别组成。有些系列在高级中又分为正高、副高两个层次,初级中也区分为二至三个不同等级。而且,有些带“高”字的可能为副高,如高级工程师(译为senior engineer或associate professor of engineering)等;而有些不带“高”字的却可能是正高,如研究员(译为professor,后可加学科名称)等。因此,在把这些职称译为英语时,既要照顾到汉语的习惯用法,又不能拘泥于字面意义,须译出具体的级别内涵。如在中职教师系列中,高级讲师(副高)译为senior lecturer;讲师(中)译为lecturer;助理讲师(初)译为assistant lecturer;教员(初)译为teacher。
总而言之,在翻译职称、职务时,不能仅仅按照汉语字面意思盲目借用英语名称,而应在深刻理解、仔细考证的基础上译出这些名称的内涵。
三、单位
单位名称的翻译也是名片翻译中常见的棘手问题。对于单位名称的翻译,首先要查找有关资料,明确是否已有现成的译名,特别是正式对外使用的译名,如是,则直接采用。如对“部”的翻译,中共中央所属各部一般译为 “department”。例如,中宣部,译为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the CPC;而国务院各部则译为“ministry”。例如,外交部,译为Foreign Ministry。又如,关于“公司”的英译,常见的是company和corporation,但也可以是line,airline,firm,agency,service,enterprise等。因此,不能一见到“公司”一词便盲目译成company或corporation,而要根据公司具体业务性质确定一个恰当的英语名称。再如“学校”一词,可以是school,college,institute,university等,各有不同的内涵和使用场合。有人提出以junior college来译我国的专科学校,以示与college和institute等本科院校的区别;最近,各高校编制章程,就要求各类职业学院统一译为polytechnic,也不无道理。总之,在翻译单位名称时,选词既要尽量符合英美国家的习惯,又要译出其汉语内涵,以免造成误解。 四、地址
说到地址的翻译,笔者习惯留意广州街头的地址翻译,经常会发现错译、误译的情况,作为国际化大城市尚且如此,何况小小一张名片?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名片中地址的翻译错误也是为数不少,需引起译者的重视并予以妥善解决。
中文地址的排列顺序是由大到小:×国×省×市×区×路×号,而英文地址则刚好相反,需符合英语地址“from specific to general”,即由小到大的表达习惯:×号×路(Road),×区(District),×市(City),×省(Province),×国,各地址单元间要加逗号隔开。例如,中国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道西55号华南师范大学行政大楼六楼国际交流合作处(邮编510631),可译为Office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6th floor,Administration Building,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55 Zhongshan Avenue West,Guangzhou,Guangdong,510631,China。
普通路名,由拼音加上road/avenue/lane等即可,例如达道路,Dadao Road;特殊路名,借用景点名称作为路名的,例如烈士陵园站,建议译成Martyrs Park Station。如果纯粹为了追求保持翻译的一致性,翻译成Lieshiliyuan Station,虽然有了“指导读音”的作用,却欠缺其他实际意义,无助英美人士的理解。
对于为数不少既有中国特色又约定俗成的中文词组,鉴于他们在英文里没有对应的名称,建议根据英语地址“一个地名拼写在一起”的表达习惯,直接用拼音来表达,例如,公园前译作Gongyuanqian,东山口译作Dongshankou。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名和其他被人广为接受的地名遵照原译即可,如呼和浩特为Huhehot,乌鲁木齐为Urumqi等。
又如,东风东路、东风西路、东风中路,建议翻译成Dongfeng East Road,Dongfeng West Road,Dongfeng Centual Road。中文博大精深,还有一种路名的写法,比如黄埔大道西,可以翻译成Huangpu Avenue West,同理还有Huangpu Avenue East。还有一种中文路名的写法,例如:西黄埔大道,可以译为West Huangpu Avenue。虽然不能完全吻合英美文化的表达习惯,但起码不至于引起混乱,且能进行必要的区分。
五、结束语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名片不大,却内涵丰富。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名片承担的功能不言自明。如何把中文名片特有的文化内涵恰如其分地翻译出来,实在考究译者的水平,也有赖名片翻译的标准化。本文就名片中的姓名、称谓、单位和地址等四个方面的英译技巧进行了粗浅的探讨,期冀对中文名片英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有所帮助,以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方凡泉.好易学英汉笔译[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
[2]项红梅,何小群.浅议名片翻译的原则及方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
[3]郝俊杰.名片翻译的策略和技巧[J].南昌高专学报,2011.
[4]王芳娣.浅谈名片翻译中的中文姓名翻译[J].科教文汇,2007.
[5]英国培生教育出版有限.朗文当代英语词典(第四版)[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