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1900的百幅照片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c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0,美国摄影师的中国照片日记》,利卡尔顿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
  
  1900年是中国极不寻常的一年,发生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史称“庚子事变”,第二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赔款白银4亿多两。这些20世纪开端之年中国的重大变故,每个中国人在小学时代就已熟知。而《1900,美国摄影师的中国照片日记》收集了美国摄影师詹姆斯·利卡尔顿拍摄并选定的他1900年中国之行的100幅照片。今天的中国人能够重温一个世纪前的中国,通过照片阅读这段历史,无疑比文字史有别样味道。更何况,每张照片后面都附有利卡尔顿对当时拍摄情景的解说。这些“摄影者说”与照片一起,会把每个读图者带人1900年作者亲历的情境中去。
  
  读历史照片必须有好的配图文字。目前出版的历史照片集,配图文字主要缺点有二:一、强不知以为知,凭今人想象猜测历史,以浅薄误导读者;二、文字过于简略,与无说明略无二致,读者面对照片,不明所以。配图文字的难处在于,除非拍摄者或当时的使用者对照片有注明,今人是读不懂这些照片的,即使历史学家也无能为力。但是,许多外国出版物中的照片,作者是有说明的,这些说明往往不是标注在照片的下面,而散见于书中各章节,需要用心去读这些文字,并花力气转译成中文。当然,最好的配图文字是照片拍摄者自己的说明,如这本书,而且文字以略多为佳,可以给读者历史感。历史照片内涵丰富,需借文字阐发其内涵。这本书中广州的花船,上海南京路上的茶馆,宁波的会馆,都是图文并茂的作品,如果没有拍摄者的文字描绘,读者就不会有身临其境之感。
  
  整理出版历史照片,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从1999年开始的。当时受“世纪末”情结的影响,人们在迎接新世纪之际,怀着对即逝年代的留恋,尽力挖掘本世纪值得回忆的种种现象。历史照片被发现了,旧照片纷纷结集出版,成为一种时尚,中国公众进入了一个“读图的时代”。转瞬十年即逝,历史照片结集出版已达数百种,但人们一直是在不甚了解中国摄影历史的情况下整理出版历史照片的。摄影术何时传人中国,国人何时普遍使用摄影,这些看似学术的问题,其实是系统发掘历史照片的必备知识。中国之有照片,简单地说,是从1860年代开始的,点点滴滴,忽断忽续,不成体系,到义和团运动引起世界关注,各国人士纷纷来华,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有关中国的照片骤增。庚子事变后,清政府实行新政,社会风气日益开通,摄影手段逐渐被新闻媒体和百姓接受和乐用,此后,在中国发生的任何重大事件,都有照片存世,有些比较完整保存下来,有些散落于世,等待有心人去收集整理。明于此,不难理解,系统整理出版历史照片,1900年代是一个起点。而当时最集中的就是有关庚子事变的影像,甚至十年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留下的照片数量也无法与之匹敌。
  1900年庚子事变的摄影,多数外国人是在事变爆发后闻讯赶来的,拍摄的主要内容是联军的行动,涉及城市是天津和北京两地,尤其北京,从皇宫到天坛景山颐和园,全城几乎每个角落都被拍遍了。这些照片,初次接触颇感新鲜,看多了总觉千篇一律。
  
  与当年多数外国人不同,利卡尔顿不是随同八国联军来华的。他是一个摄影师,为游历而来华,早在义和团运动发生前就抵达香港,游历了广州、汉口、上海、宁波、苏州、南京、烟台、天津、北京,所到城市,皆为中国繁华之地。其中,广州是最早对外通商的口岸城市,上海是全国经济中心,武汉是九省通衢,苏州和南京是江苏省会(江苏有两个省会),天津是北方最大口岸,北京是帝国之都。中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尽在其中,无有遗漏。1900年代的中国什么样,从这100幅照片中可以得到一个约略印象。在天津和北京,利卡尔顿赶上了庚子事变。我们阅读这本书,也随着他的镜头,经历了从平静的南方到战火的京津两个不同世界。
  
  福建教育出版社重视出版优秀的历史照片,近年的多部历史图片集,制作精美,颇受社会好评,书中细微之处,可见编辑良苦用心,足为今人整理出版旧照片的样板。历史照片是学术研究初露头角的新领域,需要有眼光者加以扶持。而近年的经验证明,学术成果也会很快引起社会反应。支持一个新领域,对学术界和出版界,常常是互益的。
  
  
  (本文编辑:钱振文)
其他文献
京都居住   上篇拉拉杂杂,概述王国维26岁之前与日本国、日本人之间密切联系的读书生涯。之后他持续问学于藤田先生,还陆续认识几位日本朋友、同事,不再赘述。追溯远因近因之后,把焦点放回自辛亥年底起,王国维在日本京都的生活。 罗刘王三家人逃到日本后。落脚地为京都田中村。罗振玉弟弟罗振常一家也于1912年春天来到京都田中村同住。之后这几家又各自搬迁他处。那么,罗振玉及王国维在京都的几个住处,究竟位于
一    据说,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讲故事的人,是斯坦福大学的朱迪斯·布朗教授。身为历史学者,布朗长期耕耘的领域是文艺复兴,尤其专精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妇女研究。这本题为《不轨之举——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修女》,就是布朗运用教会法庭档案、私人笔记,借鉴心理学、人类学等方法完成的一部心态史学著作。  我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首要的原因是论题。它所讨论的主题同时跨越了历史学、宗教学、法律
陈乐民老师驾鹤西归,已有4个多月了。作为他长期关心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的“年轻人”之一,我一直想写点什么。但及至“落笔”,却又不知道该写什么,只是心中隐隐的酸楚。也许,我心中的陈老师太过“立体”了,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视角”,没办法用文字与人清晰地言说。想起陈老师生前的教诲“写不出来的时候,就去读些书”,这段时间里,我重读了他的几本随笔,包括《春泥集》、《书巢漫笔》、《文心文事》、《过眼小辑》
近年来,关于学术规范与科研诚信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界、出版界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并出版了一些部头不小、理论性也很强的著作。但问题在于,如何把这些理论普及于学子后生?如何让学子们掌握这些道理?  “条条大道通罗马”。因此,有效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开设专家讲座、专门课程等,其中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深入浅出的小册子。  关于小册子在普及知识、推广理论上的巨大功用,历史上不乏其例:外国的,如美国革命
谈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业内人士常有“边缘化”的感叹。其实,非止此类基础学科的学术研究有如此境遇,其他各行业举凡处境较为尴尬者,此类评价亦常可闻见,如传统戏曲之于文化领域,股票证券之于经济社会等等。有危机自然要设法改变,相关人士纷纷提出应对策略。然而,诸多解决之道相对比,希望外界因素加以干预的大声疾呼,终究不如内部的积极变革更加切实而有效。个中道理明白不过,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在那儿摆着。  令人
2007年3月16日《环球时报》(第1373期)第14版发表了一篇文章《ThickSkin一定是“厚脸皮”吗》,对英语惯用语thick skin的翻译进行了辨误,目的在于指出翻译要避免语义的“假朋友”,该文作者陈德彰教授举了一个例子:    原文一:To be a statesman,you need a thick skin,  译文:做个政治家,你需要一张厚脸皮。  陈德彰教授认为这种翻译不能
《文化复兴论——公共儒学的进路》,邓曦泽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56.00元。  近代中国蒙侮不断,国人对外侮的感觉和认识不断变化。鸦片战争之后一段时期,虽然国人认为科技不如西方,但仍然保持了典章制度(即政治、文化)的自信,“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李鸿章语)。但这种自信在甲午败北后迅速崩溃,疑古反古风潮遂起,于是,国家衰败的责任便追究于政治(甲午战后到新文化运
《孙子志》,谢祥皓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210.00元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一生矢志不移的目标。着力的重点,则在于道、儒、兵三大学派。春秋后期的老子、孔子、孙子,作为这三大学派的奠基人,他们分别创建了无与伦比的理论学说——道家思想体系、儒学思想体系和兵家思想体系。在其后的两千余年中,中国历代学人只能沿着他们的理论框架而稍作补充,没有根本性的建构更新。其中,对孙武的兵学体系,
手边这册《公演(茶花女)特刊》是借助国家图书馆的馆藏复印的,原刊作为北平小剧院的“院刊”出版。1929年秋末冬初,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教授余上沅、熊佛西等人,以当年戏剧系毕业的谢兴(即章泯)、张兰璞(即张寒晖)、张鸣琦、王瑞麟等为核心,租借北平西单南沟沿23号作院址,成立了一个业余演出性质的团体——北平小剧院,意在“普及小剧院运动促进现代艺术之发展”(见《戏剧与文艺》1929年第1卷第7期《
“褐木庐”是我拥有复本最多的藏书票,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陆续连书带藏书票买了十几本。当时乏人问津,只有我在琉璃厂的书架上作地毯式的搜寻,真是过瘾极了。其中以法文平装毛边本居多。有一本胶硬粗布精装、编号“CDC2927”、戈德堡(Isaac Goldberg)著《戏剧的变迁》(The Drama ofTransition),1922年美国辛辛那提市斯图尔特·基德公司(Stewart K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