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单元教学前测与后测的设计与调查分析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sky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前测及后测是获得学生真实学习情况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教学“面积”单元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进行前后测的设计与调查分析.前测,可以了解学生对面积的认知程度,确定教学起点;后测,可以评估学生关于面积的学习效果,为教师优化教学方法与过程提供有效支撑.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DECP方案(顺铂、依托泊苷、异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治疗伴髓外浸润的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3年5月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血液科采用DECP方案治疗的20例复发难治性MM伴髓外浸润的患者资料。DECP方案为:顺铂20 mg/m2,第1~3天;依托泊苷100 mg/d,第1~3天;异环磷酰胺500 mg·m–2·d–1,第1~4天
形体残缺之人是《庄子》中非常重要的人物形象,他们不仅是庄子发起“畸”之思考的现实动机,也构成了庄子德与形之哲学思辨的生命承接.庄子基于对畸人的关怀与思考,得出“德全形不全”的哲学论断,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异于常理的“畸”之不完美之完美的审美倾向,同时通过落于现实生活的“即自的超越”又避免畸之审美走向忽视外在的虚无.“畸”之思辨于后世的影响,不仅建构了能化解现实痛苦的诗意思维,而且在文学中也形成了寓意自明的畸人形象.
“鬼”作为一种传说和信仰对象,历久不衰,经世不灭,形成了一种中国独特的鬼文化.关于鬼文化,由来已久,丰富的民间传说,再现了人类图腾崇拜的辉煌顶峰.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程中,“鬼”作为故事创作的主题,是在以鬼神为叙述对象的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大量出现的.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以“鬼”为文学题材对象,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群体心理、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政治斗争、经济建设以及艺术创作等诸多方面的发展.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鬼文化创作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一定的历史意义.
统编版语文教材采取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编排形式.落实语文要素是统编版语文教材的重要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语文要素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可以落实语文要素,实现深度学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与学,是师生、生生之间学习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创造性的过程.教师通过互动合作学习、启发式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及注重讲与练的关系等四个维度来了解学生个体发展,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基.本文立足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以阅读经验为起点、以拓展资料为支点、以人物对话为抓点、以表达特色为基点、以细节描写为落点等,多点发力,提升教学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面积是对二维空间的定量刻画,其本质就是度量,也就是计算所要度量的图形包含多少个面积单位,着力于量感的培养.本文从北师大版数学教材“面积”单元的编排和实际学情出发,对面积的内容进行整体设计与教学实践,通过设计探索活动让学生深度学习,理解面积的本质.
“在问题解决后继续前进”,不仅能够充分发掘习题的价值,更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因此,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为了巩固学生原有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取更一般的策略,形成新的认知,有效地发展数学思维.本文从“进行恰当追问,深化原有的知识结构;回顾解题过程,提升解决问题的水平;反思解题结果,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分析错误根源,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这四个方面阐述了以问题解决之“形”,促思维生长之“神”的具体做法.
《修真十书》在道家道教思想史上极具重要性,秉承身神与身形合一的身体观,认识人体的基本构造才能为“长生术”的设计提供客观依据,才能建构和运用“内视”系统树立参照系,开展对生命能量的探索.《修真十书》的全息思维在道家道教养生修真中所运用,是对全息现象的感知和总结,“内视”在具有“修真”特色的人体形态学中,有着“工具性”的职能.眼睛作为视器的功能被屏蔽,含景内视,协助意念.《修真十书》对生命逆向的建构是以道家宇宙观和生命观为基石的,内丹术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从文化、哲学和人体科学等向度协调融合、生命价值自我提升的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红色教育融入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政治引领、文化传承、情操陶冶的功能,已然成为将革命精神传承于青少年、凝聚起青少年爱国热情的有力手段.红色教育融入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要以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为着力点:首先,认知明理,让青少年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其次,以知促情,在晓之以理的同时动之以情,强化情感体验;再次,情意相融,要发挥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坚定意志,磨砺品质;最后,以意促行,鼓励青少年参与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全面提升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