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音佛教辨思录》

来源 :文学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man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允吉先生的专著《唐音佛教辨思录》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陈允吉先生是耕耘在古典文学教学和研究园地的中年学者,从事佛学对文学影响的研究已十年有余。佛学对文学的影响是一个很有潜力的研究领域,但需要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并需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少人望而却步,而陈允吉先生十余年如一日,在点滴的积累中,终于成果卓然。该书收集了陈允吉先生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力作十四篇,这些论文集中讨论了佛学对唐代几位大家及其创作的影响,在这些论文中旧学
其他文献
全书12章。作者每论述某一作品或某一流派,都要与前后小说作详尽对比,以便揭示出评论对象的特点,在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以及它对前代小说的承继及后代小说的启迪。作者力图把该书写成真正的小说史而不仅仅满足于对几部作品作抽象的孤立的评论。《简史》的论点新颖稳妥,史为基础,论为灵魂,对小说史的现象及规律作了系统而准确的介绍
幸南容(746—819年),又名幸显,字惕微,高安洪城(今江西高安县华林乡)人。唐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举进士,并结为忘年之交;嗣后,召太常寺卿,后迁国子祭酒,曾出使西域与吐蕃和谈,一时名播海内。柳宗元曾为他写过一篇《送祭酒归使序》(见《柳河西集》381页)。幸南容实际上是一位外交家与教育家。他告老回家后,就在洪城创办了"桂岩书院"——这是我国最早的招徒授业的书院。现存的《洪城幸氏族谱》中收有一篇柳宗元为他写的墓志铭。幸南容终年七十三岁,柳宗元的这篇墓志铭写于元和四十年仲秋,两个月后柳宗元与世长辞
关于贾岛,历来评价不同,而且颇为轩轾。尊之者,奉为"唐宗";贬之者,则斥为"虫吟"。本文试图从唐诗的发展来考察贾岛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以期作出比较公允的评价。唐代有诗传世的作者,多达二千二百余人,但真正能够自成一家的并不多,而贾岛却是其中之一。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的文学史家和唐诗研究者,往往把贾岛附于韩愈名下,或者列在孟郊之后,实际上否定了贾岛在唐诗发展中自成一家的地位。固然,韩诗才
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要,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学者把我国自先秦到清代的古典诗歌按所反映的不同生活内容加以遴选,编成一套通俗性丛书,即《古诗类选》。这套丛书分为:儒家、恋情、友谊、纪游、宴饮、咏物、。从军、节令、品艺十类,每类一册,每册精选名篇佳作百篇左右,
日本《中国文学报》第三九册刊有马晓地《王维与钱起》一文,比较了二人诗风的同异。该文认为:王、钱诗风有相似之处,一个最基本的原因是他们两人诗中的意象有很大的因袭性。王诗明显地带有清淡、旷远、宁静的美感色彩,而相同或大致相似的意象在钱诗中被反复地使用着。王维是诗人又是画家,他非常讲究对色彩的表现,而且喜好近于冷调的"青"、"白"这一类颜色。而钱起在诗中色彩的使用上也是高手,他在诗之色调美感上表现出与王维极为一致的情趣。二人对诗之画面也都重在渲染一种宁静、旷远、甚至微著朦胧的气氛。马文分析王、钱之异时指出:王维
张匀和张劭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名字与言情小说《平山冷燕》联在了一起。据沈季友《槜李诗系》卷二十八"张秀才匀"条载:匀字宣衡,号鹊山,秀水诸生。年十二作稗史,今所传《平山冷燕》也。又为传奇,有《十眉图》、《长生乐》二十种,海内梨园争传播之。临卒书云:"赤剥来时赤剥还,放开笑口任
一般认为,历来的诗篇对屈原都是歌颂的,而在元曲中往往对屈原有所不满。周建忠《元代散曲"嘲讽屈原"通论》(刊《中州学刊》1989年第3期)对这种特殊的文学现象作了索解,认为元代这类散曲的内涵是多元的,"嘲讽屈原"仅是六种类型中的一种,而且这些作品往往与隐逸、放浪题材有关。"嘲讽屈原"仅是元代诗、词、曲中极其局部的现象,在现存元散曲4250多篇中,直接否定屈原的仅占17篇,而这种"否定"又与
十年来,我们两个人一直在中古文学这一大范围内进行合作研究,完成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巨文学卷》“汉魏六朝分支”的编纂,编写了《中国文学通史》中的《南北朝文学史》,合作和单独发表了若干论文。目前的任务是要抓紧完成中华书局主持的《中国古典作家大辞典》中先秦至隋的条目编写。为工作方便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成就,然而我们的古典文学学术研究,却苦于资金经费的拮据,陷入了空前的窘境。出书难,办刊难,举行学术会议难,难就难在没有钱。很多学者陷入了困惑的情绪中,为国忧,为事业忧,也为口腹忧。我们的国家还很穷,政府可以用于发展学术研究的财力有限,一些时候不够重视,民族文化素质还较低;古典文学研究也存在着一个从以往不正常的一枝独秀的"盛况",向今天百花齐放、文化消费多样化和多层次化的正常局面中复归本来应有的地位的问
傅璇琮,陈华昌在《文史哲》1989年第4期发表了《唐代诗画艺术的交融》一文,文章认为,唐代绘画在题材上发生了突变,山水画与花鸟画得到大的发展,分别成为独立的画种。山水画的迅速成长,得力于诗人的提倡、褒扬,唐代诗人们写作了大量题咏山水画的诗篇。更主要的是,唐代山水诗的高度成就对山水画的繁荣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唐代山水诗已达到"神似"阶段,善于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主观情意,创造出富于个性特色的丰富多采的意境,这就启发了画家们以诗人的眼光观察自然,力求融情入景,注意简练含蓄,留有余地,触发欣赏者的想象力。同样,花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