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nhua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是在学习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的后续学习,既是对前一部分知识的巩固和复习,又是进一步学习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应用的基础,并且列方程组解决问题呈现了现实世界事物的相互联系,学生从这些联系中看问题,也为以后学习不等式、函数奠定了基础。此外,本节课重点训练学生用表格分析问题及用表格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和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因此,这节课无论是数学知识的学习,还是数学能力的培养,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学会用表格法分析问题,找等量关系。2.培养学生利用方程组建立数学模型和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渗透化未知为已知的数学思想及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辩证观点。4.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养成会说,会思考,会归纳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教学难点:表格的设计和表格的分析。
  设计说明:通过分析可以看到,一次方程组的应用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一元二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由于列方程(组)应用题既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审题能力,又需要学生具备联系实际,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对初一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借用表格分析问题,把已知和未知通过表格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桥梁和纽带,所以如何列表分析及用表格提取信息成为本节课的难点。表格的设计和分析,由于其直观性,能把已知的和未知的量呈现出来。因此,本节课通过学生“观察一操作一感知”的探索活动突破重点与难点,使学生完成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
  二、教法及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艺术在于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高效,综合考虑数学学科、本节教学内容及初一学生在思维上一定程度依靠是事物的直观性等特点,所以本节课采用的教法为:(1)情景式教学法:课堂开始通过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探究式教学法:将启发、诱导贯穿教学始终,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动手、动脑、动嘴,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学法分析。(1)探究学习法。把问题留给学生,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2)合作学习法。和小组的同学一起探讨、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去解决问题。并让学生清晰有条理的表述自己探索的过程,并总结成规律,形成模型,使学生对规律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分析
  鉴于学生现状,并根据数学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我将这节课定为“自主探索,思维开放,合作交流,师生互动”,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材中没有情景引入的内容,引入课题我有三种考虑:第一种是直接提问引入;第二种是从复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开始;第三种是感受生活中的“表格“开始。由于第一种缺乏直观感受,第二种复习的内容与本节课应用联系不是很紧凑,第三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迅速融入课堂,进入角色,所以我打算采用第三种引入方式。随后,我又设计了一个学生很熟悉的表格问题,先让学生回答具体数字表示的量,然后用字母表示相关的量,用表格的方式呈现出来。
  (二)自主探究,寻求方法。原来我认为,利用表格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七上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就学过了,因此这部分我的原本设计是:根据教材内容组织数学活动,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表格的设计,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可能出现的表格的不同列法进行不断完善。
  但学生能完成吗?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与我班的几个中等水平的学生进行了交流,发现教材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将实际问题表征化的过程是一个心理活动渐进的过程,学生在没有任何引导情况下进行表格设计,是很困难的,学生感觉是无从下手,心理压力很大。
  (三)知识内化,巩固延伸。教材的练习活动是每节课巩固新知的必然环节,如何处理好 练习,渗透问题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成为讲解练习的关键。就这节课的练习而言,练习2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我感觉学生并不能完整的解答出来。对表格理解不透,对两种邮购方式的探究不够完整。
  四、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以“教师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展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思维与身心的全面发展。实际操作中,突出一个“导”字,重在一个“动”字,落实一个“用”字,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表格分析问题的优越性,具体操作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特点。初一的学生虽然经历了从具体的“数字”到“字母”的变化,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有赖于直观形象。
  (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教师还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和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
  课程改革给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能机械照搬教材和教参的内容和设计,教师要更充分地发挥主“导”的作用,也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透彻理解,加以灵活的处理,设计并组织学生参加有效的数学活动,引发学生思维,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其他文献
学习疲劳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重要研究课题。这一概念反映着学生学习过程中身心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在长时间持续紧张学习后,很大一部分中学生都会因身心过度疲劳而导致学习效率下降。从表面现象看,学习疲劳的发生,使学生在学习时注意力涣散,情绪烦躁,思维迟钝,反应缓慢,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也随之产生了教学管理卜的一些问题。从深层次分析,学生在学习疲劳发生时生理上、心理卜的种种反应将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突飞猛进的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越来越多地得到运用,它的出现和应用,既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扬长避短,一方面要利用多媒体的优点为语文教学服务,另一方面也要尽量避免它的缺点,合理利用。我们要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只能是教师教学活动中的辅助手段,它不可能代替教师进行全程教学。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择善而从,消除或避免其
【摘 要】用情景、创造、激活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挖掘学生的散发性、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学也将为此而充满诗情画意,活力无限。  【关键词】激活 创造 兴趣 探讨    语文课堂教学可谓如“满天星”,“万花筒”。语文是一门活泼有趣、内容丰富、意味悠远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学科。而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轻松、愉
摘要: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有利于开发课堂的潜力,是实施素质教育与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必然途径,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与人格的养成,提倡参与教学,其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更为具体的教会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应用。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参与教学;个性     在我国素质教育日趋深入心,新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使地理课堂符合新课程的理念,适应新课改的潮流,焕发新的活力,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有效载体。主要涉及民主氛围的营造,课堂情境的创设,生活中地理知识的挖掘和应用,以及评价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希望通过此次初浅的探究,能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课堂形式提供参考,为实现新课程目标服务。  【关键词】高中地理 新课程 民主合作 焕发活力 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
反应物用量的改变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是高中化学平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考试的热点。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反应物用量的改变与平衡转化率的关系,快速得出结论,现将相应内容做以下总结。  一、等温等容条件时  Ⅰ。对于反应:aA(g) bB(g)cC(g) dD(g)  (1)若只增加A的量,平衡向 方向移动,而A的转化率,B的转化率。  应用:实际工业生产中,往往使原料中的物过量,以提高原料的
目前中学英语教学存在许许多多方面的误区,必须建立科学的语言观念,建立“为交际”的教学发展目标,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多年来,语法为纲,翻译为方法的教学模式,使相当数量的中学英语教师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一言堂的教学习惯,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英语教育教学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广大教师在理念上已经接近了新课程,但教学观念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教学实际也随之立即转变,更由于我们对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及实质的理
小学语文教学到高年级,最使老师发愁的是学生不会写作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核心问题是思维能力没有训练,现在就我对从低年级开始进行思维能力训练,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同大家一起探讨。    一、老师要善于鼓励、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他们思路开阔,善于联想    孩子初入学时,对老师有一种崇拜的心理,认为反正“老师说的就是对”,“事事老师说了算”,日久天长,养成不动脑筋的习惯,这比起知识上的缺陷来,问
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首先要求教师创新教学,要把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注意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作为教学创新的根本目标和方向。  课堂教学是创新学习的主渠道,是开展教学创新的主阵地.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实现创新。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  教学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其次是文化知识的传授,此即教书育人德为先。只有这样,才能大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发展学生的智能水平,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下面笔者结合近几年教学的实践,谈谈如何在《历史与社会》课渗透德育的体会。  一、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1.教材与德育  根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