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242-01
摘要: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渠道,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 发展 水平。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确保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单一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多种课堂教学活动等途径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实效性 教学活动 学习方式 思维障碍
所谓“实效性”,就是指事物经过某种活动过程后,产生的客观结果与预期的目标相比较,它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或状态。而高中数学教育的实效性“就是指按照教学大纲胡要求,结合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实际特点,对学生开展数学教育活动,即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
针对课堂教学改革缺乏整体设计,教学效果难以上台阶的实际情况,我们从教改实践中体会到: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氛围差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症结。走单纯改革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的路子难以达到教改的根本目标。必须从更新 教育 思想、转变教学观念人手,在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引领课堂教学走出困境,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影响实效性的几个因素
(一)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个班级的学生个性都不相同,他们的想法和学习能力也不同。教师在教学之中,一定要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的了解,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只有对学生进行了全面了解,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课堂环节的设置。如果教师不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设置教学环节,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不高,还可能使课堂教学目标完成不了。
(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和处理能力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根据教学目标和新课标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在对教学环节进行设计时,要掌握教学的轻重缓急。对于较难的知识点,可以留给学生较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还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于较简单的知识点,教师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解决,以提高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深刻把握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如果教师在教学时不分难易点,可能就会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简单的问题,从而浪费了课堂时间,导致难的知识点没有时间进行讨论,使课堂教学目标完成不了,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起不到促进作用。
(三)对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中的主体是教师,教师主导着整个课堂的运作过程。在这种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几乎不运转,仅仅是接受教师的讲解,对教师讲解的题目也不会产生疑问。新课改以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法发生了改变,但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还有很多传统教学方式渗透到了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摆脱不了旧的教学观念,在让学生提高能力和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道路上就不会顺利进行。所以,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标,把握现在素质教育的方向,使新课改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的能力真正获得发展。
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加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把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只有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在进行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时才能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来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不管教师创设如何丰富多彩的教学环节,学生都对此没有兴趣,不会去主动关注。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要创造性教学。
比较扎实的独立教学能力,比较独立的教学个性特征,使得教师教学的自信心增强,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呈现出比较强烈的创造性劳动的意向和行为。教师从自己的个性特征出发,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教学艺术的创新,会显现出教学艺术的独创性特色,使教学艺术进入个性化的阶段。个性化反映的是教师自己的教学艺术与他人的不同,也意味着超越自己。教师在这一创造性教学阶段的实践过程,使自己的教学艺术创造进入了个性化的阶段,自身教学艺术开始呈现出与他人的不同,意味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对周围同事或以往经验的超越。课堂上教师除了能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及其复杂的教学现象进行反思,并不断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以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采取恰当的探究学习方式,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问题,通过小组中的成员谈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可以激发其他小组成员的思考。通过结合组员对问题的看法结合自己的观点,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同时对解决问题也有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学习者把抽象的东西通过直观感受和积极思考转变成自己的储存,是一种把知识逐步内化的过程。学生通过把知识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知识会让他们在课堂探究中更积极、更深入。
(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要把和谐的师生关系带进课堂。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要受到压抑。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带进课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当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要时刻不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使学生望而生畏。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问;不同意的允许争论;教师错了的允许批评;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这才是学习的真实过程,也才是有效性教学的具体保障。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最佳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
摘要: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渠道,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 发展 水平。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确保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单一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多种课堂教学活动等途径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实效性 教学活动 学习方式 思维障碍
所谓“实效性”,就是指事物经过某种活动过程后,产生的客观结果与预期的目标相比较,它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或状态。而高中数学教育的实效性“就是指按照教学大纲胡要求,结合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实际特点,对学生开展数学教育活动,即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
针对课堂教学改革缺乏整体设计,教学效果难以上台阶的实际情况,我们从教改实践中体会到: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氛围差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症结。走单纯改革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的路子难以达到教改的根本目标。必须从更新 教育 思想、转变教学观念人手,在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引领课堂教学走出困境,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影响实效性的几个因素
(一)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个班级的学生个性都不相同,他们的想法和学习能力也不同。教师在教学之中,一定要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的了解,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只有对学生进行了全面了解,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课堂环节的设置。如果教师不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设置教学环节,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不高,还可能使课堂教学目标完成不了。
(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和处理能力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根据教学目标和新课标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在对教学环节进行设计时,要掌握教学的轻重缓急。对于较难的知识点,可以留给学生较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还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于较简单的知识点,教师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解决,以提高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深刻把握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如果教师在教学时不分难易点,可能就会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简单的问题,从而浪费了课堂时间,导致难的知识点没有时间进行讨论,使课堂教学目标完成不了,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起不到促进作用。
(三)对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中的主体是教师,教师主导着整个课堂的运作过程。在这种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几乎不运转,仅仅是接受教师的讲解,对教师讲解的题目也不会产生疑问。新课改以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法发生了改变,但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还有很多传统教学方式渗透到了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摆脱不了旧的教学观念,在让学生提高能力和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道路上就不会顺利进行。所以,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标,把握现在素质教育的方向,使新课改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的能力真正获得发展。
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加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把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只有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在进行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时才能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来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不管教师创设如何丰富多彩的教学环节,学生都对此没有兴趣,不会去主动关注。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要创造性教学。
比较扎实的独立教学能力,比较独立的教学个性特征,使得教师教学的自信心增强,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呈现出比较强烈的创造性劳动的意向和行为。教师从自己的个性特征出发,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教学艺术的创新,会显现出教学艺术的独创性特色,使教学艺术进入个性化的阶段。个性化反映的是教师自己的教学艺术与他人的不同,也意味着超越自己。教师在这一创造性教学阶段的实践过程,使自己的教学艺术创造进入了个性化的阶段,自身教学艺术开始呈现出与他人的不同,意味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对周围同事或以往经验的超越。课堂上教师除了能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及其复杂的教学现象进行反思,并不断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以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采取恰当的探究学习方式,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问题,通过小组中的成员谈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可以激发其他小组成员的思考。通过结合组员对问题的看法结合自己的观点,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同时对解决问题也有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学习者把抽象的东西通过直观感受和积极思考转变成自己的储存,是一种把知识逐步内化的过程。学生通过把知识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知识会让他们在课堂探究中更积极、更深入。
(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要把和谐的师生关系带进课堂。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要受到压抑。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带进课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当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要时刻不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使学生望而生畏。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问;不同意的允许争论;教师错了的允许批评;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这才是学习的真实过程,也才是有效性教学的具体保障。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最佳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