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犯罪是针对和利用网络进行的犯罪,网络犯罪的本质特征是危害网络及其信息的安全与秩序。网络技术和应用的不断深入致使的网络犯罪手段层出不穷,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成为网络犯罪的新型场所。开发保障网络安全的技术措施,强化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实施网络实名制,出台全球层面的网络犯罪公约,构建系统化的网络犯罪防控体系以应对网络犯罪。
关键词:网络犯罪;网络钓鱼;网络安全意识
一、网络犯罪的趋势
1.从单纯的炫耀型犯罪转化为牟利型犯罪
到目前为止,网络犯罪已由最初的炫耀网络技术转化为以获取非法利益为主要目的犯罪。围绕各类具体的犯罪行为,犯罪分子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以诈骗为例,从获取被害人的个人信息到实施诈骗行为再到分赃,犯罪分子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络诈骗生态系统”。行为人侵入或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多为获取某种不正当利益,且大多是为诈骗、盗窃等下游犯罪做准备。
2.新的犯罪手段层出不穷
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深入,网络犯罪不断涌现新的手段,一些犯罪分子利用网络的漏洞甚至是网络交易规则的漏洞实施犯罪行为。网络钓鱼根据不同的网络热点选择不同的钓鱼对象,并出现了“潜伏战”、“游击战”等新型手段,中国好声音热播时,犯罪嫌疑人假借节目组的名义制作钓鱼网站骗取用户信息。
3.黑客们将朝新而复杂的技术发展
近几年来发生的一些高知名度黑客事件,已促使企业组织部署越来越强的侦测与预防政策、方案和策略。因此,黑客们将朝新而复杂的技术发展。
二、网络犯罪原因分析
随着网络技术创新与应用的不断深入,现行网络犯罪不仅突破了“新瓶装旧罪”的阶段,而且与早期的网络犯罪相比发生了变异:不仅犯罪手段花样翻新,一些犯罪转向了以牟利为目的,而另一些犯罪由牟利转向了其他目的。网络犯罪发生变异,主要原因是价值观发生变化:与买卖个人信息、网络钓鱼等以牟利为目的的犯罪逐渐增多形成反差的是,网络色情传播的非牟利化趋势进一步显现。网络色情的传播者中高学历的年轻群体越来越多,动因并不在于牟取非法利益,而是由其工作性质、生活方式与社会思潮等共同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所谓“个体需求”。这不仅给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的适用提出了挑战,也意味着治理网络色情将是一个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三、网络犯罪防范对策
1.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网络犯罪是以网络为依据的,计算机系统越安全可靠,违法犯罪的发案率就越低。首先,要加强计算机安全管理。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典型的计算机犯罪是那些被认为忠实、可信任的雇员,他们不一定有很高明的专业技术,但是能发现和利用计算机或监控系统中的一些弱点。能利用高技术进行犯罪的人绝大多数是能从事或接近这些工作的人,因此对人的管理是防范这类犯罪的重要环节。在管理中要分工明确,严格规章制度,形成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计算机机房、终端室、网络控制室等关键场所应加强安全保卫;重要的部位或区域要用电子门锁,用计算机控制人员出人,并登录姓名和出人时间;对高度机密的部门或区域应有核对指纹、声纹的设备;要害部位应有电视监视系统和自动报警系统。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上网用户已达1.690万,上网计算机650万台,www站点27,000多个,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网络体系。但是我国网络的从业人员和网络用户对信息安全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许多计算机网络系统存在着安全隐患。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
2.网络实名制
网络犯罪之所以泛滥,是因为时间和空间这对在传统犯罪中占重要地位的约束要素,在网络社会是没有约束力的。网络实名制是重塑网络空间约束力的基础,在实名制基础上确立的网络空间行为追踪机制,是刑事管辖和取证的基础。
3.培养“复合型”司法人员
培养精通法律、网络技术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司法人员,定期对司法人员进行培训,使其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网络技术。掌握网络技术基本原理是处理网络犯罪案件的基础,只有在厘清相关网络技术基础原理的前提下,才能回答诸如网络游戏中的“私服”、“外挂”问题应否入罪以及以何罪论处等问题,最终做到科学地评判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
4.培养网民的安全意识
提高网络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是防范网络犯罪的有效措施。目前,网络用户只是采取了基本的安全措施如安装安全软件、在网上慎重处理个人隐私信息,而一些重要的预防措施却被网民忽视,如36%的网民不知道恶意软件可以秘密运行,过半数(53%)的网民无法知道自己的终端设备是否被他人入侵,因而无法有效防范网络攻击并在网络攻击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有45%的中国网民不经常更改密码或不使用复杂的密码,在网上输入银行账号和密码等个人敏感信息时,很少有意识地检查是否有安全认证符号等。
国家应建立从小学到中学、大学等系统化的终身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体系,使网民意识到网络上的安全风险,在上网的过程中既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同时要提高警惕,防止自身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如使用复杂和密码和定期更换密码,及时升级安全软件,在网购过程中,仔细核实网址是否准确无误,从而有效防止各类网络钓鱼和欺诈行为。
5.加快网络安全技术的科研开发
高技术在现代社会被认为是国家竞争力的标志、经济发展的源泉,也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可以说,当代的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一些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高技术的突破。所以,加快网络安全高科技的研究开发也是遏制网络犯罪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我国在保护网络安全技术的开发上取得显著成绩。然而,相对于保护网络安全的需要,还很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科研开发。科研部门应将保护网络安全当作走向市场的商机,加大投人,集中优势科研力量,研制适应保护网络安全需求的各类软件和其他网络安全产品,并积极搞好推广应用,为防范计算机违法犯罪提供技术保障。改进技术、堵塞漏洞,加强物理和技术安全防范,例如,加设电磁屏蔽、加强机房管理等;在信息的输人、处理、存贮、输出过程中完善加密技术,开发各种加密软件和更可靠的密钥;在通讯过程中加设口令、用户鉴别和终端鉴别等。另外像在各种磁卡的制作中注意保证图案的唯一性和密码的不可更改性等等。
关键词:网络犯罪;网络钓鱼;网络安全意识
一、网络犯罪的趋势
1.从单纯的炫耀型犯罪转化为牟利型犯罪
到目前为止,网络犯罪已由最初的炫耀网络技术转化为以获取非法利益为主要目的犯罪。围绕各类具体的犯罪行为,犯罪分子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以诈骗为例,从获取被害人的个人信息到实施诈骗行为再到分赃,犯罪分子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络诈骗生态系统”。行为人侵入或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多为获取某种不正当利益,且大多是为诈骗、盗窃等下游犯罪做准备。
2.新的犯罪手段层出不穷
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深入,网络犯罪不断涌现新的手段,一些犯罪分子利用网络的漏洞甚至是网络交易规则的漏洞实施犯罪行为。网络钓鱼根据不同的网络热点选择不同的钓鱼对象,并出现了“潜伏战”、“游击战”等新型手段,中国好声音热播时,犯罪嫌疑人假借节目组的名义制作钓鱼网站骗取用户信息。
3.黑客们将朝新而复杂的技术发展
近几年来发生的一些高知名度黑客事件,已促使企业组织部署越来越强的侦测与预防政策、方案和策略。因此,黑客们将朝新而复杂的技术发展。
二、网络犯罪原因分析
随着网络技术创新与应用的不断深入,现行网络犯罪不仅突破了“新瓶装旧罪”的阶段,而且与早期的网络犯罪相比发生了变异:不仅犯罪手段花样翻新,一些犯罪转向了以牟利为目的,而另一些犯罪由牟利转向了其他目的。网络犯罪发生变异,主要原因是价值观发生变化:与买卖个人信息、网络钓鱼等以牟利为目的的犯罪逐渐增多形成反差的是,网络色情传播的非牟利化趋势进一步显现。网络色情的传播者中高学历的年轻群体越来越多,动因并不在于牟取非法利益,而是由其工作性质、生活方式与社会思潮等共同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所谓“个体需求”。这不仅给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的适用提出了挑战,也意味着治理网络色情将是一个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三、网络犯罪防范对策
1.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网络犯罪是以网络为依据的,计算机系统越安全可靠,违法犯罪的发案率就越低。首先,要加强计算机安全管理。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典型的计算机犯罪是那些被认为忠实、可信任的雇员,他们不一定有很高明的专业技术,但是能发现和利用计算机或监控系统中的一些弱点。能利用高技术进行犯罪的人绝大多数是能从事或接近这些工作的人,因此对人的管理是防范这类犯罪的重要环节。在管理中要分工明确,严格规章制度,形成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计算机机房、终端室、网络控制室等关键场所应加强安全保卫;重要的部位或区域要用电子门锁,用计算机控制人员出人,并登录姓名和出人时间;对高度机密的部门或区域应有核对指纹、声纹的设备;要害部位应有电视监视系统和自动报警系统。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上网用户已达1.690万,上网计算机650万台,www站点27,000多个,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网络体系。但是我国网络的从业人员和网络用户对信息安全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许多计算机网络系统存在着安全隐患。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
2.网络实名制
网络犯罪之所以泛滥,是因为时间和空间这对在传统犯罪中占重要地位的约束要素,在网络社会是没有约束力的。网络实名制是重塑网络空间约束力的基础,在实名制基础上确立的网络空间行为追踪机制,是刑事管辖和取证的基础。
3.培养“复合型”司法人员
培养精通法律、网络技术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司法人员,定期对司法人员进行培训,使其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网络技术。掌握网络技术基本原理是处理网络犯罪案件的基础,只有在厘清相关网络技术基础原理的前提下,才能回答诸如网络游戏中的“私服”、“外挂”问题应否入罪以及以何罪论处等问题,最终做到科学地评判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
4.培养网民的安全意识
提高网络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是防范网络犯罪的有效措施。目前,网络用户只是采取了基本的安全措施如安装安全软件、在网上慎重处理个人隐私信息,而一些重要的预防措施却被网民忽视,如36%的网民不知道恶意软件可以秘密运行,过半数(53%)的网民无法知道自己的终端设备是否被他人入侵,因而无法有效防范网络攻击并在网络攻击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有45%的中国网民不经常更改密码或不使用复杂的密码,在网上输入银行账号和密码等个人敏感信息时,很少有意识地检查是否有安全认证符号等。
国家应建立从小学到中学、大学等系统化的终身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体系,使网民意识到网络上的安全风险,在上网的过程中既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同时要提高警惕,防止自身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如使用复杂和密码和定期更换密码,及时升级安全软件,在网购过程中,仔细核实网址是否准确无误,从而有效防止各类网络钓鱼和欺诈行为。
5.加快网络安全技术的科研开发
高技术在现代社会被认为是国家竞争力的标志、经济发展的源泉,也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可以说,当代的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一些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高技术的突破。所以,加快网络安全高科技的研究开发也是遏制网络犯罪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我国在保护网络安全技术的开发上取得显著成绩。然而,相对于保护网络安全的需要,还很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科研开发。科研部门应将保护网络安全当作走向市场的商机,加大投人,集中优势科研力量,研制适应保护网络安全需求的各类软件和其他网络安全产品,并积极搞好推广应用,为防范计算机违法犯罪提供技术保障。改进技术、堵塞漏洞,加强物理和技术安全防范,例如,加设电磁屏蔽、加强机房管理等;在信息的输人、处理、存贮、输出过程中完善加密技术,开发各种加密软件和更可靠的密钥;在通讯过程中加设口令、用户鉴别和终端鉴别等。另外像在各种磁卡的制作中注意保证图案的唯一性和密码的不可更改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