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年来的高考、自主招生考试和物理竞赛试题中屡次出现这类问题,其运动过程或研究对象是非理想化的.因加速度不断变化,故无法选用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求解位移、时间或速度.因物体受力变化复杂而无法求解做功,故用能量的知识处理时同样碰到困难.收尾速度问题是这类问题中的类型之一.本文将这一类问题与著名的芝诺佯谬联系起来,试从数学逻辑思维、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收尾问题进行剖析.
1芝诺佯谬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Zeno)曾提出一个佯谬:“阿喀琉斯(Achilles)是古希腊传说中的善跑者,是特洛伊战争中的英雄,他比乌龟跑得快10倍,但他却永远追不上乌龟.因为,假定他们开始赛跑时,乌龟在阿喀琉斯前面100米,那么当阿喀琉斯跑了100米而到达乌龟原来所在地点时,乌龟已经前进了10米.现在阿喀琉斯又得跑10米以便赶上乌龟,但在跑完10米时,他发现乌龟已经在他前面1米;当他再跑1米时,他又发现乌龟已在他前面10厘米.如此下去,直至无穷.因此,在任何时刻乌龟总是在阿喀琉斯前面,阿喀琉斯永远追不上乌龟.”
芝诺提出的这个运动的悖论是发人深思的.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了澄清芝诺的佯谬,“芝诺时”、“不均匀时间”、“时空并不是无限可分的”、“运动不是连续的”等观点相继被提出,有研究者利用数学数列方法进行了解释,实际计算一下便知,阿喀琉斯追上乌龟所用时间为10 1 0.1 0.01……=11.11……(秒),在此出现了具有收敛性的等比数列10,1,0.1,0.01,……,其数列求和的值实为一定值.在芝诺的解释中,芝诺实质上只做了“微分”,而没有做“积分”,并且偷换了概念:无限多项相加应该为无限大,即无限多次的时间迭加就是“永远”,这显然犯了个典型的逻辑错误,因为根据数学级数理论:任何的一个有限量都可以通过无限多项的相加来表达.在高中物理关于物体运动的问题中,存在着诸多类似芝诺佯谬的实例,其中收尾速度问题便是其中之一.
2收尾速度问题的研究
2.1与空气阻力有关的收尾速度
例1将一只皮球竖直向上抛出,皮球运动时受到空气阻力的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成正比.下列描绘皮球在上升过程中加速度大小a与时间t关系的图象(图1),可能正确的是
例2无风的情况下,在离地面高为H处,将质量为m的球以速度v0水平抛出,在空气中运动时所受的阻力f=kv,v是球的速度,k是已知的常数,阻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并且球在着地前已经竖直向下做匀速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1)小球刚抛出时加速大小;(2)求球从抛出到着地过程中克服空气阻力做的功;(3)若有一个与上述相同的球从同一地点由静止释放,试比较两球落地所需时间和着地时的速度,并简述理由.
上述两个问题物体在空中运动,由于受到空气阻力作用,物体并不做竖直上抛和自由落体运动.空气阻力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速度越大,阻力就越大.
小球在上升过程中做减速运动,空气阻力随着速度的减小而减小,当速度减至零时,小球只受重力,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接下来进行定量分析,不妨选取竖直向下方向作为正方向,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微分方程
取下落过程讨论,由v(t)=mgk(1-e-kmt)可断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球速度越来越大并趋近于mgk,但却永远不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依此分析小球做加速度越来越小的加速运动的时间将是无穷大,只要小球不落至地面.若换个角度考虑,取小球下落过程第1段距离l,对应的运动时间记为t1,取紧接着的第2段相同的距离l,其运动时间记为t2,依此类推……则小球运动的总时间t=t1 t2 t3 …,无穷多个时间相加,那么总时间岂不是为无穷大?基于上述分析,对小球上升过程研究,那么小球岂不是永远到不了最高点?这显然与事实相悖.在此,“阿喀琉斯永远追不上乌龟”的现象出现重演.究其原因,该问题与芝诺佯谬一样,分析犯了逻辑错误:认为无限多项相加应该为无限大,却忽略了这些无穷多项具有收敛性、其总和是一定的.
2.2与机车牵引力有关的收尾速度
例3机车以恒定功率启动,其运动过程分析.
机车启动问题在中学物理中备受青睐,其原因之一是其物理过程是一个典型的变加速运动,对机车启动过程v↑→F↓→a↓的动态分析过程,对训练学生的思维、理解运动过程很有帮助,并且还有一个趋于完美的结论——“速度达到最大后,机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2.3与洛伦兹力有关的收尾速度
例4如图2所示,水平面上放有质量m,带电 q的滑块,滑块和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水平面所在位置有场强大小为E、方向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和垂直纸面向里的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若μ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或者同时还存在匀强电场和重力场)运动时受到洛伦兹力,洛伦兹力与粒子运动速度有关,速度越大,洛伦兹力就越大.在该问题中,洛伦兹力的变化也导致了滑块所受摩擦力的变化,因此物体做变加速运动.有研究者运用动量定理结合微元法,求解出路程
问题产生了,两种求解结果并不相等,问题出在哪?对滑块的运动过程细致分析,运动情况与前文中讨论的小球运动和机车启动类似,在此同样存在一个滑块由做变加速运动至刚好脱离水平面的过程,微分方程的求解结果反映了速度渐变的过程,且速度趋近于v=mgqB,这一过程看似会一直持续下去,那么滑块将永远不能离开水平面.当然,这种思考同样还是犯了芝诺佯谬中的错误.微元法和微分方程法本身求解实际上都不存在错误,只要时间t=mμqBlnqEqE-μmg时,则微分方程求解结果便等于微元法的结果了.
2.4与安培力有关的收尾速度
例5如图3所示,水平面内有一平行金属导轨,导轨光滑且电阻不计.匀强磁场与导轨平面垂直.阻值为R的导体棒垂直于导轨静止放置,且与导轨接触良好.t=0时,将开关S由1掷到2.q、i、v和a分别表示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棒中的电流、棒的速度和加速度.下列图象(图4)正确的是
导体棒在匀强磁场中运动时发生了电磁感应现象,产生了感应电流,导体棒受到了安培力作用,继而又影响了运动,导体棒做变加速运动.设磁感应强度为B,导轨间间距为L,导体棒质量为m,对开关S由1掷2后导体棒运动过程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导体棒做加速度越来越小的加速运动,直至动生电动势大小与电容器初始时的电压E相等,最终导体棒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速度、加速度、电流、电荷量为定值.各物理量随时间呈现指数衰减变化规律,若时间取足够大,则函数值便趋于某定值,即
这又是一个物体似乎永远不可能最终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例子,作类似上述例子分析,其实仍然属于芝诺佯谬的表现.
3结语
佯谬问题在科学发展史上对物理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如物理学上著名的佯谬有“落体佯谬”,“双生子佯谬”,“EPR佯谬”,“薛定谔猫”等,这些佯谬的出现往往昭示着原有理论体系内部存在着逻辑矛盾,暴露出原有理论体系的非科学性和局限性,它能诱发人们对旧理论的深层思考,并极大激励和启迪人们开始探索一个新的物理学领域.每一个佯谬的提出和解决往往孕育着新理论的诞生.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提出一些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联系教学实际的佯谬问题,对学生而言充满了新奇而挑战性,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思维辩证讨论等多种形式试图去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能力的改善、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
1芝诺佯谬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Zeno)曾提出一个佯谬:“阿喀琉斯(Achilles)是古希腊传说中的善跑者,是特洛伊战争中的英雄,他比乌龟跑得快10倍,但他却永远追不上乌龟.因为,假定他们开始赛跑时,乌龟在阿喀琉斯前面100米,那么当阿喀琉斯跑了100米而到达乌龟原来所在地点时,乌龟已经前进了10米.现在阿喀琉斯又得跑10米以便赶上乌龟,但在跑完10米时,他发现乌龟已经在他前面1米;当他再跑1米时,他又发现乌龟已在他前面10厘米.如此下去,直至无穷.因此,在任何时刻乌龟总是在阿喀琉斯前面,阿喀琉斯永远追不上乌龟.”
芝诺提出的这个运动的悖论是发人深思的.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了澄清芝诺的佯谬,“芝诺时”、“不均匀时间”、“时空并不是无限可分的”、“运动不是连续的”等观点相继被提出,有研究者利用数学数列方法进行了解释,实际计算一下便知,阿喀琉斯追上乌龟所用时间为10 1 0.1 0.01……=11.11……(秒),在此出现了具有收敛性的等比数列10,1,0.1,0.01,……,其数列求和的值实为一定值.在芝诺的解释中,芝诺实质上只做了“微分”,而没有做“积分”,并且偷换了概念:无限多项相加应该为无限大,即无限多次的时间迭加就是“永远”,这显然犯了个典型的逻辑错误,因为根据数学级数理论:任何的一个有限量都可以通过无限多项的相加来表达.在高中物理关于物体运动的问题中,存在着诸多类似芝诺佯谬的实例,其中收尾速度问题便是其中之一.
2收尾速度问题的研究
2.1与空气阻力有关的收尾速度
例1将一只皮球竖直向上抛出,皮球运动时受到空气阻力的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成正比.下列描绘皮球在上升过程中加速度大小a与时间t关系的图象(图1),可能正确的是
例2无风的情况下,在离地面高为H处,将质量为m的球以速度v0水平抛出,在空气中运动时所受的阻力f=kv,v是球的速度,k是已知的常数,阻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并且球在着地前已经竖直向下做匀速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1)小球刚抛出时加速大小;(2)求球从抛出到着地过程中克服空气阻力做的功;(3)若有一个与上述相同的球从同一地点由静止释放,试比较两球落地所需时间和着地时的速度,并简述理由.
上述两个问题物体在空中运动,由于受到空气阻力作用,物体并不做竖直上抛和自由落体运动.空气阻力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速度越大,阻力就越大.
小球在上升过程中做减速运动,空气阻力随着速度的减小而减小,当速度减至零时,小球只受重力,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接下来进行定量分析,不妨选取竖直向下方向作为正方向,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微分方程
取下落过程讨论,由v(t)=mgk(1-e-kmt)可断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球速度越来越大并趋近于mgk,但却永远不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依此分析小球做加速度越来越小的加速运动的时间将是无穷大,只要小球不落至地面.若换个角度考虑,取小球下落过程第1段距离l,对应的运动时间记为t1,取紧接着的第2段相同的距离l,其运动时间记为t2,依此类推……则小球运动的总时间t=t1 t2 t3 …,无穷多个时间相加,那么总时间岂不是为无穷大?基于上述分析,对小球上升过程研究,那么小球岂不是永远到不了最高点?这显然与事实相悖.在此,“阿喀琉斯永远追不上乌龟”的现象出现重演.究其原因,该问题与芝诺佯谬一样,分析犯了逻辑错误:认为无限多项相加应该为无限大,却忽略了这些无穷多项具有收敛性、其总和是一定的.
2.2与机车牵引力有关的收尾速度
例3机车以恒定功率启动,其运动过程分析.
机车启动问题在中学物理中备受青睐,其原因之一是其物理过程是一个典型的变加速运动,对机车启动过程v↑→F↓→a↓的动态分析过程,对训练学生的思维、理解运动过程很有帮助,并且还有一个趋于完美的结论——“速度达到最大后,机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2.3与洛伦兹力有关的收尾速度
例4如图2所示,水平面上放有质量m,带电 q的滑块,滑块和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水平面所在位置有场强大小为E、方向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和垂直纸面向里的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若μ
问题产生了,两种求解结果并不相等,问题出在哪?对滑块的运动过程细致分析,运动情况与前文中讨论的小球运动和机车启动类似,在此同样存在一个滑块由做变加速运动至刚好脱离水平面的过程,微分方程的求解结果反映了速度渐变的过程,且速度趋近于v=mgqB,这一过程看似会一直持续下去,那么滑块将永远不能离开水平面.当然,这种思考同样还是犯了芝诺佯谬中的错误.微元法和微分方程法本身求解实际上都不存在错误,只要时间t=mμqBlnqEqE-μmg时,则微分方程求解结果便等于微元法的结果了.
2.4与安培力有关的收尾速度
例5如图3所示,水平面内有一平行金属导轨,导轨光滑且电阻不计.匀强磁场与导轨平面垂直.阻值为R的导体棒垂直于导轨静止放置,且与导轨接触良好.t=0时,将开关S由1掷到2.q、i、v和a分别表示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棒中的电流、棒的速度和加速度.下列图象(图4)正确的是
导体棒在匀强磁场中运动时发生了电磁感应现象,产生了感应电流,导体棒受到了安培力作用,继而又影响了运动,导体棒做变加速运动.设磁感应强度为B,导轨间间距为L,导体棒质量为m,对开关S由1掷2后导体棒运动过程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导体棒做加速度越来越小的加速运动,直至动生电动势大小与电容器初始时的电压E相等,最终导体棒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速度、加速度、电流、电荷量为定值.各物理量随时间呈现指数衰减变化规律,若时间取足够大,则函数值便趋于某定值,即
这又是一个物体似乎永远不可能最终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例子,作类似上述例子分析,其实仍然属于芝诺佯谬的表现.
3结语
佯谬问题在科学发展史上对物理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如物理学上著名的佯谬有“落体佯谬”,“双生子佯谬”,“EPR佯谬”,“薛定谔猫”等,这些佯谬的出现往往昭示着原有理论体系内部存在着逻辑矛盾,暴露出原有理论体系的非科学性和局限性,它能诱发人们对旧理论的深层思考,并极大激励和启迪人们开始探索一个新的物理学领域.每一个佯谬的提出和解决往往孕育着新理论的诞生.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提出一些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联系教学实际的佯谬问题,对学生而言充满了新奇而挑战性,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思维辩证讨论等多种形式试图去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能力的改善、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