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诺佯谬与收尾速度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yz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年来的高考、自主招生考试和物理竞赛试题中屡次出现这类问题,其运动过程或研究对象是非理想化的.因加速度不断变化,故无法选用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求解位移、时间或速度.因物体受力变化复杂而无法求解做功,故用能量的知识处理时同样碰到困难.收尾速度问题是这类问题中的类型之一.本文将这一类问题与著名的芝诺佯谬联系起来,试从数学逻辑思维、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收尾问题进行剖析.
  1芝诺佯谬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Zeno)曾提出一个佯谬:“阿喀琉斯(Achilles)是古希腊传说中的善跑者,是特洛伊战争中的英雄,他比乌龟跑得快10倍,但他却永远追不上乌龟.因为,假定他们开始赛跑时,乌龟在阿喀琉斯前面100米,那么当阿喀琉斯跑了100米而到达乌龟原来所在地点时,乌龟已经前进了10米.现在阿喀琉斯又得跑10米以便赶上乌龟,但在跑完10米时,他发现乌龟已经在他前面1米;当他再跑1米时,他又发现乌龟已在他前面10厘米.如此下去,直至无穷.因此,在任何时刻乌龟总是在阿喀琉斯前面,阿喀琉斯永远追不上乌龟.”
  芝诺提出的这个运动的悖论是发人深思的.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了澄清芝诺的佯谬,“芝诺时”、“不均匀时间”、“时空并不是无限可分的”、“运动不是连续的”等观点相继被提出,有研究者利用数学数列方法进行了解释,实际计算一下便知,阿喀琉斯追上乌龟所用时间为10 1 0.1 0.01……=11.11……(秒),在此出现了具有收敛性的等比数列10,1,0.1,0.01,……,其数列求和的值实为一定值.在芝诺的解释中,芝诺实质上只做了“微分”,而没有做“积分”,并且偷换了概念:无限多项相加应该为无限大,即无限多次的时间迭加就是“永远”,这显然犯了个典型的逻辑错误,因为根据数学级数理论:任何的一个有限量都可以通过无限多项的相加来表达.在高中物理关于物体运动的问题中,存在着诸多类似芝诺佯谬的实例,其中收尾速度问题便是其中之一.
  2收尾速度问题的研究
  2.1与空气阻力有关的收尾速度
  例1将一只皮球竖直向上抛出,皮球运动时受到空气阻力的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成正比.下列描绘皮球在上升过程中加速度大小a与时间t关系的图象(图1),可能正确的是
  例2无风的情况下,在离地面高为H处,将质量为m的球以速度v0水平抛出,在空气中运动时所受的阻力f=kv,v是球的速度,k是已知的常数,阻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并且球在着地前已经竖直向下做匀速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1)小球刚抛出时加速大小;(2)求球从抛出到着地过程中克服空气阻力做的功;(3)若有一个与上述相同的球从同一地点由静止释放,试比较两球落地所需时间和着地时的速度,并简述理由.
  上述两个问题物体在空中运动,由于受到空气阻力作用,物体并不做竖直上抛和自由落体运动.空气阻力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速度越大,阻力就越大.
  小球在上升过程中做减速运动,空气阻力随着速度的减小而减小,当速度减至零时,小球只受重力,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接下来进行定量分析,不妨选取竖直向下方向作为正方向,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微分方程
  取下落过程讨论,由v(t)=mgk(1-e-kmt)可断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球速度越来越大并趋近于mgk,但却永远不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依此分析小球做加速度越来越小的加速运动的时间将是无穷大,只要小球不落至地面.若换个角度考虑,取小球下落过程第1段距离l,对应的运动时间记为t1,取紧接着的第2段相同的距离l,其运动时间记为t2,依此类推……则小球运动的总时间t=t1 t2 t3 …,无穷多个时间相加,那么总时间岂不是为无穷大?基于上述分析,对小球上升过程研究,那么小球岂不是永远到不了最高点?这显然与事实相悖.在此,“阿喀琉斯永远追不上乌龟”的现象出现重演.究其原因,该问题与芝诺佯谬一样,分析犯了逻辑错误:认为无限多项相加应该为无限大,却忽略了这些无穷多项具有收敛性、其总和是一定的.
  2.2与机车牵引力有关的收尾速度
  例3机车以恒定功率启动,其运动过程分析.
  机车启动问题在中学物理中备受青睐,其原因之一是其物理过程是一个典型的变加速运动,对机车启动过程v↑→F↓→a↓的动态分析过程,对训练学生的思维、理解运动过程很有帮助,并且还有一个趋于完美的结论——“速度达到最大后,机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2.3与洛伦兹力有关的收尾速度
  例4如图2所示,水平面上放有质量m,带电 q的滑块,滑块和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水平面所在位置有场强大小为E、方向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和垂直纸面向里的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若μ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或者同时还存在匀强电场和重力场)运动时受到洛伦兹力,洛伦兹力与粒子运动速度有关,速度越大,洛伦兹力就越大.在该问题中,洛伦兹力的变化也导致了滑块所受摩擦力的变化,因此物体做变加速运动.有研究者运用动量定理结合微元法,求解出路程
  问题产生了,两种求解结果并不相等,问题出在哪?对滑块的运动过程细致分析,运动情况与前文中讨论的小球运动和机车启动类似,在此同样存在一个滑块由做变加速运动至刚好脱离水平面的过程,微分方程的求解结果反映了速度渐变的过程,且速度趋近于v=mgqB,这一过程看似会一直持续下去,那么滑块将永远不能离开水平面.当然,这种思考同样还是犯了芝诺佯谬中的错误.微元法和微分方程法本身求解实际上都不存在错误,只要时间t=mμqBlnqEqE-μmg时,则微分方程求解结果便等于微元法的结果了.
  2.4与安培力有关的收尾速度
  例5如图3所示,水平面内有一平行金属导轨,导轨光滑且电阻不计.匀强磁场与导轨平面垂直.阻值为R的导体棒垂直于导轨静止放置,且与导轨接触良好.t=0时,将开关S由1掷到2.q、i、v和a分别表示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棒中的电流、棒的速度和加速度.下列图象(图4)正确的是
  导体棒在匀强磁场中运动时发生了电磁感应现象,产生了感应电流,导体棒受到了安培力作用,继而又影响了运动,导体棒做变加速运动.设磁感应强度为B,导轨间间距为L,导体棒质量为m,对开关S由1掷2后导体棒运动过程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导体棒做加速度越来越小的加速运动,直至动生电动势大小与电容器初始时的电压E相等,最终导体棒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速度、加速度、电流、电荷量为定值.各物理量随时间呈现指数衰减变化规律,若时间取足够大,则函数值便趋于某定值,即
  这又是一个物体似乎永远不可能最终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例子,作类似上述例子分析,其实仍然属于芝诺佯谬的表现.
  3结语
  佯谬问题在科学发展史上对物理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如物理学上著名的佯谬有“落体佯谬”,“双生子佯谬”,“EPR佯谬”,“薛定谔猫”等,这些佯谬的出现往往昭示着原有理论体系内部存在着逻辑矛盾,暴露出原有理论体系的非科学性和局限性,它能诱发人们对旧理论的深层思考,并极大激励和启迪人们开始探索一个新的物理学领域.每一个佯谬的提出和解决往往孕育着新理论的诞生.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提出一些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联系教学实际的佯谬问题,对学生而言充满了新奇而挑战性,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思维辩证讨论等多种形式试图去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能力的改善、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各学科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逐渐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高中物理学科也不例外.多媒体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逐渐在课堂教学中广泛的应用,适应了发展素质教育的教育发展趋势,满足了发展创新教育的教育发展要求,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了现代新型教学的显著特征.在高中物理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呈现的内容丰富,表现形式生动,可
物理学不仅以它内容丰富,理论严谨,知识应用普遍广泛而处于前沿学科地位,更由于它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精确巧妙、简洁有效而独具魅力科学方法教育是中学物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以凸显其科学教育价值,本文从教学实践层面阐述如何进行基于科学方法教育的物理教学情境设计  1基于观察的教学情境设计[HTSS]  杨振宁指出:“绝大部分物理学是从现象中来的,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然而,对物理
在学习天体运动时,我们知道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卫星围绕地球的向心力.这样同学们就接受了月球围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的向心来源就是地球对其万有引力.但月球还受到太阳的万有引力,有的老师会解释说,因为月球离太阳太远,太阳对月球的引力和地球对月球的引力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月球受到太阳的万有引力真比地球的万有引力小吗?请看2008年全国高考(全国Ⅰ卷)理综试卷第17 题.  已知太阳到地球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的
美好的东西都需要仪式感的.比如契约,比如喝茶,比如春节.这仪式就如同帝王的谥号一般,其实没多大用,但不可或缺,不可或缺就是看似无用的大用.rn所谓“年味儿”,约摸大多数人
物理是文化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物理课程作为中学的主要必修科目之一,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事务分析能力、立体思维能力等方面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物理学科作为理科的一种基础学科,是学习土木工程、机械制造、工程建造等专业学科的基础学科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初中物理作为整个物理学习生涯的开端,它的重要性就更加显而易见了初中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的实验教学由三种类型的
动态电路是电学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典型问题,也是近几年来高考的热点内容之一,该类题目考查了学生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电路的结构分析、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还考查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一般的资料在对动态电路进行讨论时,往往定性的分析较多.但只是给出定性的结论会有一些不好的方面,一是会使学生误认为这些结论是无法证明的,二是不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物理思维.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列出电阻或电流的表达式,
物理是一门生活实践和理论进行结合的学科,因此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时候,要注重生活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物理生活知识应用能力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化的案例,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加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课堂教学氛围营造具有良好的作用在生活中应用物理知识,也能够锻炼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物理课堂生活化教学导入  11使用生活情境进行导入  物理知识来源于物理现象,学习物
被人们誉为世界上最美的曲线——正弦或余弦曲线,是数学三角函数中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中学物理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诸如:力学领域的机械运动中,用来描述简谐振子运动学特征的振动图象,机械波中用来描述各个质点在某时刻所处位置的波形图;电磁学领域中,线圈在磁场中匀速转动时产生的瞬时电压、电流随时间变化而形成正弦交流电以及正弦电信号、电磁波、电谐振等等.诚然,要把握上述物理的变化规律,那么就必须掌握正、余
“物体的平衡”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几乎每年高考都有涉及.  单纯的“静”态平衡问题求解方法比较多,如力的合成与分解法、整体与隔离法、正交分解法等.但涉及到“动”态平衡时难度就会被加大.所以,“动”态平衡问题是一个难点.  “矢量三角形法”是解决“动”态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一般情况下利用矢量三角形求解时,必须注意“2定1变”.即三个共点力中,必有一个力大小、方向均不变(一般情况下是重力 ),必有一
物理习题的评讲是物理教学流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认知结构、检查和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习题讲评往往会浮于表面,难以吸引学生的深入参与,课堂气氛陷于沉闷,学生显得怏怏无趣结合习题中的具体情形和学生的实际学情,转变物理习题评讲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帮助学生及时表露和解决物理学习中的存在问题和困惑,促进学生及时地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重心,是每一位物理教学工作者不能回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