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及性别对全麻患者异丙酚呼吸抑制时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的影响

来源 :中华麻醉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_ru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年龄及性别对全麻患者靶控输注异丙酚呼吸抑制时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EC50)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手术患者8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40~79岁,分为中年男性组(MA组,n=20)、中年女性组(FA组,n=20)、老年男性组(MO组,n=20)和老年女性组(Fo组,n=20).按序贯法采用Marsh药代动力学参数靶控输注异丙酚,第1例患者血浆靶浓度设为3.1 t,μg/ml,相邻靶浓度比值为1.1.出现呼吸抑制为阳性反应,靶控输注15 min仍未出现呼吸抑制则为阴性反应.计算异丙酚呼吸抑制的EC50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 靶控输注异丙酚呼吸抑制的EC50及其95%可信区间分别为:MA组6.40(6.09-6.72)μg/ml,FA组5.93(5.54-6.34)μg/ml,MO组4.58(4.32~4.91)μg/ml,FO组4.37(4.14-4.61)μg/ml.与FA组比较,FO组EC50降低(P<0.05),MA组EC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A组比较.M0组EC50降低(P<0.05);MO组与FO组EC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靶控输注异丙酚对老年患者呼吸抑制的效力高于中年患者,而性别对其无影响。

其他文献
“《中华麻醉学杂志》第九届编委会全体成员工作会议暨第五届《中华麻醉学杂志》学术论坛”定于2009年6月26—28日在哈尔滨市举行。这是我国麻醉学界的又一次高层次盛会和重要的学术活动,会议内容包括:《中华麻醉学杂志》第九届编委会编委、通讯编委、特邀审稿专家及英文摘要编审小组成员的工作会议;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第五届《中华麻醉学杂志》学术论坛,本次论坛以专题讲座和病例讨论为核心进
期刊
目的 评价臂丛神经阻滞时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不同运动反应与桡神经阻滞效果的关系.方法 择期拟行手、腕或前臂手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ASA I或Ⅱ级,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2组(n=60),三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下,采用1%利多卡因与0.33%罗哌卡因混合液注射于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分别为5、10 ml,I组和Ⅱ组分别诱发前臂外展或腕及手指外展时,采用上述混合液20 ml注射
患者,男性,37岁,体重71 kg,15 d前行二尖瓣置换术,1 d前,因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入院.术前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急性左心功能衰竭、肺动脉高压、心房纤颤,心功能Ⅳ级.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及纠正酸碱平衡治疗后,急诊再次行二尖瓣置换术.入室心率(HR)110次/min、血压(BP)110/60 mm Hg(1 mm Hg=0.133 kPa)、中心静脉压(CVP)
期刊
目的 探讨复合异丙酚时不同效应室靶浓度瑞芬太尼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方法 择期拟行额颞部开颅手术患者15例,年龄18~64岁,体重50~85 kg,ASA Ⅰ或Ⅱ级.先靶控输注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为3μg/ml,效应室浓度达预设浓度后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分别为2、3、4、5、6、7、8 ng/ml,效应室浓度依次达预设浓度时记录血压(BP)、平均动脉压(MAP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2010年全国小儿麻醉学术年会定于2010年5月6—9日在河南省开封市召开,会议将以知识更新讲座、学术论文报告及疑难病例讨论等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术交流;届时将有来自英国、瑞典、法国、澳大利亚的国外著名学者以及国内著名专家针对小儿麻醉学领域最新进展和热点问题做精彩学术报告。现将学术论文征文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期刊
目的 探讨家猪失血性休克容量复苏时血浆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变化及其与肾功能的关系.方法 雄性家猪14头,体重14~17 kg,随机分为2组(n=7):假手术组(S组)和失血性休克容量复苏组(HS-VR组).HS-VR组经股动脉放血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通过放血和回输放出的血液维持平均动脉压(MAP)35~45 mm Hg,持续90 min],然后回输全部放出的血液及等容量的复方乳酸钠林
目的 探讨舒芬太尼延迟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新西兰白兔36只,8~18月龄,体重2.0~2.4 kg,随机分为5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组,n=9):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kg;舒芬太尼5μg/kg延迟预处理组(S1组,n=6)和10 μg/kg延迟预处理组(S2组,n=9):分别静脉输注舒芬太尼5、10 μg/kg,速率10 ml/h:纳洛酮组(N组,n
目的 探讨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电生理学的改变.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周龄3~4周,体重100~150 g,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5)和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n=15).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于CCI前1d和CCI 后第4天测定热痛阈和机械痛阈.痛阈测定后,急性分离大鼠DRG神经元,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其电生理学活动.结果
临床和在体实验研究已证实吗啡可抑制胃肠道运动功能[1,2],而在体情况下影响肠道运动因素较多,如中枢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各种神经递质和激素、肠管间质Cajal细胞数量和功能以及精神因素等,因此,在体研究无法阐明吗啡抑制胃肠道运动功能的确切机制.本研究拟评价吗啡对兔离体肠管运动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
期刊
病例1 患者,女性,36岁,孕23+3周,合并风湿性心脏病和二尖瓣狭窄.因咳嗽10 d,伴夜间不能平卧及呼吸困难1周入院.术前检查:神智清楚,血压110/75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113次/min,呼吸困难,呼吸频率24次/min,心功能Ⅳ级;心脏听诊可闻及收缩期3级吹风样杂音;心脏彩超示风湿性心脏病合并二尖瓣狭窄(瓣口面积1 cm2)伴轻度返流,重度肺动脉高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