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高教材對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是教师追求的目标,也是教学改革的目标。笔者在实践中探索,认为可以通过四个方面提高其有效性: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实现生活学习再整合;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实现教学素材再调整;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现教材内容再丰富;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实现教材资源再拓展。
关键词:教材 数学学习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5(c)-0003-01
教材是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也是课堂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载体。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是数学课程的“实施者、决策者和创造者”,有经验的教师拿到教材这个“剧本”时,在考虑如何根据“剧本”导出好课的同时,还会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需要并对数学教材进行再度开发,使教材成为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学材”,并从中获得知识的最大化,真正提高教材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下面结合实际,就此谈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几点思考。
1 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实现生活学习再整合
数学教材的生长点一般是学生通过以往的数学学习掌握的知识,同时也会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等,但不同区域不同生活环境的学生获得的经验还是会有很大的差异。并且,数学的实用性、生活性也决定了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中也积累的一些相关认识,这些同样也可以成为数学学习的资源。所以,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是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关注的重要方面。有时候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大程度上由于教师过分“忠于”教材,而没有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包括教学的、生活的和其他学科的经验,并以此为基础适度调整,使新授知识能更快、更准得和已有知识衔接,使学生学得更轻松。
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方向》这一课,教材在呈现小朋友上学的主题图后,先请学生思考“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然后让学生填一填:小明的前面是东,后面是( ),右面是南,左面是( ),从而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材借助“太阳从东边升起”这一常识以及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来引导学生思考,获取新知。但在第一轮实际教学后发现,学生对主题图并不感兴趣,对于方位知识的学习也没有想像中的热情。调查了解后发现,学生早已有指南针、年轮等辨别方位的知识储备,更在一年级的语文课上已学习过方位的儿歌,并且已在语文课上就对此知识有所拓展,所以现在数学课相当于在“炒冷饭”。了解这一情况后,我在第二轮教学中采取了这样的教学方案:首先,复习语文课上学习过的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再结合学生的交流,呈现教材主题图,使学生主动地认识四个方向,明白了方向间的位置关系。最后,在教学书后“想想做做”(利用北极星、年轮和指南针辨别方向)时做了拓展练习,使方位知识的运用不再局限于看太阳,也使学生已有知识能进一步得到使用和扩充。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课堂并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充分激活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了学习的乐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调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切实的发挥。
2 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实现教学素材再调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内容有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从而学得更轻松更扎实;反之,如果对学习内容没有兴趣,学生学得累效果也不会好。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熟悉的、有趣味的,或者新鲜、好玩的事物,往往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产生探究问题的愿望。因此,需要通过教材调整,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教学,教材直接出示钟面,告诉学生“短针是时针,长针是分针”,开门见山揭示新知,但这样一来学生没有了探索的目标,只是机械的接受知识,兴致索然。所以,我在上这节课时,并没有一开始就出示书上的内容,而是用一个谜语引入,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揭题后,我又出示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钟,丰富学生的视觉体验;最后再出示典型钟面,让学生先观察钟面,再说说钟面上有什么。这样不仅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更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在这节课中,虽只是教材的小小调整,却让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提高了数学学习的效率。
3 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现教材内容再丰富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教材每一单元每一课甚至每一道例题的安排都会注意知识内容的逻辑起点,这为学生理解知识、建构知识模型提供了依据。当然教材是针对学生的一般认知特点和认知过程来考虑的。如果具体到每一个不同的班级,甚至不同的学生群体,那这个时候教材给教师留下的教学补充与发挥的空间还是很大的。所以教师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充实教材,使学生的学习落实在“最近发展区”内。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算“24点”》,教材例题和试一试中出示的牌计算方法大多都是可以用乘法口诀即“四六二十四”和“三八二十四”来算的,当然这种方法也是需要学生掌握的方法,虽然也有学生用非口诀法来算,但只是少数。这样一来,经过书上的练习后学生再做“比一比”即随意出4张牌算“24点”时遇到了问题。因为随意出4张牌的组合变化很多,绝大多数不是用口诀来算的,学生无法解答只能放弃。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这种实际状况,我在“比一比”前增添了一组不是用口诀计算的牌,着重帮助学生掌握如“连加”、“乘减”等方法,然后再让学生随意出牌试一试。由于有了多种算“24点”方法的基础,学生再随意出牌算时放弃的就明显少了,看到不能用口诀算也能再想想别的方法,学生在自己的判断、交流过程中拓展了思维更突破了难点。
4 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实现教材资源再拓展
除了数学教材外,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报刊、杂志、影视及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大众媒体的普及,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学生领略到作为数、形及其变化的科学,对人类以及对自己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因而,数学课不能死守着教材,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学习愿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精彩的世界更为重要。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一课教授学生认识钟面,学会看整时和大约几时。在课的尾声,学生对钟面的学习意犹未尽,我适时得介绍了从古到今计时工具的发展,现代先进计时仪器等知识,让学生对钟面的知识得到了更立体的感受,使学生领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而这些都等待着他们去研究和探索。
总之,数学教师对教材进行再整合、再调整、再丰富、再拓展的“再度开发”,可以使教材更好得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材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加全面的提高。
关键词:教材 数学学习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5(c)-0003-01
教材是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也是课堂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载体。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是数学课程的“实施者、决策者和创造者”,有经验的教师拿到教材这个“剧本”时,在考虑如何根据“剧本”导出好课的同时,还会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需要并对数学教材进行再度开发,使教材成为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学材”,并从中获得知识的最大化,真正提高教材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下面结合实际,就此谈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几点思考。
1 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实现生活学习再整合
数学教材的生长点一般是学生通过以往的数学学习掌握的知识,同时也会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等,但不同区域不同生活环境的学生获得的经验还是会有很大的差异。并且,数学的实用性、生活性也决定了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中也积累的一些相关认识,这些同样也可以成为数学学习的资源。所以,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是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关注的重要方面。有时候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大程度上由于教师过分“忠于”教材,而没有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包括教学的、生活的和其他学科的经验,并以此为基础适度调整,使新授知识能更快、更准得和已有知识衔接,使学生学得更轻松。
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方向》这一课,教材在呈现小朋友上学的主题图后,先请学生思考“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然后让学生填一填:小明的前面是东,后面是( ),右面是南,左面是( ),从而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材借助“太阳从东边升起”这一常识以及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来引导学生思考,获取新知。但在第一轮实际教学后发现,学生对主题图并不感兴趣,对于方位知识的学习也没有想像中的热情。调查了解后发现,学生早已有指南针、年轮等辨别方位的知识储备,更在一年级的语文课上已学习过方位的儿歌,并且已在语文课上就对此知识有所拓展,所以现在数学课相当于在“炒冷饭”。了解这一情况后,我在第二轮教学中采取了这样的教学方案:首先,复习语文课上学习过的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再结合学生的交流,呈现教材主题图,使学生主动地认识四个方向,明白了方向间的位置关系。最后,在教学书后“想想做做”(利用北极星、年轮和指南针辨别方向)时做了拓展练习,使方位知识的运用不再局限于看太阳,也使学生已有知识能进一步得到使用和扩充。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课堂并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充分激活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了学习的乐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调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切实的发挥。
2 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实现教学素材再调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内容有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从而学得更轻松更扎实;反之,如果对学习内容没有兴趣,学生学得累效果也不会好。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熟悉的、有趣味的,或者新鲜、好玩的事物,往往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产生探究问题的愿望。因此,需要通过教材调整,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教学,教材直接出示钟面,告诉学生“短针是时针,长针是分针”,开门见山揭示新知,但这样一来学生没有了探索的目标,只是机械的接受知识,兴致索然。所以,我在上这节课时,并没有一开始就出示书上的内容,而是用一个谜语引入,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揭题后,我又出示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钟,丰富学生的视觉体验;最后再出示典型钟面,让学生先观察钟面,再说说钟面上有什么。这样不仅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更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在这节课中,虽只是教材的小小调整,却让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提高了数学学习的效率。
3 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现教材内容再丰富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教材每一单元每一课甚至每一道例题的安排都会注意知识内容的逻辑起点,这为学生理解知识、建构知识模型提供了依据。当然教材是针对学生的一般认知特点和认知过程来考虑的。如果具体到每一个不同的班级,甚至不同的学生群体,那这个时候教材给教师留下的教学补充与发挥的空间还是很大的。所以教师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充实教材,使学生的学习落实在“最近发展区”内。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算“24点”》,教材例题和试一试中出示的牌计算方法大多都是可以用乘法口诀即“四六二十四”和“三八二十四”来算的,当然这种方法也是需要学生掌握的方法,虽然也有学生用非口诀法来算,但只是少数。这样一来,经过书上的练习后学生再做“比一比”即随意出4张牌算“24点”时遇到了问题。因为随意出4张牌的组合变化很多,绝大多数不是用口诀来算的,学生无法解答只能放弃。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这种实际状况,我在“比一比”前增添了一组不是用口诀计算的牌,着重帮助学生掌握如“连加”、“乘减”等方法,然后再让学生随意出牌试一试。由于有了多种算“24点”方法的基础,学生再随意出牌算时放弃的就明显少了,看到不能用口诀算也能再想想别的方法,学生在自己的判断、交流过程中拓展了思维更突破了难点。
4 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实现教材资源再拓展
除了数学教材外,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报刊、杂志、影视及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大众媒体的普及,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学生领略到作为数、形及其变化的科学,对人类以及对自己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因而,数学课不能死守着教材,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学习愿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精彩的世界更为重要。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一课教授学生认识钟面,学会看整时和大约几时。在课的尾声,学生对钟面的学习意犹未尽,我适时得介绍了从古到今计时工具的发展,现代先进计时仪器等知识,让学生对钟面的知识得到了更立体的感受,使学生领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而这些都等待着他们去研究和探索。
总之,数学教师对教材进行再整合、再调整、再丰富、再拓展的“再度开发”,可以使教材更好得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材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加全面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