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取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如何在把握新课标理念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课改热点问题之一。现谈谈本人的一些想法和看法。
一、创设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我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搭积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们利用手中的积木,搭建出漂亮的建筑,在搭建的过程中说一说你用到的积木的形状,使学生对已经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进行巩固,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的形状,并在纸上把长方体、正方体的每个面描出来,展示给同学们。这一生活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们展示自己成果的欲望,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又强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堂上少一些形式,多一些务实
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很多教师把目标似乎都凉在一边。课堂上为了追求“完美”,形式多样,热热闹闹,讨论、合作,层出不穷。可对目标的落实却微乎其微,一节课下来反思一下,好多讨论是没有必要的,有些合作是多余的,多少争论是离题万里。如果在课堂上少追求一点形式上的东西,课堂的有效性就显而易见了。记得在教学被减数中间有零的退位减法时,一节课就讨论了一个问题。课堂上,我先让学生把例题试着做一下,再找一个做对和一个退位出错的学生把自己的竖式板演出来。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哪个是对的,并且说明理由。经过一番交流讨论,学生很快掌握了被减数中间的零的变化情况。这节课虽然教师讲的不多,但学生掌握得还是非常好的。
三、主导与主体紧密结合。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
所以教师要放开手脚,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善于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用心去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充分培养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从而让学生以活跃、旺盛和高昂的精神状态去积极参与学习情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并且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课堂提问分层设计,力求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学生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多种因素的不同,自然就会存在着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们要承认差异、注重差异,关注差异。首先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特别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更多地发现其学习上的闪光点,使他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对数学感兴趣。教师课堂提问要进行分层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相应的提高,通常,课堂发言和讨论的机会往往被反应较快的学生捷足先登,反应慢的学生总是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旁观者。我在课堂上,常常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均有所获。比如,教学 “认识分数”一节,学生借助蛋糕图初步认识1/2后,我引导学生用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它的1/2。活动交流时,由于这一操作活动本身并无太大难度,因而,我先让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匯报自己操作的方法,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至于随后的深究性问题“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这个长方形的1/2呢”,则留给那些学习水平较好的学生来完成,而让其他学生作一些相应的补充或复述。这样的安排,真正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有问题可思,面向全体也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五、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并逐步培养了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在学习相遇应用题时当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后,又出示这样的练习:张师傅开着客车从A地去B,每小时30千米,同时李师傅开着货车从B地去A地,每小时40千米,经4小时两车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当学生正确解答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王师傅,你停在相遇点向前看你还能解决什么问题?(张师傅还要走多少千米才能到达B地?)要是张师傅回头看呢?(张师傅离A地多少千米?)如果换成李师傅你们还有什么新问题?让学生通过解答自己提出不同的叙述方式的问题,加深数量关系的理解,同时提高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大胆发言、认真倾听的习惯;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课堂交流活动,积极发言,充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认识和发现,以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促进其他同学的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除了认真听老师的讲授,还要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包括小组交流时时同伴的发言。要学会从同学的发言中吸取好的、对自己的学习有促进的积极因素。
3,培养学生相互评价的习惯;课堂上要鼓励学生评价他人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他人在练习时出现的问题。课堂上学生在评价他人时往往非常细,也非常严格,因此通过相互评价能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更加注意自己容易出现的错误。
总之,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合理选用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教育学》《心理学》
一、创设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我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搭积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们利用手中的积木,搭建出漂亮的建筑,在搭建的过程中说一说你用到的积木的形状,使学生对已经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进行巩固,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的形状,并在纸上把长方体、正方体的每个面描出来,展示给同学们。这一生活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们展示自己成果的欲望,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又强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堂上少一些形式,多一些务实
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很多教师把目标似乎都凉在一边。课堂上为了追求“完美”,形式多样,热热闹闹,讨论、合作,层出不穷。可对目标的落实却微乎其微,一节课下来反思一下,好多讨论是没有必要的,有些合作是多余的,多少争论是离题万里。如果在课堂上少追求一点形式上的东西,课堂的有效性就显而易见了。记得在教学被减数中间有零的退位减法时,一节课就讨论了一个问题。课堂上,我先让学生把例题试着做一下,再找一个做对和一个退位出错的学生把自己的竖式板演出来。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哪个是对的,并且说明理由。经过一番交流讨论,学生很快掌握了被减数中间的零的变化情况。这节课虽然教师讲的不多,但学生掌握得还是非常好的。
三、主导与主体紧密结合。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
所以教师要放开手脚,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善于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用心去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充分培养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从而让学生以活跃、旺盛和高昂的精神状态去积极参与学习情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并且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课堂提问分层设计,力求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学生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多种因素的不同,自然就会存在着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们要承认差异、注重差异,关注差异。首先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特别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更多地发现其学习上的闪光点,使他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对数学感兴趣。教师课堂提问要进行分层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相应的提高,通常,课堂发言和讨论的机会往往被反应较快的学生捷足先登,反应慢的学生总是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旁观者。我在课堂上,常常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均有所获。比如,教学 “认识分数”一节,学生借助蛋糕图初步认识1/2后,我引导学生用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它的1/2。活动交流时,由于这一操作活动本身并无太大难度,因而,我先让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匯报自己操作的方法,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至于随后的深究性问题“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这个长方形的1/2呢”,则留给那些学习水平较好的学生来完成,而让其他学生作一些相应的补充或复述。这样的安排,真正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有问题可思,面向全体也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五、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并逐步培养了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在学习相遇应用题时当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后,又出示这样的练习:张师傅开着客车从A地去B,每小时30千米,同时李师傅开着货车从B地去A地,每小时40千米,经4小时两车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当学生正确解答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王师傅,你停在相遇点向前看你还能解决什么问题?(张师傅还要走多少千米才能到达B地?)要是张师傅回头看呢?(张师傅离A地多少千米?)如果换成李师傅你们还有什么新问题?让学生通过解答自己提出不同的叙述方式的问题,加深数量关系的理解,同时提高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大胆发言、认真倾听的习惯;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课堂交流活动,积极发言,充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认识和发现,以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促进其他同学的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除了认真听老师的讲授,还要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包括小组交流时时同伴的发言。要学会从同学的发言中吸取好的、对自己的学习有促进的积极因素。
3,培养学生相互评价的习惯;课堂上要鼓励学生评价他人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他人在练习时出现的问题。课堂上学生在评价他人时往往非常细,也非常严格,因此通过相互评价能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更加注意自己容易出现的错误。
总之,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合理选用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教育学》《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