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的佛教慈善观

来源 :宗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ot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近代佛教革新运动的主要代表,太虚顺应近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变化,在庙产兴学事件和日本、锡兰等国佛教界开展慈善事业等因素的影响下,积极倡导佛教慈善事业。在理论层面,太虚认为佛教开展慈善事业的佛法基础是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和因果报应论,并回答了佛教徒慈善活动时面临的戒律问题。在实践层面,太虚注重制度的设计,以具体的实践规划落实佛教慈善事业。
其他文献
从先秦以来,包括宗教在内的各种文化交流,加深了藏区群众与祖国内地的关系,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与友谊,促进了对中原王朝的认同,从文化、思想和心理上为西藏归入祖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公元13世纪中叶,西藏地方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以萨班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历代高僧大德为争取和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爱国主义实践、立场和思想为西藏佛教界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使得西藏佛教界形成了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元明清三朝统治者利用藏传佛教在藏族地区的深远影响,把藏传佛教作为其治理藏族地区的一个重要的施政方针。寓政于教,利用
2013年5月22日下午,应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邀请,深圳大学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大华先生在四川大学文科楼做了题为“庄子哲学中的逍遥与自由问题”的学术讲座。
2013年5月16日下午,应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邀请,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汉学系欧福克教授在文科楼158学术报告厅做了题为“老子隐居之所——从《天社山志》一书了解槐轩门人对一座道教名山的改造”的学术报告。欧福克教授主要研究道教之过去与现今、四川道教传统与民间宗教、宗教碑铭学、道教的环保伦理。
《周立异文集——谈道录》(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以下简称《谈道录》)收录了山东大学周立舁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现在30多年间所发表的有关道家、道教研究的文章共24篇,其中前12篇是有关道家研究方面的文章,后12篇则是关于道教研究方面的成果。
我所潘显一教授作为四川省美学学会会长和四川大学“985工程”宗教、哲学与社会创新基地学术带头人、宗教学、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应乐山市委宣传部之邀,于3月25日上午为乐山市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作题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丽中国”与“美丽乐山”建设谈》的讲座,从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和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的深刻人文内涵,结合乐山建设中的“六个美丽”目标,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全面小康”实现后的更丰富、全面、整体、“以人为本”的“美”与“乐”愿景,也从理论层面论述了乐山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传统在乐
北宋紫阳真人张伯端是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入清以来,他的籍贯出现了“临海说”与“天台说”之争,至今不息。本文就“临海说”代表作《台州道教考》所列主要依据,归纳成“郡人就是临海人吗、雍正御书认可张伯端是临海人对吗、齐召南为什么要变更张伯端籍贯、张伯端真的只有临海立传而天台无吗”四个问题进行剖析研究,认定张伯端确实是天台人无疑。
对俄藏黑水城文献A20V全真教佚词中难以通读之处,文中尝试进行了部分释读与整理,以期呈现这些佚词重要的文献价值。
洪武年间僧人姚广孝有关白云观的五篇诗作,充分反映了他与北京这座著名道观之间的密切关系。这在明代道教发展史上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为明代影响广泛的“真武助燕王”神话提供了背景分析与文化解读的契机。
无准师范为宋代临济宗杨岐派的高僧,曾经深刻地影响过日本禅宗的发展。本文就其生卒、家世、出家、四川参学几个方面做了勾稽,粗绘出了无准师范早期行迹的轮廓。
中土寺庙中僧俗供养的佛像,除了一些就地塑造难以移动以外,大都是从他处请来的。当信徒在迎请这些佛像时,会伴随一定的仪式,然后安置到寺庙等处供养。这种请像的过程统称为迎像,以“迎”显示对佛像的虔敬。而迎请佛像的目的除了作为僧俗的供养外,还有其他一些具有民俗特征的功能和目的,如:祈雨、治病、镇寺、忏悔、妆点法会、祈福、种因果,不一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