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一则新闻能否吸引住读者,标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调查统计,在被阅读的新闻中,有94%的读者是先读标题再读内容的,也就是说,读者对新闻的选择是从标题开始的。好的新闻标题,一方面能在瞬间吸引读者的眼球,以最快的速度实现新闻的价值和扩大新闻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对新闻本身能起到画龙点睛、增辉添色的作用。好的新闻标题独具匠心、新颖别致,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生动鲜活
生动鲜活的语言富有表现力和吸引力,它能激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引起读者的共鸣。例如:
(1)《勒紧腰带也得保教育》(1994.3.19《中国教育报》)
(2)《北约同情难民鳄鱼的眼泪》(1999.4.20《中国青年报》)
“勒紧腰带”、“鳄鱼的眼泪”是老百姓经常用的俗语,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易于接受。例(1)教育连着千家万户,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千秋万代的大事,标题用夸张的手法,用“勒紧腰带”百姓常用的俗语与教育连在一起,鲜明地突出了发展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例(2)用“鳄鱼的眼泪”,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北约对待难民假慈悲的态度。
(3)《焦作:抓了个贪婪的“电老鼠”》(2000.5.29《河南商报》)
老鼠令人厌恶,把疯狂窃电的罪犯喻为“老鼠”,其丑恶面孔和可耻行径暴露无遗,非常形象。
(4)《猴年钢价上蹿下跳》(2004.12.23《工商时报》)
猴年钢价起起落落,以猴子上蹿下跳的特性比喻钢价的起伏,把很枯燥的现象表达得具体鲜活。
(5)《又有飞蛾扑火燎身》(2000.5.26《大河报》)
把违章开发票的行为比喻为“飞蛾扑火”的行为,后果不言而喻。
(6)《守护“陕西的一叶肺”》(2004.12.22《陕西日报》)
陕西黄龙县境内的万亩林海,长期净化着渭北和陕西的大片空气,把这万亩林海喻为“一叶肺”恰当得体。
上述标题都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在标题上把枯燥乏味的内容点“活”了,一下吸引住读者的视线。由于具象思维是汉民族基本的思维方式,体现在语言运用中,人们特别喜欢用具体形象色彩鲜明的词句及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如比喻,就是人们常用的一种修辞格,比喻运用得巧妙,标题一下就鲜活起来。它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平淡为神奇,变复杂为浅显,引发人们联想,使标题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含蓄蕴藉
含蓄婉转,言简意丰,寓意深刻,引发联想的新闻标题,能获得以简驭繁的效果。
(1)《我省露地冬菜遭遇“严冬”》(2004.12.21《陕西日报》)
冬菜丰收,但来拉菜的客商稀稀拉拉,时值冬季,萧条的市场如节令上的严冬,令人不容乐观。用语义双关的修辞手法,言在此而义在彼。
(2)《国庆车市“忧闲”度日》(2004..10.8《经济参考报》)
“悠闲”“忧闲”,把轻松变成了沉重和无奈,含蓄又准确地反映出车市冷清萧条,汽车经销商的“闲”中藏“忧”的无可奈何。
(3)《为手机换上中国“芯”》(2003.3.21《新民晚报》)
“心”谐音“芯”,用双关表义巧妙天成,让人玩味无穷。
(4)《杨利伟与妻儿天地对话》(2003.10.16《人民日报》)
“神5”飞天,国人骄傲,杨利伟与妻儿“天地”对话,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同时对身在太空的航天英雄肃然起敬,标题言简意丰,壮美中透着温情。
(5)《婚姻也有了“起步价”》(2006.11.6《羊城晚报》)
“起步价”指以营利为目的的交通工具的基础价,标题把它和一个抽象的概念搭配在一起使人不可思议,忍不住要看个明白。原来现在年轻人的观念是爱情是甜蜜的,婚姻是现实的,但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前提,这个“起步价”是步入婚姻殿堂的物质基础。用“起步价”比喻委婉温和,化俗为雅。
(6)《老挝不老万象更新》(1993.12.19《中国青年报》)
这个标题很巧妙地利用国名顺拈和首都“万象”双关表达,一语双关,一箭双雕。
含蓄蕴藉的新闻标题常使用对偶、双关、仿拟、用典、谐音的修辞手法。
幽默风趣
幽默风趣的标题,让人玩味再三,在诙谐中引人深思。
(1)《秦晋邦纠斜有绝活百米烟囱改“斜”归正》(1994.5.15《今晚报》)
“改‘斜’归正”谐音仿拟“改邪归正”,用谐音仿拟和拟人的手法,幽默诙谐,轻松明快,形象地说明了纠斜专家的高超技艺。
(2)《丰子恺画画“不要脸”》(1999.4.8《文摘报》)
“不要脸”怎么用到了丰子恺身上?标题巧设悬念,吊足读者的胃口,别致新颖,横生妙趣。原来此文是夸赞丰子恺作画水平高超,人物没有鼻子、眼睛,却仍然惟妙惟肖。在此“不要脸”用的是反常规义,而不是常用的“不知廉耻”义,从而产生陌生感和幽默感。
(3)《莫让“名片”成“名骗”》(1993.1.22《人民日报》)
(4)《莫让“严禁”成“言禁”》(2001.2.14《中国纪检监察报》)
(5)《大众话题:莫使“星闻”变“腥闻”》(2003.8.25《工人日报》)
例(3)(4)(5)采用谐音制作标题,由同音引发联想,表达准确得体又不失幽默,本词和谐音词语相映成趣,针砭时弊一针见血,褒贬态度鲜明。类似的还有《莫使“公关”变“攻官”》、《莫使验收成“宴收”》、《谨防“公示”变“公式”》等。
(6)《纯净水不都“纯净”》(1999.8.4《羊城晚报》)
(7)《国产软件可以不软》(2003.10.22《人民日报》)
(8)《汽车修理业谁来“修理”》(1998.5.7《生活报》)
例(6)(7)(8)把现成的词语拆开重复使用,巧妙赋予了新的内涵,别致有趣,给人眼前一亮的新鲜感。
(9)《老鼠并不都爱大米》(2006.11.6《羊城晚报》
(10)《好事不该多磨》(1996.5.21《经济日报》)
“老鼠爱大米”、“好事多磨”是人们熟悉的俗语,但标题拆句否定,吸引读者一睹为快。
(11)《踢了十三年的“皮球”进了门》(1999.10.12《解放军报》)
把人浮于事、推诿扯皮的工作作风比喻为“踢皮球”,“球”进门了说明这种坏风气得到了制止,比喻贴切,风趣中揭示了深刻的问题。还有如《一道公文背着三十九颗印章旅行》等,引人深思。
(12)《老婆休老公官司不轻松》(2000.3.24《生活报》
传统观念中,是丈夫休妻,标题却是反常规的妻子休丈夫,醒目、新鲜,又让人心生疑问,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果。用宽式对偶的形式,读来上口,不乏情趣。
优美和谐
好的标题给人美的感受,在标题中运用对偶有整齐和谐的美感,在炼字上讲究音节平仄相间,抑扬顿挫,好读好记,能给人留下深深的印象。
(1)《一百元,一个学期,一个未来》(2005.4.2《齐鲁晚报》)
排比和反复也是新闻标题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为了突出某种意思,增加气势。宁夏有些地区,因家庭贫困辍学的孩子,他们一学期的学费只不过一百元钱,如果资助了一个孩子,就是给了一个孩子的未来,标题通过排比和反复句式的运用,简练完整,优美和谐,意义隽永。
(2)《农民卖鲜红的血血站赚黑心的钱》(1996.4.16《南方周末》)
标题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鲜红的血和黑心的钱形成强烈反差,表现出鲜明的感情色彩,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用宽式对偶的形式,读来顺口,对称和谐。
(3)《军人英雄梦香港回归情》(2003.9.30《人民日报》)
(4)《兵韵兵情说兵事》(2004.4.8《解放军报》)
好的新闻标题还体现在音律上优美和谐,朗朗上口。例(3)整句对称,句末押韵,流溢出刚柔交响的和谐美。例(4)句中利用同语素词语形成韵律,产生音乐美感。这样的标题还有如《五十年风雨辉煌十万株桃李芬芳》、《中国“保尔”热,乌克兰“钢铁”冷》)等。
(5)《“笑长”带着笑客放笑云山》(2006.11.6《羊城晚报》)
笑一笑,十年少,笑能延年益寿,笑能消除烦恼,把“爱笑俱乐部”负责人称为“笑长”,他每周六指挥大家进行“大笑运动”。标题连用三个“笑”,读起来朗朗上口,轻松活泼,主题突出。
(6)《明星为啥跟记者翻脸》(2000.5.13《东方家庭报》)
(7)《酱油出事了》(2002.3.23《北京青年报》)
(8)《宰我们,没门儿》(1994.7.20《法制日报》)
(9)《今天凌晨,澳门回家》(1999.12.20《羊城晚报》)
近些年来,新闻标题出现口语化的趋势,出现了贴近百姓生活、生动活泼的口语词句,这些标题随意自然,雅俗共赏,鲜活醒目,体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的质朴美。
总之,好的新闻标题能起到画龙点睛和引人入胜的作用,独具艺术魅力的新闻标题,往往让人过目不忘,使人得到一种艺术的享受。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中文系)
编校:郑艳
生动鲜活
生动鲜活的语言富有表现力和吸引力,它能激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引起读者的共鸣。例如:
(1)《勒紧腰带也得保教育》(1994.3.19《中国教育报》)
(2)《北约同情难民鳄鱼的眼泪》(1999.4.20《中国青年报》)
“勒紧腰带”、“鳄鱼的眼泪”是老百姓经常用的俗语,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易于接受。例(1)教育连着千家万户,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千秋万代的大事,标题用夸张的手法,用“勒紧腰带”百姓常用的俗语与教育连在一起,鲜明地突出了发展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例(2)用“鳄鱼的眼泪”,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北约对待难民假慈悲的态度。
(3)《焦作:抓了个贪婪的“电老鼠”》(2000.5.29《河南商报》)
老鼠令人厌恶,把疯狂窃电的罪犯喻为“老鼠”,其丑恶面孔和可耻行径暴露无遗,非常形象。
(4)《猴年钢价上蹿下跳》(2004.12.23《工商时报》)
猴年钢价起起落落,以猴子上蹿下跳的特性比喻钢价的起伏,把很枯燥的现象表达得具体鲜活。
(5)《又有飞蛾扑火燎身》(2000.5.26《大河报》)
把违章开发票的行为比喻为“飞蛾扑火”的行为,后果不言而喻。
(6)《守护“陕西的一叶肺”》(2004.12.22《陕西日报》)
陕西黄龙县境内的万亩林海,长期净化着渭北和陕西的大片空气,把这万亩林海喻为“一叶肺”恰当得体。
上述标题都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在标题上把枯燥乏味的内容点“活”了,一下吸引住读者的视线。由于具象思维是汉民族基本的思维方式,体现在语言运用中,人们特别喜欢用具体形象色彩鲜明的词句及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如比喻,就是人们常用的一种修辞格,比喻运用得巧妙,标题一下就鲜活起来。它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平淡为神奇,变复杂为浅显,引发人们联想,使标题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含蓄蕴藉
含蓄婉转,言简意丰,寓意深刻,引发联想的新闻标题,能获得以简驭繁的效果。
(1)《我省露地冬菜遭遇“严冬”》(2004.12.21《陕西日报》)
冬菜丰收,但来拉菜的客商稀稀拉拉,时值冬季,萧条的市场如节令上的严冬,令人不容乐观。用语义双关的修辞手法,言在此而义在彼。
(2)《国庆车市“忧闲”度日》(2004..10.8《经济参考报》)
“悠闲”“忧闲”,把轻松变成了沉重和无奈,含蓄又准确地反映出车市冷清萧条,汽车经销商的“闲”中藏“忧”的无可奈何。
(3)《为手机换上中国“芯”》(2003.3.21《新民晚报》)
“心”谐音“芯”,用双关表义巧妙天成,让人玩味无穷。
(4)《杨利伟与妻儿天地对话》(2003.10.16《人民日报》)
“神5”飞天,国人骄傲,杨利伟与妻儿“天地”对话,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同时对身在太空的航天英雄肃然起敬,标题言简意丰,壮美中透着温情。
(5)《婚姻也有了“起步价”》(2006.11.6《羊城晚报》)
“起步价”指以营利为目的的交通工具的基础价,标题把它和一个抽象的概念搭配在一起使人不可思议,忍不住要看个明白。原来现在年轻人的观念是爱情是甜蜜的,婚姻是现实的,但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前提,这个“起步价”是步入婚姻殿堂的物质基础。用“起步价”比喻委婉温和,化俗为雅。
(6)《老挝不老万象更新》(1993.12.19《中国青年报》)
这个标题很巧妙地利用国名顺拈和首都“万象”双关表达,一语双关,一箭双雕。
含蓄蕴藉的新闻标题常使用对偶、双关、仿拟、用典、谐音的修辞手法。
幽默风趣
幽默风趣的标题,让人玩味再三,在诙谐中引人深思。
(1)《秦晋邦纠斜有绝活百米烟囱改“斜”归正》(1994.5.15《今晚报》)
“改‘斜’归正”谐音仿拟“改邪归正”,用谐音仿拟和拟人的手法,幽默诙谐,轻松明快,形象地说明了纠斜专家的高超技艺。
(2)《丰子恺画画“不要脸”》(1999.4.8《文摘报》)
“不要脸”怎么用到了丰子恺身上?标题巧设悬念,吊足读者的胃口,别致新颖,横生妙趣。原来此文是夸赞丰子恺作画水平高超,人物没有鼻子、眼睛,却仍然惟妙惟肖。在此“不要脸”用的是反常规义,而不是常用的“不知廉耻”义,从而产生陌生感和幽默感。
(3)《莫让“名片”成“名骗”》(1993.1.22《人民日报》)
(4)《莫让“严禁”成“言禁”》(2001.2.14《中国纪检监察报》)
(5)《大众话题:莫使“星闻”变“腥闻”》(2003.8.25《工人日报》)
例(3)(4)(5)采用谐音制作标题,由同音引发联想,表达准确得体又不失幽默,本词和谐音词语相映成趣,针砭时弊一针见血,褒贬态度鲜明。类似的还有《莫使“公关”变“攻官”》、《莫使验收成“宴收”》、《谨防“公示”变“公式”》等。
(6)《纯净水不都“纯净”》(1999.8.4《羊城晚报》)
(7)《国产软件可以不软》(2003.10.22《人民日报》)
(8)《汽车修理业谁来“修理”》(1998.5.7《生活报》)
例(6)(7)(8)把现成的词语拆开重复使用,巧妙赋予了新的内涵,别致有趣,给人眼前一亮的新鲜感。
(9)《老鼠并不都爱大米》(2006.11.6《羊城晚报》
(10)《好事不该多磨》(1996.5.21《经济日报》)
“老鼠爱大米”、“好事多磨”是人们熟悉的俗语,但标题拆句否定,吸引读者一睹为快。
(11)《踢了十三年的“皮球”进了门》(1999.10.12《解放军报》)
把人浮于事、推诿扯皮的工作作风比喻为“踢皮球”,“球”进门了说明这种坏风气得到了制止,比喻贴切,风趣中揭示了深刻的问题。还有如《一道公文背着三十九颗印章旅行》等,引人深思。
(12)《老婆休老公官司不轻松》(2000.3.24《生活报》
传统观念中,是丈夫休妻,标题却是反常规的妻子休丈夫,醒目、新鲜,又让人心生疑问,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果。用宽式对偶的形式,读来上口,不乏情趣。
优美和谐
好的标题给人美的感受,在标题中运用对偶有整齐和谐的美感,在炼字上讲究音节平仄相间,抑扬顿挫,好读好记,能给人留下深深的印象。
(1)《一百元,一个学期,一个未来》(2005.4.2《齐鲁晚报》)
排比和反复也是新闻标题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为了突出某种意思,增加气势。宁夏有些地区,因家庭贫困辍学的孩子,他们一学期的学费只不过一百元钱,如果资助了一个孩子,就是给了一个孩子的未来,标题通过排比和反复句式的运用,简练完整,优美和谐,意义隽永。
(2)《农民卖鲜红的血血站赚黑心的钱》(1996.4.16《南方周末》)
标题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鲜红的血和黑心的钱形成强烈反差,表现出鲜明的感情色彩,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用宽式对偶的形式,读来顺口,对称和谐。
(3)《军人英雄梦香港回归情》(2003.9.30《人民日报》)
(4)《兵韵兵情说兵事》(2004.4.8《解放军报》)
好的新闻标题还体现在音律上优美和谐,朗朗上口。例(3)整句对称,句末押韵,流溢出刚柔交响的和谐美。例(4)句中利用同语素词语形成韵律,产生音乐美感。这样的标题还有如《五十年风雨辉煌十万株桃李芬芳》、《中国“保尔”热,乌克兰“钢铁”冷》)等。
(5)《“笑长”带着笑客放笑云山》(2006.11.6《羊城晚报》)
笑一笑,十年少,笑能延年益寿,笑能消除烦恼,把“爱笑俱乐部”负责人称为“笑长”,他每周六指挥大家进行“大笑运动”。标题连用三个“笑”,读起来朗朗上口,轻松活泼,主题突出。
(6)《明星为啥跟记者翻脸》(2000.5.13《东方家庭报》)
(7)《酱油出事了》(2002.3.23《北京青年报》)
(8)《宰我们,没门儿》(1994.7.20《法制日报》)
(9)《今天凌晨,澳门回家》(1999.12.20《羊城晚报》)
近些年来,新闻标题出现口语化的趋势,出现了贴近百姓生活、生动活泼的口语词句,这些标题随意自然,雅俗共赏,鲜活醒目,体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的质朴美。
总之,好的新闻标题能起到画龙点睛和引人入胜的作用,独具艺术魅力的新闻标题,往往让人过目不忘,使人得到一种艺术的享受。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中文系)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