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学生成长的要求、现行的教育弊端和经典阅读缺失原因的分析入手,提出经典阅读的迫切性、重要性,继而从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经典阅读”和“对学生的经典阅读进行方法指导”两方面提供了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经典阅读 重要性 如何引导 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44-01
我们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关于生命本质的追问,都需要理解、追求并实现人生的价值,获取生命的意义。那么,帮助学生最切实最完整地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实现他(她)拥有的最高权利,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虽然教育的观念正在逐步变革,教育的内容正在逐步优化,教育的行为正在逐步改善,但一整套教材与考试制度仍然不遗余力地给学生灌输单一的知识、单一的观念,强制性地要求学生接受并相信这样的知识和观念。这种“精神阉割”让学生无法自主地进行独立人格创建,无法升华生命意义。
置身网络时代、媒体时代、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海量信息,大家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大量资讯,但这些资讯大多就像冰块,在嘴里化了,解了渴,但无法升华生命的意义。究其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阅读的功利化。素质教育在强势推进,但应试教育的市场依然把学生变成“考试的机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校看重“教学质量”,急功近利思想使学生的课外阅读直接变成了课堂教学的第二战场。二是阅读理念模糊。因为巨大的学习压力,学生审美情趣跌落,阅读纯粹是为了娱乐和消遣。三是阅读空间遭到侵袭。大众传媒对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无处不在,对学生的社会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82年,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出版了《童年的消逝》一本书,提出“以电视为中心的媒介环境正在导致童年在北美的消逝”。21 世纪的今天,现代信息产业无孔不入,肆无忌惮地破坏着学生的生态环境。大众传媒对学生的最大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对学生阅读的影响。四是受制教师素养。语文教师忙于教育教学,苦于工作压力,经典阅读趋少,人文素养下滑,往往依靠规训、惩戒或者利诱来维持教学,使得学生在离开校园的时候思想相当贫瘠。令人担忧的阅读现状,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与深刻思考。
朱光潜曾说:“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古今中外,那些成就卓越、个性突出的人,对经典阅读也是最为重视的。前苏联的学者帕列耶夫斯基谈称普希金是一所“学校”,说:“任何一个俄罗斯人,都要经历这个高级学校,以提高自己的智慧,校正心灵的音律,把握生活的航向。况且这个学校是巨擘所赐,无须代价,在非常愉快的消遣中度过。”这些都反映了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必要性。
如何引导学生走进经典阅读?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的看法值得提倡,“经典是经历史长河的淘洗留存下来的,经典的概念和阵容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红楼梦》在五四之前被视为通俗作品,地位并不高,之后才跻身经典的殿堂。又比如金庸的小说,当初不过是报纸上连载的通俗小说,但现在越来越经典化了。我觉得青年人一方面可以多读经典的作品,一方面可以读一些最新的作品,取两头而弃中间。读书是个人的事情,还得看爱好。”在尊重学生爱好的基础上,语文教师要着力于贯彻个性化的教养性经典阅读,也就是一种不仅让自己读书,同时让书来读我们自己——也就是让书香来浸染我们自己的经典阅读。把经典阅读的选择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经典进行阅读,喜欢自然风物的去看《昆虫记》,喜欢社会万象的去看《官场现形记》,喜欢情感世界的去看《红楼梦》,喜欢天马行空的去看《西游记》,只要他们能从中感受到经典阅读的乐趣,在经典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人生的智慧和生命的关爱,我们又何必苛求学生经典阅读的整齐划一呢?
当然,语文教师还要对学生的经典阅读进行方法指导。要告诉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千万不能忽视了思考,慎防把“阅读”变成单一的“悦读”。因为阅读不仅仅带给人愉悦,还应该带给人思考,将阅读纯粹降低到一种使人感觉到愉悦的程度就削弱了阅读的力量,更削弱了阅读能够带给人那种深刻的思想。阅读经典,是一种严肃的阅读,它或许是一条自我拯救的途径。因此,经典阅读需要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接触那些文字,让自己的心灵接触那些高贵的生命。在变得粗俗前学会优雅,在沉迷暴力前学会关怀,在迷失自我前学会质疑,让自己的灵魂自由穿梭在美妙无比的文字中,让生命的历史深度或底蕴不断提升。
青少年的阅读,承载着伟大的使命,关乎国家的前途和未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应试教育和大众文化的双重夹击下,想要让学生真正对文学经典产生阅读兴趣并能保持阅读热情,必须要进行有步骤、科学的指导。进行经典阅读,培养人文精神,提升生命底蕴,是学生成长的必需;指导经典阅读,彰显人文关怀,升华生命意义,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钱理群 《我对大学教育的三个忧虑——就北大110周年校庆及<寻找北大>答采访者问》 《寻找北大》,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年4月
[2] 朱光潜 《谈读书》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8年
[3] 王洪波 《E时代,经典阅读如何进行?》 《中华读书报》2005年7月6日
[4] 郭英剑 《经典阅读:读,还是不读——当代中外阅读的现状与前景》 《博览群书》2010年07期
[5] 郭英剑 《国际视野下经典阅读期待新思路》 《中国教育报》2010年6月24日
[6] 陈方敏 《用人文的灵光照亮精神的对话——关于对<新语文读本>的研究及其他》 中国教育辅导网
关键词:经典阅读 重要性 如何引导 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44-01
我们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关于生命本质的追问,都需要理解、追求并实现人生的价值,获取生命的意义。那么,帮助学生最切实最完整地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实现他(她)拥有的最高权利,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虽然教育的观念正在逐步变革,教育的内容正在逐步优化,教育的行为正在逐步改善,但一整套教材与考试制度仍然不遗余力地给学生灌输单一的知识、单一的观念,强制性地要求学生接受并相信这样的知识和观念。这种“精神阉割”让学生无法自主地进行独立人格创建,无法升华生命意义。
置身网络时代、媒体时代、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海量信息,大家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大量资讯,但这些资讯大多就像冰块,在嘴里化了,解了渴,但无法升华生命的意义。究其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阅读的功利化。素质教育在强势推进,但应试教育的市场依然把学生变成“考试的机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校看重“教学质量”,急功近利思想使学生的课外阅读直接变成了课堂教学的第二战场。二是阅读理念模糊。因为巨大的学习压力,学生审美情趣跌落,阅读纯粹是为了娱乐和消遣。三是阅读空间遭到侵袭。大众传媒对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无处不在,对学生的社会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82年,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出版了《童年的消逝》一本书,提出“以电视为中心的媒介环境正在导致童年在北美的消逝”。21 世纪的今天,现代信息产业无孔不入,肆无忌惮地破坏着学生的生态环境。大众传媒对学生的最大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对学生阅读的影响。四是受制教师素养。语文教师忙于教育教学,苦于工作压力,经典阅读趋少,人文素养下滑,往往依靠规训、惩戒或者利诱来维持教学,使得学生在离开校园的时候思想相当贫瘠。令人担忧的阅读现状,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与深刻思考。
朱光潜曾说:“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古今中外,那些成就卓越、个性突出的人,对经典阅读也是最为重视的。前苏联的学者帕列耶夫斯基谈称普希金是一所“学校”,说:“任何一个俄罗斯人,都要经历这个高级学校,以提高自己的智慧,校正心灵的音律,把握生活的航向。况且这个学校是巨擘所赐,无须代价,在非常愉快的消遣中度过。”这些都反映了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必要性。
如何引导学生走进经典阅读?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的看法值得提倡,“经典是经历史长河的淘洗留存下来的,经典的概念和阵容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红楼梦》在五四之前被视为通俗作品,地位并不高,之后才跻身经典的殿堂。又比如金庸的小说,当初不过是报纸上连载的通俗小说,但现在越来越经典化了。我觉得青年人一方面可以多读经典的作品,一方面可以读一些最新的作品,取两头而弃中间。读书是个人的事情,还得看爱好。”在尊重学生爱好的基础上,语文教师要着力于贯彻个性化的教养性经典阅读,也就是一种不仅让自己读书,同时让书来读我们自己——也就是让书香来浸染我们自己的经典阅读。把经典阅读的选择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经典进行阅读,喜欢自然风物的去看《昆虫记》,喜欢社会万象的去看《官场现形记》,喜欢情感世界的去看《红楼梦》,喜欢天马行空的去看《西游记》,只要他们能从中感受到经典阅读的乐趣,在经典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人生的智慧和生命的关爱,我们又何必苛求学生经典阅读的整齐划一呢?
当然,语文教师还要对学生的经典阅读进行方法指导。要告诉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千万不能忽视了思考,慎防把“阅读”变成单一的“悦读”。因为阅读不仅仅带给人愉悦,还应该带给人思考,将阅读纯粹降低到一种使人感觉到愉悦的程度就削弱了阅读的力量,更削弱了阅读能够带给人那种深刻的思想。阅读经典,是一种严肃的阅读,它或许是一条自我拯救的途径。因此,经典阅读需要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接触那些文字,让自己的心灵接触那些高贵的生命。在变得粗俗前学会优雅,在沉迷暴力前学会关怀,在迷失自我前学会质疑,让自己的灵魂自由穿梭在美妙无比的文字中,让生命的历史深度或底蕴不断提升。
青少年的阅读,承载着伟大的使命,关乎国家的前途和未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应试教育和大众文化的双重夹击下,想要让学生真正对文学经典产生阅读兴趣并能保持阅读热情,必须要进行有步骤、科学的指导。进行经典阅读,培养人文精神,提升生命底蕴,是学生成长的必需;指导经典阅读,彰显人文关怀,升华生命意义,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钱理群 《我对大学教育的三个忧虑——就北大110周年校庆及<寻找北大>答采访者问》 《寻找北大》,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年4月
[2] 朱光潜 《谈读书》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8年
[3] 王洪波 《E时代,经典阅读如何进行?》 《中华读书报》2005年7月6日
[4] 郭英剑 《经典阅读:读,还是不读——当代中外阅读的现状与前景》 《博览群书》2010年07期
[5] 郭英剑 《国际视野下经典阅读期待新思路》 《中国教育报》2010年6月24日
[6] 陈方敏 《用人文的灵光照亮精神的对话——关于对<新语文读本>的研究及其他》 中国教育辅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