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材二次开发的意义已经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就语文学科而言,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必须建立在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要联系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新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开阔空间需要语文教师依据自身素养及学生素质进行合理的二次开发,才能符合真实课堂的需要。
关键词: 语文教材 二次开发 教学资源 教育意蕴 教学设计
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批判性的解读,由传统意义上的“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教材是专家、学者编制的,预设了一定的教学情境和教学对象,而现实中的教学情境却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充当的是教材和教育情境的中间桥梁,使教材对具体的教育情境更具有适应性。新的教学形式给予了教师极大的空间发挥个人才能。但是部分一线教师习惯于“教教材”,按照教参资料走,“带着枷锁跳舞”,因而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的开阔空间反而让他们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谓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以上教材二次开发的具体涵义看出,二次开发要求教师从课程标准出发,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结合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重新解读。对教师而言,二次开发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风格、个人阅历及人格魅力。在进行教材二次开发时,教师可以考虑从经典文本的教材资源、教育意蕴、教学设计的思路三方面着手。
一、经典文本教材资源的开发
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无论是语言的积累还是语感的培养都需要广泛的阅读,教材所含的阅读资源有限,教师需要开发教材资源。
教材资源的开发可以涵盖教材并延伸到教材之外。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专家们在编写教材时已对课文划分了单元,每个单元有单独的主题。如果对这些已有的课文教学次序进行调整,就是对教学资源的重组,即涵盖于教材之上的教材资源的二次开发,并可以扩展到教材之外。教材资源重组可以从话题、情感、作家等多个角度进行。
初一语文教材第一单元针对刚升入初中的孩子设计了体会人生的一系列课文,目的在于引起他们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第二单元则收纳了阐述信念、理想等文章。稍加观察会发现,第一、二单元中,《在山的那边》、《理想》、《我的信念》等都是有关理想、信念的文章,对这一话题进行重组就可以带领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理想与信念的价值,对刚入中学的学生树立自己的理想、坚持信念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以爱国之情为文章中心情感的《黄河颂》、《最后一课》、《土地的誓言》等,教师可以将这些文章前后联系起来教学,使学生产生更深的爱国情感。在教授初二语文教材中的《背影》时,可以联系琦君的《髻》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让学生更全面地体会孩子对父母的感情。这是从情感角度重组,并且将阅读资源延伸到了课外。在对作家进行重组时,需要更多地往课外延伸,例如鲁迅、朱自清等名家,我们在教学中为了突出其写作风格、思想境界等,需要引用更多的课外材料,更有说服力地进行教学。教学资源的重组及延伸还可以由一篇文章到另一篇主题相关的文章,或由长篇选文的片段扩展到整本书,例如学习《〈论语〉十则》时,可以引导学生试着阅读《论语》全卷。
二、经典文本教育意蕴的开发
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带领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内涵,注重价值取向的选择,结合文章联系实际产生自己的情感体会,而不是人云亦云,跟着教参走。这不是说教师可以任意引导学生,也不是完全没有导向。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师在教学中是主体性的,他应当结合自身的知识背景,结合社会需要有目的地对学生的情感价值做出适当的导向。
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文章中深刻的教育意蕴及思想内涵。传统教学强调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是回忆童年愉快的学习及游戏时光,这个主题显然是不错的,但是一篇文章认定一个思想内涵就过于单薄,文章的教育意蕴应该是极为丰富的。部分教师提出,文章后半部分写三味书屋是批判了封建书塾教育的腐朽,就是个不错的方向。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中具体的描写进行讨论,而后得出见解。只有由学生自己体会文章的教育意蕴,而不是教师强行灌输,让学生真正地对文章的教育意蕴产生认同,印象才会深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作的背景是鲁迅在厦门辗转流徙期间,是他心情最苦闷的时期。结合写作背景,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是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因此,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不能仅仅停留于文章的浅层。
三、经典文本教学设计的思路创新
教师只有知识而无法教授给学生就不是合格的教师。而要更好地传递知识及学习方法,教师就需要创新教学设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7~9年级)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都有具体的要求。也就是说,对文章可以由单纯的阅读训练扩展为口语交际、阅读教学、综合性学习、写作教学等多方面的整合教学设计。
初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的文章都是围绕战争主题的文章,让学生在和平时代感受战争的惨烈,对比自身的幸福无疑是教学主题之一。教师不能忽略文本除了阅读以外的多方面的作用,需要通过教学设计的创新利用文本多方面的作用。泰勒提出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经验,因而教学设计的创新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这一单元中,《新闻两则》是明显的新闻体裁。就教育目标而言,可以设定为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评价教育经验可以体现为课堂及课后的任务,可以设计为尝试对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做一次生动的新闻报道,或小组合作,搜集并写作新闻,由代表现场播报新闻,不仅锻炼写作能力,还训练口语交际能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在教育目标上可以设定为对书信体裁的了解,在评价方面可以自然地让学生给作者雨果写一封回信,既可以巩固学生对书信体的掌握,又是结合文章内容有所感悟的一种表现。课文教学设计的创新主要从教学目标和评价方式入手,做到新颖有深度,使教学更富有趣味,更有效率。
四、结合学生学情的二次开发
二次开发不是教师闭门造车,结合学生的学情相当重要。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和教育内容的矛盾才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即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所具备的现有发展水平,这是对现有学情的分析。还要考虑学生的成长空间,即学生在成人的帮助下实现问题解决时所表现出的可能的发展水平,也是学生进步的空间,这是教师二次开发该努力的部分。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涉及对插叙这一叙述方法的教学,针对初一年级学生的学情,就不适合直接教授定义,而是应当联系课文,让学生明白在正常的叙述中插入描述其他情节或故事便是插叙。这样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便于学生接受,而不至于觉得困难。出于提高学生现有水平的考虑,不能只是满足于让学生了解,而需要让他们在日常写作中运用这一知识,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综上不难看出,恰当的教材二次开发是有规律可循的,最根本的就是依据学生学情和课堂教学实况,以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为辅助,并紧扣课程标准。语文教材的二次开发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有朝确定方向依据教学实际不断创新尝试。
注释:
①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与本质.课程教材教法.
参考文献:
[1]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与本质.课程教材教法.
[2]陈鸿英.中学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3]林茂平.语文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谈教材的重组、延伸、提升与整合.
关键词: 语文教材 二次开发 教学资源 教育意蕴 教学设计
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批判性的解读,由传统意义上的“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教材是专家、学者编制的,预设了一定的教学情境和教学对象,而现实中的教学情境却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充当的是教材和教育情境的中间桥梁,使教材对具体的教育情境更具有适应性。新的教学形式给予了教师极大的空间发挥个人才能。但是部分一线教师习惯于“教教材”,按照教参资料走,“带着枷锁跳舞”,因而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的开阔空间反而让他们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谓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以上教材二次开发的具体涵义看出,二次开发要求教师从课程标准出发,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结合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重新解读。对教师而言,二次开发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风格、个人阅历及人格魅力。在进行教材二次开发时,教师可以考虑从经典文本的教材资源、教育意蕴、教学设计的思路三方面着手。
一、经典文本教材资源的开发
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无论是语言的积累还是语感的培养都需要广泛的阅读,教材所含的阅读资源有限,教师需要开发教材资源。
教材资源的开发可以涵盖教材并延伸到教材之外。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专家们在编写教材时已对课文划分了单元,每个单元有单独的主题。如果对这些已有的课文教学次序进行调整,就是对教学资源的重组,即涵盖于教材之上的教材资源的二次开发,并可以扩展到教材之外。教材资源重组可以从话题、情感、作家等多个角度进行。
初一语文教材第一单元针对刚升入初中的孩子设计了体会人生的一系列课文,目的在于引起他们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第二单元则收纳了阐述信念、理想等文章。稍加观察会发现,第一、二单元中,《在山的那边》、《理想》、《我的信念》等都是有关理想、信念的文章,对这一话题进行重组就可以带领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理想与信念的价值,对刚入中学的学生树立自己的理想、坚持信念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以爱国之情为文章中心情感的《黄河颂》、《最后一课》、《土地的誓言》等,教师可以将这些文章前后联系起来教学,使学生产生更深的爱国情感。在教授初二语文教材中的《背影》时,可以联系琦君的《髻》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让学生更全面地体会孩子对父母的感情。这是从情感角度重组,并且将阅读资源延伸到了课外。在对作家进行重组时,需要更多地往课外延伸,例如鲁迅、朱自清等名家,我们在教学中为了突出其写作风格、思想境界等,需要引用更多的课外材料,更有说服力地进行教学。教学资源的重组及延伸还可以由一篇文章到另一篇主题相关的文章,或由长篇选文的片段扩展到整本书,例如学习《〈论语〉十则》时,可以引导学生试着阅读《论语》全卷。
二、经典文本教育意蕴的开发
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带领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内涵,注重价值取向的选择,结合文章联系实际产生自己的情感体会,而不是人云亦云,跟着教参走。这不是说教师可以任意引导学生,也不是完全没有导向。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师在教学中是主体性的,他应当结合自身的知识背景,结合社会需要有目的地对学生的情感价值做出适当的导向。
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文章中深刻的教育意蕴及思想内涵。传统教学强调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是回忆童年愉快的学习及游戏时光,这个主题显然是不错的,但是一篇文章认定一个思想内涵就过于单薄,文章的教育意蕴应该是极为丰富的。部分教师提出,文章后半部分写三味书屋是批判了封建书塾教育的腐朽,就是个不错的方向。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中具体的描写进行讨论,而后得出见解。只有由学生自己体会文章的教育意蕴,而不是教师强行灌输,让学生真正地对文章的教育意蕴产生认同,印象才会深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作的背景是鲁迅在厦门辗转流徙期间,是他心情最苦闷的时期。结合写作背景,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是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因此,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不能仅仅停留于文章的浅层。
三、经典文本教学设计的思路创新
教师只有知识而无法教授给学生就不是合格的教师。而要更好地传递知识及学习方法,教师就需要创新教学设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7~9年级)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都有具体的要求。也就是说,对文章可以由单纯的阅读训练扩展为口语交际、阅读教学、综合性学习、写作教学等多方面的整合教学设计。
初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的文章都是围绕战争主题的文章,让学生在和平时代感受战争的惨烈,对比自身的幸福无疑是教学主题之一。教师不能忽略文本除了阅读以外的多方面的作用,需要通过教学设计的创新利用文本多方面的作用。泰勒提出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经验,因而教学设计的创新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这一单元中,《新闻两则》是明显的新闻体裁。就教育目标而言,可以设定为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评价教育经验可以体现为课堂及课后的任务,可以设计为尝试对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做一次生动的新闻报道,或小组合作,搜集并写作新闻,由代表现场播报新闻,不仅锻炼写作能力,还训练口语交际能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在教育目标上可以设定为对书信体裁的了解,在评价方面可以自然地让学生给作者雨果写一封回信,既可以巩固学生对书信体的掌握,又是结合文章内容有所感悟的一种表现。课文教学设计的创新主要从教学目标和评价方式入手,做到新颖有深度,使教学更富有趣味,更有效率。
四、结合学生学情的二次开发
二次开发不是教师闭门造车,结合学生的学情相当重要。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和教育内容的矛盾才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即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所具备的现有发展水平,这是对现有学情的分析。还要考虑学生的成长空间,即学生在成人的帮助下实现问题解决时所表现出的可能的发展水平,也是学生进步的空间,这是教师二次开发该努力的部分。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涉及对插叙这一叙述方法的教学,针对初一年级学生的学情,就不适合直接教授定义,而是应当联系课文,让学生明白在正常的叙述中插入描述其他情节或故事便是插叙。这样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便于学生接受,而不至于觉得困难。出于提高学生现有水平的考虑,不能只是满足于让学生了解,而需要让他们在日常写作中运用这一知识,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综上不难看出,恰当的教材二次开发是有规律可循的,最根本的就是依据学生学情和课堂教学实况,以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为辅助,并紧扣课程标准。语文教材的二次开发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有朝确定方向依据教学实际不断创新尝试。
注释:
①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与本质.课程教材教法.
参考文献:
[1]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与本质.课程教材教法.
[2]陈鸿英.中学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3]林茂平.语文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谈教材的重组、延伸、提升与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