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型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的有限元计算方法

来源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l_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立求解应力强度因子的三点弯曲试样模型,采用位移外推法、应力外推法、虚拟裂纹闭合法等3种不同的方法计算I型裂纹应力强度因子KI.研究了载荷、裂纹长度、试样的几何参数等对I型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方法计算出的K I值的结果一致性良好,与解析解相比都能达到较高精度.分析比较3种计算方法,对裂纹应力强度因子计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为了制定最优的后桥总成动平衡采集策略,以某款后桥平台产品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的对比试验研究及试验验证工作.简析现场动平衡的计算原理,并针对采集策略研究设计了一套试验方案.对比后桥总成的2种安装方法,选定无输入端安装状态.对比不同质量的首次施加配重,证明试重质量对结果影响可以忽略,优先选择较小试重.对比6种试重相位,发现相位变化对初始不平衡量相位的检测值的影响较大且无法避免,因此默认选择0°.对比4种测试转速,发现初始不平衡量随测试转速的增加而变大,确定幅值变化敏感度最大的转速点并优先选择.对比垂直和水平两
零件的表面粗糙度是影响零件加工质量的因素之一,目前企业通常采用抽检形式结合轮廓仪等设备对零件进行表面粗糙度测量.此类离线检测方法在大部分企业的质量管理模式中较常见,但存在漏洞,由于是抽样检测,因此可能存在部分有质量缺陷的零件未被检测到,导致废品率的产生,增加了成本.基于分形维数理论,研究了一种在零件加工时对表面粗糙度进行实时监测的方法,通过某企业加工中心采集数据,验证了其可行性.
结合蛛网的结构特点,设计出一种蛛网结构免充气轮胎,并通过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仿真研究.通过计算蛛网结构免充气轮胎下沉量,分析轮胎应力分布与接地应力分布,确定轮胎径向弹性性能,并对轮胎进行了正常和破损两种状态下的性能仿真测试,包括轮胎应力分布,下沉量、接地应力分布等方面.仿真结果显示,通过调节辐条参数,可以使蛛网结构免充气轮胎径向弹性性能与充气轮胎相近,并满足不同工况的需求,并且做到受外力破损时轮胎性能不发生巨大改变,确保行驶安全.
浮筏隔振系统是目前舰船上最主要的隔振方式之一,筏架作为浮筏隔振系统的一部分,其仿真建模精度的高低影响着整个浮筏的隔振效果呈现的准确性.针对浮筏筏架,运用仿真分析的方法,创建了其有限元仿真模型,对筏架建模的误差来源开展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弹性模量、泊松比、单元类型及网格划分形式对建模精度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密度对建模精度的影响较小,为高精度筏架建模提出建议与方法.
介绍了线性摩擦焊原理,指出不同振动方式线性摩擦焊设备的优点和缺点,阐述了国内线性摩擦焊设备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对线性摩擦焊设备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针对智能网联汽车大发展环境下骑车人在公路上为易受伤群体的问题,将目标识别作为无人驾驶技术中的关键一环,提出使用YOLOv3算法对骑车人识别算法进行研究.YOLOv3的主干特征提取网络为Darknet-53,此种网络结构针对于多种类目标检测适用性强,然而公路骑车人作为单种类目标,Darknet-53网络结构显得冗繁.基于此,提出一种在YOLOv3算法基础上记性改进的算法,通过替换主干特征提取网络为Dark-19简化网络结构,降低网络复杂度,之后优化损失函数,将原来的IoU替换成CIoU,以提高识别精度.通过
以那智工业机器人为研究对象,基于工业仿真软件,利用C#在VisualStudio平台上开发了一个机器人在线控制与运动仿真系统.针对市面上工业软件的离线编程以及示教编程的局限性,通过TCP/IP协议以及Socket通信实现上位机对机器人的在线控制,通过工业仿真软件以及编程语言,利用RRT算法实现了机器人的智能路径规划.
针对大气室膜式空气弹簧,采用ABAQUS非线性工具建立分析模型.基于大气室膜式空气弹簧在固定位移与承载的特性曲线,改进大气室膜式空气弹簧的Rebar层参数,研究其在不同帘线角度、不同间距和不同帘线层数的特性变化规律.分析计算大气室膜式空气弹簧在不同的帘线角、帘线间距和帘线层数均影响其静态的变化,为车辆在满足使用性能的前提下选择对应的参数提供借鉴.
随着车载电控单元(ECU)的日益增多及其功能的日益复杂,对电控单元诊断测试的要求越来越高.为解决车载ECU的诊断测试,研究了基于控制器局域网络(CAN)的ECU自动诊断测试方法,并结合国际标准诊断规范和诊断测试系统的需求搭建了自动化诊断测试软件平台.该平台可以支持多种ECU在开发阶段的诊断测试,大大降低了ECU测试的复杂度,同时减少了工作量.
研究了车辆起步抖动问题的发生原因,并对优化方案进行验证.通过对动力总成和传动轴刚体进行模态试验、整车模态试验、动力系统及整车振动试验,结合理论分析,确定问题发生原因为传动轴的二阶力激起了动力总成Y向刚体模态,引起整车左右抖动;传动轴二阶力激起整车一阶扭转模态引起整车上下抖动.优化方案验证结果显示,将后传动轴由二段轴更换为一段轴后,该问题消失;提高变速器悬置刚度可明显改善抖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