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丢失的时间》:关于“恨”与“爱”的启示

来源 :文艺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zaq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鲁斯特的长篇叙事小说《寻找丢失的时间》暴露出时间性自我——"我"——之不可豁免的存在形式是异化,异化的心理学表述是欲望,其伦理学表述则是"恨邻人";普鲁斯特的现代文艺篇章令古老的"原罪"变得更具可视性.但普鲁斯特同时提出了"超时间性的"自我——"真我"."真我"和"我",与萨特笔下的"前/非反思意识"和"反思意识",具有同构的叙事旨趣:时间性自我具有虚构性,自我本身是复调性的;而这意味着,虽然"恨"是"我"对世界之必然的伦理冲动,"不恨"也是一种现实的、存在性的可能.拉康意图借由对"爱欲如己"之必然性的论证,为"爱邻如己"提供存在论证明,从而克服传统道德律法主义必然导致的对存在的施虐,但却在事实上令"爱"面临着失去伦理价值的危险.普鲁斯特笔下的"我"反驳了拉康对"爱邻如己"的乐观展望,"真我"则因其超历史性而与异化绝缘,并为"爱"这一伦理意向提供着一个"消极"的逻辑起点.通过对自我既在,又不在历史之中的存在形式的展陈,普鲁斯特赋予了爱与恨伦理的意义.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明代戏曲插图与舞台演出之关系,在学界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议题,且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几乎成为中国古代版画研究不言而喻的"共识".但若将此议题置于当时的学术语境以及美术史、戏曲史跨学科视野下进行逻辑链的重新审视,会发现其乃一个主题先行之下虚构出来的伪议题.戏曲演员不存在"照图扮戏"之事,"本传逐出绘像,以便照扮冠服"只是书商的广告策略和把戏.而"照戏绘图"论的缺陷在于,仅根据插图在联语版式、人物动作和构图风格等方面与舞台表演之间的一些"貌合",就汲汲于在二者之间建构单
笔者于2019年夏季在哈佛大学霍顿图书馆发现1920—1923年洪深与其导师贝克教授之间往来书信八封、贝克写给某编辑而涉及洪深的书信一封.这些书信绝大部分未曾被人提及,个别被提及的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一百年前的这些书信对于洪深研究弥足珍贵,笔者特将它们译成中文,并试作初步考释.这些书信不但可以透露洪深早期在美国学习戏剧的经历、他的探索与思考,亦可以帮助学者重建洪深在美国戏剧圈里的人脉和关系.事实证明,洪深对于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百老汇戏剧中心并不是外来者,而是一位直接参与者.信中提到的导演、演员来自美国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空间转向"催生了文学领域的"文学空间研究".美国学者罗伯特·塔利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大力推动了文学空间研究在美国乃至全球的发展.经过十几年的深耕,塔利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学术术语,建立了由处所意识、文学绘图、文学地理、地理批评、制图学(存在—写作—文本—批评—理论化)构成的话语体系;并就文学绘图、空间概念、乌托邦等问题开展了深刻而具独创性的理论探索;且开展了关于赫尔曼·麦尔维尔、埃德加·艾伦·坡、约翰·托尔金等人的文本批评,不仅展示了地理批评实践的可能路径,还揭示了空间理论在批评实
思辨实在论探问人类主体思维框架之外的客体实在.在此辐射下,西方美学界近五年出现了由诸多分支构成的思辨美学思潮,引发了现有艺术范式的转型,但其中以思辨唯物主义与以客体导向本体论为起点的两派美学讨论各自为营.本文尝试以思辨美学何以谈论人类主体思维框架之外的艺术——即其如何以全新的方式解决艺术的主客关系问题——为线索,厘清思辨美学思潮内部各条分支脉络间的张力与互通,并最终落脚于海勒客体导向探问美学范式对于西方现有思辨美学形态的补充作用与优势地位,且以安东尼奥尼与贝克特的艺术创作为例证予以检验.本文对思辨美学的梳
"晋世群才,稍入轻绮",物之声、色的发现及描绘之能事,成为晋宋诗学发展的核心内容.对于这一近世潮流,钟嵘、刘勰都给予了批评.他们主张诗歌创作不应耽于物色之巧,而应继承汉魏比兴传统,回到"应物斯感"这样的物我关系的表达之中.这些批判为后世所接受,引发了诸多对晋宋诗学的否定性意见.事实上,晋宋之际的知识环境决定了诗人对世界产生强烈的探求之欲——人们借由博物学、玄学思辨等方法来识得"物理".诗人"观看"万物,继而通过玄思将客体之"物理"与主体之"生理"联系在一起,"感物"模式遂退居次
"风人"是由《诗》而来的重要身份指称,中国古典诗学围绕"风人"话语形成了独特的身份价值批评."风人"内含着《诗》学伦理,在与"骚人"身份的区分中,形成了对"风人"讽喻施政身份的认同.随着风、雅文体价值区分,在与铺情尽辞的"才人"身份的区别中,"风人"托兴深致的身份意义彰显.基于"风"之作者群体及诗体内容,出现了以"风人"群体为中心的风谣诗体,形成了以"风人体"为代表的民间抒情风格与"风人"诗学评价歧异.厘清"风人"的诗学价值对认识中国古代经典诗人的身份内涵具
人工智能诞生70年来,用计算机进行文学"创作"的尝试贯穿于技术发展的各个阶段.这一"人工智能文学"从技术研究者围绕字词进行的"文本实验"逐步演变为探索文学观念可能性的"实验文本",机器思维问题、文本生成问题和机器创作问题等原始问题贯穿其中,体现了社会观念和技术实践的双向构成.早期实践中艺术主张和技术路径选择的闭环互证走向失效,而在当下技术情境中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施行的表达性重复,是"人工智能文学"从为技术可能性作证转变为文学价值自证的关键.
"赛博格"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成了学术研究与大众文化中的流行术语,但其内涵却多有含混之处.从其概念谱系来看,克莱恩斯与克莱因发明的"赛博格"以机器化的人为形象基础,但"赛博格"的释义"控制论有机体"却包含了纯粹的机器.哈拉维对"赛博格"进行了后现代哲学的阐释,将"赛博格"升扬为本体论隐喻与反讽的政治神话,衍生出了抽离所指的赛博格知识话语.这两种阐释丰富了赛博格的实体义与隐喻义,但也造成了赛博格意指的混乱.基于维特根斯坦的理论,"赛博格"所表达的是一个游戏化的词汇场域和类聚
经典范畴,如人是两只脚的动物,所赖以进行判断的属性有着明显的缺陷:从横向的广度看,无法涵盖所有的成员;从纵向的丰富性看,内容过于单薄,无法充分体现这一类的特性.以这种范畴论为基础只能形成本质主义的典型论,认为典型就是普遍的本质再加上具体的特殊性,无法充分阐释典型的魅力.罗施的重要发现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以经典范畴论的抽象属性判断事物的类别,而以范畴中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为参照进行分类:典型最全面地具有这个范畴的属性,如知更鸟,最丰富地具有鸟的特性——下蛋、喙、双翅、羽毛等,范畴中的其他成员的鸟的特性逐步
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思维具有重视象征性联想的特点,可称之为"尚象"思想或象征思维.这个特点,与《周易》"经""传"所创立的"观物取象""设卦观象"、老子的"大象无形"、庄子的"象罔"等观念有直接联系.通过对《易传》等先秦典籍中"象"观念的疏理、分析,将其与后世的诗论、文论中的相关理论作比较,揭示出先秦"象"观念对诗歌"直寻之象"的直接影响,并由此讨论"意象论"在诗学批评中的重要地位,对理解中国古代诗歌审美意象论有较大的启示意义.在此基础上,可以合理地阐释诗人孜孜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