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创业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而创业精神培养是创新创业的基础环节。本文以旅游管理类大学生为例,在分析其能力结构和创业优劣势的基础上,阐述了旅游管理类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基本内容与培养方向,进而提出了创业精神培养的实施途径以及相关保障措施。
【关键词】旅游管理类;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039-02
我国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历史最高的749万人,就业压力可想而知,每到大学生就业季都会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实施创业教育,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共识。当前的大学生正处于一个新的时代,个人创业既能发挥学生个人特长,又可以减轻就业压力。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耦合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扩大就业战略。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因此,探索形成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对大学生开展和强化创业教育是亟需的重大任务,而创业精神培养是创新创业的基础环节。但是,从总体上看,与职业院校相比,普通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探索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一、创业精神培养的必要性与旅游管理类大学生的创业优势
(一)创业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创业精神非常重要,它深深地影响着人的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离不开高层次人才创业精神的培养。因为创新是创业的本质,缺乏创业精神的人也不会有创新精神。过去,人们一直以为创业精神与生俱来。随着对创业认识的深入,人们发现,“创业是可以被教会的”(KarlVesper),这一认识正在被广泛接受。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对创业精神培养方面的研究和实践都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创业教育的理念在我国始于1989年。整体上,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创业培养体系,新形势下迫切需要不断完善和深化。所以,在教育机构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实施创业教育时,应把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和强化作为重要内容来抓。
(二)旅游管理类大学生的创业优势
旅游相关行业是相对容易创业的,旅游管理类大学生也具有一定创业优势。伴随着旅游需求的持续增长,各类旅游小企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旅游管理类专业大学生毕业时,初次和初级岗位也是在诸多旅游企业的基层管理服务人员开始,当代大学生理应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旅游业发展创新的重要群体。当前旅游业创新的主要特征在于技术应用和年轻力量。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2014年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会上明确表示,“旅游创业的春天到了”,“年轻创业者普遍拥有技术背景,跟过去的不同了”。目前,对旅游管理类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研究仍然不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这方面的工作仍未取得突破。长期以来,以给学生传授岗位知识和技能为主,缺少充足的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业精神。旅游管理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对提升就业能力,对改变专业人才低就业率情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旅游管理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基本内容
作为主观世界和理念性的内容,创业精神主要体现在创业主体的思想、观念、品质、作风、个性和意志等多方面,指导着创业者进行创业活动,是创业者毕生追求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工作作风和生活方式,并始终贯穿于他们创业活动的整个过程。其基本内容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创业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业活动的最基本的一个层面,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作为创业主体的本能,创新是他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典型特征,无论是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还是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等,无不体现着创新的重要。同时,创新精神也包含了创业者的卓越精神,是创业主体追求更高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精神。
(二)风险精神
風险精神是创业者为达到创业目标,敢于承担风险的气魄和胆略,是创业者在创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创业往往与风险、不确定性是联系在一起,没有敢冒风险和承担风险的魄力,就不可能成为企业家。只有创业者对日常的事物产生怀疑,提出超乎寻常的目标以及实施独创性的举措,才能够创业成功,成为真正的创业者。
(三)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是指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而由此派生的契约关系与内在的原则,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契约精神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一方面,参与各种社会和经济活动主体的契约精神促进商品交易的发展;另一方面,商品交易的发展也为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提供了经济基础。创业者从事的是具体的创业活动更需要契约精神的支撑。这种契约精神主要的内容即是平等协商与诚信合作,是创业者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即创业者必须从事公开和自由的竞争,不能有欺瞒和诈欺。
三、旅游管理类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实施途径
对无数个事业上成功者的研究发现,这些成功者虽然各自所走的道路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具有百折不挠、坚不可摧的意志,冷静、果敢的品格。也正因为此,这些人成功了。因此仅有创业意识,缺乏创业精神,创业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一)设置相关课程,吸引学生兴趣
课程是落实创业精神培养目标的途径,是实施创业教育的主渠道,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最主要的工具和手段。在高科技社会中,知识、能力固然重要,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知识、能力不可缺,但支撑知识能力的后盾是人的品格,是不懈追求,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要真正让大学生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开劈一片属于自己的沃土,就要求运用各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也只有这样创业教育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作为创业精神培养的枢纽和核心,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目标的达成程度。创业精神的培养需要课程改革的跟进,可以增加专门的创业精神培养的选修课,让感兴趣的同学有选择性的学习;市场经济成熟的地区可以直接安排必修课,面向所有学生,植入专业教育中,从而解决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问题。 (二)更新授课内容和改革教学方式
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在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应及时更新,将创业精神培养的内容纳入部分专业课或基础课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授课的内容,合理、巧妙的融入创业精神相关的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学生不是被动参与,而应是主动出击。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懂得,这个社会最需要的是具有创造精神、创业能力的人。要在强烈竞争的社会中求生存,要在芸芸众生中出类拔萃,要成就一番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事业,就必须建立创业目标。这样才能收到教育的实效。
(三)搭建创业实训平台
完整的创业实践环节体系,对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能力关系极大,直接决定着学生走向社会后的竞争能力。实习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式上岗就业前的“实战演习”,更是创业教育深化的重要阶段。抓住实习这个大好时机,让学生在萌生的创业意识,涌动的创业激情,朦胧的创业目标,在实习中得以固巩、发展,还需教育者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由于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这就要求学校和企业、事业等单位进行合作,共建创业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其中受到实战训练。
(四)与学生的课外活动融合
学校组织的各类大学生课外活动也是创业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检验自己知识,能力的场所,提供了提高知识能力的空间,提供了展示知识才能的舞台。通过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出大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个性的充分发展。也可以开展完全以创业为主题的各类竞赛活动,模拟社会创业的实际,增长创业经验。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导入创业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优势和能力状况,选择正确的创业目标。
四、旅游管理类大学生創业精神培养的保障措施
(一)形成良好的高校创业氛围
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教育氛围是开展创业教育和培养创业人才的适宜气候和肥沃土壤。罗杰斯认为,至少有两个条件对于创造性活动是必要的,那就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此,打造自由、宽松、和谐的创业氛围和环境,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的基本前提。一方面,学校要改革并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创业制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宽松的管理环境;另一方面,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服务管理机构,为创业教育提供硬件环境,包括引导学生积极培养创业能力、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辅导、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措施。
(二)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走,学生的角度来看,就是“要我学”而非“我要学”。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即使是实施了创业教育,其实也只不过是传统教育的换汤不换药。因此,进行创业精神培养并使之取得实效、持之以恒,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主体的实际水平、实际能力和实际需要出发。离开了学生主体的实际水平,创业精神培养只能是高谈阔论。离开了学生主体的实际需要,创业精神培养就会毫无益处。
(三)加强队伍建设
教师的思想、意识、品格、技术、能力等对学生有着能动的作用,推动学生产生创业思想。创业精神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培养创业型人才,对师资队伍提出挑战。有了勇于开拓创新的教师,特别是有了代表最先进的开拓创新的思想,才能培养出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大学生。高校应针对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师资结构。一方面,要加强对创业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同时制定激励措施,鼓励现职教师到创业一线锻炼;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创业基地兼职任教,合作研究或联合撰写创业方面的教材,扩大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贤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教程[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柳君芳.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地质出版社,2002.
【关键词】旅游管理类;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039-02
我国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历史最高的749万人,就业压力可想而知,每到大学生就业季都会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实施创业教育,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共识。当前的大学生正处于一个新的时代,个人创业既能发挥学生个人特长,又可以减轻就业压力。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耦合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扩大就业战略。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因此,探索形成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对大学生开展和强化创业教育是亟需的重大任务,而创业精神培养是创新创业的基础环节。但是,从总体上看,与职业院校相比,普通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探索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一、创业精神培养的必要性与旅游管理类大学生的创业优势
(一)创业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创业精神非常重要,它深深地影响着人的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离不开高层次人才创业精神的培养。因为创新是创业的本质,缺乏创业精神的人也不会有创新精神。过去,人们一直以为创业精神与生俱来。随着对创业认识的深入,人们发现,“创业是可以被教会的”(KarlVesper),这一认识正在被广泛接受。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对创业精神培养方面的研究和实践都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创业教育的理念在我国始于1989年。整体上,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创业培养体系,新形势下迫切需要不断完善和深化。所以,在教育机构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实施创业教育时,应把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和强化作为重要内容来抓。
(二)旅游管理类大学生的创业优势
旅游相关行业是相对容易创业的,旅游管理类大学生也具有一定创业优势。伴随着旅游需求的持续增长,各类旅游小企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旅游管理类专业大学生毕业时,初次和初级岗位也是在诸多旅游企业的基层管理服务人员开始,当代大学生理应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旅游业发展创新的重要群体。当前旅游业创新的主要特征在于技术应用和年轻力量。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2014年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会上明确表示,“旅游创业的春天到了”,“年轻创业者普遍拥有技术背景,跟过去的不同了”。目前,对旅游管理类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研究仍然不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这方面的工作仍未取得突破。长期以来,以给学生传授岗位知识和技能为主,缺少充足的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业精神。旅游管理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对提升就业能力,对改变专业人才低就业率情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旅游管理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基本内容
作为主观世界和理念性的内容,创业精神主要体现在创业主体的思想、观念、品质、作风、个性和意志等多方面,指导着创业者进行创业活动,是创业者毕生追求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工作作风和生活方式,并始终贯穿于他们创业活动的整个过程。其基本内容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创业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业活动的最基本的一个层面,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作为创业主体的本能,创新是他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典型特征,无论是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还是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等,无不体现着创新的重要。同时,创新精神也包含了创业者的卓越精神,是创业主体追求更高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精神。
(二)风险精神
風险精神是创业者为达到创业目标,敢于承担风险的气魄和胆略,是创业者在创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创业往往与风险、不确定性是联系在一起,没有敢冒风险和承担风险的魄力,就不可能成为企业家。只有创业者对日常的事物产生怀疑,提出超乎寻常的目标以及实施独创性的举措,才能够创业成功,成为真正的创业者。
(三)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是指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而由此派生的契约关系与内在的原则,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契约精神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一方面,参与各种社会和经济活动主体的契约精神促进商品交易的发展;另一方面,商品交易的发展也为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提供了经济基础。创业者从事的是具体的创业活动更需要契约精神的支撑。这种契约精神主要的内容即是平等协商与诚信合作,是创业者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即创业者必须从事公开和自由的竞争,不能有欺瞒和诈欺。
三、旅游管理类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实施途径
对无数个事业上成功者的研究发现,这些成功者虽然各自所走的道路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具有百折不挠、坚不可摧的意志,冷静、果敢的品格。也正因为此,这些人成功了。因此仅有创业意识,缺乏创业精神,创业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一)设置相关课程,吸引学生兴趣
课程是落实创业精神培养目标的途径,是实施创业教育的主渠道,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最主要的工具和手段。在高科技社会中,知识、能力固然重要,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知识、能力不可缺,但支撑知识能力的后盾是人的品格,是不懈追求,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要真正让大学生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开劈一片属于自己的沃土,就要求运用各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也只有这样创业教育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作为创业精神培养的枢纽和核心,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目标的达成程度。创业精神的培养需要课程改革的跟进,可以增加专门的创业精神培养的选修课,让感兴趣的同学有选择性的学习;市场经济成熟的地区可以直接安排必修课,面向所有学生,植入专业教育中,从而解决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问题。 (二)更新授课内容和改革教学方式
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在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应及时更新,将创业精神培养的内容纳入部分专业课或基础课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授课的内容,合理、巧妙的融入创业精神相关的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学生不是被动参与,而应是主动出击。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懂得,这个社会最需要的是具有创造精神、创业能力的人。要在强烈竞争的社会中求生存,要在芸芸众生中出类拔萃,要成就一番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事业,就必须建立创业目标。这样才能收到教育的实效。
(三)搭建创业实训平台
完整的创业实践环节体系,对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能力关系极大,直接决定着学生走向社会后的竞争能力。实习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式上岗就业前的“实战演习”,更是创业教育深化的重要阶段。抓住实习这个大好时机,让学生在萌生的创业意识,涌动的创业激情,朦胧的创业目标,在实习中得以固巩、发展,还需教育者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由于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这就要求学校和企业、事业等单位进行合作,共建创业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其中受到实战训练。
(四)与学生的课外活动融合
学校组织的各类大学生课外活动也是创业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检验自己知识,能力的场所,提供了提高知识能力的空间,提供了展示知识才能的舞台。通过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出大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个性的充分发展。也可以开展完全以创业为主题的各类竞赛活动,模拟社会创业的实际,增长创业经验。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导入创业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优势和能力状况,选择正确的创业目标。
四、旅游管理类大学生創业精神培养的保障措施
(一)形成良好的高校创业氛围
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教育氛围是开展创业教育和培养创业人才的适宜气候和肥沃土壤。罗杰斯认为,至少有两个条件对于创造性活动是必要的,那就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此,打造自由、宽松、和谐的创业氛围和环境,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的基本前提。一方面,学校要改革并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创业制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宽松的管理环境;另一方面,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服务管理机构,为创业教育提供硬件环境,包括引导学生积极培养创业能力、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辅导、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措施。
(二)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走,学生的角度来看,就是“要我学”而非“我要学”。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即使是实施了创业教育,其实也只不过是传统教育的换汤不换药。因此,进行创业精神培养并使之取得实效、持之以恒,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主体的实际水平、实际能力和实际需要出发。离开了学生主体的实际水平,创业精神培养只能是高谈阔论。离开了学生主体的实际需要,创业精神培养就会毫无益处。
(三)加强队伍建设
教师的思想、意识、品格、技术、能力等对学生有着能动的作用,推动学生产生创业思想。创业精神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培养创业型人才,对师资队伍提出挑战。有了勇于开拓创新的教师,特别是有了代表最先进的开拓创新的思想,才能培养出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大学生。高校应针对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师资结构。一方面,要加强对创业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同时制定激励措施,鼓励现职教师到创业一线锻炼;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创业基地兼职任教,合作研究或联合撰写创业方面的教材,扩大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贤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教程[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柳君芳.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地质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