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几点做法

来源 :教育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诗歌高考不考,但在价值观确立,情感熏陶;想象、鉴赏能力的培养;品位的提升,现代诗都有其重要价值。为在功用意识和提高语文素养的互补中找到现代诗歌学习的切入口,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寻找现代诗中的古典意象;将现代诗改写成古诗;到现代流行歌曲中寻觅古诗踪迹等方法,让学生受到振撼,看到中国古代诗的现代魅力;认识古今文学鉴赏的相通性;这不仅引起学生的学诗兴趣,还让学生看到古诗今用的意义与价值,也真切感受到中国新诗作者就是在这种传统题材的底布上绣出的最富有特色的千变万化的作品。
  【关键词】意象;传承性;打通;古诗今用
  现代诗歌虽然高考不考,但也很有学习的必要。无论是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还是情感的熏陶,无论是想象,鉴赏能力的培养,还是品位的提升,现代诗歌都是很好的材料。
  为了在功用意识和提高语文素养的互补中找到切入口,笔者力求引导学生找到古今诗歌共同特点。以便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学是有着很强的记录性的艺术,在几千年中国诗歌史中,从《诗经》《楚辞》直至清代诗歌有着清楚的一贯线索,而且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新诗虽然突破了格律束缚,但由于民族潜在的审美的心理作用,迫使新诗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得不关注古代诗歌的传统。现代格律派诗,新诗中意象的运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再者,新诗体制上虽然欧化了,但于本民族成员对于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规律的认识和倾注的情感,在根本上也有共同之处,所以新诗的表现形式很快就靠近了民间和古典,在许多新诗中都有传统意象的运用。因此在新诗的学习中也能提高古诗的鉴赏能力。
  我们用打通古今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诗歌,除了实现了各种语文能力培养的目标外,还实现了以下几个具体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古诗在我们的新文学中没有死去。诗学的永恒性告诉我们,诗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历史的陈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千里明月来相思”是共同拥有的心态,古人对明月的感慨与今人对明月的体会是一脉相承的。
  古诗是古典文化的灿烂星辉,也是我们现代生活的“抒情者”,所以学古诗与现代诗都具有当下现实意义。
  2.让学生明白古诗与现代诗一样都是传达人类感受和情愫的直观语言。古人以“柳”写别离,今人也用“柳”描述分别。“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在“志之所之”“吟咏性情”方面古今是一致的;想象手法的运用也是相同的;其安顿性情,在提升品位上古今诗歌也同功同效。
  3.打通古今障蔽学诗歌,让学生认识到古今嬗变只是一个动态的流程。古今文化是相续的,而不是截然分开,懂得古代就明白了现代;明白了现代也就懂了古代,打通古今学诗歌,可以让学生懂得古代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从而更加热爱民族的传统文化。
  4、努力让学生学古论今,古为今用,在真切的体验中去感受民族文化内蕴,在古诗中寻找现代人的情感,让古诗为现代人抒情。
  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点做法:
  1 寻找现代诗中的古典意象
  古今诗歌都着眼于意象表情达意,古典诗歌中有很多意象代代相习,反复使用,又被赋予了特定的涵义。
  让学生在现代诗中找出这些意象,再去链接它的古代意象的含义。如《再别康桥》中,惆伥失落、珍惜美好人生的意象,在古诗中也有许多。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冷寂寞;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的这一句诗“以老之意极矣,然只说夕阳,并不记自己所以为妙”(《清施补华仙见佣说诗》),诗人徐志摩化用夕阳这一传统意象,写出了离开母校时内心的淡淡伤感。再如“金柳”这一传统意象带给我们离别伤感,在古诗中也能找到许多踪迹。像“杨柳岸晓风残月” ,“羌笛何须怨杨柳”,“杨柳青青江水平”,都是写离别的伤感,《再别康桥》中将“金柳”意象着穿着盛妆的新娘,别离这妖娆美丽的新娘,诗人的淡淡感伤与爱悦交织在金柳之中,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再如:舒婷《双桅船》中“雾”的意象,象征人生的困惑、挫折,古诗中也具有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迷惘,理想的落空方面也有明显的沿袭性。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的“雪”“风”“小油灯”等等意象,让学生一一列出,理解在本诗的含义之后,再去找相应的古诗句中相关意象加以对照,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许多物象的文化定位就有了清楚的认识。在古今诗歌的薰习中濡染了传统文化。
  2 将现代诗改写成古诗
  老师先将《再别康桥》第一节改成:
  康河去漫步,招手别云天。
  康桥夕阳中,晚霞红灿灿。
  我们只要求压押韵,和大致对仗,同学们仿照着去改写,韵脚可自已去找。有的同学改到:
  再别康桥
  康桥夕阳中,晚云红胜火。
  金柳荡艳影,青荇摇柔波。
  清泉彩虹梦,星辉长篙歌。
  挥手悄离别,夏虫也沉默。
  有的同学只改出一句:
  1.寻梦撑长篙,漫溯青草处。
  2.悄然笙箫声,夏虫亦沉寂。
  3.泥上见青荇,招摇在水底。
  学生在改写的过程中,即体会到了现代诗的韵味,又破译了古诗的神秘,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不再认为古代与现代是隔着一条鸿沟的两岸。不再认为学古懂对现代生活没有什么意义。
  依据古今诗歌的传承性,在现代诗中提取意象,找出韵脚,改写成古诗的大体形制。这种方法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3 到现代流行歌曲中寻觅古诗踪迹
  让同学们行动起来,每人找一首用古代诗词中的句子创编的流行歌曲,来演唱或吟诵:
  《在水一方》(邓丽君)源于 《蒹葭》(《诗经。秦风》)
  《涛声依旧》(毛宁)——源于《枫桥夜泊》(唐。张继)。
  《三千年的留言》(周俞民)源于《关关雎鸠》〔《诗经。国风。周南》〕
  《还珠格格》主题曲源于《上邪》(汉乐府民歌)
  《送别》(李叔同作词)源于《雨霖铃》(宋柳永)
  《青青河草边》(还珠格格曲)源于《赋得古原草送别》
  《却上心头》(琼瑶词。谭健常曲)源于《一剪梅》(李清照)   《新鸳鸯蝴蝶梦》源于《宣洲谢眺楼钱别校书叔云》(李白)
  《暗香》(电影《金粉世家》主题曲)源于《暗香》(姜夔)
  《念奴娇》伊能静《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其中流行歌曲的歌词有的是直接引用古诗词;有的是化用诗词中的句子;还有的则是借用了诗词中的手法。老师将这些诗词与歌展示给同学时,大家议论纷纷,深深感叹。下面是部分学生讨论稿:
  (1)学生从中受到振撼,而心生喜乐
  例1,那优美的音律配上飞扬的古诗古词之后,那种感觉超过他们各自的韵味,不禁让人遐想无限,更容易让人记住,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那优秀的语句,这种做法太棒了。
  例2,看到古代诗歌那么多被改成歌曲的一霎那,我内心有些许震撼,原来诗词并不是只有古人才去唱,现代的人们也都在唱它们,我为此而骄傲自豪。
  (2)看到了中国古代诗的现代魅力
  例3,从这些作品中,我突然发现那么多的流行歌曲都是改编自中国的古诗,中国古诗拥有无穷的魅力,简短的诗句中却隐藏着如此深刻的意义,用歌曲表现大美妙,太伟大了。
  例4,当老师布置作业是回家找歌曲时,我不以为然,认为找到的一定是很老很无趣的歌。可是当老师把同学收集的歌曲给我们看时,我不禁感叹,许多歌尽是小时候我们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通过这些歌曲让我进行一步了解古诗的深刻含义与作者的心情感受。
  例5,如今的世界是信息的时代,但古诗词依旧流行,像葡萄酒一样,年代越是久远,味道越是香醇。这些古诗词,已越过了历史的洪流,它的魅力与价值,已不分年代。
  例6,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根据古诗改变的歌曲,如此之多,曾红遍东南亚的著名歌手邓丽君,所演唱的歌曲中有许多首都是来自拥有独特的韵味的古诗改编,如今台湾演员周渝民也在这一行列之中,真实出人意料,原以为只有些老歌才是这样。第一次感觉到古诗如此受人欢迎。在这个基础上相信以后的人热衷于古诗歌,就让这些明星来引导新的一届的潮流吧!
  例7,通过这些歌词,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诗的魅力之大。一些歌星将古诗大众化,让人们深切感受古人的情感,又赢得了大众的喜欢,真是一举两得。
  例8通过查阅现代的流行歌曲中,由古诗改编来的歌曲给了我深深的触动。这中华文字是多么的有魅力,从琅琅上口的古诗到流传于大街小巷,这是很奇妙的,它既能传情又能达意,这是任何其他语言所没有的功能,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而是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所在。
  (3)认识到古今文学鉴赏的相通性
  例9,我很惊讶,我从来不敢想象古诗也可以变成歌唱出来,而且是那么的优美和动听,原来中华文字是这么的有魅力,居然能让古今相通。
  例10,许多经典歌曲都有千古传诵的古诗改编而成,所成的歌曲,琅琅上口,这才明白,古诗原本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音乐的衔接,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不禁显现出来,也明白了,古今的相通之处。原来古代文学的瑰宝是可以这样被后人套用,这是古诗与现代文化巧妙的结合。
  (4)认识到经典古诗文传承的价值与意义
  例11、 如今的音乐一些是自我创作,一些是改编经典诗词,但往往传唱高的基本上都是由诗词改编而来。将经典通俗化可以让老幼都能接受,更可以将经典传承下来。所以这样是很好的,但可做而不能过大,改得太离谱就不好了。
  例12、看了那么多由古诗改成的歌词,被谱了曲,唱了出来,我觉得很惊讶,从来都没有想过原来古诗也可以唱成歌,突然觉得原来中华民族的文化是那么为博大精深,平平淡淡的诗歌被谱曲唱出来,原来是那么的动听,那么的优美,我不禁感叹起来
  例13、看了那些由古诗词改编的歌曲后我感受到古诗词原来可以与现代词语搭配得如此优美,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古今文化一定能够得到充分交流。
  由此可见,到现代流行歌曲中寻觅古诗踪迹,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诗兴趣,还让学生看到古诗今用的意义与价值。学生也真切地感受到中国新诗作者就是在这种传统题材的底布上绣出的最富有特色的千变万化的作品。
  参考文献
  [1]《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
  [2] 相关流行歌曲.
其他文献
【摘要】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能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能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一堂好的美术课,应该是把传授美术知识和培养良好品德、生活习惯相结合的教学。下面我谈谈我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几点做法:(1)不断学
期刊
【摘要】美术课堂的优化,是要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学生的兴趣贯穿过程,成为持久动力,激活课堂教学,充分选择切实优良的方法,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关键词】美术课;兴趣;激活;优化  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培养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是美术教学研究的永恒课题。  1 作好导入,做好铺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凡是想做、愿做、有信心做好的事,一定是自己喜欢的
期刊
【摘要】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初中政治课一向来就被视为是一门副课,教师对政治课不太重视,学生学习起来也不感兴趣,一堂政治课上下来总是教师在讲台上面无表情的照本宣科,而学生在底下则是说话的说话,睡觉的睡觉,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一点也不感兴趣。因此,要想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有效教学,教师就应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故创设
期刊
【摘要】“国运盛,汉字兴”,要进一步推广汉语,必须对汉字进行改革。汉字的形体已改革多次,而它的读音从1954年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以来从未改革过,在此专项谈谈汉字读音的改革。  汉字读音改革的主要原因之一:多音字问题让人难学。韵母中的部分前鼻音与后鼻音差别微小,难以辨听;生母的鼻音和边音,翘舌和平舌难以辨别。汉字读音改革的另一原因是:让我们的孩子学习母语简单化,少浪费时间在无谓的抄写上、反复的朗读
期刊
【摘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农业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  【关键词】提高;农业;水平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农业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迫切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推进和良性互动
期刊
【摘要】在全球化下的今天,世界各国的经济、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的冲击,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的阴谋,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如何团结国民振兴中华民族?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们有不少人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失去了理想,迷失了方向,尤其让人揪心的是一些青少年,注重个人享乐、花钱如流水、痴迷手机网络游戏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了他们追逐的时尚。对
期刊
【摘要】当下,从事一线教学的中小学教师选择研究方式,无意追求宏大的理论建构,而是从自身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反思或分析解决这些问题,落脚点是在教学,是为了教学而研究。尤其是我们的研究性课堂,她为学生构建了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自然,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教师的研究方式也应该有所转变。本文从研究性课堂中一般的研究方式、研究性课堂中教师团队研究以及研究性
期刊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经济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创新在教师,新一轮课程已经在世界各地拉开序幕,学习新课程,首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哪些新理念呢?  【关键词】新课程;重在;新理念  在人类社会飞速度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迎着新世纪的曙光,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向我们走来。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持型经济
期刊
【摘要】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要使课堂教学设计面面俱到,就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来决定。  【关键词】体育教学;设计;兴趣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顺利地推进,新课程正一步一步地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而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培
期刊
【摘要】利用课余时间利用方便的本土资源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实验教学,增加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生物;本土化;观察;采集;实验;制作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由于知识的获得和应用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因此在实际的生物课教学中,我们应该开全、开好实验课,同时以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提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