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来源 :考试与评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2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20实际中叶以来,数学的应用范围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可是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许多的学生心中认为学数学就是为了考试,根本不知道如何应用数学和从生活中学数学,只知道在书中学,在考试中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知识,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一、创设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教学源于生活,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性的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尽可能的把所教的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把学生领到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去教学;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生活环境,绝对不能什么知识照教材一成不变的教。应该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去探索新知识,去发现隐藏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而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一,计算问题“生活化”。计算问题是数与代数中最重要的部分,知识本身让人觉得枯燥乏昧,以前教师就是单纯的讲计算方法,所以学生听起来也没有兴趣,应用的时候,就是用所学的计算技能来计算题的结果。因此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无从谈起。其实我觉得如果将计算问题生活化,即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产生计算的内部需求,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探究计算方法,求出计算结果。计算课的练习也要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这样以后遇到生活中需要计算的时候,学生很快就能尝试着从计算的角度去解决问题了。例如:例如教15-9的时候,可以创设到商店买东西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其中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老师带15元,买一个9元的日子本,需要找回多少钱?练习可以创设给大树看病情境,树上贴上计算卡片。让学生去算。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第二,概念问题“情境化”。数学是大量概念的集合,而概念又是具体形象的抽象与“升华”,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数学概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如果学生不能从概念的本质上去理解概念的含义,那么对于概念应用的很多题都将出现错误。所以我认为对于数学知识中的概念教学,我们应该还原概念的生活情境,将概念教学生活化。例如讲周长这一概念时,要从量身边物体一圈的长度入手,让学生感知周长的含义。
  第三,一般问题“实际化”。我们教给学生的数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数学知识,那么我们在讲的时候,就该找到数学知识实际的背景,将数学知识实际化去讲。让学生明确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教两部计算的应用题,只讲书上的例题,学生就会一知半解,做起例题来不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从生活着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有位教师到外地去讲公开课,他是这样教的,先让学生题最想知道的问题,然后给出她带来的20元钱,做客车花了5元,做出租车花了7元,接着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帮他解决……结果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分析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这位教师创设了数学教学的知识环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把数学教学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知识量,更主要的学以致用,所以,让学生养成用数学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的重要途径。
  第一,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及时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心理学中曾讲过:遗忘规律是由快而慢,所以说上课时,学完新知识应该马上应用。例如:教《旋转和平移》,讲完哪些现象是平移,就应该马上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旋转和平移的例子,再如:《认识1-9数字》时,讲完后应该马上让学生举出生活中那些物品的个数是1-9来表示。
  第二,布置作业时,要尽可能的留实践性较强的作业。例如:教认识图形时,可以让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这些图形。教统计知识时,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生活中的信息,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从而了解数学的价值,以达到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目的。
  三、转变观念,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观念。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把学生从“学数学只为考试”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事情。也正是因为如此,才需要每位数学教师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即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让学生尝试从生活中用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向学生灌输应试的思想。例如:在教《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有的教师会告诉学生“多加少减”。以至于学生在以后的解决问题时,一见到多就用加法,也不管求的是多的量,还是少的量,做错了也不知道。反之,如果在教学时,让学生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从生活中用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不会出现这种错误。因为如果学生做错了,自己会发现与生活不符。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需要每一位数学教师不但要创设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而且要转变观念,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强化学生应用意识。相信在每位教师的努力下,学生的应用意识会与日俱增,终将达到我们所期望的那样!
其他文献
大多数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题、几何图形的解题能力,但教师讲得过多,练得过多,学生说话的机会就越少,到了毕业班,就成了教师的“满堂灌”了,课堂教学由“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除了教学方法的改变,采用电教化教育、直观教学及动手活动等手段外,也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通过说题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优
倪海曙说过:“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的最大动力,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教学实践也证明:兴趣是学好汉语拼音的关键,只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巧妙创设学习环境,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起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几点感受。  一、要努力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汉语拼音教学时力求生动活泼,应该多采用歌谣、游戏、活动等方式。如教学声母b、p、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苏联体育教学理论的影响,经过体育学科的教学改革,直到80年代后形成了传统教学法。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只强调学生学习了解学科的逻辑体系,学习掌握学科中的前人已有的间接经验,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来完成,学生几乎不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或利用其它场所进行自主学习,也很少能在学习当中有自己的见解,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摘要】生活化教学是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作业的设计和评价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本文以《细胞的结构》为例,论述了在课外作业的设计和评价中渗透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 细胞的结构 作业设计 作业评价  生活化教学是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目前有关生物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多集中于生物课堂的设计和实施,而对于课后作业如何渗透生活化教学的案例和模式却较少;《细胞的结构》这一章以微观知识
【摘要】创新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注重其创新思维,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广受欢迎。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这种需求,我们教师理当担起重任,在教学中有创新意识,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己任,进而提升我们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地理 创新教学 探究  创新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那么,教学中,我们如
学生的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透过丰富多彩的读物内容,学生可以吸收精神养料,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学生还能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提升读写能力,对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有重大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中如何让学生有效的开展课外阅读呢?  一、多渠道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
一、辩证处理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传统教育只重视教学,而忽视学生素质教育,学校以升学考试为中心,一切都在为考试服务,结果导致只重视尖子生培养,而忽视对差生和一般的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这使学生两级分化严重,不仅在知识、能力方面存在差距,而且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其结果是想提高升学率反而不能提高,做了很多无用功。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既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又重视提高学生素质,把二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担负着创新教育启蒙的重任。  一、思想认识到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美育的重要性逐渐提高了认识。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曾讲过:美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美育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