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了语文阅读的重要性,并且提出应当加强小学中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方法策略的研究,更好地促进小学中年级学生对语文整本书的阅读素养。那么,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研经验,就“整本书阅读的含义”“整本书阅读的价值与意义”以及“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指导”三方面来展开中年级整本书阅读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整本书阅读;阅读习惯;阅读素养
近年来,在大力实施新课改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阅读素养。阅读不但有助于学生培养兴趣、增长见闻、开拓视野,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格。而小学阶段恰恰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黄金时期。
可事实上,提有高学生阅读素养之路却受到重重阻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当代媒体和网络的全面普及和高速发展,使大多数学生无法静心阅读,往往在阅读时只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完整阅读一本书将耗费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第二,学生无法获得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使阅读质量呈现浅显化。例如,中外名著,内涵丰富犹如地下宝藏,若缺乏正确的指导,学生在阅读时难度较大,这将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针对以上情况,《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经过笔者的分析、讨论、归纳,本文将从“整本书阅读的含义”“ 整本书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指导”等三方面进行浅谈。
一、整本书阅读的含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小学阶段内,学生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若能真正专心地去读,就会培养到读书的能力;凭这能力,就可以随时随地读其它的书以及单篇短章。另外,李卫东在《浅析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和基本方法》中提出,“整本书阅读”的“整”既是对全本书脉络的全面把握,也是对全书内容的深度思考;“书”不仅仅是指单独的一本,也可以指相关的许多本;“阅读”是指多种方式的阅读过程,可以是略读、精读等。也就是说,整本书阅读是让学生以整本书为材料进行阅读,并通过教师组织的指导课、阅读课、分享课及讨论课等形式,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课程。学生的阅读素养是一生学习成长的重要的能力素养,是养成终身、有效阅读的基础。
二、整本书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整本书阅读俨然已成为了师生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形成正确阅读习惯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为主,以解决课文的重点、难点为目标的“接受式学习”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由于学生对本文则缺乏个性体验,无法自主内化。长此以往,不仅无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甚至让学生一见“阅读”便长吁短叹。而整本书阅读则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阅读”,多次强调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如,在全班共读《中国古代寓言》一书时,教师以“个性鲜明的人物”“富含寓意的动物世界”等为主题,让学生针对性阅读,多角度地探究书中人物形象,并在阅读分享会中畅所欲言,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有助于提高教师阅读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对文本进行准确解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只有对文本进行正确深入的解读,才能设计出好的教学过程,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类教参、网络课件等资源,设计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相对而言,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资源则少之又少,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自身必须阅读整本书、精读整本书,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以及写作背景;接着,教师必须换位思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尽可能揣摩学生在阅读中将遇到的问题,预设解答思路;最后,教师必须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不断完善和丰富自身教学素养,最终促进专业发展。
3.有助于整合语文学科多种素养,体现课程价值
语文学科教学被划分为字、词、句、段、篇等多个模块,由于阅读具备了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引导与点拨,让学生自读自悟出好词佳句的妙處,揣摩出作者布局谋篇的独特之处,于优秀作品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三、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指导
为了提高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整本书阅读的习惯,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书籍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学生是个性鲜明的个体。因此,在进行整本书阅读之初,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把握其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书籍的甄选。如,一、二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少,阅读能力有限,但这一时期的他们富于幻想,因此,整本书阅读可以以绘本为主,辅以浅显的儿童小说;三、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更关注故事情节。因此,教师可以推荐中国四大名著或《中国古代神话》《安徒生童话》等名著为主,同时辅如《十万个为什么》《海底十万里》等科普类书籍等。随后,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共同商议班级的阅读目标,安排整本书阅读的进度等,进而加深学生思想上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相信只要长期坚持,学生将逐步养成阅读习惯,教师也会提升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能力。 2.开设各种形态课程进行指导
整本书阅读时,由于篇幅较长,有些学生可能会渐渐失去新鲜感和兴趣,也有些学生因为自身理解能力不佳,导致阅读质量不高。这时,教师的阅读指导课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进行阅读,教师可把阅读课分为三个阶段:“导读课”“分享课”以及“延伸课”。
第一阶段:导读课。整本书阅读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引起学生对文本的期待值有多种形式:可以是巧设谜题、故设悬念,可以是播放多媒体视频,还可以利用书本丰富多彩的封面或插图等等。以阅读《中国古代寓言》为例,教师先展示书中“画蛇添足”“三人成虎”“农夫和狼”等童趣插图,让学生想象画面中的人物发生了什么事?同时,教师可以相机介绍中国寓言的发展史,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文本所蕴含的真正价值。导读课除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为阅读整本书后的主题分享会做铺垫。
第二阶段:分享课。整本书阅读是一个个性化的阅读过程,是个体理解和感悟的过程。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深入、更深远地进行阅读,教师在指导整本书阅读时,可进行若干个小主题的分享、讨论课,让学生畅所欲言。如,结合三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中推荐的《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和《克雷洛夫寓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它们之间有共同点吗?而它们的不同点又是什么?”进行讨论。这种讨论形式的阅读课,不但能深化学生对书籍的礼节,还能保持对阅读的兴趣。当三本寓言集的阅读课进入尾声时,教师指导学生选取最喜欢的寓言进行改编,通过模仿角色对话、表情、动作等,让学生在表演中更深刻地认识人物形象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第三阶段:延伸课。在阅读同一本书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点,不同的思想情感等。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比较阅读的方式,深化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视野。例如,在班级共读《中国古代寓言》时,教师没有指定学生购买同一版本,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后能将各版本的《中国古代寓言》进行对比,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阅读,挖掘其中隐藏的线索。
3.提供多样化阅读资源和平台
实现“互联网 ”下的翻转课堂。教师通过学校轻智慧课堂、电子书包等辅助教学,还可以利用微课、校园平台等为学生拓展阅读的学习空间,通过读好一本书,从而延伸到读好一系列书的群文阅读。又如,教师可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让学生利用APP进行有声书制作,并将录音上传至班级市集,评选出最有潜质的“小小播音员”;或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对某情节进行自编自导自演。鼓励学生通过跨媒介阅读,构建文本与自我、文本与文本、文本与世界的意义关联,帮助学生成为意义建构的阅读者,从而有效地提升小学中年级学生对语文整本书的阅读素养。
希望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等相关精神的引领下,整本书阅读模式更优化,学生阅读体验更全面,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逐步提高,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卫东.混合式学习:整本书阅读的策略选择[J].语文建设,2016(9).
[3]宋志旭.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5(2).
[4]王沛.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5]谭梅,杨叶.核心素养视阈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11).
[6]黄静.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及实施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12).
责任编辑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整本书阅读;阅读习惯;阅读素养
近年来,在大力实施新课改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阅读素养。阅读不但有助于学生培养兴趣、增长见闻、开拓视野,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格。而小学阶段恰恰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黄金时期。
可事实上,提有高学生阅读素养之路却受到重重阻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当代媒体和网络的全面普及和高速发展,使大多数学生无法静心阅读,往往在阅读时只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完整阅读一本书将耗费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第二,学生无法获得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使阅读质量呈现浅显化。例如,中外名著,内涵丰富犹如地下宝藏,若缺乏正确的指导,学生在阅读时难度较大,这将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针对以上情况,《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经过笔者的分析、讨论、归纳,本文将从“整本书阅读的含义”“ 整本书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指导”等三方面进行浅谈。
一、整本书阅读的含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小学阶段内,学生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若能真正专心地去读,就会培养到读书的能力;凭这能力,就可以随时随地读其它的书以及单篇短章。另外,李卫东在《浅析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和基本方法》中提出,“整本书阅读”的“整”既是对全本书脉络的全面把握,也是对全书内容的深度思考;“书”不仅仅是指单独的一本,也可以指相关的许多本;“阅读”是指多种方式的阅读过程,可以是略读、精读等。也就是说,整本书阅读是让学生以整本书为材料进行阅读,并通过教师组织的指导课、阅读课、分享课及讨论课等形式,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课程。学生的阅读素养是一生学习成长的重要的能力素养,是养成终身、有效阅读的基础。
二、整本书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整本书阅读俨然已成为了师生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形成正确阅读习惯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为主,以解决课文的重点、难点为目标的“接受式学习”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由于学生对本文则缺乏个性体验,无法自主内化。长此以往,不仅无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甚至让学生一见“阅读”便长吁短叹。而整本书阅读则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阅读”,多次强调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如,在全班共读《中国古代寓言》一书时,教师以“个性鲜明的人物”“富含寓意的动物世界”等为主题,让学生针对性阅读,多角度地探究书中人物形象,并在阅读分享会中畅所欲言,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有助于提高教师阅读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对文本进行准确解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只有对文本进行正确深入的解读,才能设计出好的教学过程,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类教参、网络课件等资源,设计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相对而言,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资源则少之又少,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自身必须阅读整本书、精读整本书,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以及写作背景;接着,教师必须换位思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尽可能揣摩学生在阅读中将遇到的问题,预设解答思路;最后,教师必须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不断完善和丰富自身教学素养,最终促进专业发展。
3.有助于整合语文学科多种素养,体现课程价值
语文学科教学被划分为字、词、句、段、篇等多个模块,由于阅读具备了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引导与点拨,让学生自读自悟出好词佳句的妙處,揣摩出作者布局谋篇的独特之处,于优秀作品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三、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指导
为了提高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整本书阅读的习惯,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书籍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学生是个性鲜明的个体。因此,在进行整本书阅读之初,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把握其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书籍的甄选。如,一、二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少,阅读能力有限,但这一时期的他们富于幻想,因此,整本书阅读可以以绘本为主,辅以浅显的儿童小说;三、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更关注故事情节。因此,教师可以推荐中国四大名著或《中国古代神话》《安徒生童话》等名著为主,同时辅如《十万个为什么》《海底十万里》等科普类书籍等。随后,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共同商议班级的阅读目标,安排整本书阅读的进度等,进而加深学生思想上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相信只要长期坚持,学生将逐步养成阅读习惯,教师也会提升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能力。 2.开设各种形态课程进行指导
整本书阅读时,由于篇幅较长,有些学生可能会渐渐失去新鲜感和兴趣,也有些学生因为自身理解能力不佳,导致阅读质量不高。这时,教师的阅读指导课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进行阅读,教师可把阅读课分为三个阶段:“导读课”“分享课”以及“延伸课”。
第一阶段:导读课。整本书阅读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引起学生对文本的期待值有多种形式:可以是巧设谜题、故设悬念,可以是播放多媒体视频,还可以利用书本丰富多彩的封面或插图等等。以阅读《中国古代寓言》为例,教师先展示书中“画蛇添足”“三人成虎”“农夫和狼”等童趣插图,让学生想象画面中的人物发生了什么事?同时,教师可以相机介绍中国寓言的发展史,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文本所蕴含的真正价值。导读课除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为阅读整本书后的主题分享会做铺垫。
第二阶段:分享课。整本书阅读是一个个性化的阅读过程,是个体理解和感悟的过程。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深入、更深远地进行阅读,教师在指导整本书阅读时,可进行若干个小主题的分享、讨论课,让学生畅所欲言。如,结合三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中推荐的《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和《克雷洛夫寓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它们之间有共同点吗?而它们的不同点又是什么?”进行讨论。这种讨论形式的阅读课,不但能深化学生对书籍的礼节,还能保持对阅读的兴趣。当三本寓言集的阅读课进入尾声时,教师指导学生选取最喜欢的寓言进行改编,通过模仿角色对话、表情、动作等,让学生在表演中更深刻地认识人物形象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第三阶段:延伸课。在阅读同一本书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点,不同的思想情感等。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比较阅读的方式,深化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视野。例如,在班级共读《中国古代寓言》时,教师没有指定学生购买同一版本,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后能将各版本的《中国古代寓言》进行对比,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阅读,挖掘其中隐藏的线索。
3.提供多样化阅读资源和平台
实现“互联网 ”下的翻转课堂。教师通过学校轻智慧课堂、电子书包等辅助教学,还可以利用微课、校园平台等为学生拓展阅读的学习空间,通过读好一本书,从而延伸到读好一系列书的群文阅读。又如,教师可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让学生利用APP进行有声书制作,并将录音上传至班级市集,评选出最有潜质的“小小播音员”;或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对某情节进行自编自导自演。鼓励学生通过跨媒介阅读,构建文本与自我、文本与文本、文本与世界的意义关联,帮助学生成为意义建构的阅读者,从而有效地提升小学中年级学生对语文整本书的阅读素养。
希望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等相关精神的引领下,整本书阅读模式更优化,学生阅读体验更全面,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逐步提高,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卫东.混合式学习:整本书阅读的策略选择[J].语文建设,2016(9).
[3]宋志旭.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5(2).
[4]王沛.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5]谭梅,杨叶.核心素养视阈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11).
[6]黄静.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及实施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12).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