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下面本人结合自己平时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就构建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谈几点体会.
一、注重操作,在实践中求创新
传统的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课堂中学生缺乏体验,内容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以记忆来代替整个学习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少,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 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又好动,新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了许多“观察、探究、思考、交流”等动手实践、探索问题,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得来的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渐进式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参与交流,在互动中求创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围绕着教材这一“教学之本”进行“对话”的过程. 新的课程教学模式提倡“情感引动、问题驱动、师生互动、小组共动、全面带动”. 数学问题在学生自主探索基础上,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加以解决. 平时在教学中教师应着力营造自由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热烈讨论,互相交流,不断产生新设想.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教育储蓄”的例题之后,引导学生继续思考问题:“小颖的爸爸为了4年后购买一辆10万元的汽车,现在就将一笔钱存入银行. 已知银行的一年、二年、三年的年利率分别为2.25%,2.43%,2.70%,问:有几种不同的存款方式?哪种存款方式存的钱最少?”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分析,很快在组内展开了交流和讨论.在小组讨论中,有的组很快对问题的解法达成一致,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求解;有的组对某一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有的组求解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学生一边独立思考,一边彼此交流;有的组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在多数组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解答时,教师示意组内交流停止,由各组推选的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通过全班交流,教师可以及时获得更多的思维信息,在互动中发现自己的创新思维和不足;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让学生经历一个知识“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大胆猜想,在未知中求创新
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点燃学生创新意识的火花.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并强调,数学需要演绎推理,更需要合情推理,因为科学结论的发现往往发端于对事物的观察、比较、类比、归纳……即通过合情推理后,提出猜想. 因此关注大胆猜测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教材中这样的素材很多,像(1)求n边形过一个顶点的对角线条数,(2)两数相乘,异号得负的法则的得来,(3)用火柴棒搭n个正方形,求火柴棒的根数,(4)转盘游戏等,都是通过引导学生把问题简单化或特殊化,发现规律,进行大胆猜测,获得结果. 因此课堂上启发、诱导学生大胆猜测是教师的天职. 正如牛顿所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 ”
四、联系实际,在生活中求创新
现实世界有许多现象和问题隐含着一定的数学规律,需要人们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去探索、去寻求解决策略. 一名学生的数学素养的主要标志是看他如何理解数学的价值,能否应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实际生活现象,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不但能巩固、深化所学知识,也是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体现,从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学完《一元一次方程》后,我让学生回顾与思考本章内容时,请学生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并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它. 学生举了许多例子,其中有许多创新的题目.
如:宁国中学七年级两个班级的学生星期五乘两辆大客车去安徽宁国海螺集团参加社会实践,其中一辆在距离海螺集团15千米的地方出了故障,此时离参观活动时间还有42分钟,这时唯一可以利用的交通工具只有一辆大客车,只能乘一个班级的学生,这辆客车平均速度为60千米/小时,这两个班级能赶上参观活动吗?
总之,数学学习活动只有让所有学生都有效地动起来,让他们积极参加讨论,激活他们的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独立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思考的能力与他们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注重操作,在实践中求创新
传统的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课堂中学生缺乏体验,内容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以记忆来代替整个学习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少,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 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又好动,新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了许多“观察、探究、思考、交流”等动手实践、探索问题,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得来的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渐进式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参与交流,在互动中求创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围绕着教材这一“教学之本”进行“对话”的过程. 新的课程教学模式提倡“情感引动、问题驱动、师生互动、小组共动、全面带动”. 数学问题在学生自主探索基础上,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加以解决. 平时在教学中教师应着力营造自由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热烈讨论,互相交流,不断产生新设想.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教育储蓄”的例题之后,引导学生继续思考问题:“小颖的爸爸为了4年后购买一辆10万元的汽车,现在就将一笔钱存入银行. 已知银行的一年、二年、三年的年利率分别为2.25%,2.43%,2.70%,问:有几种不同的存款方式?哪种存款方式存的钱最少?”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分析,很快在组内展开了交流和讨论.在小组讨论中,有的组很快对问题的解法达成一致,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求解;有的组对某一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有的组求解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学生一边独立思考,一边彼此交流;有的组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在多数组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解答时,教师示意组内交流停止,由各组推选的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通过全班交流,教师可以及时获得更多的思维信息,在互动中发现自己的创新思维和不足;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让学生经历一个知识“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大胆猜想,在未知中求创新
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点燃学生创新意识的火花.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并强调,数学需要演绎推理,更需要合情推理,因为科学结论的发现往往发端于对事物的观察、比较、类比、归纳……即通过合情推理后,提出猜想. 因此关注大胆猜测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教材中这样的素材很多,像(1)求n边形过一个顶点的对角线条数,(2)两数相乘,异号得负的法则的得来,(3)用火柴棒搭n个正方形,求火柴棒的根数,(4)转盘游戏等,都是通过引导学生把问题简单化或特殊化,发现规律,进行大胆猜测,获得结果. 因此课堂上启发、诱导学生大胆猜测是教师的天职. 正如牛顿所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 ”
四、联系实际,在生活中求创新
现实世界有许多现象和问题隐含着一定的数学规律,需要人们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去探索、去寻求解决策略. 一名学生的数学素养的主要标志是看他如何理解数学的价值,能否应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实际生活现象,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不但能巩固、深化所学知识,也是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体现,从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学完《一元一次方程》后,我让学生回顾与思考本章内容时,请学生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并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它. 学生举了许多例子,其中有许多创新的题目.
如:宁国中学七年级两个班级的学生星期五乘两辆大客车去安徽宁国海螺集团参加社会实践,其中一辆在距离海螺集团15千米的地方出了故障,此时离参观活动时间还有42分钟,这时唯一可以利用的交通工具只有一辆大客车,只能乘一个班级的学生,这辆客车平均速度为60千米/小时,这两个班级能赶上参观活动吗?
总之,数学学习活动只有让所有学生都有效地动起来,让他们积极参加讨论,激活他们的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独立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思考的能力与他们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