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中家珍的人物形象分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09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华的作品虽然从男性叙述的视角出发,但是其中不乏对女性人物形象的刻画。本文以余华小说《活着》中主要的女性人物家珍为例,对余华作品中典型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剖析,挖掘了家珍这一女性形象背后的深层精神内涵,分析了余华笔下女性形象所具有的文学意义以及时代价值。
  一、余华的创作概述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领军人物之一,也是中国有名的先锋文学作家,他的作品极具代表性,在当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余华创作了众多优秀的作品,其中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被评为“90年代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根据《活着》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被视为国产电影的经典之作。余华在不同的时期小说的创作中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余华发表了《十八岁出门远行》等一系列先锋式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描写了人生中的磨难与收获,表达了人生是复杂而曲折的,在一个人的生活中,一定会遭遇到种种艰难
  和挫折的道理。20世纪90年代,余华发表了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第七天》等作品,其中《活着》这部作品标志着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型。在《活着》中,余华改变了之前作品中沉重黑暗的基调,他不再一味地对人性黑暗面进行无情剖析与冷酷批判,而是赞美人在苦难之下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传递了美好的人道主义思想。这一时期,余华的作品围绕着人性的温暖,着重强调了人的价值,他塑造了一批虽然经历着苦难与黑暗,但是内心仍然拥有光明的人物形象。
  二、家珍人物形象分析
  余华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一批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例如《在细雨中呼喊》中的孙光林、《活着》中的徐福贵、《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兄弟》中的李光头和宋钢等等。余华作品中的男性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但实在不容忽视的还有他作品中一群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例如《活着》中的家珍,这一独特的女性人物形象,在读者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家珍的悲剧命运
  余华的《活着》讲述了福贵苦难的一生,《活着》中与福贵同样经历着悲惨人生的还有福贵的妻子—家珍。家珍本来是米行老板的千金,她拥有美丽的外表、衣食无忧的生活,并且接受过教育。可因为嫁给了福贵,她从此走进了苦难。家珍初为人妻时,福贵的家境尚未败落,家珍即使知道福贵整日不务正业、沉迷赌博,但是她依然对福贵逆来顺受,选择用委婉的方式向丈夫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从不指责和顶撞。福贵最后一次赌博的时候,家珍怀着儿子有庆,挺着七八个月的肚子,找到了青楼,她一声不吭地跪在福贵的面前。家珍的到来并没有成功地劝说福贵离开赌桌,家珍挨了福贵的骂,遭了福贵的打,最后抹着眼泪孤身走了十几里的夜路回到了福贵家。尽管福贵无视家珍的付出,甚至肆意伤害了家珍的情感,但是在福贵输光家产之后,家珍承受着生活巨大的变化却还是安慰自己的丈夫,她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家珍对福贵的爱不曾因为福贵犯错而改变,福贵丢了家产,家珍便陪他过起了一贫如洗、自力更生的生活。她换上了粗布衣服,下地耕作,在这段每天累得气喘吁吁的日子里家珍依然成天笑盈盈的,没有怨言。生活对于家珍来说就像一眼望不到边的苦海,就在她和福贵的日子刚有起色的时候,福贵在城里被抓去当了壮丁,而此时的家珍毫不知情,在福贵被迫离家的两年时间里,家珍的生活再一次发生了巨大的变故,她的婆婆因病离世,女儿也因病变成了聋哑人。命运给予家珍无尽的苦难的同时,也赐予了她几丝甜。家珍的丈夫福贵在战争中绝处逢生,辗转回到了家中,他们一家团聚并继续开始努力生活,家珍对福贵说:“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能给你做一双新鞋。”家珍追求的不是过上有钱的生活,她只求与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不再分开。遗憾的是,家珍的心愿还未实现,不幸的事情便接踵而至,家珍患上了软骨病,村里也遇上了灾年,人人挨饿。为了让自己的家人吃上一顿好的,家珍忍着病痛回城里娘家要了一小袋米,缓解了一家人的困境。不管身处何种境况,家珍始终坚守着贤妻、慈母的角色。在患病卧床的时候,家珍仍然用哆嗦的手为丈夫和孩子做衣服。在知道儿子有庆死亡的时候,家珍流着眼泪扑在儿子的坟头,从白天哭到黑夜。在女儿凤霞难产去世两个多月之后,家珍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家珍经历了悲惨的一生,但是她却说自己很满足。她在死前一遍又一遍地对福贵说:“这辈子也快过完了,你对我这么好,我也心满意足。”她经历了生活的苦難,这种苦难不只是时代的动荡、生活的艰苦和疾病的折磨,还有精神上的折磨以及无法改变命运的绝望,家珍面对这样的人生,内心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温暖与坚韧。
  (二)家珍的抗争精神
  家珍的人生仿佛置身于无尽的黑夜,寒冷和黑暗不断地向她侵袭,使她饱受命运的打击。对于命运的刁难家珍从不抱怨,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恒久的忍耐,但是更令人为之动容的应该是家珍在命运罗网之下流露出来的抗争精神。
  家珍的儿子有庆因为给春生的妻子献血被夺去了生命,在有庆死后,春生来到福贵家希望能够给予这个丧子的家庭一点补偿,但是家珍并没有选择接受和原谅。当家珍得知是春生登门时,便冲着春生大喊,直接让春生出去。当春生拿出钱递给家珍,家珍更是看也不看。后来春生将钱塞到了福贵手里,家珍这一次对自己的丈夫福贵没有留情面,她冲福贵喊道:“你儿子就值两百块?”春生不仅是福贵昔日的战友,他作为县长,还是权势的代表,然而春生县长的身份、丈夫尴尬的处境以及队长好心的劝说都没有使家珍屈服,她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心里的怨恨和愤怒,家珍的怒吼不仅仅是描述她经历丧子之痛过后情绪的失控,还传达了她作为一个底层女性敢于发声的抗争精神。后来春生遭到毒打,他没了活下去的勇气,前来向福贵告别,家珍在听到春生的一番倾诉之后,开口喊住了春生,并且嘱咐他要活着。在失去儿子的时候,家珍心里充满了伤痛和怨恨,但是当春生遇到难关时,善良的家珍放下了心里的怨气和仇恨,走向了原谅和理解。
  家珍可以说是一位近乎理想化的传统中国女性,她温顺、贤惠,为家庭甘愿牺牲自我,同时她也刚强,面对命运的残忍做出了强烈的抗争。家珍用自己的包容、善良和坚韧承受着命运的曲折,抵抗着命运的不公。
  三、总结
  余华在《活着》中塑造了一个善良、坚韧的家珍,家珍经历了社会的动荡,承受了亲人的离去,遭遇了病痛的侵袭,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但她面对苦难的人生,仍然坚守着内心的温情,始终表现出对生活的积极、对生命的敬畏、对苦难的忍耐。透过家珍,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底层女性身上闪烁的微光,也能够感受到一个时代的更迭和发展。家珍的形象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每个时代都具有存在的意义,不同时代的人寻求着不同的生存方法。在家珍生活的年代,像她这样的女性举不胜举,她们对待人生的坚韧与豁达,对待苦难的忍耐和抗争,便是活着本身的意义。
其他文献
天气转凉 秋高气爽  大地迎来了收获季  高梁红了  經过春种夏长 经历拔节灌浆  你越发娇艳动人  更加沉稳幽香  你谦逊低头弯腰  对着养育自已的大地  对着容纳自已的天空  致谢鞠躬感激  沉甸甸的穗 你朴实无华  村后道旁河沟山岗  到处都有你的倩影  无需浇水施肥甚至已被人们遗忘  果实粒大有些粗糙  被人们叫做粗粮  高梁秆也可做农民的燃料  去粒的穗子又可制成扫帚  高粱酿成的酒颜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6-0-02  阎连科的长篇《受活》是一部复杂而荒诞,奇特而虚幻,乡土与魔幻主义交织在一起的惊世之作。《受活》描写了耙耧山区一个叫“受活庄”的偏僻山村,环境恶劣且村民多为残疾人,极少有健全者。为脱贫致富,融入社会发展進程,县长柳鹰雀的带领组建残疾人艺术团,购买列宁遗体,建造列宁纪念馆,付出了巨大牺牲,最
齐国自古盛文怀,因由吕公一渐开。  天圆地方时空悬,纵横经纬天路来。  桓公霸业起雄风,太公之后拓边塞。  晏婴名相世所稀,临淄因其贤名在。  遄台之上辩和同,和而不同君子行。  稷下学宫首学府,孔子闻韶音绕梁。  管子智明運九合,雪宫孟子谒宣王。
桃树一直站在那里  但我们只在两个时候谈论她  一是桃花开了  一是桃子上市了  这多少有点势利  因为桃树一直站在那里  夏天葉子绿过  冬天小鸟飞过  我们谈论桃树时  有一点是相同的  桃花是红的  桃子的汁也是红的  我们谈论桃树时  省略了很多  就像刀子割破皮肤时  忙于止血
摘 要:2018年年底,饶晓志导演的一部低成本黑色幽默喜剧电影《无名之辈》在大片云集的电影市场中杀出重围,以7.95亿的票房夺得当季黑马。《无名之辈》虽然是一部类型化的黑色喜剧,其中不乏用诸如方言,人物性格的反差,错位、重复等常见手法来塑造戏剧性。但是作为类型喜剧电影中较为新颖的作品,导演也通过塑造性格迥异的底层人物,模糊人物好坏之分,理想化故事结局等方式加入浪漫想象。使原本聚焦底层社会艰难的黑色
稀稀疏疏的麦苗  摇曳在村落一隅  从去冬到今春  都像在訴说陈年旧事  野草蔓生一片片  童年的小路已被篡改  崖畔上看花人远去  迎春花独自开落  溪水流麦田  原野的天空蔚蓝得只剩下蔚蓝  山色慢慢瘦下去  吹麦笛的少年在哪里  麦浪随风起伏  鞠躬打探要何时归来
修路了 这一消息震撼人心  人们怀揣喜悦带着工具  清理路面障碍 热火朝天  路基尽头 一个双人合围的大树根  深深地嵌入泥土深层  任凭人们刀削斧砍 它自岿然  咣当 咣当  挖掘机威风凛凛走来 找准落点  灵活控制按钮  一棵硕大无比的树根 顷刻之间  甘拜下風于挖掘机的威慑  将蓬乱的头垂下
袁枚作为“乾嘉三大家”之一,生活在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文化思潮发展空前猛烈的时代。其以“性灵说”为核心的诗学理论对后世诗坛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随园诗话》更是“性灵说”的具体体现。袁枚最特殊之处在于其有众多女弟子,并对女子的态度与当世的一些顽固派完全不同。故本文以《随园诗话》中的闺秀诗话为切入点,探讨袁枚对闺秀诗作的评价标准,以及与其“性灵说”的内在渊源。  清朝的诗歌数量
巢已小  羽翼满  远离故土  做南飞候鸟  从此  思念涌起  遥远 遥远……  异域虽温情  难挡思乡  鄉音无改向北鸣  风中乡音飞  当归 当归  乡愁一行泪  母亲灶堂  炊烟袅袅  一瓢一瓢挂念碗里装  父亲的老旱烟  整行囊  携妻儿回归  明朝踏浪随风起  振翅满翼向北飞……
来不及清除山竹留下的狼籍  寂寞的玉笔平分了秋色  不知道该等候什么  是咖啡、紅酒?还是团圆的月饼  为了遇见  我沿着后羿寻找嫦娥的脚印  走出了一颗行星  可昔日爱笑的你此刻己渺无踪影  而月,依然还那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