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工作实际,探求中学数学学困生的现状和成因,进而探究其转化对策。
【关键词】逻辑思维 学困生成因 转化
“学困生”研究犹如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一样,永远是教育研究永恒的主题。这种趋势的产生也可以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表现。一方面,大量的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变涉及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和基本效益,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平等教育的实施。可以说,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仅仅关注少数人成功的升学教育是一种不完全的、不平等的教育,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不能仅仅靠少数精英,数以亿计的劳动者的素质是关系到民族兴亡的根本,精英确实可以为社会创造出新的财富,但个别走向社会的“差生”也可能在瞬间造成数以亿计的损失。难怪有人讲,科学家是可以引进的,而劳动者的素质是无法引进的;所以说,转变一个“学困生”不比培养一个科学家逊色。
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的学科!数学知识连贯性强,就象一根链条,中间任意一环出了问题,都要波及整体。比如一个小学生不会数学加法,它就不会解数学减法题,中学生若不会解一元一次方程,也就无法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
受发育的个体差异、数学基础和能力的影响,即使在知识范围和深度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学生对同一数学内容的认识也有深浅程度不同,在这方面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现象认识和本质认识,有部分认识和整体认识,有零碎认识和系统认识等区别。
数学学困生的形成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是本人认为逻辑思维能力的欠缺是造成他们轮为“数学学困生”主要原因。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已出现“数学学困生”这种阶层的学生了,主要表现在操作迟钝,错多且慢,成绩低下、持续困难,读书被动、无自觉性。随着学习年级上升,学习内容的拓宽,以及到中学阶段,学生的分化更是越来越明显,出现了以下系列状况:(1)基础很差,极端厌学。这种学生成绩差,纪律也差,品行也很差,(2)学习上思维僵化,信心不足,导致成绩差。(3)其它学科尚可,对数学无兴趣,偏科引起数学成绩差。(4)想学好,但缺乏自制力,无恒心,受环境和情绪影响,从而学不好数学。(5)态度端正,学习认真,但学习方法陈旧、低效,因而成绩不理想。(6)愿学,但自我感觉良好,学习浮而不深入,成绩总不稳定。(7)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要求在年龄符合义务教育的必须接受教育的智障,病疾学生,其中数目也不小。
对于(1)基础很差,极端厌学的这类型,把它分类为“外因型学困生”,对这类学困生的调查表明,当前社会上存在不合理分配现象,特别是受经商风冲击,使一部分学生厌学,外加上他们的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农民和个体经营者居多,造成家长对子女教不得法或忙于经商,无暇教育子女;或者放纵溺爱,包庇纵容-或者粗暴无知、施行打骂。学生若长期处于这种不良环境之中,会造成心理失衡,道德行为价值观念偏常。再加上数学本身抽象难懂,学生就更不愿意学习数学了。这部分学困生,思维已经定型是不可以转化,也没有办法转化的,他们只能毕业后流落社会,或社会上做个良民,或者危害社会,这只是一个社会问题了,是学校老师也无法管教的,
至于(7)这部分学困生,这类“智力型学困生。,也是很难转化的!他们本身已很难具备学习的条件了,要改变他们成出类拔萃的人才,这是件极不容易办到的事情,(特例除外)时他们的教育辅导,也仅仅是尽一种社会责任,谈不上转化的问题,他们本身就是一种弱势群体,他们能学点文化知识,将来到社会上也只是过的好一点而已,
对于(2)到(6)这部分学困生,这类“非智力型学困生”——数学逻辑思维断了链条的学困生,本身需要修改的空间很大,是有希望转化的,根据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的理论,认为只要提供合适的环境和足够的学习时间以及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好每一门功课,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方法就是修改补充他们脑子里的逻辑链条,重新走回数学轨道,
数学学困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群体,每一个学困生,情形状态完全不一样,由于长期受挫折,心态基本一样,对数学常常抱有消极态度和缺乏信心,怀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要改变他们的状态我觉得应采取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对他们加大情感投入,扫除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培养兴趣,激发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树立每个学生都需要学习数学的观念,并坚定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的信念,与他们多接近、多沟通、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成为他们生活中的益友,学习上的良师,使他们感到老师的关心和热情,把失去的学习数学的兴趣重新找回来。同时,对他们的作业、试卷都要严批细改,从中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多用表扬的语气来鼓励他们,并通过单独给他们补课,使他们不至于落后。这样,必能引起他们感情的“回流”,成为学习的动力。
(二)大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把失去的逻辑链条重新找回,从而走上学习正轨。
(1)培养理解能力。为了避免学困生进行过多的盲目的思考,消除学困生由于多次无效的思维所造成的倦怠情绪,教师要进行注重启发,细心引导的教学,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关点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的讲解,让学困生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去判断推理。
(2)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数学最初的概念都是基于直觉,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问题解决中得到发展的,问题解决离不开直觉,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象物理、化学一样,通过直观性使学生理解概念、性质。例如:在讲“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我们可以通过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条铁丝,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问哪几组铁丝可以组成三角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铁丝之间有何关系?从而引导出上述性质。因此,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
(3)精心提炼教材中的养育因素,给学生予数学美的感受。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有公式美、符号和理论的概括简洁美,命题的准确清晰美,难题突破的感受美,图形的对称美,相似美、统一美等等,例如:勾股定理表达了一切直角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统一美,二项展开式的系数、正多面体和圆具有明显的对称性,体现了数学的对称美。
(三)具体操作方法
(1)灵活处理,因材施教。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对概念、定理的理解及运用程度,直接关系到数学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深钻教材,精选教法,适当降低知识起点,让学生轻松进入教学过程,增强其信心,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的讲解,加强基本方法的培养和运用及对基本思想的渗透和强化,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习方法,促学生“能学、会学”。首先,在作业布置上可先降低难度要求,适当增加基础练习量。以巩固基础,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其次,在学生学习方法上给予恰当指导,让学生会学。①指导预习,主要是结合以前所学阅读教材。@指导听课,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听教师所讲的内容、重点和学习要求;⑦指导复习。指导学生用简明、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④指导课外阅读、活动。课外阅读、课外活动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但要讲究方法。
(3)学校教育向家庭渗透,把家庭教育看作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开办各类家长学校,强化班主任家访制度。
(4)学校要重视心理教育。更要重视防治差生“心病”。在教学过程中,妻充分调动每一个同学的学习积极性,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正确对待数学学困生,进行分层次教学,使每一个同学都有所受益,在不同程度,不同侧面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然而由于“数学学困生”并非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对他们的教育也要经过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坚持“教育有诚心、转化有热心,对待反复有耐心”。如此,“数学学困生”转化工作必将取得更大成效。
参考文献
[1]黄正春,新余教研网
[2]张宝洪,也谈中学数学差生转化及成因
[3]初中数学资源网,浅谈数学直觉思维及培养
[4]黄靖,浅谈农村中学数学教育中的后进生转化
【关键词】逻辑思维 学困生成因 转化
“学困生”研究犹如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一样,永远是教育研究永恒的主题。这种趋势的产生也可以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表现。一方面,大量的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变涉及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和基本效益,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平等教育的实施。可以说,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仅仅关注少数人成功的升学教育是一种不完全的、不平等的教育,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不能仅仅靠少数精英,数以亿计的劳动者的素质是关系到民族兴亡的根本,精英确实可以为社会创造出新的财富,但个别走向社会的“差生”也可能在瞬间造成数以亿计的损失。难怪有人讲,科学家是可以引进的,而劳动者的素质是无法引进的;所以说,转变一个“学困生”不比培养一个科学家逊色。
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的学科!数学知识连贯性强,就象一根链条,中间任意一环出了问题,都要波及整体。比如一个小学生不会数学加法,它就不会解数学减法题,中学生若不会解一元一次方程,也就无法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
受发育的个体差异、数学基础和能力的影响,即使在知识范围和深度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学生对同一数学内容的认识也有深浅程度不同,在这方面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现象认识和本质认识,有部分认识和整体认识,有零碎认识和系统认识等区别。
数学学困生的形成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是本人认为逻辑思维能力的欠缺是造成他们轮为“数学学困生”主要原因。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已出现“数学学困生”这种阶层的学生了,主要表现在操作迟钝,错多且慢,成绩低下、持续困难,读书被动、无自觉性。随着学习年级上升,学习内容的拓宽,以及到中学阶段,学生的分化更是越来越明显,出现了以下系列状况:(1)基础很差,极端厌学。这种学生成绩差,纪律也差,品行也很差,(2)学习上思维僵化,信心不足,导致成绩差。(3)其它学科尚可,对数学无兴趣,偏科引起数学成绩差。(4)想学好,但缺乏自制力,无恒心,受环境和情绪影响,从而学不好数学。(5)态度端正,学习认真,但学习方法陈旧、低效,因而成绩不理想。(6)愿学,但自我感觉良好,学习浮而不深入,成绩总不稳定。(7)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要求在年龄符合义务教育的必须接受教育的智障,病疾学生,其中数目也不小。
对于(1)基础很差,极端厌学的这类型,把它分类为“外因型学困生”,对这类学困生的调查表明,当前社会上存在不合理分配现象,特别是受经商风冲击,使一部分学生厌学,外加上他们的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农民和个体经营者居多,造成家长对子女教不得法或忙于经商,无暇教育子女;或者放纵溺爱,包庇纵容-或者粗暴无知、施行打骂。学生若长期处于这种不良环境之中,会造成心理失衡,道德行为价值观念偏常。再加上数学本身抽象难懂,学生就更不愿意学习数学了。这部分学困生,思维已经定型是不可以转化,也没有办法转化的,他们只能毕业后流落社会,或社会上做个良民,或者危害社会,这只是一个社会问题了,是学校老师也无法管教的,
至于(7)这部分学困生,这类“智力型学困生。,也是很难转化的!他们本身已很难具备学习的条件了,要改变他们成出类拔萃的人才,这是件极不容易办到的事情,(特例除外)时他们的教育辅导,也仅仅是尽一种社会责任,谈不上转化的问题,他们本身就是一种弱势群体,他们能学点文化知识,将来到社会上也只是过的好一点而已,
对于(2)到(6)这部分学困生,这类“非智力型学困生”——数学逻辑思维断了链条的学困生,本身需要修改的空间很大,是有希望转化的,根据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的理论,认为只要提供合适的环境和足够的学习时间以及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好每一门功课,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方法就是修改补充他们脑子里的逻辑链条,重新走回数学轨道,
数学学困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群体,每一个学困生,情形状态完全不一样,由于长期受挫折,心态基本一样,对数学常常抱有消极态度和缺乏信心,怀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要改变他们的状态我觉得应采取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对他们加大情感投入,扫除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培养兴趣,激发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树立每个学生都需要学习数学的观念,并坚定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的信念,与他们多接近、多沟通、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成为他们生活中的益友,学习上的良师,使他们感到老师的关心和热情,把失去的学习数学的兴趣重新找回来。同时,对他们的作业、试卷都要严批细改,从中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多用表扬的语气来鼓励他们,并通过单独给他们补课,使他们不至于落后。这样,必能引起他们感情的“回流”,成为学习的动力。
(二)大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把失去的逻辑链条重新找回,从而走上学习正轨。
(1)培养理解能力。为了避免学困生进行过多的盲目的思考,消除学困生由于多次无效的思维所造成的倦怠情绪,教师要进行注重启发,细心引导的教学,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关点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的讲解,让学困生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去判断推理。
(2)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数学最初的概念都是基于直觉,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问题解决中得到发展的,问题解决离不开直觉,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象物理、化学一样,通过直观性使学生理解概念、性质。例如:在讲“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我们可以通过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条铁丝,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问哪几组铁丝可以组成三角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铁丝之间有何关系?从而引导出上述性质。因此,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
(3)精心提炼教材中的养育因素,给学生予数学美的感受。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有公式美、符号和理论的概括简洁美,命题的准确清晰美,难题突破的感受美,图形的对称美,相似美、统一美等等,例如:勾股定理表达了一切直角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统一美,二项展开式的系数、正多面体和圆具有明显的对称性,体现了数学的对称美。
(三)具体操作方法
(1)灵活处理,因材施教。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对概念、定理的理解及运用程度,直接关系到数学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深钻教材,精选教法,适当降低知识起点,让学生轻松进入教学过程,增强其信心,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的讲解,加强基本方法的培养和运用及对基本思想的渗透和强化,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习方法,促学生“能学、会学”。首先,在作业布置上可先降低难度要求,适当增加基础练习量。以巩固基础,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其次,在学生学习方法上给予恰当指导,让学生会学。①指导预习,主要是结合以前所学阅读教材。@指导听课,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听教师所讲的内容、重点和学习要求;⑦指导复习。指导学生用简明、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④指导课外阅读、活动。课外阅读、课外活动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但要讲究方法。
(3)学校教育向家庭渗透,把家庭教育看作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开办各类家长学校,强化班主任家访制度。
(4)学校要重视心理教育。更要重视防治差生“心病”。在教学过程中,妻充分调动每一个同学的学习积极性,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正确对待数学学困生,进行分层次教学,使每一个同学都有所受益,在不同程度,不同侧面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然而由于“数学学困生”并非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对他们的教育也要经过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坚持“教育有诚心、转化有热心,对待反复有耐心”。如此,“数学学困生”转化工作必将取得更大成效。
参考文献
[1]黄正春,新余教研网
[2]张宝洪,也谈中学数学差生转化及成因
[3]初中数学资源网,浅谈数学直觉思维及培养
[4]黄靖,浅谈农村中学数学教育中的后进生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