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任何事情,事先都要有一个恰当的目标。教学工作更是如此。下面,我就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谈几点看法:
一、语文教学中常存在的问题
一般地说,理科的教学目标比较好把握,很少有偏离目标教学的。而在语文教学中,却发现有的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不太恰当,有悖于语文课程标准。下面是我们在一些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发现的几个突出例子:
例一:某初中老师教学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他整堂课都围绕伏尔泰是怎样和敌人作斗争的而展开教学,重点放在了伏尔泰不畏强暴和敢写敢作敢为的精神上,所以他永远活在了人们心中。
例二:一位初二老师教学《中国石拱桥》,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讲解石拱桥的造型和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我们要为前人的勤劳智慧骄傲、喝彩,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长大后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
例三:某小学教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讲解总理的丰功伟绩和人民对他的深切怀念上,讲得大家泪流满面。
他们讲的这些有错吗?没有。那么,这些内容该不该让学生了解、其道理该不该让学生懂得?我认为也应该。但是,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分清语文教学的主次,不应该把这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目标或主要目标处理。本来,这些内容文中已经写得清清楚楚,只需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能读懂内容并感悟出道理,何需教师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复述课文内容呢?作为语文课,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把课文中所蕴含的语文知识、特别是作者叙事写物、表情达意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这三堂课,却都忽略了这一点。如第一堂课是演说辞,那么演讲者是通过哪些语言和方法来表达对伏尔泰先生的纪念的?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打动听众的?老师却忽略了;第二堂课是说明文,教者却把说明的方法和顺序仅作了轻描淡写的处理;第三堂课,重点本应落实在“送”字上,即作者是如何写送别的情境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等没有讲得清楚。我们在一些学校的教学观摩课中发现,有的语文老师习惯就课文讲内容,若思想性强的课文便上成了思想教育课,科普性强的课文便上成了科普知识课等,没有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结果,如有的教师所说,这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收获甚微。
二、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语文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被提高到第一理念,反映了新时期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高度重视。
什么是语文素养?有代表性的是人教版语文“实验修订本”顾问、华东师范大学巢宗祺教授的观点,他说:“语文素养,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语文的一些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显然,这是把语文知识和能力摆在突出位置的。
新的课程标准还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即: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摆在第一位的是知识与能力。知识主要在于积累,能力主要在于训练。如何“积累”、怎样“训练”?这涉及到教与学的过程和方法,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以最优的过程与方法积累更丰富的知识,更好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要引导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感悟文本中的道理、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的主要目标,过程与方法是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催化剂、促进剂。
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学习,逐步地正确掌握和熟练地运用祖国的语言和文字,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人类文化和人类的文明。
三、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
语文知识获得有多种途径:一是在社会交往交流中获得;二是从书本上获得,现在还可以从其它媒体中获得。但要获得系统的语文知识必须依靠书本。选入教材的课文是学习积累语文知识的经典文章、是范例。我们语文教师就是要运用教材把语文知识和方法有目的地传授给学生。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具体教给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语言符号(如字词、标点及其含义)、语言规律(如语法)、语言艺术(如修辞、表情达意方法等)、谋篇布局(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等),还有对经典作品的诵读记忆等等。至于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感悟,不可像前三例那样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或唯一目标,否则,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难以提高的。
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文章所蕴含的语文知识,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恰当地确定具体文章的教学目标。除了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课文中新的语文知识外,要强化方法上的指导。如诗歌教学,要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节奏、音韵、意境和关键字词的运用等;对记叙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叙事的方法,了解重点词句和段落的作用;对说明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掌握说明文的结构(如总分,总分总)、说明的顺序、方法及其作用;对议论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懂得怎样提出论点、怎样运用论据、怎样进行论证;对于演讲辞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演讲的技巧,懂得怎样运用语言造势增强演讲的感召力;对书信等应用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格式,知道怎样把话说得更清楚,怎样说更有亲切感;对于散文、小说、戏剧等教学,一定要突出文体特点。
不管哪种类型的文章,在教学时,都不能离开“读”,尤其要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读,在读中领悟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也离不开“说”,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动脑动口的能力;还离不开“写”,要通过写以提高学生对字词的识辨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逐步提高。
一、语文教学中常存在的问题
一般地说,理科的教学目标比较好把握,很少有偏离目标教学的。而在语文教学中,却发现有的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不太恰当,有悖于语文课程标准。下面是我们在一些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发现的几个突出例子:
例一:某初中老师教学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他整堂课都围绕伏尔泰是怎样和敌人作斗争的而展开教学,重点放在了伏尔泰不畏强暴和敢写敢作敢为的精神上,所以他永远活在了人们心中。
例二:一位初二老师教学《中国石拱桥》,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讲解石拱桥的造型和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我们要为前人的勤劳智慧骄傲、喝彩,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长大后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
例三:某小学教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讲解总理的丰功伟绩和人民对他的深切怀念上,讲得大家泪流满面。
他们讲的这些有错吗?没有。那么,这些内容该不该让学生了解、其道理该不该让学生懂得?我认为也应该。但是,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分清语文教学的主次,不应该把这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目标或主要目标处理。本来,这些内容文中已经写得清清楚楚,只需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能读懂内容并感悟出道理,何需教师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复述课文内容呢?作为语文课,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把课文中所蕴含的语文知识、特别是作者叙事写物、表情达意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这三堂课,却都忽略了这一点。如第一堂课是演说辞,那么演讲者是通过哪些语言和方法来表达对伏尔泰先生的纪念的?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打动听众的?老师却忽略了;第二堂课是说明文,教者却把说明的方法和顺序仅作了轻描淡写的处理;第三堂课,重点本应落实在“送”字上,即作者是如何写送别的情境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等没有讲得清楚。我们在一些学校的教学观摩课中发现,有的语文老师习惯就课文讲内容,若思想性强的课文便上成了思想教育课,科普性强的课文便上成了科普知识课等,没有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结果,如有的教师所说,这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收获甚微。
二、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语文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被提高到第一理念,反映了新时期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高度重视。
什么是语文素养?有代表性的是人教版语文“实验修订本”顾问、华东师范大学巢宗祺教授的观点,他说:“语文素养,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语文的一些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显然,这是把语文知识和能力摆在突出位置的。
新的课程标准还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即: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摆在第一位的是知识与能力。知识主要在于积累,能力主要在于训练。如何“积累”、怎样“训练”?这涉及到教与学的过程和方法,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以最优的过程与方法积累更丰富的知识,更好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要引导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感悟文本中的道理、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的主要目标,过程与方法是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催化剂、促进剂。
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学习,逐步地正确掌握和熟练地运用祖国的语言和文字,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人类文化和人类的文明。
三、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
语文知识获得有多种途径:一是在社会交往交流中获得;二是从书本上获得,现在还可以从其它媒体中获得。但要获得系统的语文知识必须依靠书本。选入教材的课文是学习积累语文知识的经典文章、是范例。我们语文教师就是要运用教材把语文知识和方法有目的地传授给学生。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具体教给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语言符号(如字词、标点及其含义)、语言规律(如语法)、语言艺术(如修辞、表情达意方法等)、谋篇布局(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等),还有对经典作品的诵读记忆等等。至于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感悟,不可像前三例那样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或唯一目标,否则,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难以提高的。
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文章所蕴含的语文知识,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恰当地确定具体文章的教学目标。除了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课文中新的语文知识外,要强化方法上的指导。如诗歌教学,要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节奏、音韵、意境和关键字词的运用等;对记叙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叙事的方法,了解重点词句和段落的作用;对说明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掌握说明文的结构(如总分,总分总)、说明的顺序、方法及其作用;对议论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懂得怎样提出论点、怎样运用论据、怎样进行论证;对于演讲辞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演讲的技巧,懂得怎样运用语言造势增强演讲的感召力;对书信等应用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格式,知道怎样把话说得更清楚,怎样说更有亲切感;对于散文、小说、戏剧等教学,一定要突出文体特点。
不管哪种类型的文章,在教学时,都不能离开“读”,尤其要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读,在读中领悟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也离不开“说”,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动脑动口的能力;还离不开“写”,要通过写以提高学生对字词的识辨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