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地理模拟试题(十)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_0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选择题
  
  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踏上“奔月”旅程。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在科技人员的精确控制下,成功落在月球的丰富海区域。至此,在经历了长达494天的飞行后,静谧、遥远的月球土地终于成为这位中国首个“月球使者”的生命最后归宿。据此回答1~4题。
  1.“嫦娥一号”从成功发射到完美撞月,这一期间太阳直射赤道的次数有:
  A.2次 B.3次 C.4次 D.5次
  2.当“嫦娥一号”成功撞月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全球新旧两天的范围大致相等
  B.澳大利亚人发现白天一天天变短
  C.纽约(74°W)人正忙于吃早餐
  D.广州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3.我国对“嫦娥一号”实施精确控制撞月的主要目的是:
  ①避免它自然坠落到地球 ②防止自然坠落产生太空垃圾 ③为探月工程二期实现软着陆做好技术储备 ④通过撞击的扬尘得到月壤成分的分析数据 ⑤为了实验月球受撞击时的承受能力
  A.①③ B.③④ C.②⑤ D.②④⑤
  4.宇航员踏上月球时,下面哪些感觉是正确的:
  A.踩到月尘上的脚印很清晰,但一会就消失了
  B.看月球上的天空是黑暗的,一个天体也没有
  C.尽管穿着厚重的宇航服,但行走很轻松
  D.日落之后出现了绚丽的晚霞
  图1是北京、新加坡、圣保罗、开罗四地天文馆中的傅科摆的实验结果,实验初始,四地的傅科摆均为南北方向摆动,三个小时后,摆锤方向与地球上的方向如图所示,读图回答5~7题。
  
  
  5.四幅图中,表示北京天文馆的是:
  A.①图 B.②图 C.③图 D.④图
  6.上面四个城市的傅科摆实验可以证明:
  A.地球的形状B.地球的自转
  C.地球的公转D.地球的大小
  7.当北京时间是某日10时,①②③④所示地区处在同一天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白令海峡是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相距最近处,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铁路同原有铁路连通,可以为两大陆提供一条便捷的陆上交通通道。读图2,回答8~9题。
  
  8.从北京到洛杉矶铁路沿线自然景观的变化,属于: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D.地方性分异
  9.北京和洛杉矶气候特征的共同点是:
  A.一月均温都在0℃以上B.高温同期,降水也同期
  C.高温和降水都不同期 D.降水季节变化都明显
  中俄两国于2008年10月14日在黑瞎子岛举行“中俄界碑揭牌仪式”,将黑瞎子岛西侧的一半岛屿归还中国,该岛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合处,据此回答10~11题。
  10.有关黑瞎子岛说法正确的是:
  A.是我国纬度位置最高的地方
  B.是我见到太阳最早的地方
  C.是我国地理位置最东的地方
  D.是我国夏季白天最长的地方
  
  11.这一天:
  A.太阳公转速度逐渐加快B.海口市正午物体影子朝南
  C.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D.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马铃薯是一种喜温凉干燥环境、对土壤适应性比较强的植物。读我国黄土高原某地区马铃薯产量与地形坡度关系图(a)、马铃薯产量与地形坡向(0°为正北,90°为正东,依次类推)关系图(b)、马铃薯生长地不同坡向产生径流量图(c)、马铃薯生长地不同坡向水土侵蚀模数图(d),完成12~13题。
  12.有关马铃薯产量说法正确的是:
  A.海拔越低,产量越高 B.坡度越缓,产量越高
  C.南坡产量比北坡高
  D.产生地表径流量小的地方产量高
  13.根据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和图3所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影响马铃薯产量高低主要因素是:
  A.地形与热量B.坡向与降水
  C.土壤与光照D.水分与坡向
  图4为“我国3月上旬某种农作物物候现象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该农作物是:
  A.水稻B.玉米 C.春小麦 D.冬小麦
  15.a地物候现象比b地迟的主要原因是:
  A.距海远近不同B.海拔高低不同
  C.土壤肥力不同D.降水状况不同
  读世界咖啡主要产地分布图(图5),回答16~17题。
  
  16.影响咖啡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C.土壤 C.热量 D.水分
  17.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和出口国,其咖啡生产的农业地域类型为:
  A.城郊农业 B.种植园农业
  C.粗放农业 D.商品谷物农业
  国外一公司打算在我国某地开办一生产企业,他们在四个地区进行了选址考察,制作了一幅四地生产成本柱状图。据图6,分析完成18~19题。
  
  18.从生产成本考虑,该企业厂址应选择:
  A.①B.②C.③D.④
  19.该企业布局类型属于:
  A.市场指向型 B.动力指向型
  C.原料指向型 D.劳动力指向型
  读图“北冰洋冰层覆盖面积变化图”(图7),回答20~21题。
  
  20.导致北冰洋冰层覆盖面积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B.厄尔尼诺现象的加强
  C.全球气候逐渐变暖
  D.沿岸城市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增加
  21.针对北冰洋冰层覆盖面积的变化,人类应采取的措施是:
  A.减少S02 等酸性气体的排放B.减少含氯氟烃的使用量
  C.保护植被,禁止滥毁森林D.禁止沿岸工业废水的排入
  读“黄河三角洲1956年—1996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示意图”(图8),完成22~23题。
  
  22.根据图中信息判断,40年间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的变化有:
  A.海洋面积逐渐扩大 B.湿地面积逐渐缩小
  C.盐碱地由内陆向沿海地区扩展
  D.耕地面积明显减少
  23.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包括:
  ①合理灌溉,防止土壤盐碱化 ②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③禁止发展沿海水产养殖业 ④避免盲目垦荒,保护湿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汽车产业转移的趋势加大,读图9,回答24~25题。
  24.跨国公司将汽车厂设置在中国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中国投资环境改善,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降低
  B.跨国公司所在国汽车市场饱和,开辟国际市场的需要
  C.我国汽车研发与生产技术处世界领先水平
  D.汽车工业的迁出地用地紧张、地价上涨
  
  25.有关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A.发达国家和地区原主导产业移出,肯定会削弱该地区的经济实力
  B.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业转入可以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C.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经济结构,但不会改变区域的地理景观
  D.对迁入地而言一定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综合题
  
  26.图10中甲表示某日昼长状况,乙是某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是___________。
  (2)在甲图中画出再过3个月的全球昼长状况。
  (3)乙图所示地区河流主要靠_________补给,该河汛期一般出现在_________(季节)。
  (4)乙图中d处地貌名称是__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b到c植被类型差异的最主要原因________,如果这些植被遭到毁坏,会使a河口地带的海岸发生怎样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读下列有关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8年12月3日,入冬以来最强冷空气开始入侵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大风和强降温天气。中央气象台连续两天发布了今年首次寒潮橙色警报。12月4日晚到5日清晨,山东半岛地区东部烟台、威海普降大暴雪,当地气象部门已发布寒潮黄色、暴雪黄色和道路结冰橙色预警信号(图11)。
  材料二:2008年12月5日海平面等压线天气图(图12)。
  
  (1)山东半岛地区东部的烟台、威海两地每年冬季都有大雪降临,从材料一信息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这次寒潮对下列地区农牧业生产可能会带来严重危害的是:
  A.东北平原的春小麦生长 B.黄河以北地区的冬小麦越冬 C.青藏高原的牦牛过冬 D.华南地区的热带鱼类养殖E.江南丘陵的柑橘成熟
  (3)从材料二判断,此时我国广大地区受________天气系统控制。广州的天气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28.我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中部土地面积102万千米2,占全国10.7%;拥有3.61亿人口,占全国28.1%;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23%,是中国主要的能源动力和原材料输出地区(图13)。
  
  (1)有关图中地理事物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是京广铁路B.③是三峡电站
  C.A省的邻省有6个D.C是鄱阳湖
  (2)中部六省中人口占数量居全国首位的是_____省。中部地区最丰富的不可再生能源是_________,主要分布在_______省,中部地区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是_______。中部六省的金属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其中以江西大余的 __________矿,湖南冷水江的________矿最闻名。
  (3)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自然灾害频繁,其中冬季主要有_______,春季主要有________,夏季主要有_______、______,并解释该地区夏季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
  (4)试分析中部崛起战略中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六省的区位优势。
  (5)分析山西省发展能源工业的有利和不利方面。
  29.读某地区图(图14),图中等值线为等高线(单位:m)。回答下列问题。
  
  (1)请说明该区域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整治措施。
  (2)从图中城市的形成看,其区位选择主要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M线为我国近年完工的重点工程______,影响该工程在此区域选线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
  (4)为保证能源供应安全,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2008年7月,广东首次提出打造我国首个“核电特区”。2008年12月16日,广东省阳江核电站正式开工,这是中国首个一次核准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总投资近700亿人民币、迄今总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项目。目前,广东省内已经建成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一期,而台山核电站、阳江核电站正在建设中,四大核电站(如图15)将为广东打造“核电特区”奠定基础。根据广东省的规划,在未来15年内,使广东核电比重达到总发电量的1/5,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材料二:2002年广东发电结构图(图16)和1992—2003年广东省全社会用电量增长图(图17)。
  
  
  (1)图15中的广东省四大核电站的布局特点是___________,这样分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广东首次提出打造我国首个“核电特区”的主要原因是:
  A.核原料铀矿非常丰富 B.煤、石油等常规能源缺乏
  C.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量大D.海运条件优越
  (3)根据材料二的信息,分析广东省电力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本省情况提出解决的措施。
  (4)结合上述材料及当今世界金融危机下的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试分析阳江核电站建设的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B 4.C 5.C 6.B 7.C 8.A 9.D 10.C 11.A 12.B 13.B 14.D 15.B 16.C 17.B 18.C 19.B 20.C 21.C 22.B 23.B 24.C 25.B
  二、综合题
  26.(1)23°26′N(或北回归线) (2)过纵轴和昼长线交点画一与横轴平行线 (3)大气降水(雨水) 冬季 (4)冲积扇 河流出山口地带,流速变慢,泥沙堆积 (5)温度(热量) 海岸向海洋沿伸速度加快。
  27.(1)都濒临海洋,冬季西北季风经过温暖的渤海带来大量水汽;处于山东半岛丘陵地形的迎风坡,受地形的抬升作用,降雪增多 (2)BD (3)亚洲高压(蒙古高压、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 冷锋前, 受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
  28.(1)BCD (2)河南 煤 山西 水能 钨 锑 (3)寒潮 阴雨低温 洪涝 伏旱(干旱) 洪涝成因:地势低洼;河湖密布、河道十分弯曲,不利于泄洪;受锋面雨带影响,如北面、南面、西面河流洪水同时到达,易酿成洪涝(答南、北支流对称,同时来水亦可) 伏旱成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天少雨 (4)位于我国中部腹地,拥有承东启西、连南带北的地理位置优势,辐射范围广;自然资源丰富,是重要的原材料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农林产品丰富,商品粮基地;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城市密集、工业发达、技术力量强 (5)有利方面:煤炭资源丰富,储量占全国的1/3,开采历史久,技术力量比较强 不利方面:交通压力大,煤炭运输比较困难,由于水资源比较缺乏,发展能源工业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29.(1)土地荒漠化措施:植树种草,营造绿洲护田林网和防沙林,恢复和保护自然植被;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多种途径解决农牧区生活能源,如建沼气池,普及炉灶革新技术(2)山麓绿洲(或河流下游沿岸)(3)西气东输 地形平坦,经过城市多(4)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建立能源储备体系,开辟进口的新渠道,积极开发新能源,调整产业结构。
  30.(1)分布于珠江三角洲的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能源需求量大,接近消费市场;靠近水源,便于取水,以便冷却设备;距城市有一定距离,考虑安全问题(2)BC(3)问题:电源结构不合理,火电比重大,易产生环境污染;能源对外依赖较强,大部分能源均需调进和进口;用电量逐年增长快,能源供应压力大 措施:调整电源结构,减少火电的比重;利用本省丰富的风能优势,可大力发展风电;进一步提高核电的比重;节约能源,减少能源浪费;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4)阳江核电站项目的开工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国核电自主化水平,推动核电产业升级;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保障能源安全;有利于减少煤炭或火电的使用,改善大气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内经济运行困难增加的情况下,也有利于拉动相关产业投资,带动制造业发展,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其他文献
一、选择题  图1所示为两种农事活动场景,结合此图完成1~2题。    1.与①、②所示农事活动相符的是:  A.①种小麦②摘棉花 B.①插稻秧②采茶叶  C.①种青稞②摘大豆 D.①种玉米②植桑养蚕  2.与这两种农事活动的主要分布地相符的是:  A.季风气候区 B.沿海地区  C.平原地区 D.山麓地带    图2示意H海区中有一狭长的裂谷带,该裂谷带为板块的生长边界。据此回答3~5题。  3
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重要位置。创新教育更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为展示和交流我国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创新成果,进一步深化地理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地理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有效
学弟学妹们,当你面对一张张各式各样的地图,当你面对着课本后一道道五花八门的习题,当你面对试卷上一道道令人费解的考试题,是否想过你也可以把地理学好,你也可以把习题做好,你也可以把试题答好。是的,你真的可以!或许你会质疑,下面笔者就以一个刚刚毕业的高中生的身份,谈谈地理学习之方法,相信诸学弟学妹一定可以从中吸取精华,有益学习。  首先。明确何谓地理。地理就是某一范围内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的总和,所以
中国地理学会 《地理教育》杂志社    随着教育技术装备的不断改善和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在教学中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已成为对中学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不仅能使教师更为娴熟地运用新技术,提升教学水平,而且还对丰富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了推进地理新课程实施,全方位展示地理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成果,应广大教师要求,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决定举办第一届“开拓杯”全国地理课件
2009年中考早已落下帷幕,凝聚着专家一年智慧的中考试题也纷纷面市了。前不久见到了福州一道2009年涉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中考试题,题目如下。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小明同学想了解甘肃酒泉的位置,应查阅:  A,中国水系图  B,世界地形图  c,世界气候图  D,甘肃省政区图  该题答案为D。本题命题者意在考查学生“根据需要合理选择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二中丁波教师回答:  2008年七月,我来到四川灾区松潘中学支教。上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揭晓,这所全县惟一完中的学生地理成绩着实让人一惊:高一年级地理平均22分,高二文科班平均28分。如何摆脱这种困境,让学生学好地理?重要的是让学生喜欢地理、热爱地理。    一、从5.12汶川地震入手,用真挚感情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地理兴趣    5.12汶川地震给这里的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伤
一、自我认识智能的涵义    1.什么是自我认识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所提出,智能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有效产品的能力。依据智能的历史性、生物性、所具有的特定符号系统和文化作品成果四项指标,可将智能分成8种不同的类型,即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作为生命个体,每个人都具备上
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VCWF)日本分部公布了各国百姓生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报告。报告分析了近年全球各国“生态足迹”指数数据,计算了全球各国百姓满足日常生活必须的水、木材等资源的消费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将其换算成所需要森林和海洋的面积。  就日本而言,每个日本人的平均生态足迹面积为4.1公顷,对自然环境的负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与国土可供应量相比,日本人消费了近7倍的自然资源。日本不仅需要进
日前,国家旅游局公布了《中国国家旅游线路初步方案》,并公开征求意见。按照典型性强、知名度大、交通通达、跨越多省等条件,共有12条线路入选首批中国国家旅游线路的备选名单。  丝绸之路:以丝路文化为核心,跨越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六省区,是一条典型的国际旅游线路,在海内外形成了较大的市场影响。  香格里拉:以川滇藏民族文化和特色景观为内涵,形成了从昆明经大理、丽江至迪庆的核心旅游线路,并辐
新课程必修教材人教版的“问题研究”主要围绕相应章节的重点内容或核心思想设计专题,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侧重主要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研究结果具有开放性。    一、“问题研究”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这种活动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和学习活动,且“问题研究”可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