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中体验感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cong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9页“比一比”是关于平均数的教学内容。查阅平均数有关资料,发现平均数有以下要义:(1)算术平均数可以将各数量的具体差异平均化,用以反映总体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一般水平;(2)算术平均数可以对比同类现象在不同单位、地区间以及实际与计划间的一般水平;(3)算术平均数可以对比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的变化状况,以说明现象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性;(4)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众数,可以研究总体单位分布的集中趋势与离中趋势;(5)算术平均数易受两极端数据的影响。
  针对以上要义,教师教学该课时应进行怎样的预设?又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经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综观一些教学平均数的公开课,笔者认为通过比较的方法可以化深奥于浅显,在比较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幽深隐微的道理。
  
  比较一:第69页教材主题图
  
  师:要想知道男队和女队哪个队投篮实力强,你认为可以怎么比?
  生:可以比两个队总共投进去的个数。
  生:可以比投进去最多的那一个。
  生:可以比平均每个人投进去的个数。
  师(出示教材第69页主题图):根据图中的信息。再比较这三种比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合理?
  在一番比较争论后,学生有了这样的共识: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公平;比最好的一个也不合理,因为投进去最少的也在女队;在人数不一样的情况下,要知道哪队实力强,应该比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第一次的比较,是对“比一比”方法的比较。这样的比较,让学生经历了生活问题“数学化”和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在比较中,学生体悟到了平均数的第(2)要义。理解了算术平均数可以对比在不同单位下的同类现象的水平,从平均数的功能上为学生建构了概念。
  比较二:男生队5个队员投篮的个数分别是:小明4个、亮亮7个、小星5个、田田4个、丁丁5个。
  (4+7+5+4+5)÷5=5(个),男生队平均每人投中5个。
  师:亮亮投中的是7个,怎么变成5个了?田田投中的是4个,怎么多起来了?平均数5个和丁丁投中的5个一样吗?
   结合移多补少的过程,学生形象地看到亮亮投中的7个中移给了小明、田田各1个,而田田、小明也由原来的4个变成了5个。通过“移一移”,小明、亮亮、小星、田田、丁丁投中的个数变成了一样多,所以平均数5是整个男队的总体水平,丁丁的5个是他个人的实际水平。
  第二次的比较是对几个数表示意义的比较。这样的比较,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平均数使每个人投中的个数变成了一样多,它是一个虚拟的数,不代表实际的个体状况。这样的比较,把“算术平均数可以将各数量的具体差异平均化,用以反映总体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一般水平”的幽深要义阐述得明明白白,从平均数的特征的角度为学生建构了概念。
  师:观察小熊五周卖出冰糕的统计图,请你估计一下:小熊平均每周卖出冰糕多少箱?
  (生分别说出了40箱、7箱、7~12箱、9箱等几个估计值)
  
  师:比较一下这几个数,请静静地想一想,他们可能是怎么估计的?
  生:估计40是因为8、10、9、11、7的和是40左右。
  生:估计7是因为有两个7。
  生:因为最少是7,最多是12,所以估计是7~12之间。
  生:9是五个数中最中间的一个数。
  40是总数,7是众数,9是中位数,7~12是平均数的取值范围。观察这几个估计值,使更多的学生感受到尽管估计的依据不同,但都描述出了这组数据的分布特征。这就是平均数的第(4)要义: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众数,可以研究总体单位分布的集中趋势与离中趋势。 这时,教师继续追问:“估计平均数是40箱可能吗?为什么?如果估计平均数是7箱,可能吗?为什么?”于是学生再次对原始数据进行观察,对“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平均化”意义二度理解,这样学生对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就有了理性上的提升,从平均数的优点出发建构了概念。
  为了让学生对“算术平均数可以对比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的变化状况,以说明现象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性”这一意义的理解,最后教师问:“小熊第六周大概卖了多少箱冰糕?”这时,学生就很自然地体会到可以利用前五周平均每周卖9箱来估计第六周大概卖多少冰糕,从而达成对平均数可以用来说明现象发展趋势和规律的理解。
  
  比较四:“新苗杯”儿童歌曲大奖赛成绩统计表
  师:观察上表,请比较一下两个选手谁的成绩好。
  生:两个选手的成绩一样好,因为平均分都是7分。
  师:可现场亮出的结果是1号选手成绩好,平均分为8分,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有疑才能激趣。在疑问中,学生主动联系生活经验,联想歌手电视比赛的计分方法,最后得出:比赛中,为了更公正、合理地比较出选手的实际水平,总是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分。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是的,正是这样的比较,把平均数的本质意义经过了放大,生动地融入了学生的认知过程。比较使学生有了对平均数剖析的过程,使学生有了对平均数理解的经历。有了这样的经历和过程,学生才有对平均数意义的体验。这样的体验,促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更多的领悟。
其他文献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破五唯”重要指示,日前,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评价指南》)。  《评价指南》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加快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要坚持正确方向、育人为本、问题导向、以评促建,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义务教育质量
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教材是范例、教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教材是学生发展的中介等新的教材观已被广大教师逐渐接受和认同,在实践中体现“用教材”的课改理念已成为一线教师自觉追求的目标。教学中,既有许多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成功案例,也有不少走入误区的失败表现。那么,究竟应如何创造性地使用课标教材呢?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我认识到对新课标教材的使用要在遵循教材编排线索、用好教材已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
课程改革给数学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人们欣喜地看到富有挑战性的探索和实践,听到激情睿智的对话,感受到真情实感的交流……热闹中冷眼观之,浮躁、放任乃至虚假的现象不断呈现,华而不实、画蛇添足、削足适履、顾此失彼的新问题引人深思。  教育理念 :莫华而不实  案例一:“认识线段”  师:线段有几个端点?  生1:两个。  师:说得太好了,大家为他鼓掌。  ……   思考:教师对学生的一些简单回答往往赞赏有
片断一: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四幅PPT图片,一幅是景宁东坑镇中心小学、一幅是母校北仑区九峰小学、一幅是开国大典、一幅是福娃五兄弟。(学生从这些图片中的时间,可以读懂今天要学习“年、月、日”的数学信息)  师:今天,福娃五兄弟也跟我们一起来学习,你们说好不好?  生:好!  片断二:认识大月、小月  师:刚才同学们说一年有12个月,那你们知道每个月有多少天吗?(生答略)  活动(一):动一动,动出合作意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课堂中出现纷繁肤浅且无益低效的教学问题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当我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黄爱华执教的“24时计时法”一课后,使我顿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悟。黄老师那朴实的数学语言、精湛的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学技巧,赢得了全场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现撷取其中几个教学片断与大家共享。  片断一:  师: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收视率很高的节目,老师放一段片头音乐,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节目。  (播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因此,苏教版教材设计了大量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有卡通漫画、动物故事、生活场景……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教材是一种“文本”,要转化成教学行为,需要对文本进行再加工与再处理,进而把虚拟的、静态的学习内容转化为生动有趣和富有研究价值的学习活动。
生活中,许多儿童青少年具有偏侧咀嚼的习惯,偏侧咀嚼对牙齿有害,主要表现在:如果经常用一侧牙齿吃饭,该侧面部肌肉发育过度,而另一侧则无法得到正常锻炼,时间久了两边面孔看起来就不一样了,这种影响对儿童来说尤其明显。口腔科医生就经常遇到习惯“偏侧咀嚼”的患者,这种坏习惯不仅会导致口腔问题,严重的可致“毁容”。  假期中,有名10多岁的女孩到口腔正畸科,希望医生能帮她纠正一下“歪脸”,原来女孩颜面部发育不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理解和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2.学生经历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操作、观察、归纳、概括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
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是学生探索、思考的产物,它的出现和利用能使课堂精彩纷呈。但怎样才能利用课堂上灵动生成的资源,把练习课也上得精彩起来呢?我在执教“乘法分配律”之后,专门安排了一节 “乘法运算律”的练习课,下面结合本节课的三个教学片断,谈谈自己在练习课上如何促进和利用生成,从而彰显练习课的精彩。  一、精心预设,巧妙生成  要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之前必须进行有效的预设。为改变练习课因重复讲
艾丽莎是一个独立而天真的小女孩,她跟着单亲妈妈搬进了一栋老旧的公寓。妈妈因为工作忙,对她疏于照顾。晚上睡不着的时候,艾丽莎会“砰砰”地拍篮球。除此之外,她还喜欢提各种各样童稚的問题。  艾丽莎家的楼下住了一位脾气古怪的独居爷爷,因为晚上常能听到艾丽莎拍篮球的声音,他感到烦躁。一天,独居爷爷走在街上,发现艾丽莎独自坐在餐厅里等妈妈。爷爷看她可怜,便带她回家等妈妈下班。艾丽莎好奇地参观爷爷的房间,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