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和学生教改自身发展的需要,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创设课堂情景,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教改;鼓励;实践
传统的教学观,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获取高分,提高升学率为根本目的,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往往采用“填鸭式”“满堂灌”“题海战术”,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课堂上只能沿袭教师思维,自己的创新思维没有展现的机会。因此,要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观,树立起现代的素质教育观,即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育观。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提高自身素质是教学利用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在素质教育观的指导下,教师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将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和时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而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在改变传统教学观的同时,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育观点的改变,教学模式的改变,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并敢于放弃、勇于创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要求教师具有科学思维能力,正确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要求教师具有灵活机智的组织和驾驭能力来组织好课堂,避免过于集中或者过于分散。
二、营造紧张、活泼、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教学过程并不是机械的、无情的“广播”过程。在课堂上,师生间通过眼神、语言、手势动作等会进行潜在的感情交流。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在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感情,营造有生机、充满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 创新课堂要求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期望带给学生,尊重、理解、宽容学生,创造良好和谐的氛围;同时,在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时,应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动作、眼神等,传递对学生的信心和期望,让创造力的种子得到萌发生长的良性“土壤”;在学生设计有出入时,教师不要全部抹杀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在肯定其进步的同时,建议性地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当学生取得成功进步时,应及时给以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会以更加积极的状态投入新的问题中,激发创造力。
三、鼓励学生求异求新是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求异求新是创新最重要的特征。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求异求新,鼓励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更要鼓励学生再次发现,重新组合。学生在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中,张开思维与想象的翅膀,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寻求的过程有常规思考,也会有超常的想法,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发现学生独特的、新颖的方法,在独特和新颖中创新。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的规律和结果后,让学生课后思考“如果地球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产生的结果会有什么变化吗?”
四、创设课堂情境,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提供机会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地理教育资源,优化地理实践环境,将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大背景之中。因此,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和发现地理问题,把课外学习与课堂练习结合起来,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实际,走向实践领域。
1.引导学生用地理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在讲授《农业的发展》前,首先读了一则新闻: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发出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惊人之问,得出“谁也养活不了中国人”的结论。真的如此吗?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跃跃欲试,急于到课本中寻找答案,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指导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请问“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什么意思?它形成的地理原因是什么?这里的春风指什么风?
3.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撰写地理小论文
利用课余或者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有目的的地理调查研究活动,并写成调查小报告或小论文,对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整体素质是很有利的。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告诉教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新时代的地理教师,应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其创新素质的同时,以饱满的热情多给学生以激励、唤醒和鼓舞,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良好创新素质的人才而努力工作。
责任编辑 周正旺
[关键词]创新;教改;鼓励;实践
传统的教学观,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获取高分,提高升学率为根本目的,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往往采用“填鸭式”“满堂灌”“题海战术”,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课堂上只能沿袭教师思维,自己的创新思维没有展现的机会。因此,要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观,树立起现代的素质教育观,即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育观。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提高自身素质是教学利用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在素质教育观的指导下,教师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将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和时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而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在改变传统教学观的同时,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育观点的改变,教学模式的改变,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并敢于放弃、勇于创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要求教师具有科学思维能力,正确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要求教师具有灵活机智的组织和驾驭能力来组织好课堂,避免过于集中或者过于分散。
二、营造紧张、活泼、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教学过程并不是机械的、无情的“广播”过程。在课堂上,师生间通过眼神、语言、手势动作等会进行潜在的感情交流。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在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感情,营造有生机、充满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 创新课堂要求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期望带给学生,尊重、理解、宽容学生,创造良好和谐的氛围;同时,在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时,应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动作、眼神等,传递对学生的信心和期望,让创造力的种子得到萌发生长的良性“土壤”;在学生设计有出入时,教师不要全部抹杀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在肯定其进步的同时,建议性地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当学生取得成功进步时,应及时给以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会以更加积极的状态投入新的问题中,激发创造力。
三、鼓励学生求异求新是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求异求新是创新最重要的特征。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求异求新,鼓励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更要鼓励学生再次发现,重新组合。学生在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中,张开思维与想象的翅膀,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寻求的过程有常规思考,也会有超常的想法,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发现学生独特的、新颖的方法,在独特和新颖中创新。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的规律和结果后,让学生课后思考“如果地球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产生的结果会有什么变化吗?”
四、创设课堂情境,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提供机会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地理教育资源,优化地理实践环境,将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大背景之中。因此,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和发现地理问题,把课外学习与课堂练习结合起来,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实际,走向实践领域。
1.引导学生用地理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在讲授《农业的发展》前,首先读了一则新闻: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发出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惊人之问,得出“谁也养活不了中国人”的结论。真的如此吗?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跃跃欲试,急于到课本中寻找答案,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指导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请问“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什么意思?它形成的地理原因是什么?这里的春风指什么风?
3.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撰写地理小论文
利用课余或者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有目的的地理调查研究活动,并写成调查小报告或小论文,对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整体素质是很有利的。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告诉教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新时代的地理教师,应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其创新素质的同时,以饱满的热情多给学生以激励、唤醒和鼓舞,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良好创新素质的人才而努力工作。
责任编辑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