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必要环节.高尔基说过:“惊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一般来说,新课的开始,学生受好奇心的驱使,学习劲头较足,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抓住这种好奇心,用新颖独特、富有创意的引入引起学生的有效注意,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引导学生的积极思考与探索,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真正的求知欲.其次,好的新课引入,就会使课堂教学渐入佳境,为教学任务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结合初中物理教材的部分内容,谈谈新课引入的方法及策略.
1 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入新课2 利用游戏引入新课3 利用实验引入新课
案例3 《浮力》(苏科版)教学片。
在得出“浮力与排开水的多少有关”之后,下一步就是要思考“这个多少指的是什么?具体是哪个量?。
生:是指排开水(受到)的重力。
生1:是指排开水的质量。
生2:是指排开水受到的重力。
师:好的,我们先不下结论,同学们先去测量,按照你们的思路去测量,然后我们来交流。
的确,这三个物理量都可以来表示“排开水的多少”.要学生直接思考出与“浮力”对应的当然是一种“力”——即“排开水受到的重力”,可能一些具备素养的学生能够得出,或者老师引导,“依据老师的经验,要研究浮力,最有可能与“排开水受到的重力”有关,他们都是力,我们就来测量出排开水的重吧”.我们发现浮力等于G排之后,我们再来完成理论上的“补白”:F浮=G排=m排g=ρgV排.这个时候请学生来评价他们刚才的猜想,无论是排开液体的质量还是排开液体的体积,都可以影响浮力的大小.我们刚才虽然只是看到了局部因素,那也是正确的看法。
这是一种延时评价,是发展性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许多观点摆出来后,学生会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吸收或自我批判.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既可以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互相提问,互相讨论,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机.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延时评价能促使学生学会相互评价,还能让更多的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并产生新的想法,在此过程中也学会自我评价。
学生的原生态的认识与我们的饥饿感相类似,当人饥饿时,虽然这是一种需要的匮乏,但这种匮乏却为“美食”预留了空间.当我们用成人的眼光打量学生时,发现他们原生态的猜想是那么的无知,于是我们急于用“最到位的认识”去替代.当学生的“无知”被“标准认识”填满后,他也就不再有主动学习的兴趣了.所以,我们不要急于消除这种饥饿感,如果我们不把学生的“无知”当作一种匮乏,而是当作一种成长的空间,当作学生走向创新的教育资源,于是我们就学会了等待、关注、呵护,通过延时评价来激励学生实现成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段话写得非常好.它强调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反对以评价的附加性功能取代评价的本体性功能,反对以选拔性评价代替日常性评价,它要求我们把日常的学生评价和选拔性的考试区分开来,使学生评价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我们应当多采用适合学生的评价、正向评价、延时评价,来助推学生的发展,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助推器”。
【江苏教科院十二五规划课题《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证据意识培养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2011/02/522】
能很好地引入课题、烘托课堂气氛,还能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习,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
例如,在讲授《气体的压强》时,教师可先演示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也可用这样的方法引入:将点燃浸过酒精的棉花投入烧瓶内,再用一个去壳的鸡蛋封住瓶口,可以看到鸡蛋慢悠悠地被“吞”进瓶中.还可以演示“覆杯实验”.这几个实验都会使学生感到既惊奇又困惑,为本节课的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又如在《滑轮组》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滑轮组放在一黑匣中,演示时上端提线,下端线进入盒中,结果出线比进线长得多.此时,一般学生会感到好奇,基础扎实的学生会想到是省力杠杆并急于想得到证实,因此产生强烈兴趣,当盒子打开后,学生又会惊讶,心想这是杠杆吗?同时渴望得到明确的答复,在这样的渴求中老师稍加分析会收到明显效果,起到化冗长的讲授为积极的探索作用,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再如讲《电磁感应》这节课时,教师演示两个实验,首先演示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其次改变运动方向再做一次.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演示电表的指针,闭合回路在没有电源的条件下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回路中有电流产生,学生马上对此发生兴趣并提出问题:没有电源回路中的电流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电流的方向还可以改变?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还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了出来。
总之,运用生动的实验能够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但是用于引入新课的实验一定要简单、有趣、现象明显,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时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表现出来的“有认知矛盾,又无法解决”的心理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趣导学,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物理学习中来.
4 利用故事引入新课。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讲述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把知识寓于形象化叙述、提问之中,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一个抽象的物理概念有的学生背10遍还不一定能记住,而一个有趣的故事,只要听一听就能较完整的复述给别人听.所以通过讲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问题。
例如,在学习《内能》时,引用这样一个小故事:1798年,在慕尼黑的一个军工厂里,人们在用钝钻头给炮弹打孔,整个炮弹浸在15°C的水中,经过两个半小时,水箱中大约8.5千克水开始沸腾.接着引导学生:水为什么沸腾?内能为什么增加了?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总结,就可以得出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这一概念。 又如,在学习《世界是运动的》时,可以讲一则这样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高空2000米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时可以问学生,你们认为这种事情可能发生吗?为什么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顺利抓住一颗飞行中的子弹?自然引入到新课的探究学习中.借助这些小故事,不需要过多的语言赘述,就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 利用生活实际引入新课。
物理“源于生活”,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导入新课,学生最感兴趣也易于接纳.熟悉而不解的生活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具体化,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惯性》时,提问“当汽车突然起动时,车上的乘客会向后倾倒,而汽车刹车时,车上的乘客却会向前倾倒,这是为什么呢?”.又如在引入《摩擦起电》时,引导学生回忆这样的现象:秋天的晚上,脱掉身上的化纤或尼龙衣裤时,会发出“啪啪”的响声,甚至出现火花;冬天,女同学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等等.这究竟是什么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再如,《焦耳定律》一课的引入.灯泡接入电路中时,灯泡和电线中流过相同的电流,灯泡和电线都要发热,灯泡热得发烫,而电线的发热却觉察不出来.这是为什么?假如在照明电路中接入大功率的电炉,电线会显著发热,有时可能会烧坏它的绝缘皮,甚至引起火灾.这又是为什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通电导体放出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这些例子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现象,利用这样的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学生有强烈的真实感,但又说不清其中的物理道理,所以就有了强烈的学习愿望,使其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索,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6 介绍物理学家或物理学史引入新课。
介绍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史,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来之不易的,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研究物理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例如,在上《牛顿第一定律》一节课时,可以先介绍物理学史:古希腊的学者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他认为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他的说法跟人们的某些日常经验相符.譬如,用力推桌子,桌子就运动起来;停止用力,桌子就停下来.他的观点在人类的历史上统治了近两千年.直到三百多年前,人们才开始对这个观点是否正确提出疑问,并由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等科学家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了科学的论断。
又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可先介绍丹麦的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以后,不少科学家考虑研究一个问题:能不能反过来利用磁场来获得电流呢?英国的物理学家法拉第,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这个现象,这种热爱科学、坚持探索真理的可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一现象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导致了发电机的发明,开辟了电器时代.引出了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磁生电”的问题。
物理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引入方式还有很多,但是不论以何种方式引入新课,都应以启动学生思维为目的,将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学习情绪激发到“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欲望上来,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出色的新课导入就如同戏剧中精彩的序幕,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融入新知识的探究中,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学习氛围,为新课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入新课2 利用游戏引入新课3 利用实验引入新课
案例3 《浮力》(苏科版)教学片。
在得出“浮力与排开水的多少有关”之后,下一步就是要思考“这个多少指的是什么?具体是哪个量?。
生:是指排开水(受到)的重力。
生1:是指排开水的质量。
生2:是指排开水受到的重力。
师:好的,我们先不下结论,同学们先去测量,按照你们的思路去测量,然后我们来交流。
的确,这三个物理量都可以来表示“排开水的多少”.要学生直接思考出与“浮力”对应的当然是一种“力”——即“排开水受到的重力”,可能一些具备素养的学生能够得出,或者老师引导,“依据老师的经验,要研究浮力,最有可能与“排开水受到的重力”有关,他们都是力,我们就来测量出排开水的重吧”.我们发现浮力等于G排之后,我们再来完成理论上的“补白”:F浮=G排=m排g=ρgV排.这个时候请学生来评价他们刚才的猜想,无论是排开液体的质量还是排开液体的体积,都可以影响浮力的大小.我们刚才虽然只是看到了局部因素,那也是正确的看法。
这是一种延时评价,是发展性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许多观点摆出来后,学生会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吸收或自我批判.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既可以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互相提问,互相讨论,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机.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延时评价能促使学生学会相互评价,还能让更多的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并产生新的想法,在此过程中也学会自我评价。
学生的原生态的认识与我们的饥饿感相类似,当人饥饿时,虽然这是一种需要的匮乏,但这种匮乏却为“美食”预留了空间.当我们用成人的眼光打量学生时,发现他们原生态的猜想是那么的无知,于是我们急于用“最到位的认识”去替代.当学生的“无知”被“标准认识”填满后,他也就不再有主动学习的兴趣了.所以,我们不要急于消除这种饥饿感,如果我们不把学生的“无知”当作一种匮乏,而是当作一种成长的空间,当作学生走向创新的教育资源,于是我们就学会了等待、关注、呵护,通过延时评价来激励学生实现成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段话写得非常好.它强调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反对以评价的附加性功能取代评价的本体性功能,反对以选拔性评价代替日常性评价,它要求我们把日常的学生评价和选拔性的考试区分开来,使学生评价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我们应当多采用适合学生的评价、正向评价、延时评价,来助推学生的发展,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助推器”。
【江苏教科院十二五规划课题《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证据意识培养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2011/02/522】
能很好地引入课题、烘托课堂气氛,还能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习,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
例如,在讲授《气体的压强》时,教师可先演示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也可用这样的方法引入:将点燃浸过酒精的棉花投入烧瓶内,再用一个去壳的鸡蛋封住瓶口,可以看到鸡蛋慢悠悠地被“吞”进瓶中.还可以演示“覆杯实验”.这几个实验都会使学生感到既惊奇又困惑,为本节课的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又如在《滑轮组》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滑轮组放在一黑匣中,演示时上端提线,下端线进入盒中,结果出线比进线长得多.此时,一般学生会感到好奇,基础扎实的学生会想到是省力杠杆并急于想得到证实,因此产生强烈兴趣,当盒子打开后,学生又会惊讶,心想这是杠杆吗?同时渴望得到明确的答复,在这样的渴求中老师稍加分析会收到明显效果,起到化冗长的讲授为积极的探索作用,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再如讲《电磁感应》这节课时,教师演示两个实验,首先演示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其次改变运动方向再做一次.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演示电表的指针,闭合回路在没有电源的条件下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回路中有电流产生,学生马上对此发生兴趣并提出问题:没有电源回路中的电流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电流的方向还可以改变?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还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了出来。
总之,运用生动的实验能够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但是用于引入新课的实验一定要简单、有趣、现象明显,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时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表现出来的“有认知矛盾,又无法解决”的心理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趣导学,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物理学习中来.
4 利用故事引入新课。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讲述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把知识寓于形象化叙述、提问之中,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一个抽象的物理概念有的学生背10遍还不一定能记住,而一个有趣的故事,只要听一听就能较完整的复述给别人听.所以通过讲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问题。
例如,在学习《内能》时,引用这样一个小故事:1798年,在慕尼黑的一个军工厂里,人们在用钝钻头给炮弹打孔,整个炮弹浸在15°C的水中,经过两个半小时,水箱中大约8.5千克水开始沸腾.接着引导学生:水为什么沸腾?内能为什么增加了?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总结,就可以得出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这一概念。 又如,在学习《世界是运动的》时,可以讲一则这样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高空2000米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时可以问学生,你们认为这种事情可能发生吗?为什么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顺利抓住一颗飞行中的子弹?自然引入到新课的探究学习中.借助这些小故事,不需要过多的语言赘述,就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 利用生活实际引入新课。
物理“源于生活”,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导入新课,学生最感兴趣也易于接纳.熟悉而不解的生活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具体化,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惯性》时,提问“当汽车突然起动时,车上的乘客会向后倾倒,而汽车刹车时,车上的乘客却会向前倾倒,这是为什么呢?”.又如在引入《摩擦起电》时,引导学生回忆这样的现象:秋天的晚上,脱掉身上的化纤或尼龙衣裤时,会发出“啪啪”的响声,甚至出现火花;冬天,女同学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等等.这究竟是什么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再如,《焦耳定律》一课的引入.灯泡接入电路中时,灯泡和电线中流过相同的电流,灯泡和电线都要发热,灯泡热得发烫,而电线的发热却觉察不出来.这是为什么?假如在照明电路中接入大功率的电炉,电线会显著发热,有时可能会烧坏它的绝缘皮,甚至引起火灾.这又是为什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通电导体放出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这些例子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现象,利用这样的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学生有强烈的真实感,但又说不清其中的物理道理,所以就有了强烈的学习愿望,使其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索,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6 介绍物理学家或物理学史引入新课。
介绍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史,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来之不易的,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研究物理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例如,在上《牛顿第一定律》一节课时,可以先介绍物理学史:古希腊的学者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他认为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他的说法跟人们的某些日常经验相符.譬如,用力推桌子,桌子就运动起来;停止用力,桌子就停下来.他的观点在人类的历史上统治了近两千年.直到三百多年前,人们才开始对这个观点是否正确提出疑问,并由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等科学家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了科学的论断。
又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可先介绍丹麦的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以后,不少科学家考虑研究一个问题:能不能反过来利用磁场来获得电流呢?英国的物理学家法拉第,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这个现象,这种热爱科学、坚持探索真理的可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一现象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导致了发电机的发明,开辟了电器时代.引出了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磁生电”的问题。
物理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引入方式还有很多,但是不论以何种方式引入新课,都应以启动学生思维为目的,将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学习情绪激发到“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欲望上来,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出色的新课导入就如同戏剧中精彩的序幕,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融入新知识的探究中,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学习氛围,为新课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