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小学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6031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江泽民同志曾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动力”,并告诫国民:“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世纪的钟声呼唤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使命,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教育更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小学数学教学是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教学地位和职责,那么,小学数学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且落到实处呢?
  一、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我通过问题创设宽松的情景:“同学们喜欢小鸟吗?”(喜欢)请看:“教室里有没有小鸟呢?”(学生有点失望地说:没有)我把握时机地说:“教室里没有小鸟,没关系,老师把小鸟画下来,让同学们欣赏欣赏。”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刻来了,都焦急地等待着“小鸟”的出现,紧接着我把画有“在树上有6只小鸟”的图和“又飞来3只小鸟”的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欣赏。在他们心情愉悦之际,我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观察图画,并用三句话表示这幅图画的意思。由于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情感,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对学生整体而言,应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决不能因学生一时成绩的差异而区别对待。对学有所难的学生要耐心帮助,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对其点滴进步都应及时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其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去,创设良好的宽松的学习境界使学生乐于创新。教师在每学期排座位的办法上亦让学生热烈地争论。例如,40张小桌有多少种排位方法。通过热烈的讨论得出很多排位方法:如圆形排法,方形排法,还有的同学把40分解成20×2,8×5,10×4,40×1得出几种直线排法,还有的同学反驳说排座位要结合实际等。我作为教学中平等的一员参与学生的讨论并加以引导。这种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加强了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可亲的,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温暖、体贴、理解和宽容。
  三、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让学生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一些图画,让对方编应用题,看谁摆的图画能难倒对方。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不同的图画和编出不同的加、减法应用题。与此同时,我还请了5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出来,让学生思考:能编出几道应用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编出了:①有9个同学做游戏,其中5个是男同学,女同学有几个?②有9个同学做游戏,其中4个是女同学,男同学有几个?③有9个同学,走了3个,还剩几个?④教室里有9个同学,走了6个,现在有多少?⑤有5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等应用题。
  可见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消除学生的“恐惧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在新知的探索中,培养学生好问
  陶行知先生曾說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此,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何事、何地、何人、何时、何如、何去,乃至几何。好问,需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如教学“梯形面积”,有学生提出:梯形的面积=(a+b)h÷2,三角形的面积=ah÷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同一种公式学生的提问其实已创造出一种新法则:“任何规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都等于上、下两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再如,教学“体积”的概念,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而空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空间,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由于小学生不善于抽象,常常通过具体、形象、直观更容易理解。譬如某一空间,放了一张桌子,就不能再放另外的物体,因为这一空间已被桌子所占了。由此,当学生初步认识了空间概念之后产生联想,展开想象。有学生说:“老师,我在电视上看到,许多国家的城市街头,十分拥挤,主要是街头的空间被房子占有,要是所有的房子都没有一楼,那街头就不会这样拥挤了。”
  由此可见,由好奇到好问,由好问到好想象,正是创新的美妙前奏。开拓学生知识领域,使学生有广博的知识,就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的飞跃。正如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所说:“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为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打基础,我们教师首先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努力开拓创新教育的途径。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课标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整体教育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在多方面受到挑战,越来越多的教师更愿意采纳新颖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课堂有效性的实现。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基础知识和理论内容为主,忽视了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生的认知主要来源于对形象性和情感性信息的接收。因而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插图素材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并取得了
摘 要:目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文本知识的跳跃性、教材的学科结构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差异性以及数学知识的繁杂性等都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知识转换的过程,寻找知识的增长点,拓展横向知识的结构化联系,从而让学生从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知识转换  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新颖独到的
摘 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化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实施教学民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自学能力,把小学语文教学的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视发现和探
摘 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起到了显著作用,为农村中小学搭建了一个现代化、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而大量的教学资源。本文就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粗浅的分析、探讨和思考,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期望能够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使其真正成为推动未来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深化建议  一、前言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反过来为生活服务。教师在展开数学教学活动时,应“注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积极主动的重新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而培养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本人在农村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