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数量的变化”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优化与模型验证

来源 :生物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198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萼花臂尾轮虫为实验材料对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2019版)《生物与环境》第1章第2节的“种群数量的变化”探究实验进行优化设计,对实验数据进行指数增长模型和逻辑斯蒂增长模型拟合,验证“J”型曲线和“S”型曲线,探究环境条件对生物种群增长的影响.力求为“种群数量的变化”探究实验提供新思路,并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素养.
其他文献
2021年高考理综生物学试题的问题情境主要包括事实问题情境、概念问题情境、生产生活问题情境和科学研究问题情境四个大类,对试题起到统领、提供信息、传递观念等作用,具有新颖、真实、科学、恰当等特点,建议教学中重视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和评价.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或学生常常存在对一些生物学概念不太准确的表述和理解.本文对一些常见的不准确表述的生物学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
利用光学溶解氧、CO2和酒精传感器定量测量不同氧气环境和酵母菌的呼吸产物3用科学探究获得的数据和曲线图分析无氧呼吸的产物以及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联系,建构物质与能量观;同时双变量、双对照的实验设计,可切实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本文以“鸟的生殖和发育”为例,阐述前概念教学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以“误”激趣、导入新课,释“雾”解疑、展开探究,据“物”以理、重建认知,论“武”互助、巩固理解,领“悟”为疏、厘清脉络等五步展开教学,为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和建构科学概念并实现概念的进阶学习提供借鉴,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举例阐述了生物学试题命制中的模糊性语言,并根据试题命制的规律,分析了试题命制中模糊语言现象的合理性.
对人教版新旧教材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ATP”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基于新教材的变化,从践行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思考教师的教学.
一些病毒侵染人类机体后能成功躲避机体的免疫作用,即免疫逃逸.典型的例子如新型冠状病毒,它们经过一段潜伏期后大量增殖使其传染得以继续.本文就病毒生物可能存在的免疫逃逸机制和增殖过程加以简介.
本文以植物模式病原真菌灰霉菌为材料,建立了验证经典遗传定律的演示实验,并结合人工诱变、表型筛选和有性杂交,尝试设计探究性实验验证生物变异性状的遗传规律,提升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对于日期的写法,各个国家都有不同的习惯,例如6月1日,英国人习惯写成6/1,而美国人则习惯写成1/6.这样6/1在不同国家的人看来有可能造成混淆,有人认为是6月1日,有人认为是1月6日.想一想,一年中会产生让人混淆的日子有多少天?
期刊
本文就第22种氨基酸——吡咯啉赖氨酸、与吡咯啉赖氨酸对应的tRNA及氨酰tRNA合成酶、UAG作为密码子功能的扩展、人工核苷酸等作概括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