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卢遮那的历史遗产:8世纪藏传佛教本土化的多元视阈

来源 :中国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uuuuu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8世纪,来自吐蕃周边的文化传入吐蕃,与本土的苯教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并在同吐蕃统治阶级的相互制衡中此起彼伏地发展.正是在这种历史场域中,毗卢遮那和大圆满法应运而生.文章试图跳出大圆满法思想本身,将其置于宏观的历史叙事和多元的视阈中,深入解析毗卢遮那的人生经历与大圆满法形成历史的相互联系,从而勾勒出8世纪藏传佛教的形成过程中多种文化传统的博弈和交流的历史轮廓,并为藏传佛教的本土化和中国佛教历史的整体性研究提供个案研究.
其他文献
本文对古遗址面临的主要破坏因素、遗址保护、遗址环境整治和展示利用的主要措施和要求进行了总结.结合实际工作,梳理了高强无机纤维材料的制备和研发,就高强无机纤维材料在技术层面和实际应用层面上作进一步分析和总结,分析材料特性、凝练制作技术与方法,展现古遗址展示利用试点应用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高强无机纤维材料在古遗址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应用能力,为我国的古遗址保护和展示利用提供一种全新的保护材料.
基于血缘、地缘的社会动员与人情交往关系在藏族传统社会中是一种重要社会资本,并随着人口流动不断拓展到传统社会以外的都市社会;借助现代新媒介及社交工具,在中心城市派生出各种新型社会关系网络,成为流动到城市人口的新社会资本.文章以到成都就医的藏族群体为观察对象,通过观察和具体参与藏族在成都就医活动全过程,对藏族传统社会关系网络资源的流动及其在都市中被整合利用、成为藏族流动人口适应城市生活的新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本、从"内卷化"到不断外化拓展的情形,进行生动细致地描述与分析.
罗秉芬教授(1931—2021),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长达六十余年,桃李满天下.在藏语文教学,敦煌文献,藏医药学,藏族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研究上都有所建树、硕果累累,为我国的民族语文教育和敦煌古藏文文献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发表论文六十余篇,撰写著作十余部.在偶然的机会下,编辑部发现了罗秉芬教授写于2014年的自述,特此发表,以纪念这位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令人敬仰的学者.
期刊
文章以传世的元明清藏传佛教法螺为主要依据,结合相关文献、图像等资料对法螺在汉藏文化交流中的流变脉络加以梳理,从形式、表现题材和精神意涵等方面对藏传佛教法螺进行分析,指出不同时期法螺在西藏及其他涉藏地区、内地的流传,体现了汉藏艺术的融合,是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教育是博物馆的核心职能,展览是实践博物馆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笔者2019年在奥地利博物馆的学习体验,着力思考和探索如何在博物馆的展览中传达社会教育理念,提升公众的参与度和观展热情.
14—15世纪,藏传佛教各教派中的重要人物对印度佛教各派别的思想有了精深的理解和主体性选择,纷纷粉墨登场,各抒己见,彼此辩难,形成了自立门户、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这也是藏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深入发展时期,其中萨迦派高僧果然巴对宗喀巴中观思想的论议和评判,便是这一时期学术争鸣的典型例证.文章尝试以果然巴的名著《辨别正见》《了义极明论》以及宗喀巴的相关论著为文本依据,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哲学诠释学的理论视角,探讨果然巴对宗喀巴般若中观"二谛"论的评议和辩难,由此管窥藏传佛教般若中观义理本土化、中国化的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舞"是集说、唱、跳为一体的藏族古老表演传统,至今在阿里高原活态传存.学界多围绕当代传承考察其艺术表征,未有专文探讨历史称谓和词源构成,更鲜有溯本求源分析其语义演进.因文献考据稀缺,不同时间节点的史料被拼贴混同,使得其源流图景模糊,公众出现各种苯、佛文化认同等表述抵牾.文章结合法藏敦煌文书P.T.1285、藏文《大藏经》、藏文史料《五部遗教》《娘若教法源流》和《邬坚巴传》等多种文献分析,基于藏文称谓()的文学发生和词义演进,尝试解读其多元层累的历史面相,由此洞晓该藏地古乐的文化内涵.
秋染山梁柿子彤,疏篱菊艳枣羞红.rn稻菽玉米堆庭院,鸡狗欢鸣乐太平.rn10月的青岛,走进了秋天,也走进了最美的色彩里.rn找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去拥抱自然吧!rn美丽乡村、田园采摘、亲子研学、非遗文化……rn“驾”游青岛,带你感受别样的美丽秋天.
期刊
新世纪以来国内藏语电影引人注目,相关研究成果颇丰.文章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认为关于藏语电影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一是对藏语电影相关概念的流变进行梳理和界定;二是关注“藏地电影新浪潮”,对藏语电影创作群体进行分析;三是对电影主题意蕴与形式表达等文本特征进行研究;四是对电影传播策略与市场现状等方面的研究.同时,也提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如从共同体文化角度对藏语电影的内视角研究不够;缺乏从电影本体范式与视角对藏语电影的关照与研究;缺乏藏语电影整体性研究;对创作群体与年轻一代电影创作者的研究与关注不
"乌拉"一词原被用作称呼元朝站户所支应的来自驿站的差役.西藏地区乌拉制度的形成与元朝为统治西藏而设立的站赤机构及西藏本土自吐蕃王朝时期便已形成的驿传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经过两次对乌斯藏地区的"括户",元在西藏设立了制度完善、运作稳定之乌拉差役制度.乌拉制度对于元朝中央有效治理西藏发挥着上通下达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在该制度执行中,西藏地区的民众遭受乌拉摊派、剥削之弊,对西藏社会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