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感悟的阅读是无意义的阅读,没有内涵的探究是无意义的探究。鲍姆加登说:“美学的目的,是使感性认识本身得以完善,并且还避免感性认识的不完善,即丑。”艺术是真、善、美的统一,在美术鉴赏中我更主张感性地阅读作品,从感性出发。艺术作品应该给人美的享受,就如同阅读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一样。应以直观的方式来了解作品以及作品所反映的风俗人情,通过作品对照,引发出艺术理论。
一、观察体验是作品解读的基础
美术是视觉艺术,是看的艺术,是感受体悟的艺术,离开了对作品的观察与体悟,对作品形式与意蕴的探究也会显得苍白。谢克洛夫斯基曾在一篇文中说道:“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不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近年来,各种美术展览日益增多,尤其是国外精品展览大大丰富了国人的眼球。在上海举办的19世纪欧洲经典绘画展上,推出了“古典与唯美”的主题,展厅对每幅作品配置了讲解录音供观众研读,并在休息厅布置了作品,注重在情感的体验中完成审美过程。动漫节的形式深受欢迎的原因也是在于注重观者的观察体验,乃至参与,使作品解读逐渐通俗化。
二、大众化、生活化的解读是打破作品与生活界限的途径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艺术,艺术必然伴随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美术作品的题材、技术与功能,也是与当时的生活现实紧密相关的。安格尔的古典主义、德拉罗瓦的浪漫主义、库尔贝的现实主义,今天均被当作纯绘画,而在当时也只是反映生活与时代的审美样式。安格尔的《贵妇人像》、米勒的《拾穗者》就像是摄影的定格,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图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更是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生活中的原型。这一形象也许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但若将中世纪圣坛画中的女性形象与之对照,观赏者就容易发现并感受到作品的魅力。因此,艺术作品虽然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家处在特定的时代与文化环境中,作品受当时审美标准的影响要善于把握大众的审美趣味。20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在艺术家角色转换的同时,大众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视觉的变化来得更快。我们已生活在一个图像的世界里,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三、从审美变化的角度去探究作品是挖掘作品深度的关键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生活。”比如大多数人对优美的建筑会产生高尚的感受,却很少有人想到要去弄清楚它之所以能引起高尚感受的和谐的根据。欣赏是表层的,只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即感受的升华)才能称之为鉴赏。
首先,要注重作品的“感受”与“激情”,要读懂作品背后深藏的意义。在毕加索的一次画展上,有一位妇女表示看不懂他的画。毕加索反问道:“请问,鸟叫您听得懂吗?”可见,作品解读的困难是存在的。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后,出现了立体主义、表现主义、野兽主义以及抽象绘画。艺术家的审美不断创新,开始探索绘画艺术的种种可能性,新的艺术语言、艺术形式使作品变得扑朔迷离,深奥难懂。发展到达达主义,甚至颠覆了传统。杜尚则干脆将《蒙娜丽莎》画上了两撇小胡子。面对这样的作品该如何解读?我认为必须从审美变化的角度来探究:一方面要把握观看的距离;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我们的审美经验。
人们习惯了用传统的阅读方式与经验来观赏作品,评价作品,一旦面对新形式,新语言,新媒材,解读就变得艰难。作品解读的切入点在于怎样设计体验的过程,把握好观看的距离。要善于运用我们已有的观看经验,由浅入深,从形式到内容,也可由内容到形式,通过与作品的的交流,达到对作品内涵的认识。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相对于大众的审美习惯虽然会显得有些超前,但总还是趋向生活化。像夏尔丹的作品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寓意丰富,造型夸张,但反映的内容仍是日常生活。比如作品《生日》的鉴赏,只要观赏者用心体会和感受色彩与形象的变化及画面所传递的欢乐情绪。另外,马蒂斯作品中的装饰性,会令人感觉置身于舒适的摇椅中,因此说阅读方式的改变可以带来新的感受。今天,我们的观看经验已被改变。我们在高节奏的生活中养成了快速阅读、记忆,快速筛选的习惯,对艺术作品的观看也不例外。我们善于使用生活的经验,用已有的审美经验来评价作品,在解读变得通俗化的同时需要快速更新我们的观看经验。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美术作品发展的要求。
四、多角度、多元化、时尚化地解读作品是理解作品的前提
文化体系的多元并存以及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对大众的审美时尚、审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当代美术的日益泛化,使绘画与设计、时装、建筑、漫画等周边领域发生日益密切的互动与整合。随着商业全球化的蔓延,与生活化了的艺术一样,以大工业为特征的现代设计与科学一起融入了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比艺术设计和时尚的关系,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广泛的融合。
美术形式的多元化需要我们具备跨领域的鉴赏能力。鉴赏中可以从艺术作品的多种呈现形式来探究。例如: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摄影作品、音乐作品等形式的互动与整合。我在引导鉴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时,播放了周杰伦的新歌“兰亭序”,体会歌词的意境: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既有文学的色彩,又有时尚的元素。这样的鉴赏加强了作品体验的深度,缩短了作品观看的距离。
追求时尚是社会的一种进步,我们要善于联系身边的事物与现象。时尚是个变化的概念,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尚。有时,在鉴赏中恰当地运用时尚的探究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我在解析波普艺术时,出示了一张1966年的旧报纸,将观赏者带入文革这一特殊时期,并创设情境,使用实物展示的方式,将搜集到的军装、军用壶、毛泽东像章等物品供观赏者触摸、感受,进而激发联想。在此基础上,再来阅读作品《毛泽东去安源》,思考的层面开始拓宽,大大加深了鉴赏的层面。这样的探究是多元化的、多角度的,同时也是时尚化的。
此外,要接触新媒体,并善于运用新媒体。是理解解作品的前提,当今的新媒体领域在材料、技术、观念上不断变化,视觉的更新非常快,传达的讯息容量也极为丰富。观赏者会不由自主地发问:“这件作品能做什么?”“有没有趣?”“好不好玩?”而传统的鉴赏方式则会问“这也算艺术吗?”新媒体艺术给我们的审美经验、作品解读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使美术作品鉴赏的过程变得趣味盎然。
五、整体的鉴赏与解读是把握作品的审美要求
谢林在《艺术哲学》中提到:“要培养人们对于艺术有科学的认识,使人们具有把握理念整体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整体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能力,使人们变得有教养。”在艺术中没有个别的美,只有整体的美。在美术鉴赏中,必须把握整体,避免片面的解读,避免误读,不能仅仅依赖视觉经验的获得。因此,要全面地、实实在在地了解世界,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关注身边美的事物,关注我们的时代,进而审视我们的生活。
一、观察体验是作品解读的基础
美术是视觉艺术,是看的艺术,是感受体悟的艺术,离开了对作品的观察与体悟,对作品形式与意蕴的探究也会显得苍白。谢克洛夫斯基曾在一篇文中说道:“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不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近年来,各种美术展览日益增多,尤其是国外精品展览大大丰富了国人的眼球。在上海举办的19世纪欧洲经典绘画展上,推出了“古典与唯美”的主题,展厅对每幅作品配置了讲解录音供观众研读,并在休息厅布置了作品,注重在情感的体验中完成审美过程。动漫节的形式深受欢迎的原因也是在于注重观者的观察体验,乃至参与,使作品解读逐渐通俗化。
二、大众化、生活化的解读是打破作品与生活界限的途径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艺术,艺术必然伴随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美术作品的题材、技术与功能,也是与当时的生活现实紧密相关的。安格尔的古典主义、德拉罗瓦的浪漫主义、库尔贝的现实主义,今天均被当作纯绘画,而在当时也只是反映生活与时代的审美样式。安格尔的《贵妇人像》、米勒的《拾穗者》就像是摄影的定格,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图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更是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生活中的原型。这一形象也许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但若将中世纪圣坛画中的女性形象与之对照,观赏者就容易发现并感受到作品的魅力。因此,艺术作品虽然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家处在特定的时代与文化环境中,作品受当时审美标准的影响要善于把握大众的审美趣味。20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在艺术家角色转换的同时,大众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视觉的变化来得更快。我们已生活在一个图像的世界里,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三、从审美变化的角度去探究作品是挖掘作品深度的关键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生活。”比如大多数人对优美的建筑会产生高尚的感受,却很少有人想到要去弄清楚它之所以能引起高尚感受的和谐的根据。欣赏是表层的,只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即感受的升华)才能称之为鉴赏。
首先,要注重作品的“感受”与“激情”,要读懂作品背后深藏的意义。在毕加索的一次画展上,有一位妇女表示看不懂他的画。毕加索反问道:“请问,鸟叫您听得懂吗?”可见,作品解读的困难是存在的。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后,出现了立体主义、表现主义、野兽主义以及抽象绘画。艺术家的审美不断创新,开始探索绘画艺术的种种可能性,新的艺术语言、艺术形式使作品变得扑朔迷离,深奥难懂。发展到达达主义,甚至颠覆了传统。杜尚则干脆将《蒙娜丽莎》画上了两撇小胡子。面对这样的作品该如何解读?我认为必须从审美变化的角度来探究:一方面要把握观看的距离;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我们的审美经验。
人们习惯了用传统的阅读方式与经验来观赏作品,评价作品,一旦面对新形式,新语言,新媒材,解读就变得艰难。作品解读的切入点在于怎样设计体验的过程,把握好观看的距离。要善于运用我们已有的观看经验,由浅入深,从形式到内容,也可由内容到形式,通过与作品的的交流,达到对作品内涵的认识。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相对于大众的审美习惯虽然会显得有些超前,但总还是趋向生活化。像夏尔丹的作品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寓意丰富,造型夸张,但反映的内容仍是日常生活。比如作品《生日》的鉴赏,只要观赏者用心体会和感受色彩与形象的变化及画面所传递的欢乐情绪。另外,马蒂斯作品中的装饰性,会令人感觉置身于舒适的摇椅中,因此说阅读方式的改变可以带来新的感受。今天,我们的观看经验已被改变。我们在高节奏的生活中养成了快速阅读、记忆,快速筛选的习惯,对艺术作品的观看也不例外。我们善于使用生活的经验,用已有的审美经验来评价作品,在解读变得通俗化的同时需要快速更新我们的观看经验。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美术作品发展的要求。
四、多角度、多元化、时尚化地解读作品是理解作品的前提
文化体系的多元并存以及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对大众的审美时尚、审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当代美术的日益泛化,使绘画与设计、时装、建筑、漫画等周边领域发生日益密切的互动与整合。随着商业全球化的蔓延,与生活化了的艺术一样,以大工业为特征的现代设计与科学一起融入了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比艺术设计和时尚的关系,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广泛的融合。
美术形式的多元化需要我们具备跨领域的鉴赏能力。鉴赏中可以从艺术作品的多种呈现形式来探究。例如: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摄影作品、音乐作品等形式的互动与整合。我在引导鉴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时,播放了周杰伦的新歌“兰亭序”,体会歌词的意境: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既有文学的色彩,又有时尚的元素。这样的鉴赏加强了作品体验的深度,缩短了作品观看的距离。
追求时尚是社会的一种进步,我们要善于联系身边的事物与现象。时尚是个变化的概念,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尚。有时,在鉴赏中恰当地运用时尚的探究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我在解析波普艺术时,出示了一张1966年的旧报纸,将观赏者带入文革这一特殊时期,并创设情境,使用实物展示的方式,将搜集到的军装、军用壶、毛泽东像章等物品供观赏者触摸、感受,进而激发联想。在此基础上,再来阅读作品《毛泽东去安源》,思考的层面开始拓宽,大大加深了鉴赏的层面。这样的探究是多元化的、多角度的,同时也是时尚化的。
此外,要接触新媒体,并善于运用新媒体。是理解解作品的前提,当今的新媒体领域在材料、技术、观念上不断变化,视觉的更新非常快,传达的讯息容量也极为丰富。观赏者会不由自主地发问:“这件作品能做什么?”“有没有趣?”“好不好玩?”而传统的鉴赏方式则会问“这也算艺术吗?”新媒体艺术给我们的审美经验、作品解读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使美术作品鉴赏的过程变得趣味盎然。
五、整体的鉴赏与解读是把握作品的审美要求
谢林在《艺术哲学》中提到:“要培养人们对于艺术有科学的认识,使人们具有把握理念整体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整体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能力,使人们变得有教养。”在艺术中没有个别的美,只有整体的美。在美术鉴赏中,必须把握整体,避免片面的解读,避免误读,不能仅仅依赖视觉经验的获得。因此,要全面地、实实在在地了解世界,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关注身边美的事物,关注我们的时代,进而审视我们的生活。